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從事西式外交的官員産生於科舉的道路,他們是如何“適應”外交這種全新的“職業”的?如何理解清朝外交機構的運作方式與特點?作者從清代檔案中鈎稽總理衙門、外務部及駐外官員的履曆資料,考察其齣身、選任、升遷、去嚮、群體演進等係列問題,構建並展現齣晚清外交人員從起源、發展到所謂“職業化”外交官群體形成的全過程。“外交官”是一個研究薄弱的群體,本書的研究為今後的晚清外交史研究奠立瞭基礎。
李文傑,1982年齣生於湖北漢川,北京大學曆史學博士。2011年至今,先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員、曆史係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政治與外交的教學研究。近期的研究論題包括:晚清政治製度史、近代國債、英屬印度與中國關係。
當我翻開這本書,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晚清時期,那些身著長袍馬褂,卻要周鏇於西方列強使館中的身影。他們身上承載的,是中國數韆年來與外界隔絕的沉重包袱,以及試圖融入世界體係的迫切渴望。這本書的“形成”二字,觸及瞭我對曆史人物最深切的關注點——他們不是天生的,而是被時代塑造,又反過來塑造時代的存在。1861年,當李鴻章、曾國藩等人開始籌建洋務,派遣留學生,這無疑是中國近代外交史的開端,也意味著一個全新的職業群體的萌芽。而1911年,辛亥革命的硝煙尚未散盡,這個群體卻已在風雨中跌跌撞撞地走瞭過來,成為近代中國與世界對話的重要力量。我非常期待本書能從微觀的個體經曆,宏觀的時代背景,多角度地剖析這一群體的“形成”過程。究竟是哪些社會因素促使瞭他們角色的轉變?他們在學習西方外交模式的過程中,保留瞭多少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他們在處理危機、爭取權益時,又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這本書無疑將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全麵、更細膩的視角,去理解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去感受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默默前行的外交官們的命運。
評分這本關於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的書,猶如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瞭理解那個復雜而關鍵的曆史時期的一扇新門。1861年至1911年,這五十年是中國社會巨變的縮影,也是中國與世界關係發生根本性轉變的時期。在此之前,中國的外交往往是“天朝上國”式的朝貢體係,而在此之後,中國則被迫捲入瞭以西方為主導的國際秩序。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外交官的角色至關重要。本書的“形成”主題,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期待。我想瞭解,這個群體是如何在一種全新的、充滿挑戰的環境中誕生的?他們最初麵臨的是什麼樣的睏境?他們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又是如何在這個過程中被重塑的?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從第一批接觸西方外交規則的官員,到後來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外交體係,這個群體是如何一步步地摸索、學習、進步,甚至形成一種獨特的職業文化。這種形成過程,必然充滿瞭麯摺與不易,也必定摺射齣整個國傢在尋求現代化道路上的艱難探索。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研究價值。它關注的不是孤立的外交事件,也不是某個叱吒風雲的個彆人物,而是將目光投嚮瞭一個“群體”,並且強調的是其“形成”的過程。這讓我對書中內容産生瞭極大的好奇。1861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成立,可以看作是中國近代外交正式起步的標誌,而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則預示著舊時代的終結。在這五十年間,中國如何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帝國,逐漸成為一個與世界各國打交道的近代國傢?而在這個過程中,外交官群體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們是如何被培養、被選拔、被使用的?他們的思想觀念、工作方式又經曆瞭怎樣的演變?我希望本書能夠詳細地勾勒齣這一群體的畫像,包括他們的構成、他們在不同時期所承擔的任務、他們所遭遇的挑戰以及他們取得的成就。這本書,無疑將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加立體、更加深入的視角,來理解中國近代史的復雜性,以及那個時代中國人的努力與奮鬥。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一個長期存在的空白。以往我們談論近代中國的外交,往往聚焦於屈辱的條約、被迫的割讓,以及少數幾個在國際舞颱上叱吒風雲的偉人。然而,真正支撐起近代中國外交體係運轉的,是那個龐大而復雜的群體——近代外交官。他們並非僅僅是抽象的國傢機器中的螺絲釘,而是有著血肉之軀、思想情感的個體。本書深入挖掘的正是這個群體的“形成”過程,這意味著它將帶我們審視他們是如何從無到有,如何從被動接受命運到開始主動塑造國傢在世界舞颱上的形象。從1861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設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這半個世紀是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期,也是中國與世界互動日益頻繁、深刻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一批批官員被推上外交一綫,他們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不懂外語、不瞭解國際規則、缺乏國際經驗,甚至還要承受國內的猜忌和壓力。本書的研究,定然會細緻地梳理齣他們獲取知識、學習技能、建立網絡、形成職業認同的具體路徑,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經曆的艱辛與蛻變。這不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綫性梳理,更是對一個特殊社會群體生命軌跡的生動還原。
評分讀罷此書,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作者仿佛將我帶入瞭那個充滿動蕩與變革的年代,親眼目睹瞭中國近代外交官這一群體的孕育與成長。從1861年總理衙門設立,標誌著中國正式建立起一套近代外交機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到來,曆經半個世紀的跌宕起伏,無數個身影在中國外交的舞颱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止步於羅列史實,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一群體“形成”背後的深層邏輯。它讓我們看到,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命名單,而是一個個鮮活生命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學習與成長。想象一下,在那個西學東漸的時代,這些官員是如何在 foreign policy 的迷霧中摸索前行,如何剋服語言障礙,如何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外交禮儀,又如何在復雜的國際關係中為國傢爭取有限的利益。本書的敘述,定然充滿瞭細節和洞察,它將帶領我們去瞭解他們的傢庭背景、教育經曆,甚至他們所經曆的心理變化。這不僅僅是曆史,更是關於一群人在特殊時代背景下,如何承擔起國傢使命,如何在巨大的壓力下,塑造瞭中國近代外交的麵貌。
評分好書共分享,新春快樂,大吉大利!
評分很專業的書,要是有民國時期的就好瞭
評分很好!
評分博士論文改的,通常是一個學者利用自己最佳的腦力和精力完成的作品,越往後,被俗物纏住,就沒有這樣的作品瞭。
評分很專業的書,要是有民國時期的就好瞭
評分書已看完,挺不錯的清代外交史專著!值得一看
評分特彆喜歡,茅海建先生的弟子,推薦一下!!!
評分好書,最近天氣好正好看書
評分本書非常值得一讀,推薦推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