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中國藝術史研究第一代領軍人物,首位在溥儀陪同下 進入故宮拍攝的歐洲漢學傢,記錄老北京尤其是園林等皇傢建築的經典之作 。
2、500張罕見老北京建築照片+20餘萬字實地勘察記錄。
3、北京城市研究至今無人超過的蓋棺之作。
1921年,喜仁龍得到民國總統特許,考察瞭民國政府駐地中南海、北京的城牆與城門,並在溥儀的陪同下,進入故宮實地勘察和攝影。本書正是這次考察的精華集錦。
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原名《中國北京皇城寫真全圖》,首版於1926年。收錄瞭14幅建築繪圖,300餘張照片。全麵展現瞭紫禁城的城門、角樓、殿宇等建築的結構與裝飾特點,如實記錄下瞭中南海、北海、圓明園等皇傢園林的原貌。
下冊原名《北京的城牆和城門》,首版於1924年。收錄瞭十餘萬字工程勘察記錄,50餘幅測繪圖,詳細考證瞭北京城牆和城門的建築構造和曆史變遷,並附有130餘幅極具藝術性和視覺震撼力的照片。這是現存記錄老北京城牆和城門很翔實可靠的文獻,更是後世學者無法超前的山峰之作。
喜仁龍(Osvald Siren,1879—1966),20世紀西方極為重要的中國美術史專傢、首屆查爾斯?蘭?弗利爾奬章獲得者。曾任職瑞典斯德歌爾摩國傢博物館,後為斯德歌爾摩大學美術史教授。1916年起,相繼赴美國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和日本名校講學。1920年起6次來華,並深深愛上瞭東方藝術。對中國古代建築、雕塑、繪畫藝術研究極深,代錶作有《北京的城牆和城門》(1924)、《中國雕塑》(1925)、《中國北京皇城寫真全圖》(1926)、《中國早期藝術史》(1929)、《中國園林》(1949)等。
瀋弘,浙江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遍訪哈佛、芝加哥、倫敦等地圖書館,搜集瞭大量國內難得一見的珍貴記錄。目前承擔教育部重點攻關項目“外國收藏16—20世紀來華傳教士檔案整理與研究”。著有《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晚清1842—1873》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民國1926—1949》 《西洋鏡:1907,北京—巴黎汽車拉力賽》等。
聶書江,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畢業,現任教於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研究方嚮為傳播學、跨文化傳播。
上冊
001 迴望老北京
004 評喜仁龍所挽救的北京城市曆史記憶
001 原序 一
第一捲 北京皇城寫真
004 前言
006 紫禁城
018 三海宮殿
028 夏宮
第二捲 紫禁城
040 天安門前大華錶
041 天安門外大石橋
041 天安門外大石獅
042 天安門外全景
044 紫禁城西北大角樓
044 紫禁城東南大角樓
045 紫禁城西南大角樓
046 神武門北護城河
047 午門外中颱及左邊東颱
047 午門外東颱
048 午門北麵前景
048 從太和門看午門
049 午門上中颱
050 西華門西邊
051 西華門東邊
052 東華門東邊
053 外朝東北樓閣
054 協和門廊子
055 協和門東邊
055 協和門外朝(大概)
056 金水河上的漢白玉橋
057 外朝金水河
058 太和門前銅獅子側像
059 太和門前稟帖盒
060 太和門前石印盒
061 太和門基壇石欄擬寶珠
062 太和門南麵
062 太和門與昭德門東角
063 從太和門看全景
064 太和門內過廳
065 太和門內房檁及藻井
065 太和殿前龍墀(大概)
066 太和殿南麵
067 太和殿龍墀西南
068 太和殿東北麵龍墀
069 中右門東麵龍墀
070 太和殿前中龍陛
071 太和殿側麵龍陛
072 太和殿前嘉量
073 太和殿前日晷
074 太和殿前銅贔屭
075 太和殿前銅鶴
076 太和門前廊
077 太和殿內大柱
078 太和殿內廳
079 太和殿牆上花彩
080 太和殿中梁上方的檁上花彩
081 太和殿內皇帝寶位
082 太和門內皇帝寶座
083 太和殿寶座及內大柱
084 太和殿寶座上方的藻井
084 太和殿西方中右門
085 太和殿下龍陛
086 太和殿後麵龍陛
087 太和殿雕花大門
088 龍墀上之流水蛇
089 龍墀東南中左門
090 太和殿前麵石階及右麵體仁閣
091 中和殿西北保和殿龍墀
091 中和殿南麵
092 中和殿正門
093 中和殿內室
094 中右門北麵
095 外朝西北樓外麵廊子
096 保和殿西南麵
096 保和殿西麵
097 保和殿廊子
098 保和殿房山及房崖
099 保和殿前門
100 保和殿側麵皇城及金缸
101 武英殿西麵金水河
102 武英殿西北博物館
103 乾清宮南麵
104 乾清宮廊子
105 乾清宮內部
106 乾清宮內寶座
106 乾清宮天花闆及牆上的裝飾
107 交泰殿東麵
108 樂壽堂
109 養心門
110 養心殿(皇後的寢宮)
111 養心殿前門
112 養心殿前廊側影
113 光右門
114 韆鞦亭
115 絳雲軒
116 普明圓覺
117 仙傢洞
118 禦園內龍樹(槐樹)
119 天一門
119 欽安殿
120 暢音閣
121 雨華閣
122 嘉社門
122 延春閣
123 養性齋
124 從煤山上看紫禁城全景
124 煤山西南景
125 煤山西北景
126 煤山前門
127 煤山西麵第一亭
127 煤山西麵第二亭
128 煤山東麵第一亭
129 煤山北牆便門
130 煤山北牌樓
第三捲 三海宮殿
132 南海(背景為瀛颱)
132 南海瀛颱迎薰亭
133 南海瀛颱翔鸞閣
134 南海翔鸞閣前景
134 南海瀛颱藻韻樓
135 南海瀛颱香扆殿
136 南海瀛颱春明樓
137 南海瀛颱湛虛樓
138 南海瀛颱迎薰亭
139 南海瀛颱牣魚亭
140 南海瀛颱垂虹亭
141 南海瀛颱牣魚亭和岸上假山
142 南海懷抱爽亭
142 南海雲繪樓
143 南海賓竹室
144 中海船塢
145 中海延慶樓
145 中海延慶樓院子(側麵)
146 中海福昌殿正門
147 中海純一齋
148 中海花園廊子
148 中海風亭月榭
149 中海風亭
150 中海風亭左麵河及兩邊廊子
151 中海卍字廊
151 中海卍字廊(另一個側麵)
152 中海愛翠樓
153 中海北岸(大概)
154 中海南岸(大概)
155 中海水雲榭
156 中海萬善殿主殿
157 中海萬善殿院內側麵
158 中海萬善殿後麵
159 中海萬善殿大門
160 中海紫光閣
161 中海紫光閣及其漢白玉颱基
161 中海紫光閣內室
162 金鰲玉 橋
163 金鰲玉 橋前三座門
164 從西麵看團城及其前麵牌樓
165 北海南麵(大概)
166 團城乾光右門
167 團城颱上老龍樹
168 團城承光殿
169 承光殿內白石佛
170 團城亭前老樹
171 團城內敬躋殿
172 承光殿前大玉碗
173 團城颱上亭前山字石
174 堆雲積翠橋
175 瓊華島及白塔
176 永安寺前麵堆雲坊
176 永安寺前紫照坊
177 永安寺內引勝亭
178 永安寺大門
179 永安寺內法輪殿
180 白塔前麵普安殿
181 白塔東麵般若香颱
182 白塔前麵善因殿
183 善因殿側麵
184 慶霄樓正麵
184 慶霄樓側麵
185 慶霄樓前麵悅心殿
186 琳光殿及甘露殿
187 三希堂門
187 倚晴樓
188 湖天浮玉門外遊廊
188 湖天浮玉遠帆樓
189 湖天浮玉前戲園門
190 北海全景(大概)
191 晴欄花韻堂前戲颱
192 分涼閣
193 見春亭
194 延南薰亭
195 小崑邱
196 漪瀾堂一部
197 瓊島春陰碑
198 承露盤
199 五龍亭
200 五龍亭之一
201 小西天前麵須彌春牌樓
202 小西天內萬佛樓
203 小西天大門
204 華嚴清界
205 大西天正廳
205 大西天正麵及前麵牌樓
206 大西天內極樂世界
207 北海北端西太後住宅內院(大概)
207 西太後花園內枕巒廊
208 疊翠樓
208 西太後花園內沁泉廊及北垂亭
209 西太後花園內庵畫軒
210 先蠶堂前麵大門
211 親蠶門(遠景)
212 親蠶門(近景)
213 親蠶殿
214 親蠶殿內部
215 北海內石橋
215 北海九龍碑
第四捲 夏宮
218 圓明園古橋
219 圓明園內日晷舊颱
220 圓明園內西洋樓閣舊基
221 圓明園西洋樓全景
222 圓明園海晏堂(古時)
223 圓明園海晏堂(現在)
224 圓明園海晏堂南麵(古時)
225 圓明園海晏堂南麵(現在)
226 圓明園蓄水樓(古時)
227 圓明園蓄水樓(現在)
228 圓明園方外觀(古時)
229 圓明園方外觀(現在)
230 圓明園養雀樓(古時)
231 圓明園養雀樓(現在)
232 圓明園大水法(古時)
233 圓明園大水法(現在)
234 圓明園遠瀛觀(古時)
235 圓明園遠瀛觀(現在)
236 圓明園觀水法(古時)
237 圓明園觀水法(現在)
238 頤和園萬壽山和昆明湖
239 萬壽山排雲閣與佛香閣
240 萬壽山佛香閣
241 萬壽山通廊外麵
242 萬壽山通廊內部
243 在萬壽山遊廊內所看之景
243 萬壽山花園內白石橋
244 萬壽山仁壽殿
245 萬壽山玉蘭堂
246 萬壽山昆明湖前岸牌樓
246 萬壽山石舫
247 萬壽山嚴清堂碌
247 萬壽山船塢
248 玉泉山
249 玉泉山頂玉峰塔
250 玉泉山內老牆形狀
251 玉泉山內白石塔
252 玉泉山內琉璃塔
253 玉泉山內大磚塔
254 玉泉山琉璃磚廟
255 玉泉山內喇嘛佛
256 香山靜宜園
257 靜宜園內銅獅子(一)
258 靜宜園內銅獅子(二)
259 靜宜園內老樹及小山石
260 靜宜園內老鬆樹(一)
261 靜宜園內老鬆樹(二)
262 香山內大磚塔
263 香山上麵道路
264 香山前麵石階
265 從香山門內嚮外觀望之景色
266 香山琉璃牌樓
267 香山琉璃牌樓前麵的老鬆樹
268 香山女子學校
269 禮王府大門
269 禮王府大門內部
270 禮王府內蘭亭書室
270 禮王府內清音齋
271 禮王府銀安殿側麵
272 鄭王府銀安殿
272 鄭王府神殿
273 鄭王府神殿內廳
274 鄭王府銀安殿內廳
275 鄭王府來聲閣
275 鄭王府為善最樂堂
276 鄭王府淨真亭
277 鄭王府跨虹亭
278 鄭王府西仙樓
279 鄭王府天春堂
280 鄭王府望日門
281 七爺府花園內亭(前立者是小太子)
281 七爺府花園遊廊及小太子
282 海澱禮親王院
283 海澱禮親王院內大殿
284 海澱禮親王院內花石山
284 海澱禮親王院內水亭
285 海澱僧王院前院
286 海澱僧王院廊子
287 海澱僧王院亭子
第五捲 皇城平麵圖
290 紫禁城、煤山和三海宮殿一部分的平麵圖
291 北京皇城平麵圖
292 紫禁城南麵部分和它前麵部分的平麵圖
293 紫禁城收歸國有部分的平麵圖
294 三大殿及其周圍建築的平麵圖
295 紫禁城中軸綫上建築的平麵圖
296 太和殿平麵圖
297 中和殿平麵圖
298 保和殿平麵圖
299 乾清門平麵圖
300 乾清門迴廊明細圖
301 乾清門屋頂結構明細圖
302 乾清宮平麵圖
303 交泰殿平麵圖
下冊
305 原序 二
第六捲 北京的城牆和城門
308 中國北方城牆城市概述
314 北京舊址古城
322 北京內城牆垣
330 北京內城牆垣內側壁
351 北京內城牆垣外側壁
358 北京外城牆垣
367 北京內城城門
399 北京外城城門
第七捲 附錄
426 永定門西側城門與護城河側景
427 永定門護城河橋上的交通及城外店鋪
428 永定門箭樓北麵(從城內看箭樓)
429 永定門城樓(城內看門樓)
430 永定門全景(兩座城樓及甕城前景)
431 左安門箭樓與護城河
432 左安門箭樓側景
433 左安門馬道殘垣(1922 年 9 月)
434 左安門箭樓北麵(城內與內門)
435 右安門有椿樹的城樓
436 右安門門外護城河上的蘆葦和兒童
437 右安門門外石橋及垂柳
438 右安門箭樓與護城河
439 右安門箭樓南麵鼕天的駝隊
440 右安門城內與箭樓
441 右安門城內與城樓
442 彰義門(廣安門)箭樓
443 彰義門(廣安門)城內與城樓
444 彰義門(廣安門)城樓側景
445 彰義門(廣安門)部分甕城與城樓
446 彰義門(廣安門)城樓與甕城側景
447 沙窩門(廣渠門)門外的送葬隊列
448 沙窩門(廣渠門)甕城內景
449 沙窩門(廣渠門)城樓
449 沙窩門(廣渠門)甕城與兩座城樓側景
450 東便門城外東河斷流處
450 東便門城外正在休息的驢和牛
451 東便門城外的駱駝
451 東便門城外的橋
452 東便門箭樓門洞
453 東便門城樓
454 西便門門外樹蔭遮蔽的街道
455 西便門駝隊穿過外門道
456 西便門甕城內的槐樹
457 西便門甕城內的老槐樹
458 西便門城樓
459 西便門通嚮城門的街道
460 德勝門箭樓側景
461 德勝門甕城內的真武廟
462 德勝門甕城中真武廟照壁前的流動理發匠
463 德勝門甕城前的老椿樹
464 德勝門箭樓南麵內門道
465 德勝門箭樓及甕城殘垣
466 安定門甕城中的真武廟
467 安定門部分修復的甕城城牆
468 安定門箭樓南麵甕城中的真武廟
469 安定門箭樓與護城河
470 安定門城樓與部分前甕城
471 前門新橋和主街道(從箭樓南望外城)
471 前門關帝廟中的朝拜者
472 前門甕城內關帝廟大門
473 前門內門道
474 前門城樓南麵
475 順治門(宣武門)箭樓上廢棄的舊炮
475 順治門(宣武門)穿城的街道
476 順治門(宣武門)城樓及城中心
477 順治門(宣武門)重修復的城樓
478 哈達門(崇文門)城樓
479 哈達門(崇文門)城樓西麵側景
480 哈達門(崇文門)城樓背麵
481 東直門外護城河上的白鴨子
481 東直門箭樓西側與甕城颱階
482 東直門箭樓與護城河
483 東直門城樓南麵側景
484 東直門內門道
485 東直門城樓前景
486 東直門南麵
486 東直門外護城河
487 齊化門(朝陽門)城樓西麵
488 齊化門(朝陽門)城樓側景
488 西直門門外街道兩側
489 西直門甕城閘樓和城外店鋪
490 西直門外門道
491 西直門箭樓背麵及寺廟庭院
492 西直門城樓及甕城內寺廟
493 西直門城樓側景
494 西直門城門南麵全貌
495 平則門(阜成門)箭樓與甕城
495 平則門(阜成門)箭樓
496 平則門(阜成門)箭樓南麵側景
497 平則門(阜成門)城樓北端
498 平則門(阜成門)城樓西麵
499 平則門(阜成門)箭樓與城樓
500 東便門外城牆
501 東便門舊街道上的送葬隊列
501 東便門附近橋梁和水閘
502 外城牆西南角上的城樓
503 外城牆東北角
503 外城牆東側外景
504 從彰義門(廣安門)外堡上看外城牆
505 外城牆南側內部
506 外城牆東側內部
507 外城牆東側內部衰敗的部分
508 西南角樓
509 東南角樓
510 外城牆西北角
511 西城牆正在坍塌的部分磚層
512 內城東南角上的城樓
512 東南角上的城樓與內外城交會處
513 西城牆南端
007
514 從平則門(阜成門)看主城牆外景
514 平則門(阜成門)南側分三部分修復的馬道
515 西城牆南部外景
515 西直門附近西城牆內側
516 北城牆的水道(積水潭)
517 德勝門以西北城牆外景
517 北城牆內側新舊部分混雜
518 北城牆邊休息的駱駝
519 北城牆邊吃草的羊
520 齊化門(朝陽門)和東直門間長長的馬道
521 東城牆上的一個深洞
522 東直門東城牆
523 東城牆新舊程度不同的部分
523 東城牆保存完好的部分
524 觀象颱附近的東城牆
525 西南角附近部分修復的南城牆
525 順治門(宣武門)和前門間的南城牆外景
526 前門和順治門(宣武門)間的南城牆
527 北城牆中的舊牆
528 外城牆西南角外景
529 西安府鼓樓
529 西安府城牆與西門
530 山東濰縣石牌樓
531 北京外城中的街道
531 青州府老商業街
532 西安府城牆西南角
533 青州府北側城牆
紫禁城
北京的宮城(紫禁城)是一座幾乎呈正方形的城池,從北至南長約一公裏多一點,從東到西長 786 米。它被一條寬闊的護城壕和七米多高的宮牆圍住。宮城、宮殿和小巷的外牆都被塗成瞭紅色或粉紅色,但這並非是把它稱作紫禁城的原因。按照微席葉先生的解釋,“紫禁城”這個名稱中的“紫”是來自對北極星的文學引喻。皇宮被認為是整個世俗世界所圍繞的中心,正如北極星是整個天體星空的中心那樣。北極星在中文中的古稱為“紫微星”,據說秦、漢時期的皇帝們所建造的各種古代宮殿,都是按照北極星與北鬥七星的位置來設計和建造的。
紫禁城的外牆有四個城門,每個城門都有三個門洞和一個城樓。兩個主要的城門位於南牆和北牆的中部,分彆形成紫禁城中軸綫的兩端;而東牆和西牆的兩個城門則要離南牆的城角更近一些,以便使人們在進入上朝和舉行典禮的三大殿(它們全都位於紫禁城的南部)時更加方便一些。紫禁城的四個城角都建有雕梁畫棟的角樓,它們翹角的屋頂倒映在平靜的護城壕水麵上。
紫禁城的朝嚮,與中國幾乎所有的重要建築那樣,是以南北為中軸綫的,其主要建築的正麵和所有宮殿的大門都是朝南的。按照這一朝嚮和規劃,紫禁城被分為三段,中段最為重要,因為它包括瞭舉行典禮和主持朝政的三大殿。中段的四周有相當高的宮牆,牆內還有開放性的走廊,並進一步分為南部的外朝和北部的內朝,而內朝又以橫穿的宮牆分割為更小的庭院。中軸綫在紫禁城外繼續往南延伸,穿過一個用牆圍住的長庭院或走廊,直達作為皇城(即圍繞宮城而建的廟宇和衙門)南大門的天安門。以前這一中軸綫還有另外一個延伸部分,後者將天安門與北京城的南大門(即前門)連接起來。過去隻有皇帝纔能夠從前門這個城市的正門進齣,但在最近幾年,這種情況有瞭重大的改變。前門外的空間被清理瞭齣來,而前門本身也得到瞭修整,具體的修整方式請參見我的另一本書——《北京的城牆和城門》。
宮城中段的東麵和西麵部分被南北走嚮的小巷分割成眾多的小庭院和一排排的宮苑。這些宮苑大小不一,因其用途和重要性而定。最大的宮苑裏有大樹和花園,而其他的宮苑則被分為一進進帶有寺廟和祠堂的庭院,或是內廷的辦公場所、檔案館、倉庫、戲院,以及皇帝、皇後和皇族其他成員們的寢宮,或眾多侍臣、宦官和各類太監、宮女的住宅。幾乎無法說清楚所有這些建築的確切用途,尤其是因為它們位於宮城內外人無法涉足的部分,並且從未被完整而詳細地標注齣來,其中的一些將會在下麵提及。當我訪問宮城內廷時,有機會對位於西北部皇帝寢宮周邊的許多庭院和一些寺廟和花園進行瞭仔細的觀察,但是對於東北部過去由皇妃居住的部分則所知甚少。
外廷的三大殿現在已經對公眾開放,但一般來說,來訪者不能夠從南麵的午門進入紫禁城,而要走西華門和東華門。天安門的五個門洞跟清代那樣,平時也是關閉的。然而觀察宮城的最佳角度仍然是從天安門和午門進入紫禁城,因為按照邏輯思維,宮城的整個規劃就是讓人從南麵來瞻仰皇宮的。在天安門的外麵有兩個用漢白玉雕琢的石柱,柱子上裝飾著盤龍穿雲的浮雕,石柱的頂部還有兩隻頗似雲朵的翅膀。它們被稱作華錶,據說是用來引導皇帝所走的路徑,或者是皇帝賢德的象徵。
從天安門到午門那一段長長的空地過去有時被用來檢閱軍隊,它被另一座名為“端門”的高大城樓分割為兩半。從端門到午門的這個庭院可以從兩邊的闕右門和闕左門進入,那些到午門側翼的清廷內侍部門來辦事的人可以從這兩個門進來。在這個庭院的東麵和西麵分彆是不對普通人開放的太廟和社稷廟。午門是宮城中最大的城門,它包括位於中間的墩颱和門樓,以及左右兩側的闕亭。它們被稱作五鳳樓,似乎是指漢朝和唐朝的皇帝們在長安皇宮門樓及兩側塔樓頂部安裝的鳳鳥(一種有羽冠的雉雞,通常被錯誤地稱作鳳凰)。
午門的設計規劃是一個開放型的長方形建築群,它兩翼的闕亭嚮南突齣,其四個終端形成一種棱堡,在那上麵又蓋瞭重簷攢尖的方亭。方亭下麵的廊廡將這些亭子連接在一起,也把它們跟中間的門樓大堂連在瞭一起。門樓分為兩層,麵寬九間,其北麵的整個外觀長約126 米;兩翼闕亭的全長約為 92 米。三個巨大的拱門穿越瞭下寬上窄的午門城牆,其底部厚達 34 米。這種結構給人以壯觀和堅實的印象。午門是宮城裏最像堡壘和最具有紀念碑性質的建築。
午門大型中央門樓的內部是一個開放式的大堂,分為一個中殿和兩個側廊,前者有花格鑲闆的天花闆,後者則有開放式的屋頂。牆壁是磚砌的,外麵塗瞭灰泥,粗大的柱子有一層厚厚的漆保護,並且被塗成瞭鮮亮的硃紅色。屋頂上鋪設瞭黃色的琉璃瓦,屋脊的兩端裝飾著鴟吻(一種形似貓頭鷹的裝飾品),在上屋簷的岔脊上還有鎮瓦獸鬼龍子(一種既像鬼又像龍的神獸)。下屋簷的屋脊一直延伸到支撐上屋簷的支柱處,下屋簷遵循上屋簷的建築原則,就連岔脊的麯綫也是一樣的,但沒有任何山牆,屋簷的四個岔脊上也都飾有鎮瓦獸鬼龍子。
從中央大堂伸展到兩翼闕亭的廊廡裏裝有一口大鍾和一套鑼鼓。皇帝穿過午門的時候,大鍾就會被敲響;假如他是去太廟獻祭,鑼鼓也會齊鳴。當滿朝大臣齊聚紫禁城舉行某些大典的時候,鍾鼓也會被同時敲響。午門的前麵,與其他城門和大殿前一樣,設有一個日晷和一個嘉量,它們象徵著皇帝具有太陽般識彆永恒規律的天賦和公正衡量每個人纔華高下的能力。
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午門是“順治四年(1647 年)皇帝下敕令重建的”,但在同一本書的另一章中又記載,午門是在嘉慶六年(1801 年)重建的。 ① 這後一個“重建”也許並不像前者那麼徹底;這個紀念碑式午門的基本部分可被視作在清代初年建造的,它跟建於明代的宮城正門應該是十分相似的。
從午門的墩颱上,人們可以對宮城的前朝一覽無餘,後者嚮北展延 600 米,直至乾清門。貫穿前廷太和門以南的那個庭院及北麵門廊的金水河自東往西形成一條麯綫。河上雄跨五座漢白玉橋,橋上的白石欄杆雕有龍雲紋望柱。它們象徵著中國哲學中的五德和五常。一條用漢白玉鋪設起來的筆直道路從中間的那座禦橋上穿過,通嚮太和門。太和門前有一對巨大的銅獅子守衛,還有兩個漢白玉的雕塑,一個是按放大尺寸復製的存放給皇帝奏摺的稟帖盒,另一個是復製的存放皇帝玉璽的石印盒。跟其他所有的中院大門一樣,太和門隻為天子一人而開,其他在太和門前候朝的文武百官隻能夠走邊門,文官走東麵的昭德門,武官則走西麵的貞度門。
太和門建在被雕有龍雲紋望柱的漢白玉石欄所圍住的漢白玉基座上。有三個階梯通往漢白玉基座之上,中間那個階梯的中央絕大部分都覆蓋瞭一層刻有精美龍鳳和祥雲浮雕的斜坡。這是專供皇帝上朝的階梯,皇帝坐的轎子就是從那個斜坡上被抬上去的,而他的隨從則隻能走邊上兩個階梯的 28 個颱階。所謂“門”,主要是指一個開放式的大廳,進深三間,麵寬九間,大廳的背麵是封閉的,隻有幾扇門可供通行。太和門正麵長度為 50 米,門下整個基座的長度為 55 米。高大的柱子撐起瞭重簷廡殿頂,屋簷的翹角顯得又高又遠。這一建築的莊重感主要有賴於它的美觀的結構、漢白玉基座、開放性設計及升騰在開放性柱廊之上的大屋頂。
太和門在明代被稱作皇極門。按照《大清會典事例》的說法,它是在順治二年(1645 年)改名為太和門的,並且在光緒十三至十六年間(1887—1890 年)慈禧太後任上進行過重建。重建一定是在嚴格按照此前建製的情況下進行的,因為《順天府誌》中對它的描寫完全符閤它目前的結構:
太和殿有十根柱子和三個大門;它的前後均有三齣陛的階梯,在漢白玉基座的左右兩邊也各有一個階梯。太和門的重簷很高,而且門前門後都有漢白玉的欄杆圍住。門前還有兩隻銅獅子和四口古老的銅鼎。
太和門的主體結構跟午門相同。大堂內廳可分為兩個大的中殿和兩個側廊。有一堵牆把北麵的那個中殿跟大堂的其他部分隔開,但牆上有三個大門。大堂的南麵是完全敞開的,因此透過兩排柱子,可以看到整個庭園的全景圖。
從太和門到太和殿的距離是 180 米,但由於庭院過於空曠和兩邊低矮的廊廡過於單調一緻,所以看起來似乎距離要更遠一些。太和殿是三大殿中的第一個大殿,建在一個被稱作“龍墀”,並有三層階梯的漢白玉颱基上。這個颱基的設計就像是一個無頭的雙十字架,整個建築的輪廓在這大殿的前後形成瞭一係列的直角。由於這三層颱基均被雕有精美雲龍雲鳳花紋的漢白玉望柱的石欄杆所圍住,所以整體效果顯得十分富麗堂皇。通往颱基之上的三陛階梯與我們在太和門前所見過的三陛階梯十分相似,但是太和殿前的階梯要寬闊許多,而且是隨著颱基的上升階梯分成三段,給人以高不勝攀的感覺。中間那個階梯的中央部分被做成瞭一個刻有精美蟠龍翻騰於流雲和海浪之上的巨型浮雕的龍陛;左右兩邊的階梯上也裝飾有代錶各種神獸的浮雕圖案;前後三陛階梯之間還放置瞭 18 口大型銅鼎,以代錶唐代之前的各個朝代皇宮裏都有的著名九鼎。在颱基的丹陛上,人們可以看到兩隻大銅鶴和兩隻銅龜,這些動物經常被當作長壽的象徵。再往後,在大殿的兩邊,有四個巨大的鎏金銅碗,據說隻要在碗內倒上油和放上浮動的燈芯,便可以將它們當油燈使用。太和殿在明代時被稱作“皇極殿”,而且按照《順天府誌》的說法,它是在天啓七年(1627年)建造的。“太和殿”這個名稱是在順治二年(1645 年)纔起的,似乎這個大殿也是在這同一時期進行重修的。另一次是康熙八年(1669 年)下令重修的,但按照《大清會典事例》中的說法,直到康熙三十四至三十七年(1695—1698 年),這一重修工程纔得以完成。乾隆三十年曾經又翻修過一次;袁世凱齣任大總統任內,大殿的一部分又重新彩繪瞭一遍。
太和殿是在中國新年、鼕至和萬壽節舉行大典的地方,大殿裏仍然保留著置於高颱上的皇帝寶座,有三陛階梯通嚮上述寶座。大殿裏還有各種裝飾性的大傢具,如花瓶、香爐、青銅製和景泰藍的祭器、華麗的烏木屏風、雕刻精美的紅木櫥櫃和椅子。然而這個大殿平時很少被使用,隻有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例如 1918 年慶祝一戰停火,纔會被啓用。把它改造成中國資政院會議大廳的計劃幸虧迄今仍未被執行。太和殿的內廳麵積為 1500 平方米,長 50 米,寬 30 米。內廳的兩邊已經除去瞭三排柱子,每排八根柱子,大殿的後麵部分被牆壁所隔開,而最前麵的側廊也被設計成瞭開放性的門廊。整個大殿的設計是長 64米,寬 35 米,中間是一個寬闊的中殿,兩邊是逐漸變窄的側廊,兩麵的麵寬都是 11 間,正如前麵的門廊所示,因為它占據瞭整個大殿的長度。門欄中央開間的寬度為 8 米,其他10 個開間的寬度均為 5.5 米;將最邊上兩排柱子也包裹在內的牆壁厚度約為 1 米。
中和殿位於太和殿與保和殿的正中間,它的“龍墀”要比太和殿的狹窄一些。這是一座單層四角形的建築,它的每一邊都被五開間的廊柱所環繞,上麵則是一個類似於金字塔的單簷四角攢尖屋頂。中和殿的每一邊長 16 米,其颱基的每一邊長 24.5 米。內殿的四根大柱子用於支撐屋頂,並將內殿分為三個開間。中央開間有一個低颱,上設皇帝的寶座及作為其背景的一副裝飾性屏風。天花闆上有花格鑲闆的藻井。中央開間兩麵都開著門,朝南的在正麵,邊上的兩個開間也可以打開。過去皇帝在去太和殿參加大典之前,總是要先來這個殿休息的,皇帝在太廟祭祖時所念的上諭也是在這兒準備的。每年總有一次,皇帝會來這兒檢查農具和這一年要種植的新種子。
……
迴望老北京
當下的北京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市:喧囂、擁擠、行色匆匆;那個寜靜、優雅、文明,慢節奏的老北京卻漸行漸遠,人們甚至沒有機會,更沒有可能再迴望那消逝在遠方的老北京背影。有機會閱讀約一百年前瑞典學者喜仁龍的這部《老北京皇城寫真全圖》,讓不可能變成瞭可能,是一種美的享受,也讓人生齣不少感慨。
喜仁龍(Osvald Siren),瑞典著名美術史傢,1879 年生於芬蘭,後畢業於赫爾辛基大學,一度任職瑞典斯德哥爾摩國傢博物館,後為斯德哥爾摩大學美術史教授,對西洋近代美術史有精深研究,著述頗豐,享有世界聲譽。1916 年起,相繼在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及日本一些名校講學。1920 年起,數度來華訪問,並深深愛上瞭古老的東方藝術,由此開始對中國曆史文化的研究,著有《北京的城牆和城門》(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1924)、《中國雕刻》(Chinese Sculpture,1925)、《北京故宮》(The Imperial Palace of Peking,1926)、《中國繪畫史》(Histoire de art anciens,1929—1930 年)、《中國花園》(Gardens of China,1949)等。這些作品不僅嚮世界介紹瞭古老的中國藝術成就,而且對中國文明某些側麵進行瞭開創性研究,尤其是其對北京城牆、城門、皇宮、園林的研究,至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記錄並留下瞭重要的曆史信息。
喜仁龍對北京皇宮、城牆、城門的研究,得益於特殊的曆史機緣,除瞭本書前言提及的著名漢學傢伯希和,以及後來大名鼎鼎的曆史學傢周榖城,最主要的是喜仁龍得到瞭那時中國政府,尤其是仍居住在紫禁城裏的宣統皇帝及其皇後的熱情幫助。中華民國內務部給予喜仁龍特許權力,專門委派民國大總統的一位特彆助理協助他考察民國政府重要的辦公地中南海,並在溥儀夫婦陪同下考察紫禁城內許多建築物。這些隻有皇室成員纔可能使用的寢宮,此前不曾有外人進入,更不要說外國人瞭。喜仁龍利用這個機會拍攝瞭大量照片,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甚至圓明園那些斷牆殘壁建築物、皇傢園林,過去不曾或者很少被人拍攝過,這是喜仁龍給中國文明留下的最重要的影像記錄。
喜仁龍非常珍惜中方的熱情幫助,他利用當時最好的記錄手段,給古老的北京留下瞭數百幅重要曆史圖片,以及大量考訂文字。他的這部《老北京皇城寫真全圖》在國際學術界享有極高聲譽,北京城市史研究泰鬥侯仁之先生談及喜仁龍的貢獻時說:“作者對於考察北京城牆與城門所付齣的辛勤勞動,這在我們自己的專傢中恐怕也是很少見的。而他自己從實地考察中所激發齣來的一種真摯的感情,在字裏行間也就充分地流露齣來。他高度評價這組曆史紀念物,同時也為它的年久失修而傷心。在考察中,他的觀察細緻、記載不厭其詳,這是十分可貴的。”
在喜仁龍筆下,老北京布局閤理,環境優美,美不勝收,是世界都城建設中的典範;它融匯中西,又極具中國特色,讓觀察者一眼望去過目不忘,而又清楚地知道這是中國,是北京,而不是與世界其他首都雷同的一個大都市。
然而,讓喜仁龍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是,在他考察、記錄這些世界瑰寶之後不過半個世紀,這些人間奇跡竟然消逝瞭。從大曆史視角看,這個曆史性損失,是多少發展都換不迴來的。為什麼會發生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在過去幾十年,國內外知識界有無數討論,但我們依然無法從這些爭論中找到一個閤乎情理的解釋。
從曆史的觀點看,不論北京的曆史上溯到哪裏,但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其實主要還是到瞭 10 世紀之後北方遊牧族群崛起。遊牧族群南下,中原王朝阻斷,經過幾百年僵持、拉鋸,至濛古人崛起,遊牧族群政治重心不斷南移,北京的重要性開始顯現。至硃元璋那一代英雄起兵反元,中原王朝政治重心漸漸地也由南而北。一個全新的北京漸漸在金中都、元大都附近興建,至明代中晚期,後來世界聞名的北京大緻成型。滿洲人入主中原,仍接續硃明王朝將政治中心留在瞭北京,皇宮、皇城、內城、外城,也大緻延續明朝架構予以增減、修補,並沒有在框架、風格上做很大調整,清朝人很謹慎地守護著這筆已有幾百年曆史的文化遺産。
清中期,西方因素進入中國,中國也沒有如後世所想像的那樣拒斥西方。伴隨著中國經濟在 18 世紀的增長,清帝國利用經濟增長在北京修築瞭新的皇傢園林圓明園。圓明園我們今天已經看不到實物瞭,但從各種曆史文獻中可以體會,這是一個真正容納中西文明因素的嘗試。因為是嘗試,這個巨型建築群並沒有貿然在已成型的北京城裏施工,而是謹慎地在老北京外麵很遠的地方選址。這一點對後來尤其是 20 世紀中晚期、21 世紀初期北京幾次發展機遇應該具有啓發意義,但不知為何,後來的曆史學傢並沒有人對此進行相關研究,沒有建議決策層在推動發展時,注意新舊區隔,注意新舊建築風格的協調,不僅要發展新的,也要注意保護老的。
到瞭清代晚期,隨著外國因素在北部中國風靡,天津已經成為北方最洋氣的現代城市,其西化程度在很長時期內一點都不比南方的廣州、上海,甚至香港弱。但是我們仍然應該注意到,盡管歐風美雨已經吹到瞭渤海灣、大沽口,晚清政府並沒有貪婪地將這些因素引進京城。晚清、民國早期,相當一部分達官貴人將天津視為最具生活情趣的現代城市、北京的後花園,他們可以風塵僕僕往返於京津之間,但絕不讓一個古老的北京因歐風美雨弄得不倫不類。這一點,不僅清朝統治者堅持下來瞭,即便是後來的中華民國,繼續將北京作為政治中心,大緻依然堅持瞭這個原則,讓北京的輪廓、風格大緻不變。我們看北洋時代北京城裏增加的新建築,他們一方麵不敢破壞北京城區的基本結構,另一方麵不敢在建築樣式、風格上喧賓奪主,更不敢以發展的理由,毀掉幾百年的有形建築。
北洋時代結束,國民政府建都南京,北京變成瞭北平,這對北京來說是曆史發展的低榖。但從城市風格、文明傳承角度而言,低榖時期的北平,建設少,破壞也少,1928—1937 年十年間,北京留下的值得注意的建築寥寥無幾。
1937 年之後,北京成為淪陷區。日本人曾一度規劃北京,雖然我們今天反對日本人對中國的野心,但我們如果仔細研究日本人那時提供的北京發展方略,也必須承認日本人的嚴謹,不苟且。他們不是在北京已有框架裏加減,而是像清代中期接納西方時那樣,大手筆在老北京之外開建一個新北京,注意新舊協調,注意生活方便。
從這個大思路迴望 20 世紀 50 年代初期梁思成、陳占祥提齣的“梁陳方案”,我們很容易理解其意圖就是既要維護傳統,又要開齣新路。他們在西部城區開建新城的想法,與清中期修建圓明園,與日本人規劃新城區,具有相通的學理基礎。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政治領導人放棄“梁陳方案”,而選擇瞭蘇聯專傢以天安門為中心重組新北京的方案呢?對於這個曆史性睏擾,學術界這些年已有很多爭論。這些爭論說得都有些道理,但有限製與不足。我能提供的一點思考,就是當時各派都沒有弄清究竟應該怎樣給北京定位。新政府希望北京是一個集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經濟中心為一體的新型首都,因而北京後來有超大型的鋼鐵廠、化工廠,有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優質教育資源,當然還有龐大的軍事指揮係統、政務係統。
這個方案的局限性在於,決策者沒有充分考慮到區域分工的重要性,不知道明清以來中國政治中心究竟是怎樣與外部協調的。我們看到,明清時期,北京就是一個純粹的政治中心,是不事生産的消費都市。北京所需要的一切,差不多都是從外麵調運,因而先有運河,後有海運,直至後來的鐵路。為什麼那時的北京不主張建設一個“全能城市”,實現自我供養呢?這裏麵一定有其道理。再比如,在晚清對外開放的大格局下,天津迅速成為北方大港,超大型商業中心,北京為什麼沒有與天津爭奪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呢?其實,這裏就有一個區域分工問題,有個效率優先原則。
所謂區域分工,如果我們看晚清會發現大直隸與今天我們說的“京津冀一體化”是一個意思。直隸總督府並不是設在北京,先是設在保定,後因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負責相當一部分外交事務而移駐天津,依然不是移駐北京。晚清政治格局中有很多可以批判的地方,但我們必須承認那時的北京盡管不洋氣,但最有文化,舒適、寜靜、溫馨。北京不是大而全,也不是小而全,而是尊重分工,隻是一個純粹的政治中心,隻承擔著政治的單一功能。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今天的北京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幾個都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不方便生活的幾個城市之一。北京未來發展的路還很長,北京怎樣汲取曆史上的經驗,不犯曆史上同樣的錯誤,還很值得研究。
老北京已成為往事,溫馨的迴憶,大約隻能在書本中尋找,這是我願意推薦喜仁龍這部《老北京皇城寫真全圖》的原因。這也是瀋弘教授編譯“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係列最新的一種,藉此嚮瀋兄以及齣版策劃趙省偉兄錶示祝賀,感謝他們為讀者提供瞭一本極具內涵的好書。
馬勇於 2016 年 8 月 15 日
京東好書物流快服務好很有收藏價值
評分書的內容很好,慢慢的讀吧。
評分大量的照片,對於我們瞭解北京的建築有很大的幫助,圖片精美,足以領略當年的繁華。好書。值得擁有。
評分《燕京勝跡》初版於1927年,由鬍適作序,慈禧太後禦前女官——德齡公主參與撰文。共收錄北京建築風景照片70張,其中手工上色照片12張,首次展現齣中國宮殿廟宇華麗的色彩。在2009年的華辰影像拍賣中,本書以10萬元的高價成交,堪稱20世紀20年代最精美的攝影集之一。
評分尋找值得我們藉鑒的地方,送貨很快,很滿意,謝謝哦!
評分包裝完好,物流速度快,晚上下的單,第二天下午就到瞭。
評分喜歡看圖,老照片,哈哈,書有點重
評分上冊原名《中國北京皇城寫真全圖》,首版於1926年。收錄瞭14幅建築繪圖,300餘張照片。全麵展現瞭紫禁城的城門、角樓、殿宇等建築的結構與裝飾特點,如實記錄下瞭中南海、北海、圓明園等皇傢園林的原貌。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