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平天下:中国古典治理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作为我们民族“根”和“魂”的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赋予中华传统经典以新的时代内涵。
为了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吸取蕴含在中华传统经典中的丰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智慧,人民日报海外版精心编写了本书。全书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老子》《史记》等众多典籍中精选了一百四十余条古典名句,按中国古典的政治理路,分为修身、为学、民本、官德、治理、天下六个篇目。不仅对原文进行了精练的现代汉语解析,而且深入发掘和阐发了其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具有当代价值,从而丰富我们的修身为学和治国理政智慧。
《平天下:中国古典政治智慧》:
习总书记强调,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对普通读者来说,读一读传统的历史、文学、哲学、伦理等方面的经典,可以知古今、明事理、鉴是非;对领导干部来说,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为人为官、治国理政的大道理。对一个人是如此,对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为了将中国古代经典中蕴含的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以*典雅的方式传递给广大读者,以*生动的形式向世界表达,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继《平天下——中国古典治理智慧》后,再推姊妹篇《平天下——中国古典政治智慧》。新《平天下》整理了近两年引用率较高的一百三十余条古典名句,按《礼记·大学》的学问进阶,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篇目,以致敬古典。让我们一起习得经典,重温初心。
内页插图
目录
《平天下:中国古典治理智慧》:
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传统营养(代序)
这些潜藏在各类典籍中的智慧,依然常读常新,而且能给我们新的启迪,值得珍视、慎思。其中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精髓,更值得我们发掘和阐发,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具有当代价值,从而丰富我们的治理智慧。
修身篇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修身是一门长期的功课,是做事、从政之前的必要准备,是态度的养成,也是定力的习得。不过,“慧者心辨而不繁说”,修身的大道理每个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聪明的人少说多做。
为学篇
古人的话语中,寄托着古人的情怀和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读其书,思其人。“见贤思齐”,这也是古代官员们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一种修炼方式。
民本篇
民本思想,实际上是在警示执政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敬畏手中来自人民的权力。在今天,重新学习民本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共产党的立党之基、执政之本,也才能更好地到群众中去,听群众提意见、讲问题,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
官德篇
为官之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治国理政的主导因素,几千年里,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论述。不仅为官者熟悉这些经典,百姓同样耳熟能详,这意味着,不只是为官者以此自我要求,百姓亦以此为标准看待之。
治理篇
治理国家靠法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有好官有良法的国家,均重视“民”,“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天下篇
自古至今,中国强调,“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中国国力在变,和平和友善不会变。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后记
《平天下:中国古典政治智慧》:
文化自信,应不忘初心(代序)
习总书记讲,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对普通读者来说,读一读传统的历史、文学、哲学、伦理等方面的经典,可以知古今、明事理、鉴是非;对领导干部来说,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为人为官、治国理政的大道理。对一个人是如此,对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修身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修身一直是作为基本也是核心的要义被认知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你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各有不同,但作为一个人,有起码的德性要求。在古人看来,这个德性潜藏于人的本性中,有别于禽兽,但有赖于后天的开发,否则无以成人。这就是修身。
齐家
对于今天的官员来说,这是必须做好的一课。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随着越来越多贪腐案的审判,以及中央巡视组整改意见中,比例很大的干部亲属子女违规现象,让我们看到,有太多领导干部正是因为没有约束好家人,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身陷囹圄。这并不是偶然现象。
治国
我们学习古人的名言警句,学习古人的治理智慧,仅仅从字面上学,是远远不够的。那些句子只是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口,只有透过窗口看到真实的历史,看到历史运转的现实逻辑,才有可能对当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产生有益的借鉴。
平天下
古人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进阶顺序中,平天下是目标。它是一种超能力,更是一种大情怀。它是政治家的理想,又是知识分子的追求,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同时,它又依靠众人努力,是人人能向往,个个可梦想的事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后记
前言/序言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伟大的变革,中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两句话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提法,也是中国在过去六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提出的一个崭新目标和艰巨任务。我们没有任何现成的样板可以照搬,只能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中,汲取养分,推陈出新。
中国有着悠久的国家治理历史和经验,世界各国也发展出了各类不同的政治运作模式,怎么择其精要,为我所用?首要还是要解决取舍标准的问题。
习近平同志讲:“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这句话里,实际上提出了三种标准——
一是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这是“中国性”。中国发展到今天,是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尽管在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沦为半殖民地的屈辱史,有过激烈的革命斗争史,但是作为“中国”的根骨没有变。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是“时代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代中国的国情,也决定了对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的认识,决定了改进和完善治理体系的阶段性目标。
三是要看这个国家的人民,这是“人民性”。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增进人民福祉,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这也是检验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的根本标准。
而这三个标准中,如何对待中国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近代以来一直聚讼纷纭。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近代列强环伺、积贫积弱的国际国内环境,曾经激发出强烈的反传统运动。像“五四”前贤,很大一部分人的学问涵养于传统文化,却站出来激烈反对传统,想把中国从五千年历史中拔擢出来,断灭过去。这固然是为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而造势,有其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其矫枉过正的姿态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后来者,甚至将传统等同于封建糟粕,避之唯恐不及。
《平天下》:洞察千古兴衰,探寻治世之道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深邃的哲学,孕育了无数关于国家治理和政治运作的宝贵经验。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便以“平天下”为己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留下了诸多堪称圭臬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方略。这套《平天下:中国古典治理智慧+中国古典政治智慧(套装2册)》便是一部系统梳理、深刻解读这些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结晶的集成之作。它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下及未来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所蕴含的深远启示。 第一册:《中国古典治理智慧》—— 构筑稳固基石,谱写和谐篇章 《中国古典治理智慧》精选了中国历代王朝在民生、经济、教育、文化、法律等多个维度的治理经验,旨在展现中华文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形态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体系,实现长治久安。 本书首先将目光聚焦于“民本思想”的源头活水。从《尚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老训诫,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深刻洞见,再到《管子》中关于“轻重”之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论述,无不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国家生存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本书将深入剖析历代统治者如何通过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来安抚民心,如何理解民情、顺应民意来减少社会矛盾,从而为国家的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读者将看到,并非所有王朝的覆灭都源于外敌入侵,更多时候,是内部民怨的积累,是统治者忽视了“民本”的根本。 接着,本书将着力阐述“经济民生”的智慧。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到汉代的“盐铁官营”与“均输平准”,再到宋代的“市易法”与“交子”的出现,书中将细致描摹历代政府在农业生产、手工业发展、商业流通、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演变与实践。这其中既有对自然经济模式的合理引导,也有对市场机制的初步探索;既有对国家财政收入的保障措施,也有对百姓生活负担的考量。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经济的繁荣与民生的改善,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动力。那些“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论断,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有血有肉的治理实践。 “教育与文化”在古典治理中的作用,亦是本书浓墨重彩的篇章。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到历代科举制度的兴衰变迁,再到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将展现中国古代社会如何通过教育来塑造国民意识,培养社会精英,传播主流价值观,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秩序与统一。本书还将探讨,为何在某些时期,文化的高度繁荣能够成为国家强大的象征,又为何在另一些时期,文化被压制或扭曲会成为社会动荡的隐患。读者将领略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道德的培养、品格的塑造,是维系社会良性运转的精神纽带。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研究“法律与制度”的构建。从《周礼》的体系化设计,到《唐律疏议》的严谨与包容,再到明清时期不断完善的法律条文,本书将勾勒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这其中既有对刑罚的审慎运用,也有对民事纠纷的调解机制;既有对官僚体系的约束,也有对社会契约的初步认识。本书将剖析,法律是如何在维护统治秩序、保障社会公平、规范个体行为等方面发挥作用的。它会揭示,一部好的法律,其意义在于“法之所及,皆可为安”,而不仅仅是“法不容情”。 最后,《中国古典治理智慧》还将关注“社会治理与和谐构建”。从诸子百家关于“礼”“义”“仁”“德”的论述,到历代统治者如何运用道德教化、社会风俗、乡邻互助等非强制性手段来维护社会和谐,本书将展现中国古代社会在法律之外,另一种更为柔性的社会治理模式。它会探讨,为何“和为贵”的理念能够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又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化解冲突、促进团结,最终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第二册:《中国古典政治智慧》—— 洞悉权力运作,驾驭时代洪流 《中国古典政治智慧》则将视角转向了更为宏观和复杂的政治运作层面,深入挖掘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在权力博弈、国家战略、君臣关系、政治改革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精妙智慧。 本书的开篇,将聚焦于“权力与制衡”的艺术。从《孙子兵法》中对战略与战术的精妙运用,到《韩非子》中关于君主如何驾驭臣下的“术”与“势”,再到《贞观政要》中唐太宗如何虚怀纳谏,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展现中国古代政治家如何在权力的高度集中下,又如何通过各种制度和策略来规避权力滥用,实现有效的制衡。这其中既有对君主权威的维护,也有对臣下谏言的重视;既有对政治斗争的审慎把握,也有对政治妥协的灵活运用。读者将看到,权力并非简单的压制与服从,而是一场复杂而精妙的博弈。 接着,本书将深入探讨“战略与决策”的智慧。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合纵连横,到秦统一六国的战略规划,再到汉武帝的内外政策,本书将分析历代统治者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处理内政外交、应对突发危机时所展现出的远见卓识和决断能力。这其中既有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也有对国内资源的合理配置;既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也有临时的应急之策。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一项成功的战略,往往是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知和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 “君臣关系与用人艺术”是古典政治智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左传》中对君臣关系的生动描绘,到《菜根谭》中关于君子应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精辟论述,再到历代帝王如何选贤任能、知人善用,本书将深入剖析君主与臣下之间的权力结构、信息流动以及情感维系。它将探讨,为何有些君主能够成就辉煌,而有些君主却迅速败亡,很多时候,关键在于其能否聚集一批忠诚而有能力的臣子。本书还将揭示,古代政治家在人际交往、信息获取、舆论引导等方面的巧妙手段。 此外,本书还将着重分析“政治改革与制度创新”的挑战与机遇。从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深远影响,到王安石变法在宋代的争议与结局,再到明清时期无数次改革的尝试与失败,本书将呈现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曲折历程。它将探讨,为何有些改革能够带来国家的强盛,而有些改革却导致社会的动荡;改革的动力从何而来,阻力又为何如此巨大。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在面对变革时,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如何审慎推进,以实现平稳过渡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中国古典政治智慧》还将触及“政治哲学与道德伦理”的交织。本书将回顾历代思想家对“仁政”“德治”“依法治国”等政治理念的阐释,以及这些理念如何影响着统治者的行为和政治实践。它将探讨,中国古典政治并非全然是冷酷的权力斗争,而是常常伴随着对道德伦理的追求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在追求政治效能的同时,如何不失人文关怀,如何在权力与道义之间寻求平衡,从而构建一个更为公正、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平天下》套装,以其宏大的历史视角、精辟的理论阐释、丰富的史料佐证,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古典治国与政治智慧的画卷。它不仅是历史研究者的宝贵参考,更是每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读者,都应该深入品读、反复琢磨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套书,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更能从中汲取力量,以古人的智慧,照亮当下的道路,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