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之舞:合作性家庭治疗指要

镜之舞:合作性家庭治疗指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Steven Friedman 著,林紫心理机构 译
图书标签:
  • 家庭治疗
  • 合作性治疗
  • 系统治疗
  • 心理咨询
  • 婚姻与家庭
  • 亲子关系
  • 治疗技巧
  • 个案研究
  • 沟通技巧
  • 心理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5756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473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字数:3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人类是“剧情性”的动物。我们与自己和他人的对话会塑造我们的观念并决定我们的行为。本书可以看作是一场咨询师/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对话,这种对话为新想法和新远景创造一个空间。书中这些合作性对话的专家,并不顺从传统治疗方式。事实上,本书所提供许多观点完全与传统的治疗过程相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个领域有一个变革性的影响。本书的作者实际上并不是通过对话去评估和修正“问题”,他们也不会使用诊断标签这样的方式,实际上,他们不重视甚至弱化诊断标签。他们谈论过去也好,给予解释也好,都是为了启动当下的变化。
咨询与治疗变成一个对话平台,在这里来访者的故事被重写和重构,以便建立来访者的力量感和成就感。治疗室扮演的角色旨在带来新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带来希望、弹性和力量,来访者带着这些新植入的故事面对外部世界,以期将故事中所获得的延展入自己的社会生活,并浑然一体。

内容简介

《镜之舞:合作性家庭治疗指要》作者们描述了如何通过结构治疗性的对话,来创造出这样一个空间:多元的观点被表达,协作解决问题的方法被呈现。以多元临床和文化为背景,作者们展现出的观点和方法带给读者一系列合作对话的图示:参与者的声音被听到,参与者的想法被求证,即便是在传统社会中“边缘化”和极端化的小众也得以参与其中。治疗过程变成了一个对话过程,形成公众可参与的平台,允许想法以递归的风格流动起来。因为所有参与的声音都被呈现,由此产生的解决方法又确认和尊重了所有参与者的尊严。
如果说治疗是为了移动阻碍(壁垒),指出希望(窗户)。那么,本书能帮助读者找到自己的窗户,尤其是关注家庭治疗、叙事治疗和小组治疗的人们,也许能因此打开新的局面。本书将极大地增进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社工、婚姻家庭治疗师、精神科护理人员、心理健康顾问在工作中的创新性。它也是适合于研究生院学生的非常好的读本。

作者简介

Steven Friedman博士,美国马萨诸塞州韦茅斯大西洋城心理咨询中心临床心理学家,波士顿灯塔健康战略专业顾问,一个活跃在“时效治疗”和“家庭治疗”领域的工作坊和研讨会主持人,《系统疗法期刊》编委。编辑和出版的书籍包括:《变化的新语言:心理治疗中的建设性合作》和《镜之舞:合作性家庭治疗指要》。

目录

序言: 开启反映 / 1
第一部分 反映过程: 开启对话
第一章 反映过程、行动的告知和形成:
你可以借用我的眼睛,但你不能把它们拿走 /
第二章 反映过程在家庭暴力、儿童虐待等问题中的运用 /
第三章 通过公开对话治疗精神疾病 /
第四章 当医生歧视躯体化的病患
开启临床医生与医学边缘化病人的对话 /
第五章 学校中的反映与协作的声音 /
第六章 一个第五省的魔咒
在我自己、她自己、你自己和两个虚构的朋友之间 /
第二部分 反映小组: 集结合作的会谈
第七章 返照
一些理论和实务的考量 /
第八章 苏姗眼中的反映小组 /
第九章 扩展视角,聚焦重点
管理式治疗的反映过程 /
第十章 青少年同伴反映小组
一群充满智慧的说唱乐手们 /
第三部分 作为观众的团体: 重写故事
第十一章 公共实践
传播的伦理道德 /
第十二章 从“侦探—精神病式凝视”到关怀群体
从专家的独白到对话 /
第十三章 咨询你的咨询顾问们
共同建构替代认知的手段 /
第十四章 家庭重聚仪式
社区庆祝的新选择 /
第十五章 联结带来转变 /
收尾的回顾
关于沟通、联结、对话 /

前言/序言

序言: 开启反映

身在此山不识山
——Ralph Waldo Emerson

回到1978年,当时我正在马萨诸塞儿童指导中心带领一个培训小组。我们通过一个单面透视的镜子隔周观察一个家庭治疗案例。这个案例是由我的两个同事做的,而我和大约5、6个受训成员在镜子后观察。在一次治疗中,这个家庭反馈说,孩子的行为得到了改进,“在家表现好起来”。当时我们都感到很高兴。我跟我的同事很快交换了一下意见,决定邀请这个家庭在一旁聆听和旁观我们观察小组针对他们的治疗变化的反馈。我们让这个家庭大约观察了10—15分钟的讨论,之后便邀请他们发表意见。这个家庭似乎对听到的讨论内容感到非常高兴,而且觉得自己家庭内部的改变得到了支持和鼓励。
很多年过去了,这段经验几乎要被我遗忘了,直到我读到Tom Andersen(1987)的一个关于反映小组的研究才意识到,一旁观察的听众会对治疗进程提供有利的贡献,他们是一种中介,可以验证改变,播种思想甚至提供更多可能。在过往的数年中,我和同事在一个健康管理中心测试了设置观察小组这样的治疗模式的效果,发现这个反馈过程非常有助于启动患者的改变。
自Tom Andersen 1987年发表了关于设置反映小组的研究成果后,家庭治疗这个领域就被这种设置,或者是说这个反馈的环节极大地改变了。实际上,这个新的研究让家庭治疗获得了变革,瓦解了旧的方法。通过对话和叙事疗法,语言和意义取代了咨询中参与的人,而成为治疗中的突出和专用要素。对话过程中自然折射出的意义,为创造新的理解和可能的改变提供了机会。
使用反映小组/旁听这个技术,可以追溯到早期家庭治疗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强调在治疗中介入拓展的家庭网络(extended family networks)(Speck & Attneave, 1973)。多重影响的治疗(MacGregoretal., 1964),即数名治疗师联合对来访家庭进行强化干预,或是由Laqueur(1976)发展出来的多组家庭群的模式(multiple family group format),这些都可以看成是过去治疗师允许外部世界进入治疗关系(Laqueur, 1976, p409)的例子。从某个方面看,家庭治疗又回到了它最初的根基——社区努力(a community endeavor)的方式。在咨询过程中引入听众或是见证人,是这类技术的关键所在。上述所提到的作者都运用了一些听众/旁听的技术,去启动治疗谈话中的新想法。
心理治疗的发展导向,往往反应了其文化背景的变化。自救运动的兴起,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公众论坛去解决个人问题。互联网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社区,连接起世界各地的人。我的一个来访者告诉我,她将自己在一个艰难时段的悲伤分享到了网上,结果收到了数以百计的电子邮件来支持和鼓励她。而在美国,电视真人秀这种模式也确实让个人化的困境被呈现给公众。电视访谈秀通过现场观众和电视观众的互动对话来展现人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数以百万的人们则通过观看来了解。实际上,知名电视访谈秀的主持人Oprah Winfrey还获得了家庭婚姻协会颁发的一个特别成就奖,奖励她的节目对大众了解婚姻和家庭议题起到的教育作用。虽然这类节目追求的是满足大众的偷窥欲,但它们的确提供了一个机会,去展现人们日常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社区访谈对话的方式被创造出来,这个方式提供了大量关于个人和人际间生活的观点。在此前所提到的作者都致力于利用社区的知识——专业而又个性化的——提供给人们一个改变生活困境的可能和选择。
本书可以看作是一场咨询师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对话,这种对话为新想法和新远景创造了一个空间。这些合作对话的专家作为本书内容的贡献者,并不顺从传统治疗方式。事实上,本书所提供许多观点完全与传统的治疗过程相悖,对心理治疗这个领域有一个变革性的影响。本书的作者实际上并不是通过对话去评估和修正“问题”,他们也不会使用诊断标签这样的方式,实际上,他们不重视甚至弱化诊断标签。他们谈论过去也好,给予解释也好,都是为了启动当下的变化。
本书所呈现的内容,包含了一个社会构建理论的理念,即借助对话可能创造出(多种)意义,来为人们提供一个创造个人现实的可能(Anderson & Goolishian, 1988)。问题不再被视为是结构化的,而是一种不断在人生中发展变化其意义的自我构建/故事。治疗变成一个对话平台,在这里来访者的故事被重写和重构,以便建立来访者的力量感和成就感。叙事疗法的先锋人物Michael和David在他们的创新性的研究中表明,治疗师扮演的角色旨在带来新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带来希望、弹性和力量,来访者带着这些新植入的故事面对外部世界,以期将故事中所获得的一切延展入自己的社会生活,并浑然一体。
本书的章节从传统的治疗模式入手,逐渐引入合作对话的方法(例如,Friedman, 1993; McNamee & Gergen, 1992)。本书展现了合作对话可以如何被运用于主流的治疗领域,呈现出其复杂性。在家庭治疗领域,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和新实践,拓宽和加深了这个领域的思考和实践。这其中有八个代表人物,他们来自不同国家,一起构成了一个具有多样文化背景、政治理念和世界观的(新)论点。本书主要呈现的是,叙事疗法是如何基于语言为来访者提供新契机和新希望。
章节概览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们描述了如何通过结构治疗性的对话,来创造出这样一个空间: 多元的观点被表达,协作解决问题的方法被呈现。以多元临床和文化为背景,作者们展现出的观点和方法带给读者一系列合作对话的图示: 参与者的声音被听到,参与者的想法被求证,即便是在传统社会中,“边缘化”和极端化的小众也得以参与其中。治疗过程变成了一个对话过程,形成公众可参与的平台,允许想法以递归的风格流动起来。因为所有参与的声音都被呈现,由此产生的解决方法又确认和尊重了所有参与者的尊严。
Andersen(第一章)向读者展示了反映这个环境出现和发展的历史。他相信人是一种信息集合,他将自己的来访者看作是可以共同合作探究各种可能的合作者。Andersen提出了他的临床假设并详述了在不同环境下实践反映的几种有价值的方法。瑞典的Kjellberg及其同事(第二章)谈论了当治疗从传统权威式的模式转向相对平等的关系时,他们觉察到的变化、困惑以及针对这种更自由的咨询方式的感受。他们当时在乡间的社区服务,常遇到暴力和虐待儿童的情况,于是他们就将地方的服务部门和当地家庭组织在一起,共同聆听这些情况并协同开展治疗。而在芬兰的Seikkula和他的同事(第三章)遇到的案例是一些深受“精神病患”影响的人,他们详述了一种更新、更开放的系统治疗方式的发展和组成,即在治疗中的优先对话和讨论,而治疗师的功能则被弱化。那些精神病患的家属和医院工作人员被集合组成一个“多元声音讨论组”,借此来降低精神疾病发作这种情况所引发的影响。
Griffith和Griffith(第四章)举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例子,他们讲述了如何通过反馈去重新平衡存在于医疗专业人员和病患之间的权利关系,这个方式改变了病患的情绪状态,使他们转而更加开放和有弹性。Swim(第五章)受到Harlene Anderson和Harry Goolishian的启发,介绍了一种创新的运用反映机制的方法,去帮助那些曾经被界定为情绪紊乱的学生,消除阻隔,战胜困境。校内人员聚集聆听、分享,借助叙事将一个悲观和扭曲异常的故事转变为一个充满希望和(各种)可能的故事。McCarthy和Byrne(第六章)通过并列故事的方法,帮助人们从旧的脚本中解脱出来。通过借助爱尔兰传统故事和神话,他们将治疗团队和要处理的困难结合在一起,从而给读者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具有价值的社会构建理论的理解。他们这种创新疗法有助于那些受困于古老传说中的恐惧和孤立的人们获得解脱。
本书第二部分,作者们提供了许多不同临床环境下操作反映小组这种技术的实用指南。利用叙事中的隐喻和焦点解决的思路,罗列了许多具体的观点和有用的临床案例,去展示如何有效地组织反映小组。经由反映小组产生的观点被植入临床治疗中,去支持、激发和激活个体/家庭案例去促进改变。
Lax(第七章)通过解释学和社会构建理论的一些观点,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反映技术的建议,以及如何将“规则”置于相关的背景之中从而使治疗的透明度提高,并从治疗中的“误解”中获益。Janowsky, Dickerson和Zimmerman(第八章)富有创造性地把反映整合进了叙事疗法的框架。他们展示了一个临床案例,来访者在治疗中提供了她自己对治疗的反馈,作者说明了让来访者反馈在治疗环节中是如何起到其重要意义的。Friedman, Brecher和Mittelmeier(第九章)将反映小组看作是“催生新观点和行为动机的跳板”。他们展示了一些在健康管理中心服务时用到的反映小组所拍的图片,并说明了使用反映小组的好处。Selekman(第十章)论述了雇佣他人做同辈的观察反映者可以从家庭治疗中获益。作者在问题解决这一大的框架下,展示了这种创新方法在家庭治疗中的多种运用,从而有利于家庭客户接纳新的观念。
在本书最后一个部分,作者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新方法将治疗扩展到了大的社区团体中。大批的旁听者被邀请共建并传播更好的故事,把人们从主流的文化思想中解放出来。通过将人和问题分离开来,就有可能改写和共建新的故事,从而带来新的期望和机会。当人们在团体的关注中不断呈现挣扎并取得进步时,新的人际网络就产生了,在这个网络里隐含着联结和希望。
Lobovits, Maisel和Freeman(第十一章)巧妙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许多新颖的方法展示了如何通过听众来传播想要推广的观点。在治疗中的一些重要道德议题也被关注和探讨。Madigan和Epston(第十二章)在他们的抵抗贪食和厌食的讨论团体中,展示了如何通过听众来启动变化。这些“团体(含听众)”就像是一个信息储备银行或是大数据夹,内含了许多有益的知识,以便于在成员中被传播循环。作者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这些人际网络可以有效地将人们从自我问题的沉浸中释放出来。Epston, White和“Ben”通过一个协助研究的来访者(第十三章),充分展示了在一篇曾在达利奇中心日报中发表过的一个观点: 人们如果可以跟有效解决问题的知识关联起来,他们就可能成为自己或别人的心理咨询顾问,就会具备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作者展示了一个有趣的临床访谈,一个来访者作为协助研究员和治疗师,一起辨别、收集可能有用的知识,并将知识在团体中传播,人们因此获得了新的希望。
Nichols和Jacques(第十四章)创造性地将叙事疗法的框架植入了一个针对青少年问题的治疗当中,他们雇佣了这些问题青少年社区里的人们作为青少年成长和进步仪式的见证者。Adams-Westcott和Isenbart(第十五章)证明了反映技术在针对幼年时遭受性虐待的成人治疗中的成效。通过团体治疗的形式,将治疗过程看作是一段“旅程”,作者展现了观众的反馈是如何打开一个新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许多新的想法,可以帮助别人构建自己的(更好发展)故事。最后,我来总结一下本书的主要思路。
* * *
许多年前在亚利桑那州开会之余,我去参观了Taliesin West,这是建筑师Frank Lloyd Wright在沙漠中建筑的一座房子,设计师和家人、学徒在房子里呆过许多冬天。这个著名的建筑物就好像是长在沙漠里一样。它突破了传统的矩形构造,创造出一个融入了光和幻想力的空间。Wright把这个设计看作是一种个人成长: 既要重视建筑物所处的地理地域,同时也要注重当地文化是如何利用空间的。一座建筑物需要因地制宜。其内在的空间需要结合外在环境从而融为一体。这个设计利用了有机流动性这样的建筑理念而成。
而治疗过程,从社会构建观点来看,道理是类似的。治疗师和其团队将来访者的语言和认知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协同设计一些方式,让来访者从束缚中释放出来,并提供机会或是启动改变。通过这样的方式,曾经的束缚或是受限的结构(阻碍)就会被抚动,从而创造出空间来容纳新的意义、理解和可能的变化。Lynn Hoffman(1993)曾说过,大部分的治疗都是移动阻碍(壁垒),指出希望(窗户)。人们总能找到他们的窗户(p155)。我希望本书能打开新的局面,让大家能更容易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扇门。
《镜之舞:合作性家庭治疗指要》—— 重塑家庭连接,拥抱和谐成长 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家庭,这个承载着爱、责任与梦想的温馨港湾,却常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沟通的断裂、冲突的升级、代际的隔阂、个体的困境,无不让许多家庭在迷雾中徘徊,挣扎着寻找那束照亮前路的灯光。 《镜之舞:合作性家庭治疗指要》正是一部致力于照亮这条道路的指南,它以深刻的洞察力、实用的方法论和人本的关怀,为那些渴望修复关系、重塑连接、实现和谐家庭成长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本书的核心在于“合作性”三个字,这不仅仅是一种治疗取向,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和生活态度。它摒弃了传统治疗中“专家-来访者”的二元对立模式,倡导一种平等、尊重的伙伴关系。在这里,治疗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与家庭成员并肩作战的“盟友”,共同探索家庭系统的复杂性,识别问题的根源,并携手构建更具支持性和理解性的互动模式。这种合作精神渗透在治疗的每一个环节,从初次会谈的建立信任,到共同设定目标,再到策略的制定与执行,始终强调家庭成员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镜子”的比喻则巧妙地揭示了家庭互动和个体成长的内在机制。在家庭这个特殊的“镜子”中,我们既能看到自己,也能映照出他人的行为和情感。然而,这面镜子并非总是清晰明亮的。长期的误解、固化的思维模式、未被表达的需求,都可能让镜面蒙尘,扭曲了真实的影像,导致家庭成员之间产生隔阂与疏离。本书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帮助家庭成员学习如何“擦亮”这面镜子,以更清晰、更真实、更具同理心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和他人。这包括识别并挑战那些限制性的信念和僵化的行为模式,理解沟通中的“隐形语言”,以及学会用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曾经被视为“问题”的行为。 本书的内容深入浅出,从理论到实践,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家庭治疗框架。 第一部分:理解家庭的脉络与动态 在进入具体的治疗技术之前,本书首先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家庭作为一个动态系统的本质。家庭并非由孤立的个体组成,而是由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成员构成。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变化,都会牵动整个系统的平衡。本书将详细探讨: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从新婚燕尔到中年危机,再到子女离家和退休生活,不同的生命阶段会带来不同的挑战和机遇。理解这些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家庭成员更好地应对变化,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 家庭系统理论: 深入剖析家庭内部的互动模式、沟通规则、权力结构以及边界的设定。本书将阐释,看似“不听话”的孩子,或者“难以沟通”的伴侣,其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系统性原因,而非单纯的个体问题。 沟通的艺术与障碍: 详细解析家庭成员之间常见的沟通模式,包括建设性的倾听、同理心的表达、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以及如何识别和避免那些破坏性的沟通方式,如指责、抱怨、沉默抵抗等。 情感的连接与失落: 探讨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依恋的重要性,以及情感连接中断可能带来的影响。本书强调,情感的滋养是家庭和谐的基石,而学习如何安全地表达和接纳情感,是修复关系的关键。 第二部分:合作性治疗的核心原则与技术 在建立了对家庭系统的基本认识后,本书将重点介绍合作性家庭治疗的核心原则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这些技术的设计旨在激活家庭成员的内在资源,激发其自我疗愈和成长的潜力。 建立治疗联盟: 强调治疗师如何与家庭成员建立信任、尊重和安全感的连接。这包括积极倾听、真诚的共情、非评判的态度,以及清晰而温和的引导。 赋权与优势视角: 核心理念在于相信每个家庭都拥有解决问题的内在智慧和资源。治疗师的角色是帮助家庭成员发现并放大他们的优势,鼓励他们成为自己问题的解决者,而非被动接受治疗的“患者”。 重新框架与意义建构: 学习如何从消极的视角转向积极的视角,如何为家庭面临的困境赋予新的意义。例如,将“叛逆”的孩子视为“探索者”,将“沉默”的伴侣视为“思考者”。这种重构能极大地改变家庭成员的感受和行为。 叙事治疗的智慧: 引入叙事疗法的理念,帮助家庭成员分离“问题”与“人”,认识到问题并不定义个体或家庭。通过重新讲述家庭的故事,发掘被遗忘的成就和积极品质,从而赋予家庭新的身份和希望。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应用: 介绍如何通过提问来引导家庭关注他们想要达成的目标,而非沉溺于问题的细节。例如,“是什么时候,你们的感觉比现在好一些?”“你们会做什么来庆祝问题的解决?” 结构化家庭治疗的技巧: 探讨如何通过调整家庭的互动结构和规则来促进改变。这包括明确家庭成员的角色、改善沟通路径、调整家庭边界等。 家族图(Genogram)的应用: 学习如何绘制家族图,以可视化家族的历史、关系模式、代际传递的信念和创伤。这有助于家庭成员理解自身行为的根源,并认识到家庭历史对当前互动的影响。 危机干预与支持: 在面对家庭危机时,本书提供应对策略,包括如何快速稳定情绪、建立安全网、动员家庭和社区资源,以及如何帮助家庭度过难关,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第三部分:应对家庭中的具体挑战 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和通用技术,还将具体案例和应用场景相结合,指导读者如何将合作性家庭治疗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家庭中常见的棘手问题。 亲子冲突的化解: 探讨青春期叛逆、学业压力、电子产品成瘾等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界限的设定,重建健康的亲子关系。 夫妻关系的修复: 面对沟通不畅、情感疏远、信任危机、婚姻倦怠等挑战,本书将提供促进夫妻重新连接、重燃爱火的实用建议。 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探讨抑郁、焦虑、成瘾等个体问题如何影响整个家庭系统,以及家庭如何成为支持个体康复的重要力量。 重组家庭的适应: 对于再婚家庭,本书将深入探讨继父母子女关系、异父异母兄弟姐妹的相处、家庭规则的建立等方面的挑战,并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代际沟通的鸿沟: 探讨如何弥合老年人与年轻一代在观念、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促进跨代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处理家庭创伤与失落: 面对丧亲之痛、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等创伤事件,本书将引导家庭成员如何共同哀悼、疗愈,并重新整合家庭的力量。 第四部分:迈向可持续的家庭成长 《镜之舞:合作性家庭治疗指要》并非仅仅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层面,更着眼于家庭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的和谐。 预防与早期干预: 鼓励家庭在问题尚未激化之前,就主动学习和实践健康沟通与关系维护的技巧,构建更具韧性的家庭系统。 培养家庭的弹性: 探讨如何增强家庭应对逆境、从挑战中恢复并成长的能力。 促进个体与家庭的共同成长: 强调个体成长与家庭和谐的相互促进作用,鼓励家庭成员在支持彼此成长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建立家庭的意义系统: 引导家庭发现和传承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使命,从而赋予家庭更深层的意义和归属感。 《镜之舞:合作性家庭治疗指要》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温度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治疗手册,更是一份邀请,邀请每一个家庭成员走进“镜子”之中,看见真实的自己,也看见彼此的光芒。通过学习书中的理念与技巧,家庭将有机会卸下伪装,坦诚相待,在理解与包容中起舞,在合作与连接中成长,最终抵达那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和谐彼岸。这本书将是您通往更美好家庭生活的忠实伴侣和可靠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镜之舞:合作性家庭治疗指要》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著作,可能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模型。然而,翻开扉页,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温暖而亲切的语调,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娓娓道来。书中并没有直接抛出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家庭案例,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家庭治疗的世界。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家庭系统”的解读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家庭成员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强调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每个成员的喜怒哀乐,也影响着整个家庭的动态平衡。书中的案例分析细致入微,不仅仅是呈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问题背后隐藏的家庭模式和互动规律。我从中看到了许多自己家庭中似曾相识的场景,也开始反思那些困扰我们多年的沟通障碍,或许并非是某个人的“错”,而是整个家庭系统在某种失衡状态下的自然反应。

评分

在阅读《镜之舞:合作性家庭治疗指要》的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被理解的温暖。作者在书中描绘了各种各样充满挑战的家庭场景,却总是以一种充满同情和理解的视角来解读。我曾经以为,只有那些“破碎”的家庭才需要治疗,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即使是看似“正常”的家庭,也可能存在着需要修复和成长的空间。书中关于“家庭仪式”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家庭仪式不仅仅是重复性的活动,更是维系家庭情感、传承家庭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通过创造和强化有意义的家庭仪式,我们可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为家庭成员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归属感。

评分

《镜之舞:合作性家庭治疗指要》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家庭治疗的“希望”。我曾经因为家庭中的一些问题而感到绝望,觉得一切都无法改变。然而,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许多家庭成功转型的案例,让我相信,即使是最棘手的家庭问题,也并非没有解决的可能。关键在于,我们要用一种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态度去面对。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是对家庭成员的鼓舞和赋能,让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创造一个更和谐、更美好的家庭。

评分

《镜之舞:合作性家庭治疗指要》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家庭关系。我过去总是习惯于用“对”与“错”、“好”与“坏”来评判家庭成员的行为,而这本书则引导我从“系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问题”,其实是家庭系统在失衡状态下的自然反应。作者强调的“无责备”的视角,让我感到非常轻松。不再需要为过去的错误感到内疚,而是可以更专注于当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家庭的韧性,也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

评分

《镜之舞:合作性家庭治疗指要》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问题家庭”的刻板印象。我曾经习惯性地将家庭中的冲突和矛盾归咎于某个“问题”的家庭成员,认为只要解决了这个人,家庭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然而,这本书的视角是如此的宏大而又细腻,它让我意识到,家庭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每一个成员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使是看似最“有问题的”成员,也可能是在努力维护着某种“平衡”,尽管这种平衡是以一种痛苦的方式呈现。作者在书中详尽地阐述了“合作性”治疗的理念,强调治疗师并非高高在上的指导者,而是与家庭成员一同探索、一同成长的伙伴。这种理念让我觉得非常受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对错”的争执,而这本书提醒我,与其去寻找对错,不如去理解“为什么”,去看到彼此的需求和感受,用一种合作的态度去化解矛盾。

评分

读《镜之舞:合作性家庭治疗指要》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自我探索的旅程。书中对于“家庭叙事”的探讨,让我深思。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从小到大形成的关于家庭的“故事”,这些故事塑造了我们的认知,也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作者通过引导家庭成员去重新审视和重构这些叙事,帮助他们摆脱旧有的束缚,看到新的可能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家庭地图”的比喻,它形象地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包括亲近、疏远、权力差异等等。通过绘制家庭地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家庭中的“盲点”,那些我们可能从未意识到的互动模式。这本书并不是提供现成的“药方”,而是教会我们一套“问诊”的思路和“诊疗”的方法,让我们能够自己去探索家庭的根源问题,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评分

《镜之舞:合作性家庭治疗指要》这本书,让我对“沟通”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总以为只要把话说清楚,对方就能理解,但这本书却深刻地揭示了沟通的复杂性。作者强调,我们不仅仅是在传递信息,更是在传递情感,传递我们对彼此关系的期望。书中关于“冰山模型”的解读,让我明白,我们看到的语言只是沟通的冰山一角,水面之下的情感、需求、价值观才是真正影响沟通效果的关键。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与家人沟通时,是否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倾听对方内心的声音。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沟通工具,让我能够更有效地表达自己,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家庭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挑战的过程。《镜之舞:合作性家庭治疗指要》并没有承诺奇迹般的解决方案,而是强调了耐心、理解和持续的努力。作者在书中用了很多篇幅来探讨家庭成员在改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以及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阻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家庭高峰期”和“家庭低谷期”的描述,它帮助我认识到,家庭的成长并非总是平坦的,会有起伏,也会有反复。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对家庭的信念,并不断学习和调整。这本书让我明白,家庭治疗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是为家庭建立一套长效的“健康机制”。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是对“家庭成员角色”的理解。《镜之舞:合作性家庭治疗指要》详细阐述了家庭中各种“角色”是如何形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家庭的运作。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角色标签”,比如“和平制造者”、“牺牲者”等等,也看到了这些角色是如何在家庭系统中被固定下来。作者的观点让我意识到,这些角色并非一成不变,我们是可以主动去调整和改变的。通过理解和接纳不同成员的角色,我们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增进彼此的理解,并最终打破僵化的家庭模式。

评分

《镜之舞:合作性家庭治疗指要》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实践性。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作者在书中融入了大量的治疗技巧和实践案例,使得读者能够将书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家庭会议”的建议,以及如何引导家庭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我的印象中,家庭会议常常会变成一场“批斗大会”,每个人都在指责对方,而真正的问题却从未得到解决。这本书则提供了具体的步骤和技巧,教我们如何组织一场建设性的家庭会议,让每个人都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共同寻求解决方案。作者强调的“积极倾听”和“共情”在书中被反复提及,并且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了生动的演绎,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