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显文 著
图书标签:
  • 育儿
  • 儿童心理
  • 亲子关系
  • 行为问题
  • 教育
  • 家庭教育
  • 成长
  • 情绪管理
  • 沟通
  • 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575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71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16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生活习惯、纪律管教、情绪沟通,三大生活中常见的教养问题,非常实用。
  2、高效能五大教养步骤同理接纳四大句型,一目了然,简便易学。
  3、48个教养案例15个亲子互动案例分析表,轻松快速判断“为什么会这样”,让教养难题迎刃而解。

内容简介

  养儿育女是世上非常辛苦也非常幸福的事,但在教养这条路上,每个父母都曾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
  为什么一到睡觉时间,孩子就“毛病”一大堆?
  孩子总是讲不听,越教越生气?
  兄弟之间整天吵架,父母打骂都没用?
  孩子每到写功课,挫折、情绪一大堆?
  不让孩子玩手机,他就化身小恶魔?
  孩子怎么讲不听、教不会?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父母面对的是两个孩子——任性的“婴儿自我”与懂事的额“成熟自我”。孩子令人头痛的行为,99%是任性的“婴儿自我”惹的祸!同理接纳做得好,80%的孩子教养问题将迎刃而解!
  本书从生活习惯、纪律管教和情绪沟通三大常见问题出发,教父母们正确面对孩子的“婴儿自我”,轻松解决三大教养问题。通过实际案例的具体分析,让父母们掌握并运用高效能的教养五大步骤,15个亲子互动案例表一目了然,非常实用。

作者简介

  李显文,15年亲子职业咨询经验,协助千百位华人父母解决教养难题
  中国台湾辅仁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17年咨询辅导经验。曾任:吉隆坡关怀辅导中心、怡保心灯辅导中心咨商协助员,现任“父母效能系统训练课程”资深领导员。
  1997年开始电话咨询工作;1999年开始带领父母效能训练课程;2009年起在台湾大台北地区松山、新生、仁爱、文湖、实践、国北教实小、公馆、明伦、复兴等10多所小学的读书会、老师或志工妈妈团,以及新意象美术教室、锲而生态读书会、妈妈play教室、关心幼儿美语教室等团体,进行父母效能课程、父母成长课程、老师辅导课程及亲职讲座的工作。另著有《高效能父母学》。

内页插图

目录

〔推荐〕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001
〔推荐〕一起成为高效能父母吧! 003
〔作者序〕搞懂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教养一点也不难! 006
1Part
孩子讲不听、打不怕,为什么会这样? 021
孩子令人头痛的行为,99%是婴儿自我惹的祸! 022
为什么一到睡觉时间,孩子就“毛病”一大堆?  022
婴儿自我总是为了反抗而反抗  023
其实父母面对的是两个孩子 ─婴儿自我与成熟自我  024
先退却婴儿自我,再教养成熟自我  024
了解婴儿自我与成熟自我/婴儿自我VS成熟自我 026
孩子讲不听,让父母愈教愈生气  029
亲子共处时,双方婴儿自我最容易茁壮!  030
为什么孩子总是和我唱反调?  031
孩子和父母唱反调,是为了凸显自己的重要性  032
小心!你的回应会让孩子再次吵闹  058
负面情绪反复出现,父母不胜其扰? ─暂停同理接纳,给孩子空间更有效  060
别让孩子觉得父母该为他的坏心情负责  062
正确应对婴儿自我:同理接纳→给予空间→亲子分离 064
孩子玩不到手机,就化身小恶魔  064
不带负面情绪,做好亲子分离  066
试着暂时不当父母,只是孩子倚靠的维尼熊!  067
管教要挑对时机,才能事半功倍!  069
……

精彩书摘

  去年的某个夏日午后,我途经信义路上的鼎泰丰,这家知名小笼包的始祖老店门前,照例挤满了等待入内品尝美食的外国游客。因为正值炎夏、天气酷热,让我不禁对这些挥汗摇扇、忍耐着高温的外国朋友们投以感佩的目光??等到我与他们擦肩而过、被永康街口的红灯拦下脚步时,便听到左边骑楼下传来一个小孩吵闹的哭声。
  我往左边瞥了一眼─一个年轻的妈妈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男孩,显然这个小孩不像他的父母,愿意忍受着酷暑炽热、挤在人堆中等待品尝美食,所以正满头大汗、极度不耐烦地哭闹不停,而他的妈妈正用我恰好听得懂的粤语,“文攻武吓”地企图让他闭嘴:“我们坐飞机来这里,就是想吃这个啊!好好吃哦!等下进去就有空调了,你不要哭了!越哭越热啊!??快点给我安静!再哭,人家都在看你了!羞不羞啊你?!”只是这个小孩还是不为所动地越哭越大声。
  我突然发觉自己内心里自动响起了许多久违的粤语独白:好可怜哦,都要热死了,还吃不到东西,又饿又热,怪不得你哭得这么凄凉,我也热死了!赶快让我们吹到空调啊!??然后在绿灯亮起时,我向左边再瞥了那个束手无策、一脸无奈的妈妈一眼,真的好想过去告诉她─应该要这样和孩子说啊!如果能这样和他说,我保证孩子一定不会哭闹成这样了!
  当然我没有这么做,只是在结束内心里的“粤语练习”后,发现我对于去“同理接纳”孩子的情绪,实在已经熟练成了一种反射性的动作─只是听到路边孩子甲的哭闹,就可以自然倾泻出一连串“同理接纳”的话……呵呵,忍不住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厉害了!
  在我两个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经常只凭着“同理接纳做得好”,就能化解掉许多她们带给我的头痛状况或是教养问题。而与其他父母分享此方法后,我也获得不少父母在采用此方法后的正面回响和肯定。只可惜在我前一本《高效能父母学》中,因为受到篇幅的限制,无法将这些“面对孩子婴儿自我”极为有效的方法,更详尽地向父母们解说清楚,让他们可以更容易地落实执行而体会到─啊!教养孩子原来真的这么容易!
  于是,继续沿着信义路往前走时,我就确定了本书所要分享的内容。首先,就是要协助为人父母做对教养的第一步:认清和搞定孩子的婴儿自我,然后才能让父母将教养的心血,顺利灌注在栽培、养成孩子的成熟自我上。其次,很多读者在阅读了《高效能父母学》后,都给我这样的回馈:书中许多案例,有些正是他们也在烦恼着的亲子问题,虽然已经能够掌握处理的大方向,但是在细节上,仍希望知道如何运用“教养五大步骤”去正确解决它。
  因此在本书Part1部分,我将详细说明孩子婴儿自我的本质、特性,以及错误面对它而带给教养的负面影响,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做才不会“越教养越糟糕”。而在Part2及最后的Part3里,我则会带领读者依循“教养五大步骤”来处理本书,以及《高效能父母学》中所列举的实例,并在最后提供许多教养练习题,让父母能通过关键的几个处理步骤,更加熟悉运用这套教养法去有效地解决孩子问题。
  毕竟再好的教养方法,如果落实不了都是空谈,只是浪费父母的时间和打消父母的教养热情而已。所以父母一定要能执行、要去做,并从做的过程中,逐渐澄清观念、累积经验,有朝一日,一定也能将这套高效能的教养法演练到,一看到其他父母在错误、无效地教养孩子,忍不住就会想和他们说─唉,为什么不这样做呢?!这样做,孩子就不会这样难教了啊!
  真的,教养孩子一点也不难,只要搞懂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再运用这套高效能教养法处理问题─你,也能享受做爸妈的快乐,并成为乐在教养的高效能父母!
  ……

前言/序言

  15年亲子职业咨询经验,协助千百位华人父母解决教养难题
  高效能父母学专家,教你一招解决80%的教养问题
  风靡世界50年,43个国家的父母效能训练
  二胎时代来临,养两个孩子会更累?高效能父母都会看这本书!


《亲子对话的艺术: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驱动力》 目录 引言:看见孩子,才能真正懂得 成长是一场持续的探索 行为只是冰山一角 沟通的缺失,隔阂的开始 本书的价值与阅读指引 第一章:从“为什么”到“怎么样”——转变认知,看见孩子的内在世界 1.1 行为的信号:孩子在“说什么”? 1.1.1 冲动与情绪的宣泄: 哭闹、尖叫、摔东西:并非无理取闹,而是情绪的洪流。 发脾气:孩子表达不满、挫败或过度刺激的直接方式。 攻击性行为(咬、踢、推):在语言能力不足时,身体是他们表达的工具。 退缩、沉默:可能是内向、害羞,也可能是逃避、抗拒。 1.1.2 规则的挑战: 不听指令:探索界限,测试父母的底线。 故意捣乱、破坏:吸引注意力,或表达对现有状况的不满。 撒谎:出于恐惧、避免惩罚,或是在幻想世界中遨游。 拖延、磨蹭:对任务的抗拒,或是在寻求更多的关注与准备。 1.1.3 社交的尝试与困境: 争抢玩具:自我中心阶段的典型表现,也是学习分享的起点。 排斥他人:建立身份认同,或是在社交中感到不适。 过度依赖:缺乏安全感,或是在独立过程中寻求支持。 模仿行为:学习与模仿是孩子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1.2 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1.2.1 生理与发展的规律: 大脑发育的阶段性:冲动控制、逻辑思维尚未成熟。 感官探索的本能:通过触碰、味觉、嗅觉来认识世界。 睡眠、饮食对情绪的影响:生理需求未被满足时的连锁反应。 运动需求:能量的释放,身体协调性的发展。 1.2.2 心理需求与情感表达: 安全感:父母的回应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被看见与被理解:渴望父母关注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自主感与控制感:渴望自己做决定,掌控一部分生活。 归属感:在家庭和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爱与接纳: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1.2.3 环境与互动的影响: 家庭氛围:父母的情绪、沟通方式,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伴关系:社交互动中的学习、模仿与冲突。 教育方式:过度严厉、溺爱或放任自流的后果。 媒体信息:电视、网络等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文化:社会对儿童行为的期待与评判。 1.3 从“贴标签”到“去解读”:重新审视孩子的行为 摒弃“坏孩子”“懒惰鬼”等负面标签。 学会观察,不急于下结论。 将行为视为孩子传达信息的载体。 培养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第二章:倾听的艺术: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 2.1 为什么倾听如此重要? 建立信任的基石。 传递尊重与理解。 为后续沟通打下基础。 化解冲突的良药。 2.2 “听”与“听懂”的区别: 2.2.1 倾听的障碍: 打断、评判、说教。 急于给出解决方案。 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 带有预设的观念。 2.2.2 有效倾听的策略: 身体的语言: 眼神的交流:保持适度的目光接触。 身体的朝向:身体微微前倾,表示关注。 开放的姿态:避免手臂交叉,显得不友善。 言语的反馈: “嗯”、“是的”、“我明白了”:简短的肯定,鼓励对方继续。 复述与确认:“你的意思是……是这样吗?” 开放式提问:“你当时感觉怎么样?”“然后呢?” 表达同理心:“我能理解你感到很沮丧。”“这一定很难受。” 情绪的共鸣: 识别并呼应孩子的情绪:“你看起来很生气。”“你似乎很失望。” 不评判情绪,只接纳感受。 2.3 面对不同行为的倾听技巧: 2.3.1 孩子哭闹不止时: 不立刻制止,而是先安抚情绪。 “我知道你很难过。”“妈妈在这里。” 在情绪稍平复后,再尝试了解原因。 2.3.2 孩子撒谎时: 冷静,避免严厉指责。 “我有点担心你隐瞒了什么。” 探索其撒谎的动机,而非仅仅关注事实本身。 2.3.3 孩子表达委屈时: 认真倾听,不打断。 “你为什么会觉得委屈?”“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验证孩子的感受:“你觉得被不公平对待了,是吗?” 2.3.4 孩子分享喜悦时: 投入地回应,分享他们的快乐。 “太棒了!你是怎么做到的?” 让孩子感受到被肯定和被鼓励。 第三章:回应的智慧:以爱为名的引导 3.1 为什么需要有智慧的回应? 回应是行为的“催化剂”。 不良的回应会加剧问题。 积极的回应能引导孩子走向积极的方向。 3.2 识别并管理自己的情绪: 3.2.1 父母的“情绪雷区”: 焦虑、恐惧、愤怒、内疚。 过去的经历投射。 外界的压力与期待。 3.2.2 “暂停”的力量: 深呼吸,数数,离开现场。 提醒自己:“我现在需要冷静。” 避免在情绪失控时做出决定。 3.3 有效回应的原则: 3.3.1 关注行为本身,而非评价人格: “你打人是不对的。”(正确) “你真是个坏孩子。”(错误) 3.3.2 设定清晰、一致的界限: 界限不是惩罚,而是规则。 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父母之间意见一致,避免让孩子左右为难。 3.3.3 提供选择,赋予自主感: “你想先穿红色的衣服还是蓝色的?” “你是想自己穿,还是需要妈妈帮忙?” 在可控范围内给予孩子选择权。 3.3.4 表达理解,但不纵容: “我知道你很想吃糖,但现在不是时候。” “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但我们不能随便发脾气。” 3.3.5 引导而非命令: “我们一起来收拾玩具好不好?” “想想看,这样做会不会伤害到别人?” 3.3.6 鼓励和肯定积极行为: “你今天自己把书放回书架,真棒!” “谢谢你主动分享玩具,你是个好朋友。” 3.4 应对具体行为的回应策略: 3.4.1 孩子不听指令时: 降低姿态,与孩子平视。 用简短、清晰的语言重复指令。 给予短暂的等待时间。 必要时,用提示或引导代替命令。 3.4.2 孩子发脾气时: 保持冷静,不被情绪感染。 提供一个安全的“冷静角”。 告知孩子:“等你平静下来,我们再谈。” 事后进行沟通,了解原因,并提供情绪管理的方法。 3.4.3 孩子之间的冲突: 介入前先观察,不急于偏袒。 引导孩子轮流陈述自己的观点。 鼓励他们协商解决,或者父母介入调解。 教会孩子解决冲突的技巧。 3.4.4 孩子有不当行为(如打人、咬人)时: 立即制止,保护受害者。 明确告知行为的危害性。 引导孩子理解被伤害者的感受。 提供替代的表达方式。 3.4.5 孩子寻求关注时: 区分不良行为与积极关注。 在孩子行为良好时给予足够的关注。 教会孩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需求。 第四章:看见成长的足迹:父母与孩子的共同进化 4.1 父母的角色:引导者、陪伴者、学习者 4.1.1 成为孩子的榜样: 言传身教,展现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示范解决问题的方法。 表达爱与尊重。 4.1.2 给予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即使犯错,依然被爱。 在孩子跌倒时,伸出援手。 鼓励孩子尝试,不怕失败。 4.1.3 保持学习与成长的心态: 认识到育儿是一场终身学习。 乐于接纳新知识、新观点。 从错误中学习,不断调整育儿策略。 4.2 孩子的成长:从依赖到独立,从自我到分享 4.2.1 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 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 不拔苗助长,不与他人攀比。 4.2.2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给予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做。 鼓励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允许孩子犯错,并从中学习。 4.2.3 促进孩子的社会化: 提供社交机会,鼓励与同伴互动。 教会孩子分享、合作、轮流。 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4.3 亲子关系的重塑:从“管”到“连接” 4.3.1 建立高质量的亲子时光: 放下手机,全身心地陪伴。 一起阅读、游戏、探索。 制造共同的美好回忆。 4.3.2 合作解决问题,而非单方面命令: 将孩子视为解决问题的伙伴。 共同商讨解决方案,让孩子有参与感。 4.3.3 营造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氛围: 多表达爱,少批评指责。 创造安全、包容的环境。 让家庭成为孩子最温暖的港湾。 结语:每一位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宝 理解不是终点,而是旅程的开始。 用爱与智慧,点亮孩子成长的每一程。 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在理解与连接中,共同绽放。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这本书,我真的感觉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在此之前,我对孩子的行为模式总是带着一种“他怎么就不能乖一点?”、“为什么总是这么闹腾?”的困惑和一丝丝的无奈。尤其是当孩子进入某个我们大人难以理解的阶段,比如我们家孩子最近迷恋上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每天都要带着去公园,还要给它们起名字,喂它们“吃饭”,我真的快要抓狂了,感觉完全没办法沟通。这本书就像一位和蔼又睿智的长者,用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一点一点地剖析了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动机。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孩子应该这样做”,而是引导你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固执期”的章节,它详细描述了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典型表现,以及家长常常会采取的无效应对方式,比如强行压制或者讲大道理。对照我自己的经历,简直是一模一样!然后,书里又提供了许多非常实用且人性化的方法,比如如何通过理解孩子的需求,用一些小技巧来引导,而不是对抗。读到这里,我如释重负,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掌握了与孩子和谐相处的“秘籍”。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理解者”,从一个“批评者”变成了“支持者”,这对我来说,是多么大的一个转变啊!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新手妈妈来说,《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简直是及时雨!产后我一直处于一种手忙脚乱的状态,面对孩子的各种状况,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为我驱散了迷雾。它用一种非常温和、鼓励的语气,让我明白,育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探索,没有人天生就是完美的父母。书中关于孩子早期认知发展的章节,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会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为什么他们会不断地提问,以及为什么他们会犯各种各样在我们看来“不应该犯”的错误。这让我不再因为孩子的小错误而自责,而是理解这是孩子探索世界、学习成长的必经之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反复强调了“耐心”和“理解”的重要性。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技巧,比如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如何平静地回应,如何给予恰当的安抚,而不是简单地责骂。这些方法我都尝试了,效果真的很好!孩子明显变得更愿意和我沟通,也更少出现那种歇斯底里的哭闹。这本书不仅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妈妈,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发掘了自己内在的力量。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相当了解孩子的人,毕竟家里有那么几个活蹦乱跳的小家伙。然而,《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自己认知上的局限性。它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深远的视角去审视孩子。书中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论述,对我启发很大。我一直以为孩子之间的相处是很简单的,但这本书揭示了孩子在群体中是如何学习合作、竞争、分享以及处理冲突的。它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在玩耍时会出现一些“奇怪”的规则,为什么他们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矛盾,以及这些矛盾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大人不能总是简单地干预,而是应该给予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和学习。书里还提到了“同伴影响”,这让我警惕到,孩子在学校里接触到的信息和人,对他们的影响是多么巨大。这本书让我更加积极地去关注孩子的人际关系,去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模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孩子的认识,从“看得到”的表象,提升到了“感受得到”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质的飞跃。

评分

我向来是个非常理性的人,看书也习惯性地会去寻找逻辑和证据。初拿到《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满理论和数据的学术著作,但没想到它的风格如此接地气,而且充满了人文关怀。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孩子成长的深刻洞察之上。它没有给我灌输一套“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理解框架”。比如,书中对孩子“模仿行为”的分析,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会无意识地模仿大人的语言和动作,无论好坏。这让我意识到,我自身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同时,这本书也教会了我如何去“看见”孩子内在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外在的表现。当我看到孩子因为一件小事而反复纠缠时,我不再是简单地认为他“不懂事”,而是尝试去探究他这样做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本书让我更加关注孩子内在的成长,比如他们的独立性、好奇心、创造力,以及如何去保护和激发这些宝贵的品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待孩子,不再是单向的“教育”,而是更像是一种“陪伴”和“共同成长”。

评分

这本《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真不是一本普通的育儿书,它更像是一场关于童心与成长的深度对话。我一直觉得,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复杂的书,而这本书,就是那把能够解读这些密码的钥匙。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我童年时那些模糊不清的记忆。原来,我小时候对某些事情的执着,对某些情感的爆发,都有着如此清晰的解释。书中对于孩子情感发展的描写,尤其让我触动。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孩子是如何一步步学习识别、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的。比如,孩子哭闹时,我们大人往往会觉得是“无理取闹”,但这本书告诉我,哭泣有时是孩子表达需求、寻求安慰的最直接方式。它还强调了家长在孩子情感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指出我们简单的拒绝或者批评,可能会扼杀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待孩子情绪的方式,很多时候,我确实是出于自己的“面子”或者“方便”,而忽略了孩子真实的感受。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对于建立更深层的情感连接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