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伯重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全球化
  • 中国史
  • 东亚史
  • 明清史
  • 贸易史
  • 金融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火枪与账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67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2233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7
字数:26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5世纪末至17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大潮出现和迅速发展的阶段,即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火枪与账簿”。火枪代表了军事革命导致的新型暴力,账簿则意味着对商业利益的积极追求。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东亚世界原有的秩序被打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未能抓住机遇,从而不得不再等上两个世纪,才又在新的国际环境中重新开始近代化的进程。



内容简介

  15世纪末至17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大潮出现和迅速发展的阶段,即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火枪与账簿"。火枪代表了军审革命导致的新型暴力,账簿则意味着对商业利益的积极追求。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东亚世界原存的秩序被打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未能抓住机遇,从而不得不再等上两个世纪,才又在新的国际环境中重新开始近代化的进程。

作者简介

李伯重,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机构的客座教授或客座研究员,以及国际经济史学会执委会成员。主要著作有《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1990)、《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2000)、《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2002)、《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2003)、《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代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2010),以及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 1620~1850(1998)等。

目录

序言

写作缘起与若干说明/ 1

第一章

这是一本什么书

一、新史潮/ 2

二、全球史/ 8

三、公共史学/ 16

四、东亚、东北亚、东南亚与东亚世界/20

五、15?17世纪中期:世界历史大夜局的开端/25

第二章

贸易打造的世界

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 30

二、丝绸之路: 15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网络/ 34

三、大航海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开始/48

四、舞台: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 53

五、道具: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中的商品/ 57

六、演员: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中的商人/ 66

七、主題曲: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中的白银/87

第三章

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军事革命

一、军事与经济化/ 96

二、火药革命:16世纪以前世界火器的发展/ 100

三、16世纪的历史转折:近代早期西欧的军事革命/ 114

四、"中学"外传:16世纪之前火器技术的传播/ 124

......


精彩书摘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从突火枪到手炮的各种火门枪,部存在以下严重问题:第一,没有瞄准设备和枪托,瞄准只是依靠射手粗略地进行目测。不仅如此,士兵使用火门枪时,眼睛必须始终盯住火门,才能将一火源(烧红的铁棍、线香)捅进火门,无法用眼睛来观察射击的目标。因此射击精度甚低;第二,枪管通常较短,装填火药有限,因此弹丸射程不远,穿透力也不高,一些大型火门枪体大自重,不便于单兵作战;第三,点火方法存在严重问题。这个问题在西欧尤为严重,因为那里是用燃烧着的火炭(或者烧红的金属丝)点火,不仅保持火种非常不便,而且在点火时,要用一只手持火炭,因此无法双手持枪,所以火枪手往往自己握枪,由一名胁手来点火。在中国,早在宋代,突火枪就已使用火绳点火,这比用火炭等点火方便得多,但火枪发射时依然需要一人持枪,另一人点火;第四,发射过程复杂。除了点火方面的问题外,装弹药的手续也很麻烦。因此火门枪射击精度低,射程短,发射速率慢,更无法连续发射。
  火炮的情况也与此相似。中国的火器西传以后,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之后不久,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重型炮,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称为射石炮(bambard)的巨型炮。这种炮的炮管较短,通常用铜或铁铸成,可以发射重达300磅的石弹。火药性能差,使用时必须使用大量火药,火药常常塞满整个炮管,石弹则突出在炮管外面,因此这种火炮命中率很差,炮弹的初速很低,射程也很短,炮手不得不将炮安放在离城墙很近的地方,才能打到目标。
  ……

前言/序言

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

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 王汎森

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 张隆溪

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 王德威

皇帝、儒生与孔庙 黄进兴

立体的历史:从图像看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 邢义田

民国知识人:历程与图谱 叶文心

从埃及到高加索:探索未知的古文献世界 [法]让-皮埃尔·马艾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李伯重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的图书简介,但该简介将完全不涉及该书的实际内容,而是围绕一个假设的、具有类似学术深度的历史研究主题进行展开,以满足您对详细、专业且非AI痕迹的要求。 --- 《铁犁与丝绸之路:后古典时代欧亚大陆的贸易网络与地方重塑》 作者:[某知名历史学家] 出版:[某顶尖大学出版社] 导言: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微观裂隙 本书旨在对公元1000年至1500年间,即传统史学划分的后古典时期,欧亚大陆贸易网络的演变及其对地方社会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进行一次全面的、跨区域的重构。我们通常将这一时期视为帝国扩张、宗教传播和技术交流的黄金时代,但《铁犁与丝绸之路》的关注点在于:在宏大的贸易路线图之下,地方性的生产关系、消费模式以及身份认同是如何被外部需求和物质流动所塑造、侵蚀乃至重新定义的。 本书摒弃了那种将贸易视为线性进步或单一文化渗透的简化模型,转而采用一种“物质流动与权力结构再分配”的分析框架。我们将重点考察中介地带——那些连接主要生产中心与消费终端的次级市场、绿洲城邦、沿海贸易港口——如何通过扮演关键的“转译者”角色,将全球性的经济力量转化为地方政治资源。 第一部分:原料的帝国:新材料的寻觅与控制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后古典时代驱动欧亚贸易的核心物质基础——特别是金属、染料和特定粮食作物的区域性短缺与过剩。 第一章:青铜的边界:高地矿产与草原联盟的兴衰 我们将详细考察控制了中亚和西亚高地稀有金属(如锡、锑)开采权力的游牧或半定居部落群落。这些矿产不仅是制造工具和武器的关键,更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本书通过分析从波斯萨珊王朝遗址出土的金属器皿的同位素分析数据,揭示了这些战略资源的流动路径如何被蒙古帝国兴起前的区域性权力中心所垄断。 重点分析: 矿区劳动力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当地的宗教信仰(如萨满教或摩尼教)如何与矿产的开采和分配权力相互渗透。我们发现,对资源的控制权往往比对土地的占有权更能决定一个地方精英群体的存续。 第二章:植物的迁徙:染料的政治学与颜色等级 中世纪的纺织业是全球性商业活动的重要驱动力。本书将重点研究两种关键的天然染料——菘蓝(Indigofera tinctoria)的亚洲种植带与胭脂虫红(Cochineal,尽管其大规模应用稍晚,但前驱物种的区域性贸易在此时已形成雏形)的早期传播线索。 通过考察印度河谷到地中海沿岸的贸易记录,我们重建了优质染料的定价机制。这些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了地方手工业者和农民的收入结构,并催生了对“特定颜色”的法律性限制,揭示了颜色是如何从物质符号转化为社会阶层壁垒的工具。 第二部分:中介之地:丝绸之路的微观生态学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聚焦于那些经常被宏大叙事忽略的“中间站”——那些地理上处于连接点的贸易枢纽。 第三章:绿洲的韧性:粟特商团的遗产与地方文化的融合 粟特人(Sogdians)作为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润滑剂”,其贡献远超简单的运输。我们通过分析撒马尔罕、布哈拉等绿洲城市出土的契约文书和墓葬铭文,揭示了这些商团如何在异域建立起复杂的家族信托和宗教庇护网络。 关键发现在于,粟特商人在融入新环境时,并未完全放弃其文化根基,而是发展出一种“流动性的地方主义”:他们既是全球贸易的一环,同时也是他们所驻扎城市的税收和公共工程的主要赞助者,从而塑造了城市形态。 第四章:海洋的边界:南海的季风与“无主”货物 在海上贸易方面,本书挑战了传统上以阿拉伯或汉地王朝为中心的视角,转而研究季风网络下,东南亚岛屿和南中国海沿岸的土著或早期定居社群在“无主”货物(如香料、珍稀木材)的转运中的核心地位。 我们对爪哇和苏门答腊早期王国港口(如三佛齐)的考古记录进行再解读,表明这些地方权力并非仅仅依附于陆地帝国,而是通过熟练操纵季风周期和地方性的船运知识,建立起自己的定价权和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部分:地方的反应:物质流动与社会秩序的重构 贸易不仅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技术、疾病和新的社会观念。本部分探讨了这些外部冲击如何被地方社会吸收和改造。 第五章:农耕的适应:跨区域作物的引入与土地制度的变迁 本书分析了特定外来作物品种(如高产的小麦品种或新的灌溉技术)在不同文明圈的传播路径。这些作物的引入并非总是带来繁荣,有时反而会加剧地方精英对劳动力和水资源的控制。 例如,在唐朝灭亡后至宋代初期,特定地区为适应新的农业产出结构,导致了佃农制和地权结构从世袭向契约化的转变。这种转变并非源于中央的改革,而是地方为有效管理新引入的生产要素所做的“自下而上”的调整。 第六章:信仰与价值:外来物品对本地仪式的影响 本书最后探讨了来自异域的奢侈品或实用物品对本地宗教仪式和精英身份构建的影响。一个来自波斯的精美玻璃器皿,或一匹来自大漠的良马,其价值往往超越其实用功能,成为政治合法性的载体。 我们通过分析印度教寺庙的供养记录和佛教寺院的藏品目录,展示了外部贸易带来的物质如何被内化为神圣的祭品或权力的象征,最终使“全球”的物质流动成为“地方”信仰和政治仪式的一部分。 结论:不稳定的平衡与新时代的萌芽 《铁犁与丝绸之路》总结道,后古典时代的欧亚大陆并非一个被单一力量主导的“世界体系”,而是一个由无数地方性权力节点和物质流构成的“不稳定平衡网络”。正是这些网络内部的张力、中介者的智慧以及地方对物质流的适应性,定义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并为未来全球性变革奠定了复杂而微妙的基础。本书旨在为研究早期全球化提供一个更加精细、去中心化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这个书名,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旧日时光的窗户,让人看到了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好奇,是因为它将“火枪”和“账簿”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并置,暗示了那个时代经济发展所经历的复杂性。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军事力量的引入和商业活动的兴盛这两条线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火枪所代表的征服与控制,在多大程度上为商业活动的展开铺平了道路,或者又制造了怎样的障碍?而账簿所记录的每一笔交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权力运作和信息流动?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在中国和东亚地区活动的西方商人、传教士以及探险家们的经历,他们的到来,究竟为当地带来了哪些新的技术、思想和商业规则?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更多地展现东亚本地的视角,那些精明的中国商人、朝鲜的士大夫、日本的町人,他们是如何观察、理解和回应这个正在加速全球化的世界?他们是否拥有自己的“账簿”和“火枪”,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独立?这本书,在我看来,很可能是一次对早期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明之间互动模式的深刻反思,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换,更是权力、技术和文化层面的多重较量。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瞬间就点燃了我对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探索欲。想象一下,坚船利炮的轰鸣与算盘珠子拨动的清脆声响交织在一起,这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我迫不及待地想 dive into 那个中国不再是封闭帝国,而是主动或被动卷入全球贸易浪潮的时代。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火枪这种西方军事技术的涌入,是如何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经济的,它是否像账簿上的一串数字一样,仅仅是改变了贸易的平衡,还是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变革?那些精打细算的商人们,他们的目光是否已经越过了狭窄的贸易口岸,投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他们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寻找新的商机,构建起最初的跨国经济网络?作者会不会深入探讨明清时期那些著名的商帮,他们的贸易路线,他们的经营策略,他们与西方商人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我更期待书中能展现出,在那个大航海时代背景下,东亚世界并非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拥有自己独特的经济逻辑和商业智慧,如何积极地回应甚至影响着早期全球化的进程。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它可能是一次精彩的学术冒险,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生动细节。

评分

读到《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海风吹拂着帆船,远处传来炮声,近处则是账房里算盘的噼啪声的画面。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期待颇高,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感兴趣的宏大主题:中国和东亚世界在早期全球化浪潮中的地位与演变。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早期经济全球化”的,它与后来的全球化有何不同?“火枪”的出现,是否标志着地区力量平衡的根本性改变,它在贸易和政治扩张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账簿”则代表着经济活动的核心,我渴望了解当时东亚世界内部以及与外部世界之间,究竟是如何建立起贸易联系的。我想知道,那些跨越亚洲和欧洲的商路,运载的是哪些商品?这些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值是如何被认定的?作者是否会详细分析那些具体的贸易协定、关税政策,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经济变迁?我尤其好奇,在这种全球化进程中,东亚世界是否存在一些自我发展的动力,抑或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些问题,那将是对那个时代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一次颠覆性的重塑,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和东亚世界在世界经济史上的真正位置。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恰好击中了我的一个历史兴趣点,那就是在那个全球化初露端倪的时期,不同文明之间究竟是如何通过物质和经济的纽带联系起来的。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细致地分析,火枪作为一种代表着西方军事技术先进性的象征,是如何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权力结构中扮演角色的。它是否仅仅是外来者的入侵工具,还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本地势力所吸收和利用,从而改变了地区间的力量平衡?而“账簿”则代表着更温和,却同样具有颠覆性的经济力量。我想知道,当时的中国和东亚世界,在面对来自欧洲的贸易扩张时,是如何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和商业模式的?那些往来的船只,运载的商品,以及由此产生的账目,是否勾勒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跨越地理界限的经济体系?作者是否会深入到那些具体的贸易商品,比如丝绸、瓷器、茶叶,以及香料、白银等,去分析它们在早期全球贸易网络中的流动路径和价值转换?我尤其想了解,在这种经济互动中,普通民众的生活是如何受到影响的?是否存在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关于中国和东亚的商人如何巧妙地应对来自远方的竞争,或者如何利用这些新的贸易机会发家致富?这本书,在我看来,很有可能是一部关于物质交换如何改变权力,经济逻辑如何重塑文明的生动写照。

评分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这个书名,极富画面感和历史张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火枪”这一军事象征与“账簿”这一经济工具并置,来描绘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东亚世界的图景。我想了解,火枪的传入,究竟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军事力量以及社会秩序的?它是否是西方殖民扩张的先声,还是也为东亚地区带来了新的技术和军事思想?而“账簿”则代表着商业贸易和经济活动的脉络。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个时代,中国和东亚世界是如何参与到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那些跨越海洋的商船,运载的究竟是哪些商品?它们如何在不同的经济体之间流通,并产生价值?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当时东亚地区的商业组织、贸易路线、以及与西方商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在火枪的威胁和账簿的诱惑下,东亚世界是如何在夹缝中寻求发展,如何调整自身经济结构,如何去理解和应对这个正在快速改变的世界。这本书,在我看来,很可能是一次对那个复杂时代经济互动模式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关于贸易,更是关于权力、技术和文明的交织与碰撞。

评分

不错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三联好书,大家大书,书质量很好了,印刷装帧设计精美的不得了!喜欢?

评分

不错,挺好,买来阅读,值得一看。活动时下单,优惠

评分

李伯重先生的《火枪与账簿》一书对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的论辩让人印象深刻。

评分

荣获21世纪年度十大好书,入围经济观察年度十大好书。火枪代表了军事革命导致的新型暴力,账簿意味着对商业利益的积极追求,讲述15世纪末至17世纪的时代特征,经济全球化大潮迅速发展的阶段。

评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多看书 看好书

评分

李伯重的新书,很不错的经济史研究论著

评分

不错,京东送货很快!质量不错,值得收藏!

评分

作者的文章非常好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