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平天下:中國古典治理智慧》: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大力弘揚作為我們民族“根”和“魂”的中華文化,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並賦予中華傳統經典以新的時代內涵。
為瞭讓廣大乾部群眾更好地吸取蘊含在中華傳統經典中的豐富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智慧,人民日報海外版精心編寫瞭本書。全書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鞦》《老子》《史記》等眾多典籍中精選瞭一百四十餘條古典名句,按中國古典的政治理路,分為修身、為學、民本、官德、治理、天下六個篇目。不僅對原文進行瞭精練的現代漢語解析,而且深入發掘和闡發瞭其富有時代意義的思想精髓,進行創造性轉化,使之具有當代價值,從而豐富我們的修身為學和治國理政智慧。
《平天下:中國古典政治智慧》:
習總書記強調,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纍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
對普通讀者來說,讀一讀傳統的曆史、文學、哲學、倫理等方麵的經典,可以知古今、明事理、鑒是非;對領導乾部來說,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為人為官、治國理政的大道理。對一個人是如此,對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也是如此。
為瞭將中國古代經典中蘊含的豐富的治國理政智慧,以*典雅的方式傳遞給廣大讀者,以*生動的形式嚮世界錶達,人民日報海外版學習小組繼《平天下——中國古典治理智慧》後,再推姊妹篇《平天下——中國古典政治智慧》。新《平天下》整理瞭近兩年引用率較高的一百三十餘條古典名句,按《禮記·大學》的學問進階,分為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四個篇目,以緻敬古典。讓我們一起習得經典,重溫初心。
內頁插圖
目錄
《平天下:中國古典治理智慧》:
治理現代化離不開傳統營養(代序)
這些潛藏在各類典籍中的智慧,依然常讀常新,而且能給我們新的啓迪,值得珍視、慎思。其中富有時代意義的思想精髓,更值得我們發掘和闡發,進行創造性轉化,使之具有當代價值,從而豐富我們的治理智慧。
修身篇
“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修身是一門長期的功課,是做事、從政之前的必要準備,是態度的養成,也是定力的習得。不過,“慧者心辨而不繁說”,修身的大道理每個人都能說得頭頭是道,但聰明的人少說多做。
為學篇
古人的話語中,寄托著古人的情懷和精神。“苟利國傢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讀其書,思其人。“見賢思齊”,這也是古代官員們正心誠意、修齊治平的一種修煉方式。
民本篇
民本思想,實際上是在警示執政者,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要敬畏手中來自人民的權力。在今天,重新學習民本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共産黨的立黨之基、執政之本,也纔能更好地到群眾中去,聽群眾提意見、講問題,踏踏實實為民辦實事。
官德篇
為官之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作治國理政的主導因素,幾韆年裏,留下瞭大量的經典論述。不僅為官者熟悉這些經典,百姓同樣耳熟能詳,這意味著,不隻是為官者以此自我要求,百姓亦以此為標準看待之。
治理篇
治理國傢靠法治。“理國要道,在於公平正直。”“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有好官有良法的國傢,均重視“民”,“治理之道,莫要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
天下篇
自古至今,中國強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中國國力在變,和平和友善不會變。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瞭,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後記
《平天下:中國古典政治智慧》:
文化自信,應不忘初心(代序)
習總書記講,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纍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對普通讀者來說,讀一讀傳統的曆史、文學、哲學、倫理等方麵的經典,可以知古今、明事理、鑒是非;對領導乾部來說,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為人為官、治國理政的大道理。對一個人是如此,對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也是如此。
修身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修身一直是作為基本也是核心的要義被認知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無論你是領導乾部,還是普通百姓,人的社會地位、職業各有不同,但作為一個人,有起碼的德性要求。在古人看來,這個德性潛藏於人的本性中,有彆於禽獸,但有賴於後天的開發,否則無以成人。這就是修身。
齊傢
對於今天的官員來說,這是必須做好的一課。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隨著越來越多貪腐案的審判,以及中央巡視組整改意見中,比例很大的乾部親屬子女違規現象,讓我們看到,有太多領導乾部正是因為沒有約束好傢人,或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身陷囹圄。這並不是偶然現象。
治國
我們學習古人的名言警句,學習古人的治理智慧,僅僅從字麵上學,是遠遠不夠的。那些句子隻是為我們打開一扇窗口,隻有透過窗口看到真實的曆史,看到曆史運轉的現實邏輯,纔有可能對當代治國理政的實踐産生有益的藉鑒。
平天下
古人講究“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這個進階順序中,平天下是目標。它是一種超能力,更是一種大情懷。它是政治傢的理想,又是知識分子的追求,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同時,它又依靠眾人努力,是人人能嚮往,個個可夢想的事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後記
前言/序言
當代中國正在進行偉大的變革,中央提齣瞭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這兩句話中,“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全新的提法,也是中國在過去六十多年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麵嚮未來提齣的一個嶄新目標和艱巨任務。我們沒有任何現成的樣闆可以照搬,隻能從曆史和現實的經驗、教訓中,汲取養分,推陳齣新。
中國有著悠久的國傢治理曆史和經驗,世界各國也發展齣瞭各類不同的政治運作模式,怎麼擇其精要,為我所用?首要還是要解決取捨標準的問題。
習近平同誌講:“一個國傢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係,是由這個國傢的曆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傢的人民決定的。”這句話裏,實際上提齣瞭三種標準——
一是曆史傳承和文化傳統,這是“中國性”。中國發展到今天,是內生性演化的結果。盡管在曆史上,我們曾經有過淪為半殖民地的屈辱史,有過激烈的革命鬥爭史,但是作為“中國”的根骨沒有變。
二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這是“時代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代中國的國情,也決定瞭對發展道路和發展階段的認識,決定瞭改進和完善治理體係的階段性目標。
三是要看這個國傢的人民,這是“人民性”。改革的最終目的還是增進人民福祉,讓改革紅利惠及全體人民。這也是檢驗一個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水平的根本標準。
而這三個標準中,如何對待中國的曆史傳承和文化傳統,近代以來一直聚訟紛紜。
中國的現代化過程,與世界其他國傢相比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在於近代列強環伺、積貧積弱的國際國內環境,曾經激發齣強烈的反傳統運動。像“五四”前賢,很大一部分人的學問涵養於傳統文化,卻站齣來激烈反對傳統,想把中國從五韆年曆史中拔擢齣來,斷滅過去。這固然是為打破舊世界、創造新世界而造勢,有其積極意義;但另一方麵,其矯枉過正的姿態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瞭後來者,甚至將傳統等同於封建糟粕,避之唯恐不及。
《平天下》:洞察韆古興衰,探尋治世之道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中華文明以其獨特的智慧和深邃的哲學,孕育瞭無數關於國傢治理和政治運作的寶貴經驗。自古以來,無數仁人誌士便以“平天下”為己任,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留下瞭諸多堪稱圭臬的治國理念和政治方略。這套《平天下:中國古典治理智慧+中國古典政治智慧(套裝2冊)》便是一部係統梳理、深刻解讀這些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結晶的集成之作。它不僅是對過往曆史的迴溯,更是對當下及未來國傢治理與社會發展所蘊含的深遠啓示。 第一冊:《中國古典治理智慧》—— 構築穩固基石,譜寫和諧篇章 《中國古典治理智慧》精選瞭中國曆代王朝在民生、經濟、教育、文化、法律等多個維度的治理經驗,旨在展現中華文明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形態中,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體係,實現長治久安。 本書首先將目光聚焦於“民本思想”的源頭活水。從《尚書》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寜”的古老訓誡,到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深刻洞見,再到《管子》中關於“輕重”之術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論述,無不強調瞭人民群眾在國傢生存與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本書將深入剖析曆代統治者如何通過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發展生産來安撫民心,如何理解民情、順應民意來減少社會矛盾,從而為國傢的穩定奠定堅實的基礎。讀者將看到,並非所有王朝的覆滅都源於外敵入侵,更多時候,是內部民怨的積纍,是統治者忽視瞭“民本”的根本。 接著,本書將著力闡述“經濟民生”的智慧。從春鞦戰國時期的“重農抑商”,到漢代的“鹽鐵官營”與“均輸平準”,再到宋代的“市易法”與“交子”的齣現,書中將細緻描摹曆代政府在農業生産、手工業發展、商業流通、財政稅收等方麵的政策演變與實踐。這其中既有對自然經濟模式的閤理引導,也有對市場機製的初步探索;既有對國傢財政收入的保障措施,也有對百姓生活負擔的考量。本書將引導讀者理解,經濟的繁榮與民生的改善,是維係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柱,也是國傢強盛的根本動力。那些“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論斷,絕非空洞的口號,而是有血有肉的治理實踐。 “教育與文化”在古典治理中的作用,亦是本書濃墨重彩的篇章。從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到曆代科舉製度的興衰變遷,再到儒傢思想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本書將展現中國古代社會如何通過教育來塑造國民意識,培養社會精英,傳播主流價值觀,並以此來維護社會的秩序與統一。本書還將探討,為何在某些時期,文化的高度繁榮能夠成為國傢強大的象徵,又為何在另一些時期,文化被壓製或扭麯會成為社會動蕩的隱患。讀者將領略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道德的培養、品格的塑造,是維係社會良性運轉的精神紐帶。 此外,本書還將深入研究“法律與製度”的構建。從《周禮》的體係化設計,到《唐律疏議》的嚴謹與包容,再到明清時期不斷完善的法律條文,本書將勾勒齣中國古代法律製度的發展脈絡。這其中既有對刑罰的審慎運用,也有對民事糾紛的調解機製;既有對官僚體係的約束,也有對社會契約的初步認識。本書將剖析,法律是如何在維護統治秩序、保障社會公平、規範個體行為等方麵發揮作用的。它會揭示,一部好的法律,其意義在於“法之所及,皆可為安”,而不僅僅是“法不容情”。 最後,《中國古典治理智慧》還將關注“社會治理與和諧構建”。從諸子百傢關於“禮”“義”“仁”“德”的論述,到曆代統治者如何運用道德教化、社會風俗、鄉鄰互助等非強製性手段來維護社會和諧,本書將展現中國古代社會在法律之外,另一種更為柔性的社會治理模式。它會探討,為何“和為貴”的理念能夠在中國社會根深蒂固,又如何通過各種方式來化解衝突、促進團結,最終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 第二冊:《中國古典政治智慧》—— 洞悉權力運作,駕馭時代洪流 《中國古典政治智慧》則將視角轉嚮瞭更為宏觀和復雜的政治運作層麵,深入挖掘曆代政治傢和思想傢在權力博弈、國傢戰略、君臣關係、政治改革等方麵所展現齣的精妙智慧。 本書的開篇,將聚焦於“權力與製衡”的藝術。從《孫子兵法》中對戰略與戰術的精妙運用,到《韓非子》中關於君主如何駕馭臣下的“術”與“勢”,再到《貞觀政要》中唐太宗如何虛懷納諫,本書將通過大量的曆史案例,展現中國古代政治傢如何在權力的高度集中下,又如何通過各種製度和策略來規避權力濫用,實現有效的製衡。這其中既有對君主權威的維護,也有對臣下諫言的重視;既有對政治鬥爭的審慎把握,也有對政治妥協的靈活運用。讀者將看到,權力並非簡單的壓製與服從,而是一場復雜而精妙的博弈。 接著,本書將深入探討“戰略與決策”的智慧。從春鞦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閤縱連橫,到秦統一六國的戰略規劃,再到漢武帝的內外政策,本書將分析曆代統治者在製定國傢發展戰略、處理內政外交、應對突發危機時所展現齣的遠見卓識和決斷能力。這其中既有對國際形勢的準確判斷,也有對國內資源的閤理配置;既有長遠的戰略規劃,也有臨時的應急之策。本書將引導讀者理解,一項成功的戰略,往往是基於對曆史規律的深刻認知和對未來趨勢的敏銳洞察。 “君臣關係與用人藝術”是古典政治智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左傳》中對君臣關係的生動描繪,到《菜根譚》中關於君子應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精闢論述,再到曆代帝王如何選賢任能、知人善用,本書將深入剖析君主與臣下之間的權力結構、信息流動以及情感維係。它將探討,為何有些君主能夠成就輝煌,而有些君主卻迅速敗亡,很多時候,關鍵在於其能否聚集一批忠誠而有能力的臣子。本書還將揭示,古代政治傢在人際交往、信息獲取、輿論引導等方麵的巧妙手段。 此外,本書還將著重分析“政治改革與製度創新”的挑戰與機遇。從商鞅變法在秦國的深遠影響,到王安石變法在宋代的爭議與結局,再到明清時期無數次改革的嘗試與失敗,本書將呈現中國古代政治改革的麯摺曆程。它將探討,為何有些改革能夠帶來國傢的強盛,而有些改革卻導緻社會的動蕩;改革的動力從何而來,阻力又為何如此巨大。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在麵對變革時,如何平衡傳統與創新,如何審慎推進,以實現平穩過渡和可持續發展。 最後,《中國古典政治智慧》還將觸及“政治哲學與道德倫理”的交織。本書將迴顧曆代思想傢對“仁政”“德治”“依法治國”等政治理念的闡釋,以及這些理念如何影響著統治者的行為和政治實踐。它將探討,中國古典政治並非全然是冷酷的權力鬥爭,而是常常伴隨著對道德倫理的追求和對理想社會的嚮往。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在追求政治效能的同時,如何不失人文關懷,如何在權力與道義之間尋求平衡,從而構建一個更為公正、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平天下》套裝,以其宏大的曆史視角、精闢的理論闡釋、豐富的史料佐證,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古典治國與政治智慧的畫捲。它不僅是曆史研究者的寶貴參考,更是每一個關心國傢命運、社會發展、個人成長的讀者,都應該深入品讀、反復琢磨的經典之作。通過閱讀這套書,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的過去,更能從中汲取力量,以古人的智慧,照亮當下的道路,為建設更美好的未來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