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文杰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外交史
  • 近代外交官
  • 政治史
  • 社会文化史
  • 清史
  • 晚清
  • 外交体制
  • 精英研究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64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195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5
字数:39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近代从事西式外交的官员产生于科举的道路,他们是如何“适应”外交这种全新的“职业”的?如何理解清朝外交机构的运作方式与特点?作者从清代档案中钩稽总理衙门、外务部及驻外官员的履历资料,考察其出身、选任、升迁、去向、群体演进等系列问题,构建并展现出晚清外交人员从起源、发展到所谓“职业化”外交官群体形成的全过程。“外交官”是一个研究薄弱的群体,本书的研究为今后的晚清外交史研究奠立了基础。

作者简介

李文杰,1982年出生于湖北汉川,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2011年至今,先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外交的教学研究。近期的研究论题包括:晚清政治制度史、近代国债、英属印度与中国关系。


《近代中国:一个权力重塑的时代》(1861-1911) 1861年,圆明园化为灰烬,随之倒下的,还有清朝固步自封的帝国大门。一个世纪的屈辱、阵痛与新生,就此拉开了帷幕。本书,并非要描绘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耀眼的名字,亦非聚焦于宏大的制度变迁,而是旨在深入探究,在晚清这片动荡不安的土地上,权力如何悄然转移,旧有的格局如何被层层剥离,又如何孕育出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隐匿在史料深处、影响着时代脉搏的微妙力量,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具肌理的近代中国。 第一部分:王朝余晖下的裂痕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这标志着一个时代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我们首先要考察的,便是这场权力更迭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的余波未平,捻军起义又在北方燃起熊熊烈火,湘军、淮军等地方势力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的根基。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些地方军事力量的兴起,分析它们如何从镇压农民起义的工具,逐渐演变成影响中央决策的政治力量。我们将深入研究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晚清重臣的崛起之路,不仅关注他们的军事才能,更要剖析他们在政治博弈中的策略,以及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地方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通商口岸的开放,以及外国资本的涌入,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中国的经济版图。洋务运动的兴起,虽然初衷是为了“自强”,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我们将探讨,这种经济的“西化”如何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这些新兴的经济力量,如何开始与传统的地主经济、官僚体系产生摩擦与碰撞。上海、广州等地的租界,成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融的前沿,也孕育了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本书将尝试描绘这些新兴经济力量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潜在作用。 在思想文化领域,传统的儒家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冲击着国人的认知。我们并非要详述康梁维新的宏大叙事,而是要关注那些在民间悄然传播的西方观念,以及它们如何被不同的社会群体所理解和吸收。从启蒙思想的早期传播,到科学知识的零星引入,我们将梳理这些思想火花的碰撞,分析它们如何开始挑战皇权的神圣性,以及如何在知识分子阶层中播撒变革的种子。 第二部分:帝国边缘的微澜 19世纪末,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中国与列强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战败不仅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也使得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本书将重点考察,在帝国主义的巨大压力下,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所发生的细微但关键的变化。 我们将深入探讨,列强在华设立的机构,如海关、银行、邮政等,是如何渗透到中国的社会经济肌体中的。这些机构的运行,在客观上培养了一批熟悉西方管理模式和经济运作方式的中国人,他们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本书将尝试描绘这些在洋务企业、外资机构中工作的人员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视野如何被打开,他们的价值观念又如何开始发生转变。 同时,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一股新的思潮开始在中国社会中涌动,那就是民族主义的兴起。这种民族主义,并非是简单的排外情绪,而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忧虑,以及对改变现状的渴望。我们将考察,在不同社会群体中,这种民族主义是如何生根发芽的。它体现在知识分子的文章中,体现在商人的抵制洋货运动中,也体现在普通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中。本书将试图呈现,这种从“天下”观念向“国家”观念的转变,是如何在民间悄然发生的。 此外,城市化的进程也在加速。新兴的工商业城镇,如上海、天津、汉口等,成为了人口汇聚、经济活跃的中心。这些城市不仅是经济的战场,也是思想交锋的舞台。本书将关注,在这些新兴的城市空间中,新的社会群体是如何形成的,例如买办、民族工商业者、新式知识分子等。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都是我们考察的重点。 第三部分:黎明前夜的暗流涌动 进入20世纪,清朝统治的危机进一步加深。武昌起义的枪声,仿佛是一种必然的爆发。然而,本书的关注点并非革命的直接进程,而是革命爆发前夕,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深层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为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我们将深入研究,清末的立宪运动,看似是政府试图挽救统治的策略,实则在客观上成为了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有限的改革,不仅激发了更多人的政治参与热情,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旧体制的僵化与无能。本书将考察,在各省咨议局的成立过程中,地方精英是如何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权力,表达自己的诉求,以及他们的政治诉求,如何逐渐从改良走向更深层次的变革。 同时,西方思想的传播,在此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革命思想,如三民主义,通过各种渠道,如报刊、书籍、留学生群体,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播。我们将分析,这些革命思想是如何被不同阶层的人所接受,以及它们如何与现实的民族危机、社会矛盾相结合,催生出革命的动力。 教育的普及,特别是新式学堂的兴起,也培养了一大批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成为了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本书将关注,这些新式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他们的思想来源,以及他们如何从课堂走向革命前线。 最后,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在战乱、饥荒、贫困等现实困境下,民众的生存状态如何?他们对政局有着怎样的感知?是否存在着一些未被主流历史叙事所记录的民间抗争和改良尝试?本书将尝试通过对一些地方史料、回忆录、民俗研究的梳理,来呈现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希望,以及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微弱却坚韧的期盼。 《近代中国:一个权力重塑的时代》(1861-1911)并非一部简单的史学著作,它是一次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被压抑的声音、被重塑的权力结构的深度挖掘。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些微妙力量的观察,呈现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近代中国,一个正在经历痛苦蜕变,并孕育着全新生命力的时代。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在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是如何一步步将中国推向一个崭新的纪元。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晚清时期,那些身着长袍马褂,却要周旋于西方列强使馆中的身影。他们身上承载的,是中国数千年来与外界隔绝的沉重包袱,以及试图融入世界体系的迫切渴望。这本书的“形成”二字,触及了我对历史人物最深切的关注点——他们不是天生的,而是被时代塑造,又反过来塑造时代的存在。1861年,当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开始筹建洋务,派遣留学生,这无疑是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开端,也意味着一个全新的职业群体的萌芽。而1911年,辛亥革命的硝烟尚未散尽,这个群体却已在风雨中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成为近代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力量。我非常期待本书能从微观的个体经历,宏观的时代背景,多角度地剖析这一群体的“形成”过程。究竟是哪些社会因素促使了他们角色的转变?他们在学习西方外交模式的过程中,保留了多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他们在处理危机、争取权益时,又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本书无疑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更细腻的视角,去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去感受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前行的外交官们的命运。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的书,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那个复杂而关键的历史时期的一扇新门。1861年至1911年,这五十年是中国社会巨变的缩影,也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时期。在此之前,中国的外交往往是“天朝上国”式的朝贡体系,而在此之后,中国则被迫卷入了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外交官的角色至关重要。本书的“形成”主题,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想了解,这个群体是如何在一种全新的、充满挑战的环境中诞生的?他们最初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困境?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又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被重塑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从第一批接触西方外交规则的官员,到后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外交体系,这个群体是如何一步步地摸索、学习、进步,甚至形成一种独特的职业文化。这种形成过程,必然充满了曲折与不易,也必定折射出整个国家在寻求现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评分

读罢此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年代,亲眼目睹了中国近代外交官这一群体的孕育与成长。从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标志着中国正式建立起一套近代外交机构,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到来,历经半个世纪的跌宕起伏,无数个身影在中国外交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止步于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一群体“形成”背后的深层逻辑。它让我们看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命名单,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学习与成长。想象一下,在那个西学东渐的时代,这些官员是如何在 foreign policy 的迷雾中摸索前行,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如何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外交礼仪,又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为国家争取有限的利益。本书的叙述,定然充满了细节和洞察,它将带领我们去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甚至他们所经历的心理变化。这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关于一群人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如何承担起国家使命,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塑造了中国近代外交的面貌。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它关注的不是孤立的外交事件,也不是某个叱咤风云的个别人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个“群体”,并且强调的是其“形成”的过程。这让我对书中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好奇。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成立,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外交正式起步的标志,而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则预示着旧时代的终结。在这五十年间,中国如何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帝国,逐渐成为一个与世界各国打交道的近代国家?而在这个过程中,外交官群体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是如何被培养、被选拔、被使用的?他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我希望本书能够详细地勾勒出这一群体的画像,包括他们的构成、他们在不同时期所承担的任务、他们所遭遇的挑战以及他们取得的成就。这本书,无疑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入的视角,来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以及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努力与奋斗。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长期存在的空白。以往我们谈论近代中国的外交,往往聚焦于屈辱的条约、被迫的割让,以及少数几个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伟人。然而,真正支撑起近代中国外交体系运转的,是那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近代外交官。他们并非仅仅是抽象的国家机器中的螺丝钉,而是有着血肉之躯、思想情感的个体。本书深入挖掘的正是这个群体的“形成”过程,这意味着它将带我们审视他们是如何从无到有,如何从被动接受命运到开始主动塑造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从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这半个世纪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也是中国与世界互动日益频繁、深刻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批官员被推上外交一线,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懂外语、不了解国际规则、缺乏国际经验,甚至还要承受国内的猜忌和压力。本书的研究,定然会细致地梳理出他们获取知识、学习技能、建立网络、形成职业认同的具体路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蜕变。这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线性梳理,更是对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生命轨迹的生动还原。

评分

东东很不错,快递很给力,满意!

评分

京东商城做活动买的,价格优惠,相信京东商城品质

评分

给力,痛快,非常爽

评分

近代外交世家群体第一书

评分

给力,痛快,非常爽

评分

早就想买的书,赶上活动就买下来了,非常不错。

评分

很好!

评分

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评分

发货速度快,派件员认真负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