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宪章的历史导读

大宪章的历史导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威廉·夏普·麦克奇尼 著,李红海 编
图书标签:
  • 大宪章
  • 英国历史
  • 宪政思想
  • 中世纪史
  • 法律史
  • 政治史
  • 历史导读
  • 经典文献
  • 西方文明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662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31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物、法律读者,法制史研究者,法理学、人权研究者
  国内作者的研究包括齐延平的《自由大宪章研究》,还有历史学领域多位学者的论文。译著方面有霍尔特的《大宪章》出版,但该书主要借助了麦克契尼的研究,因此省略掉了很多背景和过程,这给读者理解大宪章这个主题造成了很大困难。本书则正好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帮助读者理解大宪章的历史背景、签订过程、内容以及后续的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为英国著名大宪章麦克奇尼教授在约翰王大宪章700周年之际所著《大宪章:文本评注与历史导读》一书的历史导读部分。该导读详细介绍了1215年、1216年、1217年和1225年四个大宪章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各自的内容和彼此间的关联,对其形式、内容、性质、价值、缺陷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包括爱德华一世对大宪章所获成果的巩固。此外,作者还对1215年大宪章现存的几个版本及历史上的重要评注进行了介绍。本书在附录中还收录了麦克奇尼教授关于大宪章的重要演讲以及甄克斯对大宪章神话的批评,希望对读者全面了解大宪章有所助益。

作者简介

  威廉·夏普·麦克奇尼(1863~1930),苏格兰学者,历史学家,曾任宪法和宪法史专业讲师,1916~1927年在格拉斯哥大学任地产转让讲席教授(Chair of Conveyancing),退休后被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著有《大宪章:文本评注与历史导读》一书。该书首次精细地审视了1215年大宪章的每个章节,并被认为是导致大宪章问题上辉格史观衰落的主要原因。

  李红海,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法律史和英国普通法,曾出版专著《普通法的历史解读》,译著《英国普通法的诞生》《英国律师职业阶层的起源》和《英格兰宪政史》等。

精彩书评

  大宪章之“大”,端在如下事实:在其制定者已经死去并为人们遗忘很久之后,它却成为了捍卫宪政自由的护盾和卫甲。时间愈久,民众的崇敬之情赋予它的力量就愈大,逐渐地,它成为了专制政府之反对者可以据守的稳固阵地。除了起初历次颁布所带来的不菲益处,其道德影响力也逐步为英格兰民族精神之提升做出了贡献,更藉此巩固了国家自由之根基。
  ——麦克奇尼

  我们今天感叹大宪章之伟大,但不应忘记它仍然只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英国宪政的成功虽然与其密切相关,却也远非大宪章本身毕其功于一役的,后世历代英国民众的拼搏奋斗、赴汤蹈火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值得敬佩和艳羡的是,英国人将大宪章作为了一个很好的起点或台阶,并对之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从而建成了今天的宪政伟业。
  ——李红海

  现今,其主要价值已不似1215年那般是承载着当下,也非如1628年或者1688年一样是面向着未来,而是成为了一个再造过去的有益途径。
  ——麦克奇尼

  大宪章不只是一个历史文本,更是一个历史事件。它不只发生在13世纪,而是与此前的时代密切相关,并绵延至后来的中世纪、近代,直至今天,而且还将继续影响未来。它甚至也不只局限于英格兰,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和欧陆紧密联系在一起,后来更是扩及世界多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宪章已经成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历史现象!
  ——李红海

目录

001 缘起与说明
004 体例说明
001 历史与神话:800年的传奇(代前言)
003 一、1215年大宪章
022 二、1216年、1217年和1225年大宪章
025 三、中世纪:静默的威严
026 四、都铎时期:冰火两重天
027 五、17世纪:神话的开始
030 六、光荣革命之后:辉格史观及其挑战
033 七、大宪章的世界影响
033 八、他山之玉何以攻石:大宪章可能对中国的镜鉴意义
048 第一章 导致大宪章产生之事由
050 一、威廉一世到亨利二世——主要问题:君主制
057 二、威廉一世到亨利二世——地方政府问题
060 三、威廉一世到亨利二世——政教关系问题
062 四、理查一世与约翰王
069 五、危机的年代:1213~1215年
077 六、兰尼米德及其后
089 第二章 封建负担所致怨怼与大宪章
089 一、危机的直接原因
093 二、国王与封建义务
118 三、王室司法与封建司法
133 第三章 大宪章:形式与内容
133 一、大宪章的原型:早期的宪章
144 二、大宪章:形式与法律性质
149 三、大宪章:内容与特点
158 四、大宪章:价值评估
166 五、大宪章:缺陷
169 六、大宪章:传统解读下的价值
171 七、大宪章:传统上与陪审制的关系
176 第四章 大宪章:历史续篇
176 一、对大宪章的再颁布和确认
195 二、大宪章与爱德华一世的改革
200 第五章 大宪章:原始版本、印刷版本与评注
200 一、大宪章手稿与相关文献
211 二、早先的版本与注释
218 附录一 大宪章(1215~1915)
——大宪章700周年之际向皇家历史学会及大宪章庆典委员会的致辞
235 附录二 大宪章的神话

前言/序言

  缘起与说明
  本书的面世跟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2015年是大宪章签署800周年,全球很多地方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予以纪念。作为这个领域的研究者,我也希望能够以某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大宪章的复杂情感——毕竟,很多研究者不一定能赶上800周年这样的机遇——因此,才有了这部作品。
  研究者对于自己研究对象的心情并不总是一样的,但大宪章之于我,犹如一件圣物之于信徒。我知道自己算不上任何意义上的大宪章专家,但为之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却并不需要动员,这并非应景之举,也不是为了讨好或反对什么,而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的情感:简单说,这是我的一个心结,我觉得为了它,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因此,无论是在大宪章签署的6月15日举办研讨会,还是在各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宣讲,参加各种大宪章的研讨,都是为了解开这个结,让自己释然。这本书,自然也是所有这些努力中的一部分。
  1680年,一位叫爱德华·库克(Edward Cooke)——并非我们所熟悉的那个作为普通法斗士的柯克爵士——的出庭律师说:“我相信,普通人中一百个人里不见得有一个人知道大宪章为何物。”为此,他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目的是使大宪章能够为更广泛的公众所知晓。而今天,我们的情况可能跟库克描述的并没有太大差别,因此一直以来,我也希望能够找到一本合适的大宪章入门读物,以便让更广泛的读者了解大宪章的前世今生、风雨历程。我曾参与过霍尔特(Holt)《大宪章》的翻译,但觉得那本书虽为经典之作,一般的读者却未必有耐心将之读完,而且读完后也未必能对大宪章有全面完整的了解。2015年春季学期,在给法律史专业的法学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中,我带着几个学生认真研读了麦克奇尼(McKechnie)教授的这一导读,觉得它非常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以了解大宪章的基本情况,遂产生了将之翻译出来的想法。于是在我的提议下,几位同学经过努力,终于完成了翻译工作;而我则对全部书稿进行了逐字逐句的统校,以尽可能地保证翻译的质量。
  需要提醒读者的是,本书正文的5章实际上是麦克奇尼教授专著《大宪章:文本评注与历史导读》[Magna Carta: A Commentary on the Great Charter of King John, with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by William Sharp McKechnie (Glasgow: Maclehose, 1914)]一书中的导读部分,并不包括其正文。正文部分为麦克奇尼对1215年大宪章63个条款的详细解读,内容丰富,篇幅宏大,非一时所能译就,而且一般读者也未必愿意深入阅读。
  麦克奇尼教授是大宪章研究学术史上的重要代表,他对大宪章的解读和研究开创了一个时代和一种风格,堪称大宪章700周年之际研究大宪章的执牛耳者。与20世纪中后期另一重要的大宪章专家霍尔特(大宪章750周年之际)相比,他更注重法学的视角,而霍尔特则更多属于史学的路径。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麦克奇尼对大宪章的研究,本书还以附录的形式收录了麦克奇尼在大宪章700周年之际向皇家历史学会及大宪章庆典委员会的致辞。当然,对于大宪章的价值和意义也有不同的声音,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甄克斯(Jenks)在1914年发表的《大宪章的神话》一文,本书也以附录的形式予以收录,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和理解大宪章。
  再者,麦克奇尼的导读主要集中在1215年的大宪章,对1216年、1217年和1225年的大宪章也有涉及,但对此后大宪章的发展则未予关注,而后者可能也是中国读者感兴趣的部分。因此,编译者不揣冒昧,勉力写了一个大约可归为这个导读的导读的东西,对大宪章签署的背景、过程以及后续各个时期的主要发展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理解。
  本书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在此,我首先要感谢几位译者,他们的努力是本书能够顺利面世的基本保证。其次,要感谢贺卫方老师对本书书名的翻译和封面设计所提出的极富建设性的意见。笔者原先对麦克奇尼著作标题的翻译冗长而结构散乱,如今则直接采用了贺老师的翻译,不仅言简意赅,而且结构平衡得当;贺老师还热心地提供了一些珍贵的图片作为封面设计之用,使本书又上了一个台阶,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彭江编辑,他的热情和担当使得中国的学术界也为大宪章的800周年纪念留下了一点痕迹。本书涉及很多拉丁文的翻译,这些主要是由康宁博士负责完成的,她多年的拉丁文学习在这里派上了用场;高远负责查阅了书中对《圣经》部分语句的引用;书中还涉及一些法文,清华大学法学院的瞿见同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历史是一面镜子,外域的历史同样如此。以多种镜子比照,也许才能更全面、完整地认识自己。希望本书不仅只是补充知识,还能够提供一面不同的历史之镜!
  李红海
  2015年12月15日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信息,旨在介绍一本不涉及《大宪章的历史导读》内容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力求详实、内容丰富,并避免任何可能暗示其为人工智能生成的痕迹。 《失落的帝国:拜占庭的兴衰与遗产》 图书简介 导言:光芒与阴影的交织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罗马帝国的东部继承者——拜占庭帝国,犹如一颗在黑暗中闪耀了千年的宝石。它不仅是古典文明的最后堡垒,更是连接东西方世界的桥梁。本书《失落的帝国:拜占庭的兴衰与遗产》,旨在深入剖析这个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宏伟帝国,探究其从君士坦丁大帝奠基到最终覆灭的千年史诗,及其对后世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不同于传统的编年史叙述,它着重于对拜占庭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法律体系、军事战略以及艺术文化进行多维度的考察。我们试图捕捉那些在浩瀚历史尘埃中被忽略的细节,重塑一个立体、鲜活的拜占庭世界。 第一部分:起源与奠基——新罗马的诞生 (330-565年) 帝国历史的起点,始于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帝国首都迁至博斯普鲁斯海峡旁的拜占庭城,并将其命名为“新罗马”。本部分将详述这一关键的地理和政治决策如何为帝国奠定千年基业。 我们将首先审视早期拜占庭面临的挑战:日耳曼部落的迁徙、波斯萨珊王朝的持续压力,以及异端思想对教会权威的冲击。重点章节将探讨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的“收复失土”运动。查士丁尼不仅是雄心勃勃的征服者,更是《查士丁尼法典》(Corpus Juris Civilis)的推动者。我们将细致解析这部法典的结构、核心原则及其对后世西方法律体系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它如何系统化和整合了古罗马的法律遗产。同时,对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造及其建筑艺术的分析,将揭示早期拜占庭在宗教与世俗权力结合上的独特表达。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阵痛与重塑 (565-1081年) 查士丁尼时代结束后,帝国步入了一个充满动荡的时期。来自东方的伊斯兰教兴起,构成了对帝国生存的致命威胁。本部分将重点分析帝国如何通过“主题制”(Theme System)的军事改革,成功抵御了早期的阿拉伯入侵,维持了安纳托利亚的核心领土。 “图像崇拜之争”(Iconoclasm)是拜占庭历史上的重要精神危机。本书将深入探讨这场关于圣像使用的激烈辩论,分析其背后的神学、政治和社会根源,以及最终恢复对圣像崇拜的决定如何巩固了东正教的地位和皇权的权威。 此外,我们也将关注希腊化和文化复兴的努力。在马其顿王朝(Macedonian Dynasty)统治下,帝国迎来了第二次黄金时代。通过分析当时的文学、历史编纂学(如普罗科皮奥斯的著作)和外交手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内部稳定后重新焕发活力的强大帝国。 第三部分:权力的巅峰与不可避免的衰落 (1081-1453年) 科穆宁王朝(Komnenian Dynasty)的崛起,标志着帝国在抵御塞尔柱突厥和诺曼人入侵后重新整合力量。本部分将详述科穆宁王朝如何在外交和军事上周旋于新兴的十字军国家与西欧列强之间。同时,对拜占庭军事战术的革新,特别是重骑兵(Cataphracts)的使用,将是重点分析对象。 然而,帝国衰落的种子早已埋下。威尼斯等意大利城邦在贸易中的崛起,削弱了帝国的经济基础。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4年)的“陷落”,是拜占庭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我们将详细重构1204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分析其对帝国政治和文化造成的不可逆的创伤,以及流亡的尼西亚帝国如何努力恢复大统。 最后,我们将聚焦于帕列奥洛戈斯王朝(Palaeologan Dynasty)的最后挣扎。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步步紧逼下,帝国在外交上寻求西方援助,却饱受东西教会合并争议(如佛罗伦萨大公会议)的困扰。本书的尾声将是对1453年君士坦丁堡最终陷落的细致描述,探讨其作为“中世纪终结”的历史象征意义。 第四部分:遗产与影响——不朽的印记 拜占庭帝国虽然灭亡,但其遗产却以多种形式延续。本书的收官部分将超越政治和军事史,聚焦于文化和宗教的传播。我们将考察拜占庭艺术(如马赛克和圣像画)如何通过斯拉夫世界(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斯)得到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东正教文化圈。 此外,拜占庭学者在帝国末期和陷落后,向西欧传播的希腊古典文献,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爆发起到了关键的催化作用。我们将探讨这种知识的“回流”如何重塑了西方的学术景观。 结语:超越“黑暗时代”的视角 《失落的帝国》旨在挑战将拜占庭视为仅仅是“中世纪”或“过渡时期”的传统观点。我们主张,拜占庭是一个独立且高度复杂的文明实体,它在维护法律秩序、发展神学思想、推动艺术创新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是一次对这个横跨千年的伟大帝国的深度探寻,旨在揭示其复杂性、韧性与最终的悲剧性命运。读者将通过本书,理解拜占庭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欧洲和近东世界的面貌。 目标读者: 历史学爱好者、对中世纪欧洲、东正教历史、古典文明延续感兴趣的读者,以及专业历史研究人员。本书内容详实,兼具学术深度与叙事引人入胜的特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为历史读物要么是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要么是过于浅显的儿童读物,但《大宪章的历史导读》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文笔非常优美,充满了一种叙事的力量,仿佛作者本人就置身于那个时代,用鲜活的笔触描绘着历史的画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约翰国王这个复杂人物的刻画。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暴君形象,而是一个充满人性弱点、在权力与欲望的漩涡中挣扎的统治者。通过对他行为的细致分析,我更能理解当时贵族们为何会选择联合起来反抗。书中对“大宪章”条款的解释,也充满了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法律条文,更是对自由、公正和尊严的渴望。读到书中关于“自由人”的概念时,我能感受到那种突破阶级限制、追求个体价值的时代洪流。而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微型故事,但又共同汇聚成一条清晰的主线。我仿佛看到了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点燃我对历史热情的神奇之书!《大宪章的历史导读》以一种近乎电影般的叙事手法,将一段凝重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我惊喜地发现,原来历史并非是冷冰冰的事件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书中对于“大宪章”诞生的那些戏剧性场景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拉尼米德草场,亲眼目睹了那场历史性的会晤。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捕捉,让那些古老的名字重新焕发了生命力。我能够感受到贵族们的决心,也能体会到国王的无奈。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对“权力制衡”这一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它并非是抽象的理论,而是根植于那个时代,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渐形成的现实诉求。书中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了“大宪章”的原则是如何在后世被不断继承、发展和曲解的,这让我看到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每一次阅读,都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对“大宪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评分

这本《大宪章的历史导读》简直是为我这种历史小白量身打造的!一直以来,对“大宪章”这个词总有一种模糊的敬畏感,知道它很重要,但具体重要在哪里,它到底说了些什么,总是一知半解。翻开这本书,简直就像进入了一个清晰明亮的殿堂。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究气,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把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娓娓道来。我最喜欢的是它对时代背景的铺陈,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中世纪的英格兰是怎样的。国王的权力有多大?贵族们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是什么样的矛盾最终催生了这份影响深远的文献?这些问题,在书中都得到了非常生动的解答。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当时的插画和地图,虽然年代久远,但却能直观地帮助我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地理环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大宪章很重要”这个结论,而是真正理解了它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以及它对现代法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每一章的衔接都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都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倒像是跟着作者一起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探索。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大宪章的历史导读》是我近期读过的最引人入胜的历史书籍之一。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够将一份原本晦涩难懂的法律文献,转化成一部充满智慧与启迪的通识读物。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民意”和“法治”这两个现代社会基石性概念的早期探索。通过对“大宪章”条款的详细剖析,我看到了古人是如何在王权至上的时代,勇敢地为自己争取基本的权利和自由。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大宪章”本身,更是一次关于自由精神的追溯。我能从中看到,即便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限制权力,如何保障个体的尊严。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他能够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复杂的历史逻辑,并且用生动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于“大宪章”的理解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历史进程的缩影。

评分

这是一次极其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大宪章的历史导读》在学术深度和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历史事件的严谨考证,以及对复杂法律条文的深入浅出解读。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大宪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这些条款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读到关于“国王并非凌驾于法律之上”这一概念的阐述时,我真的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清晰地展示了这一革命性思想是如何在中世纪逐渐萌芽并最终得以实现的。书中对“人身保护令”等概念的起源和发展也进行了详尽的追溯,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基本权利,都源自于那个古老的时刻。而且,这本书并非止步于对“大宪章”本身的介绍,它还巧妙地将“大宪章”与后来的历史事件,例如美国的独立战争、人权宣言等联系起来,展现了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这种宏大的历史视野,让我不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非常棒,物流很快超乎意料,书的质量也很好!

评分

三、从文学到痛苦的思想

评分

读书 读好书 思考 认真思考 看看别人 了解自己

评分

京东买书,方便快捷,价格实惠。

评分

第二讲 《湘行书简》:一条河与一个人

评分

快递小哥辛苦,这本书非常值得拥有!

评分

三、小孩读大书

评分

二、没有定见、定位、定向、定范围的“看”

评分

第一讲 《从文自传》:得其“自”而为将来准备好一个自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