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心理学:认清人的想法和行为

自知心理学:认清人的想法和行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阳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自我认知
  • 人际关系
  • 情绪管理
  • 思维模式
  • 性格分析
  • 影响力
  • 动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98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37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些风雨,总会遇到些坎坷,如果不能够把控自己的内心,不懂得宽心,那么痛苦和消极就会霸占生活,人生也就失去了阳光和快乐。
《自知心理学:认清人的想法和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用朴实的语言阐释宽心做人的重要性。一个胸怀宽阔的人必然是洒脱大度、懂得分享与付出的人,希望通过阅读此书,你可以拥有一颗宽慰的心,懂得看透世间纷繁,让自己远离烦恼,快乐生活。

作者简介

男,江西上饶人,管理学硕士。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先后从事政府机关秘书、新闻采编、期刊主编等工作。历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新闻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新闻社经营中心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等职。先后策划组织了中国传媒经济论坛、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中国作家文化采风系列活动等大型学术交流活动,社会反响强烈。主要著作有《窗外》《雕塑》《我的大学零缺憾》。主编出版有《中国新闻界人物》《中国专家学者辞典》《中国当代作家大辞典》《当代中国作家作品大系》《中国国情报告》等大型文献,计2000余万字。

内页插图

目录

第01章 自我认知:从“心”开始了解真实的自己 001
你了解你自己吗 002
你为什么内向 004
为什么对社交感到莫名恐惧 006
为什么自己总是充当老好人 008
你拥有自知的能力吗 011
为什么喜欢吃零食 013
为什么人们会有不同气质 016
为什么环境造就人 018
第02章 行为认知: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021
为什么有人喜欢照镜子 022
为什么开场白太长 024
为什么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 025
为什么喜欢指手画脚 028
为什么总是说错话 029
为什么女人总喜欢唠叨 031
为什么喝醉了喜欢打电话 034
为什么喜欢当红娘 036
第03章 性格认知:惯性行为背后隐藏的真实性格 039
为什么总是说“绝对没错” 040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说“随便” 042
为什么说话总是慢吞吞 044
为什么说话喜欢夹杂着外语 047
你的解压方式是什么 049
你的站姿透露着什么样的秘密 052
为什么人们通过穿衣来展现个性 054
为什么你对工作不负责 057
第04章 心理认知:为什么很多东西可以轻易影响你 059
为什么爱情在逆境中更显炽热 060
为什么明明不差钱却喜欢偷东西 062
为什么人们喜欢看恐怖电影 065
为什么人们会感到恐惧 068
为什么有人非昂贵东西不买 070
为什么乖乖女总遭遇坏男人 073
为什么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反而不被珍惜 075
为什么越是浪漫的爱情越容易分手 077
第05章 情感认知:为什么感情容易让人患得患失 081
为什么说女人心,海底针 082
男人都有恋母情节吗 084
如何闻香识女人 086
为什么说“女人不坏,男人不爱” 088
第06章 感觉认知:为什么生活中会有一些怪诞现象 091
为什么初恋总令人难以忘怀 092
如何走出失恋的阴影 095
为什么越痛苦越能显示出快乐的珍贵 097
为什么心真的会感觉到“痛” 099
你为什么能感觉到别人的疼痛 102
如何安慰悲伤的人 105
为什么有人喜欢逃避人群 107
第07章 兴趣认知: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些事物感到痴迷 111
为什么大部分女人是购物狂 112
为什么青少年喜欢追星 115
为什么有人痴迷虚拟网络 117
为什么大多数女人喜欢看韩剧 120
人们为什么喜欢赌博 122
第08章 心态认知:为什么我们会感到不快乐 127
病真的是由“心”而生吗 128
为什么你会感到身心疲惫 130
人们为什么会感到绝望 133
为什么人们总是怀念过去 135
精神空虚,到底谁的错 138
为什么人们有害怕孤独的恐惧症 140
为什么人们总将自己的伤痛无限放大 144
第09章 情绪认知:为什么不同状态下人们会有不同的反应 147
为什么人们容易生气 148
人类的恐惧感从何而来 151
人类的悲伤情绪到底是怎么来的 153
什么事情挑动了你的笑神经 156
你的负面情绪从何而来 158
为什么阿Q从来不生气 161
如何寻找释放情绪的合适途径 163
第10章 动作心理:我们是怎样通过肢体表达思想的 167
什么是肢体语言 168
你能读懂对方的肢体语言吗 171
某种手势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潜意识 173
你忽视了脚部的肢体语言吗 176
打电话的小动作有什么端倪 178
你知道他的肢体语言在撒谎吗 181
第11章 欲望心理:欲望于我们而言究竟是好是坏 185
人的欲望心理从何而来 186
为什么死要面子活受罪 188
为什么人们渴望被倾听 191
为什么会不知不觉买很多东西 194
为什么越是紧握的沙粒越容易溜走 197
为什么人们热衷于攀比 199
为什么微博那么受欢迎 202
第12章 人格心理:人们每天辛劳忙碌究竟在想什么 205
心理学就是读心术吗 206
为什么观其行,察其言 208
你能猜出我正在想什么吗 210
如何察人心通人性 213
第一印象准确吗 215
每个人都可以被催眠吗 218
第13章 心理效应:为你讲解心灵反应的规律 223
莱斯托夫效应:脱颖而出有个性 224
德西效应:兴趣对工作很重要 226
异性效应: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229
白德巴定理:简洁更有力度 230
半途效应:你说行就一定行 233
焦点效应:别总把自己当焦点 235
视网膜效应:学会欣赏对方 237
吞钩效应:放手逝去的爱情 240
蝴蝶效应:不容忽视的细节 242
第14章 心理规律:告诉你该怎样通过心灵影响他人 245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很重要 246
移情效应:打开对方的心扉 248
从众效应:少数服从多数 250
权威效应:给对方一份安全感 253
选择效应:让对方做出肯定的回答 255
刺猬效应:交谈不宜言深 257
自己人效应:将对方变为自己人 260
可口可乐效应:触动内心的赞美之词 263
第15章 心理误区:注意那些影响内心判断力的因素 267
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可以 268
我毫不起眼,怎么会有大作为呢 270
过分谨小慎微难成大事 272
破除思维定式,合理利用经验 274
别被模糊的明天所羁绊 277
内心畏惧,会让挫折更加强大 279
证明自己是因为怀疑自己 281
第16章 潜意识心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感知 285
为什么一觉醒来恍若隔世 286
为什么电梯里如此尴尬 288
为什么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快乐 291
打哈欠真的会传染吗 293
唱反调是怎么回事 296
为什么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 298
如何请求别人帮忙更有效 301
第17章 心灵感应认知:那些玄之又玄的感应 305
相由心生是真的吗 306
“鬼压床”究竟是怎么回事 308
心灵感应真的存在吗 310
梦游是怎么回事 313
说出的愿望真的不灵吗 316
心想事成真的会实现吗 318
预知真的存在吗 320

精彩书摘

你了解你自己吗
你了解你自己吗?人们对于了解自己,好像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成功,似乎人们也不那么热衷于了解自己,他们更多的是想办法了解别人。事实上,知人始于知己,如果想了解别人,首先必须了解自己。大部分的时间,我们所认为的足够了解自己,通常来自于旁人的一知半解或评价,我们无法时刻地反省自己,看清自己,也无法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察自己。
认识自己,一直是哲学界久攻不下的难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就将这几个字刻在了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在几千年过去了,人们也无不遗憾地表示:“我还不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似乎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了解真实的自己,除了利用外界足够多的信息外,还可以时时审视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所了解的自己才足够全面和真实。
威廉与杰克一起去清扫街上的一个大烟囱,为了进去,他们不得不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当时,威廉走在前面,杰克走在后面,他们俩一人抓着扶手一步一步地爬了上去,等到打扫完烟囱之后,两个人按照顺序走了下来。威廉依旧走在前面,杰克走在后面。
后来,当他们从长长的烟囱钻出来,杰克发现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威廉的后背、脸上到处都是烟囱里的黑灰,而自己的前面好像一点黑灰都没有,非常干净。杰克看见威廉的样子,心想一定和他差不多,脸上很脏,于是他跑到附近的小河里洗了又洗。而威廉看见杰克的样子,以为自己也是全身干干净净,他只是简单地洗洗手就上街了。结果,杰克的形象一出现,街上所有人都笑了,而杰克却猜不透是怎么回事。
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无法了解到真实的自我,大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就好像杰克一样,他所看见的自己是通过威廉的样子勾勒出来。此外,人们的自我认知往往受到别人言行、外界信息暗示的影响,这样的结果是人们会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好像看见别人很脏,似乎自己也很脏。如果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自己,就必须要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镜子,而不是陷入别人的眼光中。
你是否询问过身边人对自己的评价呢?用相对间接的方式。
有一位职业保姆用公共电话打给人:“您是否还需要保姆呢?”主人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经聘请了一个保姆。”职业保姆又说:“我会帮您清洁卫生。”主人回答说:“我聘请的保姆每天都在清洁卫生,一周一次大扫除,家里已经够干净了。”这位保姆又说:“我会帮您做好饭,在你下班之前。”
主人回答说:“我家的保姆已经做了,谢谢你,我真的不需要新的保姆了。”
于是,职业保姆挂了电话。
身边的孩子不解地问:“妈妈,你不是就在这家做保姆吗?”职业保姆回答说:“我只是想知道他们是如何评价我的这份工作的。”
职业保姆通过打电话向主人询问收集了一些关于自己工作的信息,这样她就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改进,从而更好地反省自己。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尽管人们拥有较为明智和谨慎的判断力,但是这些特质往往是用来评价其他的人和事物,他们很少会拿自己当作参照物。当人们没办法收集到一些关于自己的信息,就不容易做出明智的判断,最终无法好好地看清自己。
为什么算命先生总能说中一些东西?为什么星座、血型的解说总能让人对号入座?当人们对自己无法真正了解的时候,他们常常借助于算命、血型、星座,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这时他们的情绪往往是迫切的,内心的安全感也受到影响。这时其心理的依赖性将大大增强,很容易受他人言语的暗示。
所以,当算命先生装模作样地说出一番话,人们很容易对号入座,这就是一种心理倾向。人们了解自己,需要通过正常的途径,收集身边人对自己的评价信息,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我们应该学会面对自己,不要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那是缺陷,就通过自己的方法将缺陷掩盖起来,而这样的掩盖方式极其愚蠢。
试想,当你把自己的眼睛蒙上时,你就真的掩盖了自己的缺陷了吗?因此,无论是自身的缺陷还是优点,我们都应该正确看待,因为面对自己是认识自己的必经之路。
心理启示
你为什么内向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反而更加缺少语言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内向。
在我们的周围,总存在这样一群人:安静、离群、内省、喜欢独处而不喜欢接触人,不善言辞,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行为特征反映出典型的性格特征,我们称其为内向性格。当然,性格并没有好坏之分,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缺点。从心理学角度,性格指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人格的一个最关键的方面。而内向只是一种用于区分人格类型的简单方法。
那么,内向者心理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位性格内向的人这样说:“我并不讨厌这个世界,不过我实在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我对身边的任何人和事物都没有特别的喜欢,我希望可以独立存在于一个空间,不必面对这个世界。

前言/序言

古往今来,人们想了解又最难了解的正是自己。认识自己,一直是人们难以逾越的问题。古人常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知人又自知,才能将万事万物了解透彻,人生必然也更加顺当。生活中,人们总是努力知,却忽略了知己。他们甚至觉得好笑,难道自己还不认识自己吗?但是,你真的了解自己吗?你会进行自我评价吗?会自我管理吗?会自我控制吗?如果你没有这些常见的自知,就无法通过自知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更没办法处理好自己与周围之间的关系。
或许,你对自己诸多习惯都感到奇怪,比如为什么自己有那么多反常的行为:为什么只买昂贵的东西?为什么喜欢喂养宠物?为什么喜欢追星?……当然,你对于其他人的一些嗜好也感到奇怪:为什么有些并不缺钱的人却成为小偷,有些人喜欢看恐怖片?为什么青少年如此热衷网络游戏?为什么家庭主妇喜欢看韩剧?这些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其实,知人知己,大概是从这些简单的日常行为中开始的。
生活中,每个人都想要了解自我,认识他人,但对自身或者他人所产生的行为往往很难做一个正确的心理分析。以上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有时候普通人很难探究出其产生的根源。但如果你能掌握一些心理分析的方法,那么,对于这些在平时常见的行为,你就可以轻松探究出其背后隐藏的心理秘密。
我们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作为个体,人其实是孤独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自然界中最大最深的鸿沟,是个人与个人在心灵间存在的那道裂隙,这道裂隙,只能用关心、用爱去弥补,去填平,用自知心理学来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认识自己,就是不断地反省自己,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在成长中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
可以说,本书就是一本实用的心理学教程,它详细地阐述了很多生活中的一些心理现象、解释了人们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了解自己与他人,从这里开始。深谙自知心理学,了解自己、拯救自己、激励自己,那么,我们也能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编著者
2016年3月
追寻内在的澄澈:一部关于个体生命体验与心灵成长的深度探索 这是一本关于“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的著作,它并非一套僵化的理论框架,而更像是一幅细致入微的心理地图,引领读者踏上一段探索自身思想脉络、行为模式以及情感波澜的旅程。书中,我们并非追求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答案,而是鼓励每位读者成为自己内心世界最敏锐的观察者和最真诚的倾听者。 本书的核心在于,将复杂的个体生命体验,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并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引导读者去理解那些塑造我们想法和行为的深层动力。它挑战了那种将人的心理简单归类或标签化的倾向,而是强调了每个个体独一无二性,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思想和行为的动态演变。 理解思维的河流:思想的形成与影响 你是否曾经困惑于自己某个突如其来的想法,或者怀疑过某个根深蒂固的信念究竟从何而来?本书将带领你深入洞察思维的形成过程。它会解析,我们的想法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塑造而成: 童年经历的烙印: 早期与父母、家庭成员的互动,以及在成长环境中获得的最初体验,往往会在我们内在构建起最初的认知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这些模式,即使在成年后,也可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我们如何回应周遭。本书将探讨,那些早期的“脚本”,是如何在我们不经意间,成为我们日后决策和判断的“背景音”。 文化与社会环境的浸润: 我们身处的社会文化,以其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从孩童时期接受的教育,到媒体传播的信息,再到日常的人际交往,这些无形的“社会大染缸”,都在塑造着我们的思维定势。本书将审视,在集体意识的洪流中,个体思维是如何被塑造,又如何在其中寻找自身独特的定位。 认知偏差的陷阱: 人类的大脑并非完美的逻辑计算器,它常常会受到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从而产生非理性的想法。本书会深入剖析常见的认知偏差,例如“确认偏误”(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现有观点的信息)、“锚定效应”(过度依赖最初获得的信息)、“可用性启发法”(根据容易想到的例子来判断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等等。理解这些偏差,能帮助我们识别自己思维中的“盲点”,从而做出更清晰、更客观的判断。 情绪的搅动与思维的扭曲: 情绪,如同一面棱镜,会折射出不同的光彩,但也可能扭曲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强烈的喜悦、悲伤、愤怒或恐惧,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本书将探讨,情绪是如何与认知相互作用,有时甚至会形成一个“情绪-思维”的循环,从而影响我们对情境的解读,并最终引导我们的行为。 洞察行为的根源:行动背后的驱动力 仅仅理解想法的形成是不足够的,更关键的是,我们要理解这些想法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的。本书将揭示,行为并非总是出于深思熟虑,很多时候,它更是内在驱动力的直接体现: 基本需求的牵引: 从生理上的饥饿、口渴,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归属感、被认可的需求,这些基本需求是人类行为最原始的驱动力。当这些需求未被满足时,我们会不自觉地采取行动去填补空缺。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基本需求是如何在我们日常的言谈举止中,扮演着幕后推手的角色。 价值观与信念的罗盘: 我们的价值观和核心信念,如同人生航船上的罗盘,指引着我们的方向。我们认为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这些内在的准则,都会深深地影响我们的选择和行为。本书将引导读者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决定了我们行为的取向。 动机的内在与外在: 行为的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如追求个人兴趣、学习新知识、自我实现)和外在动机(如获得奖励、避免惩罚、迎合他人)。本书将分析,不同类型的动机对行为的持续性、质量以及满意度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培养更具内在驱动力的行为模式。 习惯的力量与惰性的藩篱: 习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行为模式。它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但也可能将我们固定在某些不健康的模式中。本书将探讨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打破旧的、不健康的习惯,并建立新的、有益的习惯。同时,它也会触及“惰性”这种强大的心理力量,以及我们如何克服它,迈出行动的第一步。 社会压力与群体动力: 在群体环境中,个体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社会压力、从众心理以及群体规范的影响。我们会因为害怕被排斥,或者认为“大家都这样做”,而做出并非出自本心的行为。本书将审视,群体动力是如何影响个人决策,以及我们如何在群体中保持独立思考,并做出符合自身真实意愿的选择。 自我认知的边界与超越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分析“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鼓励读者去探索“如何”。它强调,自我认知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一个持续动态的成长过程。 情绪的觉察与管理: 认识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的来源,并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表达和管理情绪,是通往内心平和的关键。本书将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读者提高情绪觉察力,例如通过正念练习、情绪日记等,来更好地与自己的情绪共处。 反思与内省的实践: 培养反思的习惯,是深入了解自我的重要途径。本书将鼓励读者定期进行内省,审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从中学习经验,总结教训,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 沟通中的镜像: 他人的反馈,如同我们一面特殊的镜子,能够帮助我们看到自己不曾察觉的方面。本书将探讨,如何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他人的意见,以及如何透过他人的言语和行为,更深入地理解自己。 接纳不完美的自我: 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接纳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是实现内心真正自由的关键一步。本书鼓励读者放下对完美的执着,拥抱真实的自己,从而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轻盈地前行。 结语 《自知心理学:认清人的想法和行为》这本书,如同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它不提供速成的解决方案,也不贩卖虚幻的承诺。它所提供的,是一套邀请你深入探索内心世界的工具和视角。通过理解自己思维的河流如何奔涌,行为的根源何处流淌,你将有机会摆脱被动,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导者。这趟旅程充满挑战,但也因此更加珍贵。最终,你将获得的是一种更深刻的自我理解,一种更从容的人际互动,以及一种更坚实的内在力量,去迎接生命中每一个不可预知的转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个亲切的朋友,用最真诚的话语,与我分享关于“人”的秘密。《自知心理学:认清人的想法和行为》的作者,拥有着非凡的洞察力,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揭示最复杂的心理现象。我不再是那个对自己的内心感到陌生的人,而是开始能够与自己建立起深刻的连接。 书中的“社交心理学”部分,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曾经以为,人际关系是靠巧言善辩或者曲意逢迎来维系的,但作者告诉我,真诚、尊重和同理心,才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他分享的“积极倾听”和“非暴力沟通”技巧,让我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也让我收获了更多真挚的情感。 我还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自我实现”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将自我实现定义为某种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认为,它是不断超越自我、追求个人成长的一个过程。他鼓励我去发掘自己的潜能,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自知心理学:认清人的想法和行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觉醒。作者的语言充满了力量,却又温和如水,让我感觉自己正在被温柔地唤醒,去看到那个更真实的自己。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生活,而是开始主动地去创造生活。 书中的“决策心理学”部分,让我对自己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一直以为自己的决定都是基于理性的分析,但作者揭示了我们在做决定时,潜意识里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情绪、社会压力、甚至是一些无意识的偏见。这让我开始在做重大决定时,更加谨慎地审视自己的每一个想法,努力摆脱那些非理性的干扰。 我还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幸福感”的探讨。作者并没有提供“速成”的幸福秘籍,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到底什么才能真正带来持久的幸福。他强调内在的满足、有意义的连接以及个人成长,这些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幸福的定义,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评分

刚拿到这本《自知心理学:认清人的想法和行为》,就被书名深深吸引了。我一直对人类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好奇,总觉得我们身上有太多未知的角落,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把钥匙,能帮助我们去探索和理解。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几乎没有放下。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文字风格吸引了,他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心理学术语,而是用非常平实、生动的语言,像是在和我一个老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书中的例子贴近生活,我能立刻联想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仿佛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是在我耳边上演的故事。 比如,书中关于“认知偏差”的章节,简直让我醍醐灌顶。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非常理性的人,做决定时都能权衡利弊,但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我常常会掉入各种思维陷阱而不自知。作者列举的“确认偏误”就让我印象深刻,我发现自己总是在搜集信息时,不自觉地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可能挑战我观点的证据。这让我开始反思,在很多事情上,我所谓的“理性”其实只是对自己固有想法的一种辩护。 书中的“情绪调节”部分,也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启发。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有时会因为一点小事就烦躁不安,甚至影响到工作和生活。但这本书教会我,情绪并不是无法控制的洪水猛兽,而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理解和疏导的。作者提倡的“正念呼吸”和“情绪识别”练习,我尝试了几天,感觉效果非常明显。以前那些困扰我的负面情绪,现在似乎变得更容易被我捕捉到,并且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去化解,而不是被它们淹没。

评分

说实话,拿到《自知心理学:认清人的想法和行为》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关于心理学的书太多了,很多都写得晦涩难懂,或者过于鸡汤。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自己内心的迷宫里穿行。我从来没有想到,原来我们每天的思考方式、情绪波动,甚至是看似随意的选择,背后都有如此深刻的心理机制在运作。 书中的“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对比,对我触动很大。我一直以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不擅长的领域就尽量避开。但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告诉我,思维模式的转变,是成就一个人最大的力量。他鼓励读者去拥抱挑战,从失败中学习,而不是因为害怕失败而停滞不前。我开始尝试去做一些以前不敢做的事情,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让我觉得充满了力量。 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自我接纳”的部分。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感到焦虑,甚至自卑。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接纳自己,包括那些不完美的部分,才是真正强大的开始。作者并没有鼓励我们去忽视缺点,而是教我们如何与缺点和平共处,并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我感觉自己内心的压力小了很多,不再需要时刻去扮演一个完美的角色。

评分

《自知心理学:认清人的想法和行为》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心理学读物,不如说是一本关于“认识你自己”的指南。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却又异常接地气,让我感觉他仿佛就站在我的身边,用最温和的方式,指引我拨开内心的迷雾。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和我自己的经历是否契合。 我非常赞同书中关于“非理性信念”的讨论。我们常常会给自己设定一些僵化的规则,比如“我必须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我必须永远是正确的”。这些非理性的信念,就像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作者通过分析这些信念的来源和危害,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身上的非理性信念,并尝试去挑战它们。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这本书给了我勇气和方法。 书中关于“拖延症”的解析,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是个典型的拖延症患者,总是在最后一刻才开始行动,然后又为自己的拖延而自责。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拖延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比如对失败的恐惧,或者完美主义。作者提出的“小步骤原则”和“奖励机制”,我都尝试了,虽然不是立刻就痊愈,但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

评分

《自知心理学:认清人的想法和行为》这本书,是一次心智的冒险,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的文字犹如清泉,涤荡着我内心的尘埃,让我看到了那个更清晰、更强大的自己。我不再是那个困在自己思维牢笼里的人,而是开始能够挣脱束缚,自由地思考和行动。 书中的“学习心理学”部分,让我对学习本身有了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学习就是死记硬背,但作者告诉我,真正的学习,是理解、是内化、是应用。他分享了许多高效的学习方法,比如“费曼学习法”和“间隔重复”,让我能够更轻松、更有效地掌握新知识。 我还特别被书中关于“感恩”的探讨所打动。作者认为,感恩是通往幸福的重要途径。当我对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心存感激时,我发现自己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平和和满足。我开始每天写感恩日记,记录下那些让我感到幸福的瞬间,这不仅让我更加珍惜当下,也让我看到了生活中的更多可能性。

评分

这是一本我愿意反复阅读的书。每次翻开《自知心理学:认清人的想法和行为》,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作者的洞察力极强,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人类行为中的细微之处,并将其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不再是那个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感到困惑的人,而是开始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它们,甚至去引导它们。 书中的“习惯养成”和“改变惰性”的章节,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对养成新的好习惯感到力不从心,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作者分享的“微习惯”理论,让我看到了希望。他强调从小处着手,让改变变得微不足道,从而更容易坚持。我开始尝试每天只阅读一页书,或者只做十个俯卧撑,这些微小的改变,竟然真的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我还特别喜欢书里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讨论。我们常常过于关注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而忽略了自身拥有的积极品质和潜在的优势。这本书鼓励我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去肯定自己的价值。当我开始用更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时,我发现生活也变得更加明亮起来。

评分

《自知心理学:认清人的想法和行为》这本书,是一次关于“认识自己”的深度探索。作者的笔触,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关怀,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舒适的心理空间,安全地去审视和理解自己。我不再是那个被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所裹挟的人,而是开始能够成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书中的“时间管理”的章节,对我帮助特别大。我一直是个时间观念不强的人,常常会因为各种琐事而耽误了重要的工作。但作者分享的“四象限法则”和“番茄工作法”,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并且更有效地完成任务。我发现,时间管理不仅仅是关于效率,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复原力”的探讨。作者认为,面对挫折和困难,拥有强大的复原力至关重要。他分享了许多培养复原力的方法,比如积极乐观的心态、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灵活的应对策略。这些方法让我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不再感到绝望,而是能够从中汲取力量,重新站起来。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自我对话的旅程。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引导我审视自己的想法,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动机。我尤其喜欢书里关于“自我认知”的论述。我们常常会用一些标签来定义自己,比如“我就是个内向的人”,“我不是做生意的料”。但这本书告诉我,这些标签往往是我们为自己设定的限制,而真正的我们,远比这些标签要丰富和多面。 书中的“动机理论”部分,让我对自己的许多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自己做事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的目标,比如赚钱、升职,但读完之后才明白,很多时候,驱动我们行动的,是更深层次的需求,比如被认可、被爱、或者追求成就感。作者用很多心理学实验来佐证这些观点,让我觉得非常有说服力。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许多选择,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我只是在被这些深层次的需求牵引着,而我却从未真正意识到。 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维持一段良好关系的关键是不断地付出和妥协,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健康的界限和有效的沟通同样重要。作者提倡的“同理心”和“非暴力沟通”技巧,我立刻就尝试在和家人的交流中运用。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原本常常因为误会而产生的争执,现在变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评分

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那个常常被自己忽略的内在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用一种非评判性的态度,引导我去探索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我不再是那个被情绪和想法牵着鼻子走的人,而是开始能够成为自己思想的主人。 书中的“应对压力”的章节,对我帮助尤其大。我曾经是个非常容易焦虑和紧张的人,一点点压力就能让我喘不过气来。但作者分享的“认知重评”和“接纳当下”的技巧,让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压力,以及如何专注于当下,而不是被未来的担忧所困扰。我发现,其实很多压力,都是由我们自己内心放大出来的。 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梦想与目标”的论述。作者鼓励我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它们看起来遥不可及。他告诉我,设定清晰的目标,并将其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是实现梦想的关键。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并为此付诸行动,这种感觉前所未有地充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