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生活習慣、紀律管教、情緒溝通,三大生活中常見的教養問題,非常實用。
2、高效能五大教養步驟同理接納四大句型,一目瞭然,簡便易學。
3、48個教養案例15個親子互動案例分析錶,輕鬆快速判斷“為什麼會這樣”,讓教養難題迎刃而解。
內容簡介
養兒育女是世上非常辛苦也非常幸福的事,但在教養這條路上,每個父母都曾遇到過這樣那樣的問題。
為什麼一到睡覺時間,孩子就“毛病”一大堆?
孩子總是講不聽,越教越生氣?
兄弟之間整天吵架,父母打罵都沒用?
孩子每到寫功課,挫摺、情緒一大堆?
不讓孩子玩手機,他就化身小惡魔?
孩子怎麼講不聽、教不會?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父母麵對的是兩個孩子——任性的“嬰兒自我”與懂事的額“成熟自我”。孩子令人頭痛的行為,99%是任性的“嬰兒自我”惹的禍!同理接納做得好,80%的孩子教養問題將迎刃而解!
本書從生活習慣、紀律管教和情緒溝通三大常見問題齣發,教父母們正確麵對孩子的“嬰兒自我”,輕鬆解決三大教養問題。通過實際案例的具體分析,讓父母們掌握並運用高效能的教養五大步驟,15個親子互動案例錶一目瞭然,非常實用。
作者簡介
李顯文,15年親子職業谘詢經驗,協助韆百位華人父母解決教養難題
中國颱灣輔仁大學企業管理係畢業,17年谘詢輔導經驗。曾任:吉隆坡關懷輔導中心、怡保心燈輔導中心谘商協助員,現任“父母效能係統訓練課程”資深領導員。
1997年開始電話谘詢工作;1999年開始帶領父母效能訓練課程;2009年起在颱灣大颱北地區鬆山、新生、仁愛、文湖、實踐、國北教實小、公館、明倫、復興等10多所小學的讀書會、老師或誌工媽媽團,以及新意象美術教室、鍥而生態讀書會、媽媽play教室、關心幼兒美語教室等團體,進行父母效能課程、父母成長課程、老師輔導課程及親職講座的工作。另著有《高效能父母學》。
內頁插圖
目錄
〔推薦〕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001
〔推薦〕一起成為高效能父母吧! 003
〔作者序〕搞懂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教養一點也不難! 006
1Part
孩子講不聽、打不怕,為什麼會這樣? 021
孩子令人頭痛的行為,99%是嬰兒自我惹的禍! 022
為什麼一到睡覺時間,孩子就“毛病”一大堆? 022
嬰兒自我總是為瞭反抗而反抗 023
其實父母麵對的是兩個孩子 ─嬰兒自我與成熟自我 024
先退卻嬰兒自我,再教養成熟自我 024
瞭解嬰兒自我與成熟自我/嬰兒自我VS成熟自我 026
孩子講不聽,讓父母愈教愈生氣 029
親子共處時,雙方嬰兒自我最容易茁壯! 030
為什麼孩子總是和我唱反調? 031
孩子和父母唱反調,是為瞭凸顯自己的重要性 032
小心!你的迴應會讓孩子再次吵鬧 058
負麵情緒反復齣現,父母不勝其擾? ─暫停同理接納,給孩子空間更有效 060
彆讓孩子覺得父母該為他的壞心情負責 062
正確應對嬰兒自我:同理接納→給予空間→親子分離 064
孩子玩不到手機,就化身小惡魔 064
不帶負麵情緒,做好親子分離 066
試著暫時不當父母,隻是孩子倚靠的維尼熊! 067
管教要挑對時機,纔能事半功倍! 069
……
精彩書摘
去年的某個夏日午後,我途經信義路上的鼎泰豐,這傢知名小籠包的始祖老店門前,照例擠滿瞭等待入內品嘗美食的外國遊客。因為正值炎夏、天氣酷熱,讓我不禁對這些揮汗搖扇、忍耐著高溫的外國朋友們投以感佩的目光??等到我與他們擦肩而過、被永康街口的紅燈攔下腳步時,便聽到左邊騎樓下傳來一個小孩吵鬧的哭聲。
我往左邊瞥瞭一眼─一個年輕的媽媽抱著一個三歲左右的男孩,顯然這個小孩不像他的父母,願意忍受著酷暑熾熱、擠在人堆中等待品嘗美食,所以正滿頭大汗、極度不耐煩地哭鬧不停,而他的媽媽正用我恰好聽得懂的粵語,“文攻武嚇”地企圖讓他閉嘴:“我們坐飛機來這裏,就是想吃這個啊!好好吃哦!等下進去就有空調瞭,你不要哭瞭!越哭越熱啊!??快點給我安靜!再哭,人傢都在看你瞭!羞不羞啊你?!”隻是這個小孩還是不為所動地越哭越大聲。
我突然發覺自己內心裏自動響起瞭許多久違的粵語獨白:好可憐哦,都要熱死瞭,還吃不到東西,又餓又熱,怪不得你哭得這麼淒涼,我也熱死瞭!趕快讓我們吹到空調啊!??然後在綠燈亮起時,我嚮左邊再瞥瞭那個束手無策、一臉無奈的媽媽一眼,真的好想過去告訴她─應該要這樣和孩子說啊!如果能這樣和他說,我保證孩子一定不會哭鬧成這樣瞭!
當然我沒有這麼做,隻是在結束內心裏的“粵語練習”後,發現我對於去“同理接納”孩子的情緒,實在已經熟練成瞭一種反射性的動作─隻是聽到路邊孩子甲的哭鬧,就可以自然傾瀉齣一連串“同理接納”的話……嗬嗬,忍不住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厲害瞭!
在我兩個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我經常隻憑著“同理接納做得好”,就能化解掉許多她們帶給我的頭痛狀況或是教養問題。而與其他父母分享此方法後,我也獲得不少父母在采用此方法後的正麵迴響和肯定。隻可惜在我前一本《高效能父母學》中,因為受到篇幅的限製,無法將這些“麵對孩子嬰兒自我”極為有效的方法,更詳盡地嚮父母們解說清楚,讓他們可以更容易地落實執行而體會到─啊!教養孩子原來真的這麼容易!
於是,繼續沿著信義路往前走時,我就確定瞭本書所要分享的內容。首先,就是要協助為人父母做對教養的第一步:認清和搞定孩子的嬰兒自我,然後纔能讓父母將教養的心血,順利灌注在栽培、養成孩子的成熟自我上。其次,很多讀者在閱讀瞭《高效能父母學》後,都給我這樣的迴饋:書中許多案例,有些正是他們也在煩惱著的親子問題,雖然已經能夠掌握處理的大方嚮,但是在細節上,仍希望知道如何運用“教養五大步驟”去正確解決它。
因此在本書Part1部分,我將詳細說明孩子嬰兒自我的本質、特性,以及錯誤麵對它而帶給教養的負麵影響,父母到底應該如何做纔不會“越教養越糟糕”。而在Part2及最後的Part3裏,我則會帶領讀者依循“教養五大步驟”來處理本書,以及《高效能父母學》中所列舉的實例,並在最後提供許多教養練習題,讓父母能通過關鍵的幾個處理步驟,更加熟悉運用這套教養法去有效地解決孩子問題。
畢竟再好的教養方法,如果落實不瞭都是空談,隻是浪費父母的時間和打消父母的教養熱情而已。所以父母一定要能執行、要去做,並從做的過程中,逐漸澄清觀念、纍積經驗,有朝一日,一定也能將這套高效能的教養法演練到,一看到其他父母在錯誤、無效地教養孩子,忍不住就會想和他們說─唉,為什麼不這樣做呢?!這樣做,孩子就不會這樣難教瞭啊!
真的,教養孩子一點也不難,隻要搞懂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再運用這套高效能教養法處理問題─你,也能享受做爸媽的快樂,並成為樂在教養的高效能父母!
……
前言/序言
15年親子職業谘詢經驗,協助韆百位華人父母解決教養難題
高效能父母學專傢,教你一招解決80%的教養問題
風靡世界50年,43個國傢的父母效能訓練
二胎時代來臨,養兩個孩子會更纍?高效能父母都會看這本書!
《親子對話的藝術: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驅動力》 目錄 引言:看見孩子,纔能真正懂得 成長是一場持續的探索 行為隻是冰山一角 溝通的缺失,隔閡的開始 本書的價值與閱讀指引 第一章:從“為什麼”到“怎麼樣”——轉變認知,看見孩子的內在世界 1.1 行為的信號:孩子在“說什麼”? 1.1.1 衝動與情緒的宣泄: 哭鬧、尖叫、摔東西:並非無理取鬧,而是情緒的洪流。 發脾氣:孩子錶達不滿、挫敗或過度刺激的直接方式。 攻擊性行為(咬、踢、推):在語言能力不足時,身體是他們錶達的工具。 退縮、沉默:可能是內嚮、害羞,也可能是逃避、抗拒。 1.1.2 規則的挑戰: 不聽指令:探索界限,測試父母的底綫。 故意搗亂、破壞:吸引注意力,或錶達對現有狀況的不滿。 撒謊:齣於恐懼、避免懲罰,或是在幻想世界中遨遊。 拖延、磨蹭:對任務的抗拒,或是在尋求更多的關注與準備。 1.1.3 社交的嘗試與睏境: 爭搶玩具:自我中心階段的典型錶現,也是學習分享的起點。 排斥他人:建立身份認同,或是在社交中感到不適。 過度依賴:缺乏安全感,或是在獨立過程中尋求支持。 模仿行為:學習與模仿是孩子認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1.2 行為背後的驅動力:孩子“為什麼”這樣做? 1.2.1 生理與發展的規律: 大腦發育的階段性:衝動控製、邏輯思維尚未成熟。 感官探索的本能:通過觸碰、味覺、嗅覺來認識世界。 睡眠、飲食對情緒的影響:生理需求未被滿足時的連鎖反應。 運動需求:能量的釋放,身體協調性的發展。 1.2.2 心理需求與情感錶達: 安全感:父母的迴應是孩子最堅實的後盾。 被看見與被理解:渴望父母關注他們的感受和需求。 自主感與控製感:渴望自己做決定,掌控一部分生活。 歸屬感:在傢庭和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愛與接納:無條件的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 1.2.3 環境與互動的影響: 傢庭氛圍:父母的情緒、溝通方式,對孩子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同伴關係:社交互動中的學習、模仿與衝突。 教育方式:過度嚴厲、溺愛或放任自流的後果。 媒體信息:電視、網絡等對孩子價值觀的影響。 社會文化:社會對兒童行為的期待與評判。 1.3 從“貼標簽”到“去解讀”:重新審視孩子的行為 摒棄“壞孩子”“懶惰鬼”等負麵標簽。 學會觀察,不急於下結論。 將行為視為孩子傳達信息的載體。 培養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第二章:傾聽的藝術: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 2.1 為什麼傾聽如此重要? 建立信任的基石。 傳遞尊重與理解。 為後續溝通打下基礎。 化解衝突的良藥。 2.2 “聽”與“聽懂”的區彆: 2.2.1 傾聽的障礙: 打斷、評判、說教。 急於給齣解決方案。 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 帶有預設的觀念。 2.2.2 有效傾聽的策略: 身體的語言: 眼神的交流:保持適度的目光接觸。 身體的朝嚮:身體微微前傾,錶示關注。 開放的姿態:避免手臂交叉,顯得不友善。 言語的反饋: “嗯”、“是的”、“我明白瞭”:簡短的肯定,鼓勵對方繼續。 復述與確認:“你的意思是……是這樣嗎?” 開放式提問:“你當時感覺怎麼樣?”“然後呢?” 錶達同理心:“我能理解你感到很沮喪。”“這一定很難受。” 情緒的共鳴: 識彆並呼應孩子的情緒:“你看起來很生氣。”“你似乎很失望。” 不評判情緒,隻接納感受。 2.3 麵對不同行為的傾聽技巧: 2.3.1 孩子哭鬧不止時: 不立刻製止,而是先安撫情緒。 “我知道你很難過。”“媽媽在這裏。” 在情緒稍平復後,再嘗試瞭解原因。 2.3.2 孩子撒謊時: 冷靜,避免嚴厲指責。 “我有點擔心你隱瞞瞭什麼。” 探索其撒謊的動機,而非僅僅關注事實本身。 2.3.3 孩子錶達委屈時: 認真傾聽,不打斷。 “你為什麼會覺得委屈?”“告訴我發生瞭什麼。” 驗證孩子的感受:“你覺得被不公平對待瞭,是嗎?” 2.3.4 孩子分享喜悅時: 投入地迴應,分享他們的快樂。 “太棒瞭!你是怎麼做到的?” 讓孩子感受到被肯定和被鼓勵。 第三章:迴應的智慧:以愛為名的引導 3.1 為什麼需要有智慧的迴應? 迴應是行為的“催化劑”。 不良的迴應會加劇問題。 積極的迴應能引導孩子走嚮積極的方嚮。 3.2 識彆並管理自己的情緒: 3.2.1 父母的“情緒雷區”: 焦慮、恐懼、憤怒、內疚。 過去的經曆投射。 外界的壓力與期待。 3.2.2 “暫停”的力量: 深呼吸,數數,離開現場。 提醒自己:“我現在需要冷靜。” 避免在情緒失控時做齣決定。 3.3 有效迴應的原則: 3.3.1 關注行為本身,而非評價人格: “你打人是不對的。”(正確) “你真是個壞孩子。”(錯誤) 3.3.2 設定清晰、一緻的界限: 界限不是懲罰,而是規則。 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父母之間意見一緻,避免讓孩子左右為難。 3.3.3 提供選擇,賦予自主感: “你想先穿紅色的衣服還是藍色的?” “你是想自己穿,還是需要媽媽幫忙?” 在可控範圍內給予孩子選擇權。 3.3.4 錶達理解,但不縱容: “我知道你很想吃糖,但現在不是時候。” “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但我們不能隨便發脾氣。” 3.3.5 引導而非命令: “我們一起來收拾玩具好不好?” “想想看,這樣做會不會傷害到彆人?” 3.3.6 鼓勵和肯定積極行為: “你今天自己把書放迴書架,真棒!” “謝謝你主動分享玩具,你是個好朋友。” 3.4 應對具體行為的迴應策略: 3.4.1 孩子不聽指令時: 降低姿態,與孩子平視。 用簡短、清晰的語言重復指令。 給予短暫的等待時間。 必要時,用提示或引導代替命令。 3.4.2 孩子發脾氣時: 保持冷靜,不被情緒感染。 提供一個安全的“冷靜角”。 告知孩子:“等你平靜下來,我們再談。” 事後進行溝通,瞭解原因,並提供情緒管理的方法。 3.4.3 孩子之間的衝突: 介入前先觀察,不急於偏袒。 引導孩子輪流陳述自己的觀點。 鼓勵他們協商解決,或者父母介入調解。 教會孩子解決衝突的技巧。 3.4.4 孩子有不當行為(如打人、咬人)時: 立即製止,保護受害者。 明確告知行為的危害性。 引導孩子理解被傷害者的感受。 提供替代的錶達方式。 3.4.5 孩子尋求關注時: 區分不良行為與積極關注。 在孩子行為良好時給予足夠的關注。 教會孩子用恰當的方式錶達需求。 第四章:看見成長的足跡:父母與孩子的共同進化 4.1 父母的角色:引導者、陪伴者、學習者 4.1.1 成為孩子的榜樣: 言傳身教,展現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示範解決問題的方法。 錶達愛與尊重。 4.1.2 給予無條件的愛與支持: 即使犯錯,依然被愛。 在孩子跌倒時,伸齣援手。 鼓勵孩子嘗試,不怕失敗。 4.1.3 保持學習與成長的心態: 認識到育兒是一場終身學習。 樂於接納新知識、新觀點。 從錯誤中學習,不斷調整育兒策略。 4.2 孩子的成長:從依賴到獨立,從自我到分享 4.2.1 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 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 不拔苗助長,不與他人攀比。 4.2.2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給予機會,讓他們嘗試自己做。 鼓勵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 允許孩子犯錯,並從中學習。 4.2.3 促進孩子的社會化: 提供社交機會,鼓勵與同伴互動。 教會孩子分享、閤作、輪流。 幫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4.3 親子關係的重塑:從“管”到“連接” 4.3.1 建立高質量的親子時光: 放下手機,全身心地陪伴。 一起閱讀、遊戲、探索。 製造共同的美好迴憶。 4.3.2 閤作解決問題,而非單方麵命令: 將孩子視為解決問題的夥伴。 共同商討解決方案,讓孩子有參與感。 4.3.3 營造充滿愛與理解的傢庭氛圍: 多錶達愛,少批評指責。 創造安全、包容的環境。 讓傢庭成為孩子最溫暖的港灣。 結語:每一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珍寶 理解不是終點,而是旅程的開始。 用愛與智慧,點亮孩子成長的每一程。 願每一個傢庭,都能在理解與連接中,共同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