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点阅读·北京开放大学科学教育丛书:技术创新简史》紧扣时代脉搏,以简明和较系统的形式梳理人类的技术创新历程,呈现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规律和重要领域的技术变革,书写由技术创新而兴或因创新乏力而衰的著名企业,凸显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家和企业家。
戴吾三,作者1996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科学史博士学位。同年入清华大学工作至今,主要从事科技史教学与研究,主讲过《中国科技史》、《自然辩证法》、《技术与产业史》等课程。出版有《考工记图说》、《成语中的古代科技》、《影响世界的发明专利》,《历史上的科学名著》、合译《技术史》第3卷、《手艺中国》等。《汉字中的古代科技》获北京市2006年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作为主编之一、由清华大学出版的《科学技术史二十一讲》2008年获清华大学精品教材,2009年获北京市优秀教材一等奖。
第一部分蒸 汽 时 代
第一章蒸汽动力革命
一、 早期的蒸汽机
二、 瓦特对蒸汽机的贡献
三、 瓦特的专利期满之后
四、 蒸汽机走向世界
第二章纺织技术变革
一、 棉纺织业的兴起
二、 纺织技术四大发明
三、 大洋彼岸轧棉机
第三章冶铁技术创新
一、 焦炭取代木炭
二、 生铁转化熟铁
三、 热鼓风技术
第四章制造工具创新
一、 莫兹利与车床
二、 内史密斯与蒸汽锤
三、 惠特沃思与机床
第五章蒸汽机应用创新: 火车
一、 火车的发明
二、 火车的重要组成——气闸
三、 铁路桥梁和隧道技术
四、 铁路公司与管理制度
第六章蒸汽机应用创新: 轮船
一、 轮船的发明
二、 螺旋桨取代桨轮
三、 从木船到铁船
第七章炼钢、化工创新
一、 贝塞麦转炉炼钢
二、 西门子平炉炼钢
三、 不锈钢
四、 碱的工业化生产
五、 珀金与苯胺紫
六、 诺贝尔与炸药
第二部分电 气 时 代
第八章电磁学发现与发明
一、 从电堆到电池
二、 电流的磁效应发现
三、 电磁感应的发现
四、 发电机与电动机
五、 变压器与远距离输电
第九章电气照明创新
一、 弧光灯
二、 爱迪生与白炽灯
三、 直流电与交流电之战
四、 荧光灯
第十章电报、电话与无线电
一、 两种电报
二、 电话的发明
三、 电话交换机
四、 无线电通信
第十一章电技术创新应用
一、 电解铝
二、 电解炼铜
三、 电弧焊
四、 从蒸汽梯到电梯
第十二章内燃机革命
一、 内燃机的先驱
二、 汽油发动机
三、 柴油发动机
第十三章内燃机应用创新: 汽车
一、 汽车的发明
二、 汽车启动器
三、 汽车轮胎
四、 福特生产线
第十四章内燃机应用创新: 飞机
一、 飞机的发明
二、 机翼改进
三、 直升机
四、 喷气发动机
第十五章化学工业创新
一、 合成氨
二、 石油裂化
三、 四乙铅
四、 氟利昂
第三部分电 子 时 代
第十六章电子元器件革命
一、 电子管的发明
二、 晶体管的发明
三、 集成电路
四、 微处理器
五、 半导体工业
第十七章电子技术创新
一、 无线电广播
二、 电视: 从机械式到电子式
三、 彩色电视系统
四、 电子显微镜
五、 雷达研发
第十八章消费电子兴起
一、 磁带录音机
二、 随身听
三、 计算器
四、 录像机
五、 “傻瓜”相机
第十九章合成材料研发
一、 酚醛树脂
二、 合成橡胶
三、 人造革/合成革
四、 玻璃纤维
五、 杜邦与尼龙
第二十章空间技术创新
一、 火箭研发
二、 第一颗人造卫星
三、 阿波罗登月计划
四、 地球同步卫星
第二十一章医药技术研发
一、 胰岛素: 发现与发明
二、 维生素: 发现与发明
三、 青霉素: 发现与发明
四、 避孕药研发
第二十二章生活技术创新
一、 冰箱
二、 洗衣机
三、 空调机
四、 微波炉
第四部分计算机时代
第二十三章电子计算机兴起
一、 爱尼亚克诞生
二、 电子计算机结构
三、 电子计算机语言
第二十四章计算机技术变革
一、 鼠标
二、 硬盘
三、 软件
四、 笔记本电脑
第二十五章通信技术创新
一、 光纤
二、 手机
三、 全球定位系统
四、 互联网
五、 电子邮件
六、 搜索引擎
第二十六章机械、光电创新
一、 数控机床
二、 机器人
三、 CCD
四、 LED
五、 激光器
六、 扫描隧道显微镜
第二十七章印刷出版革命
一、 复印机
二、 打印机
三、 汉字激光照排
四、 桌面出版革命
第二十八章生物医学创新
一、 B超
二、 CT
三、 伽马刀
四、 核磁共振成像
五、 生物芯片
六、 PCR技术
第二十九章新能源、新材料
一、 核能发电
二、 太阳能
三、 燃料电池
四、 稀土永磁材料
五、 液晶
六、 导电塑料
七、 碳纤维
第三十章文化技术创新
一、 DVD
二、 MP3
三、 电子游戏机
四、 数码相机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神州大地释放出无数的创意和激情,涌动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我们何以走到了今天?就像江河是由溪流汇聚,创新大潮追溯也可见其涓涓。回顾历史的经验(包括教训),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上创新是如何形成,如何积聚而发挥作用,如何不断刷新世界的面貌。
宽泛地说创新,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那是古希腊时期、中国先秦时期),早期局部、离散的创新活动推动了不同地域的人类文明进步。然而不可否认,早期的创新活动缺乏整体的理性自觉,缺乏制度保障等若干要素,致使早期的文明或是衰亡,或虽然延续但无法走出循环的怪圈。
及至西方近代科学革命兴起,加快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交流,城市经济发展、航海贸易和公司、专利权等制度出现,采矿冶炼之需要,都为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准备了必要条件,自此,创新才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人类各种创新活动中,技术创新是最核心的部分。技术创新催生了新产业,开辟了新市场,制造出丰富的物品; 技术创新推动经济产生跃进式增长,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技术创新也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仪器设备,促使科学家更深入地认识世界。
本书聚焦于技术创新的历史。以蒸汽机发明为理论框架的起点,以简明的形式呈现18世纪以来时代演变的特征和重大领域的技术变革,划分蒸汽时代、电力时代、电子时代和计算机时代四个部分,分别描述引领时代的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行业)的技术创新,以及导致产业细分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也重点介绍有影响的发明家、企业家,以及因技术创新而兴盛的知名企业和工业实验室。
从技术创新的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昨天的发明家和企业家,那些所谓成功的故事,也是善于动脑筋的故事,战胜逆境的故事,坚持不懈的故事,汲取这些故事的养料,会激励我们创意的灵感,面对创新的挑战。
从技术创新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以荡涤之势冲击着问世不久的发明产品。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中,有无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可循?有无社会、经济的演变规律可把握?这促使我们思考。
更让我们思考的,在前几波的创新浪潮中,中国人是缺席者。深层的问题有: 曾以诸多发明和发现领先于世界的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至今并未有统一、明确的答案。结合本书的内容,是否可以说,中国近代没有建立公司、专利制度,没有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缺乏市场意识,轻视科学技术教育,就只能滞留于传统社会?
今天,崛起的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多个重大领域已从创新的跟跑者成为引领者。相信过不了多少年,续写的技术创新历史中一定会增添很多中国的故事。
戴吾三
2016年8月
《技术创新简史》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人类文明中那条贯穿始终的技术创新之路。“原点阅读”四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对事物本源的追溯,似乎预示着这本书将从最根本的层面解读技术创新的起源与发展。北京开放大学科学教育丛书的标签,则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和教育性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不会是一本肤浅的科普读物,而是会带着科学的严谨,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复杂的技术演变。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创新时刻。这本书会如何划分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从史前时代的工具革新,到农业革命的兴起,再到近代的工业革命?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可能性:火的发现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文字的出现如何促进了知识的积累,印刷术又如何加速了信息的传播,而蒸汽机的轰鸣又如何开启了工业文明的新纪元?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仅是罗列发明,更能深入探讨这些技术创新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理解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土壤中生根发芽,并最终改变人类的命运。这本书是否会提及那些被历史长河所淹没的创新尝试?抑或强调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是如何汇聚成巨大的推动力?
评分当看到《技术创新简史》这个书名时,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北京开放大学科学教育丛书,这几个字立刻让我觉得这本书内容扎实,而且可能具有很强的科普性,能够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一直对技术创新的历程感到好奇,从最初的火种到今天的智能设备,人类是如何一步步突破自身局限,创造出这么多改变世界的发明?这本书的“简史”二字,让我期待它能以一种精炼但不失深度的方式,串联起技术发展的关键节点。我设想,书中或许会从人类最原始的工具开始讲起,比如石斧、弓箭,这些看似简单的发明,却奠定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然后,它会如何过渡到更加复杂的机械,比如水车、风车?我特别想了解工业革命中的那些标志性发明,比如珍妮纺织机、蒸汽机,它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脱颖而出的?以及电力是如何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层出不穷,这本书会如何勾勒出这些前沿技术的来龙去脉?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生动的叙述,不仅仅是列举事实,更能讲述发明背后的故事,那些充满智慧、勇气甚至戏剧性的瞬间。
评分刚拿到这本《技术创新简史》,第一印象就是它的书名很有分量,“原点阅读”四个字,透着一种追根溯源的学术气质,而“北京开放大学科学教育丛书”则保证了内容的专业度和普及性。我一直对人类的创造力感到着迷,特别是那些能够彻底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技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梳理技术发展历程的契机,我尤其好奇它会如何界定“技术创新”的起点,是将目光投向远古的石器时代,还是聚焦于工业革命之后更为集中的技术爆发期。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可能被浓墨重彩描绘的技术节点:从火的发现到文字的发明,从轮子的诞生到印刷术的普及,再到近现代的蒸汽机、电力、内燃机、计算机,直至今天的互联网、人工智能。我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是罗列这些发明,更能深入挖掘它们背后的驱动力,是人类生存的需求,是好奇心的驱使,还是社会变革的必然?这本书是否会提及那些默默无闻的创新者,他们的智慧如何被点燃,又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将想法变为现实?我希望它能给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技术创新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与人类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紧密交织的动态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充满好奇,"原点阅读·北京开放大学科学教育丛书:技术创新简史"。单是这个名字,就勾勒出一种宏大的图景,仿佛要带领我穿越时空,去追溯人类文明中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创新火花。我尤其期待书中对“原点”的解读,究竟是何种思想、何种契机,开启了技术革新的源头?北京开放大学科学教育丛书这个标签,则让我联想到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教育理念,想必这本书在内容上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能够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技术创新的魅力。我对“简史”二字也有所期待,希望它能以一种精炼而富有条理的方式,梳理出技术发展脉络,让我这个对技术史了解不深的人,能够快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这本书是否会从石器时代的工具革新讲起?还是会聚焦于近现代的关键性技术突破?我会不会在书中发现那些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甚至重塑社会结构的重大发明背后的故事?我设想,书中或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案例,比如蒸汽机的发明如何引发工业革命,电力的普及如何照亮世界,又或者互联网的诞生如何连接起全球。这些具体的例子,将是让技术史不再枯燥乏味的催化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让我重新审视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技术,理解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的。
评分拿到《技术创新简史》,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书名“原点阅读”暗示着对事物起源的深刻探究,而“北京开放大学科学教育丛书”则让人对其内容的严谨性与系统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我一直以来对技术发展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接触到的多是零散的知识点,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这一空白,它将如何梳理从古至今的技术进步?是从石器时代的人类第一次掌握工具开始,还是从农业革命的重大突破切入?我期待书中能够为我揭示那些看似微小的创新是如何积累,最终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比如,我会不会在书中读到关于火的利用如何开启人类文明的新篇章?或者文字的出现如何加速知识的传播与积累,为后来的技术发展奠定基础?对于近现代的技术革新,比如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出现,电力系统的构建,乃至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希望书中能够有精彩的案例分析,让我理解这些技术突破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又对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生活方式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这本书能否让我跳出“技术决定论”的简单视角,去理解技术创新背后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背景?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随手翻了一下,行文不算枯燥,言之有物,不错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非常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好的书,经人推荐,感觉值得一读
评分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