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经典 红楼梦辨

红学经典 红楼梦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平伯 著
图书标签:
  • 红学
  • 红楼梦
  • 古典文学
  • 文学批评
  • 文化研究
  • 名著
  • 中国古典文学
  • 脂砚斋
  • 红楼梦研究
  • 版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15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31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红学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俞平伯先生新红学开山之作,《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最初辩证

  红楼梦爱好者入门级必读书

内容简介

  《红楼梦辨》是红学大家俞平伯先生的红学开山之作。红学史上zui显著的名词之一“新红学”就出自俞平伯先生所著《红楼梦辨》的序言,而俞平伯先生也是以此书成为“新红学”开创的主力干将。

  “作者自叙”“色空观念”“情场忏悔”“钗黛合一”“怨而不怒”这些红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的观点,都出自这本并不厚重的《红楼梦辨》;还有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续书的详尽考证,许多今天仍在争论的话题在这本《红楼梦辨》里已经被分析的深入透彻。

  作为散文大家的俞平伯先生,写起考证文章来也是流畅自然,丝毫没有枯燥乏味之感,甚至有几分俏皮可爱。引用豆瓣网友印象派莫奈的读后感:“民国学人那一份独有的钻牛角尖劲儿的认真和真名士自风流的气息,读来如见雪后春日。”尽管平伯先生后来对此书观点有所修订,但此次再版仍据1923年亚东图书馆初版排印,保留原初的文字和气场。


作者简介

  俞平伯(1900-1990),本名铭衡,字平伯,浙江德清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执教,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尤其在红学领域成就卓著。同时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散文家。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著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读词偶得·清真词释》、《唐宋词选释》等。

精彩书评

  平伯此书,于考证之外,更对红楼梦之艺术风格做了高妙的评点。这亦是红学史上一大开创。初读平伯批语颇有前后自相矛盾之处。钱玄同要彻底破除汉字进行拉丁化,鲁迅说中国书不可观。闻一多言我们从故纸堆里杀出去,新一代青年从外面杀进来,讲它杀个片甲不留。五四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之威力至此,不可轻视。平伯亦受此时代风潮之影响乎?然而平伯终究是平心静气之人,他在《红楼梦辩》里面论及曹雪芹仍然是中国伟大之作者。平伯的气质恐怕更接近于周作人一脉吧?张爱玲在外国文学大海里逍遥游之后,觉得还是《红楼梦》《西游记》更好。梁任公于战后欧游归来后,大吼一声西方的文明衰落了,进而转入国学之研究。那一辈人心灵之嬗变轨迹之复杂如此,实在值得玩味。

  ——豆瓣网友印象派莫奈

  很好的保留了民国初年的白话文风格,学习红学的必读书目。

  ——豆瓣网友Lelouch

目录

顾序

引论

上 卷

(一)论续书底不可能

(二)辨原本回目只有八十

(三)高鹗续书底依据

(四)后四十回底批评

(五)高本戚本大体的比较

中 卷

(六)作者底态度

(七)《红楼梦》底风格

(八)《红楼梦》底年表

(九)《红楼梦》底地点问题

(十)八十回后底《红楼梦》

(十一)论秦可卿之死(附录)

下 卷

(十二)后三十回的《红楼梦》

(十三)所谓“旧时真本《红楼梦》”

(十四)《读红楼梦杂记》选粹(附录)

(十五)唐六如与林黛玉(附录)

(十六)记《红楼复梦》(附录)

(十七)札记十则(附录)

精彩书摘

  (一)论续书底不可能

  《红楼梦》是部没有完全的书,所以历来人都喜欢续他。从八十回续下的,以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已有三种:(1)高鹗续的四十回,即通行本之后四十回。(2)三十回的续书,原书已佚,作者姓名亦无考。(3)作者姓名,及回目均无考,从后人底笔记上,知道曾有这么一本底存在。这三个本子,我在下边,都有专篇去考证、批评。至于从高本百二十回续下去的,如《红楼圆梦》,《绮楼重梦》……却一时也列举不尽,而且也没有列举底必要。我在这书中也不愿加以论列,免得浪费笔墨。这类的续书,大约以《红楼复梦》为最早,且附有几条凡例,略有些关系;我在最后有一篇附录论及。还有一类续书是从(3)种,所谓旧时真本续下去的,我却自己没有见过,只听得朋友述说而已。自(2)种续下的书,却自来没听人说及。

  从高鹗以下,百余年来,续《红楼梦》的人如此之多,但都是失败的。这必有一个原故,不是偶合的事情。自然,续书人底才情有限,不自量力,妄去狗尾续貂,是件普遍而真确的事实,但除此以外,却还有根本的困难存在,不得全归于“续书人才短”这个假定。我以为凡书都不能续,不但《红楼梦》不能续;凡续书的人都失败,不但高鹗诸人失败而已。

  我深相信有这一层根本的阻碍,所以我底野心,仅仅以考证、批评、校勘《红楼梦》而止,虽明知八十回是未完的书,高氏所续有些是错了的,但决不希望取高鹗而代之,因为我如有“与君代兴”的野心,就不免自蹈前人底覆辙。我宁可刊行一部《红楼梦辨》,决不敢草一页的“续红楼梦”。

  如读者觉得续书一事,并不至于这样的困难、绝望,疑心我是“张大其词”。那么,我不妨给读者诸君一个机会,去作小规模的试验。如试验成功,便可以推倒我底断案。我们且不论八十回以后,应当怎样地去续;在八十回中即有两节缺文,大可以去研究续补底方法。(1)第十六回秦钟死时,这已在戚本《红楼梦》补足了,我们可以不管。(2)第三十五回,黛玉在院内说话,宝玉叫快请,下文便没有了,到第三十六回,又另起一事,了不和这事相干。黛玉既来了,宝玉把她请了进来,两人必有一番说话;但各本这节都缺,明系中有缺文待补。这不过一页的文章,续补当然是极容易的,尽可以去试验一下。如这节尚且不能续得满意,那续书这件事,就简直可以不必妄想了。

  因为前后文都有,所以这一段缺文底大意,并非全不可知的。我愿意把材料供给愿续书的人。上回写宝玉挨打之后,黛玉来看他,只说了两三句话,便被凤姐来岔断,黛玉含意未申,便匆匆去了。后来宝玉送帕子去,黛玉因情不自禁,题了三首诗。本回黛玉看众人进怡红院去,想起自己底畸零而感伤。《红楼梦》写钗黛喜作对文,宝钗看金莺打络子,已有了一段文字;则黛玉之来亦当有一段相当的文字。况且“通灵玉”是极重要的,宝钗底丫头为宝玉打络子,为黛玉所见(依本回看,莺儿正打络,黛玉来了),必不能默然无言的。所以这次宝黛谈话,必然关照到两点:(1)黛玉应有以报宝玉寄帕之情,且应当有深切安慰宝玉之语。(2)黛玉见人打络子,必然动问,必然不免讥讽嫉妒。

  小小的一节文字,大意已可以揣摩而得,我竟一字不能下笔;更不用说八十回后如何续下去了。我底才短,自然是个原因,但决不是惟一的原因。我现在再从理论上,申论续书底困难。先说一般续书底困难,然后再说到续《红楼梦》底困难。

  凡好的文章,都有个性流露,越是好的,所表现的个性越是活泼泼地。因为如此,所以文章本难续,好的文章更难续。为什么难续呢?作者有他底个性,续书人也有他底个性,万万不能融洽的。不能融洽的思想、情感,和文学底手段,却要勉强去合做一部书,当然是个“四不象”。故就作者论,不但反对任何人来续他底著作;即是他自己,如环境心境改变了,也不能勉强写完未了的文章。这是从事文艺者底应具的诚实。

  至就续者论,他最好的方法,是抛弃这个妄想;若是不能如此,便将陷于不可解决的困难。文章贵有个性,续他人底文章,却最忌的是有个性。因为如表现了你底个性,便不能算是续作;如一定要续作,当然须要尊重作者底个性,时时去代他立言。但果然如此,阻抑自己底才性所长,而俯仰随人,不特行文时如囚犯一样未免太苦,且即使勉强成文,也只是“尸居余气”罢了。我们看高鹗续的后四十回,面目虽似,神情全非,真是“可怜无补费精神”的事情!我从前有一信给颉刚,有一节可以和这儿所说对看:

  所以续书没有好的,不是定说续书的人才情必远逊于前人,乃因才性不同,正如其面,强而相从,反致两伤。譬如我做一文没有写完,兄替我写了下去,兄才虽胜于我,奈上下不称何?若兄矜心学做我文,则必不如弟之原作明矣。此固非必有关于才性之短长。……(十,六,十八信。)

  而且续《红楼梦》,比续别的书,又有特殊的困难,这更容易失败了。第一,《红楼梦》是文学书,不是学术底论文,不能仅以面目符合为满足。第二,《红楼梦》是写实的作品,如续书人没有相似的环境、性情,虽极聪明、极审慎也不能胜任。譬如第三十五回之末,明明短了一节宝黛对语文字;说的什么事也可以知道。但我们心目中并无他俩底性格存在,所以一笔也写不出。他们俩应当说些什么话,我们连一字也想不起来。文学不是专去叙述事实,所以虽知道了事实,也仍然不中用的。必得充分了解书中人底性格、环境,然后方才可以下笔。但谁能有这种了解呢?自然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作者而已。再严格说,作者也只在一个时候,做书底时候。我们生在百年之后,想做这件事,简直是个傻子。

  高鹗亦是汉军旗人,距雪芹极近,续书之时,尚且闹得人仰马翻,几乎不能下台。我们那里还有续《红楼梦》底可能?果然有这个精神,大可以自己去创作一部价值相等的书,岂不痛快些。高鹗他们因为见不到此,所以摔了一交。我并不责备高氏底没有才情,我只怪他为什么要做这样傻的事情。我在下边批评高氏,有些或者是过于严刻的;但读者要知道这是续书应有的失败,不是高氏一个人底失败。我在给颉刚的一信中,曾对于高氏,作较宽厚的批评:

  但续作原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也很不敢责备前人。若让我们现在来续《红楼梦》,或远逊于兰墅也说不定。……

  我们看高氏续书,差不多大半和原意相符,相差只在微细的地方。但是仅仅相符,我们并不能满意。我们所需要的,是活泼泼人格底表现。在这一点上,兰墅可以说是完全失败。(十,六,三十。)

  高鹗底失败,大概是如此,以外都是些小小的错误。我在下文,所以每作严切的指斥,并不是不原谅他,是因为一百二十回本通行太久了,不如此,不能打破这因袭的笼统空气。所攻击的目标,却不在高氏个人。

  这篇短文底目的:一则说明我宁写定这一书而不愿续《红楼梦》底原因;二则为高鹗诸君,作一个总辩解,声明这并非他们个人底过失(那些妄人,自然不能在内);三则作“此路不通”的警告,免将来人枉费心力。

  二二,六,十七。

  ……

前言/序言

  顾 序

  平伯做这部书,取材于我的通信很多,所以早先就嘱我做一篇序。我一直没有功夫做。到现在,这部书快要出版了,使我不得不在极冗忙的生活中抽出一点功夫来把它做了。

  我原来想,凡是一种风气必有它的来源:自从有了《红楼梦》之后,“模仿”“批评”和“考证”的东西如此的多,自然由于读者的注意,但为什么做出的东西总是浮浅的模仿,尖刻的批评,和附会的考证?这种思想的来源是在何处?我要解释这三类东西的来源,很想借了这一篇序文,说明浮浅的模仿出于《尚书》之学,尖刻的批评出于《春秋》之学,附会的考证出于《诗经》之学。它们已有了二千年的历史,天天在那里挥发它们的毒质,所以这种思想会得深入于国民心理,凡有一部大著作出来,大家就会在无意之中用了差不多的思想,做成这三类东西,粘附在它的上面。《红楼梦》的本身不过传播了一百六十余年,而红学的成立却已有了一百年,在这一百年之中,他们已经闹得不成样子,险些儿把它的真面目涂得看不出了。我很愿意在这篇序文上把从前人思想的锢蔽和学问的锢蔽畅说一回,好使大家因了打破旧红学而连及其余同类的东西。但这个意思的内容太复杂了,不是一序所能容,也不是忙中抽闲所能做,所以写了一点就没有续下。等将来有空的时候,再作为专篇的

  论文罢。

  关于《红楼梦》作者的历史、续作者的历史、本子的历史、旧红学的错误,适之先生在《红楼梦考证》上说得很详了。关于《红楼梦》的风格,作者的态度,续作者的态度,续作者的依据……平伯这部书上也说得很详了。

  我要说的,就是这一部书的历史。

  一九二一年三月下旬,适之先生的《红楼梦考证》初稿作成。但曹雪芹的事迹和他的家庭状况依然知道的很少。那时候,北京国立学校正是为着索薪罢课,使我有功夫常到京师图书馆里,做考查的事。果然,曹寅的著述找到了,曹家的世系也找到了。平伯向来欢喜读《红楼梦》,这时又正在北京,所以常到我的寓里,探询我们找到的材料,就把这些材料做谈话的材料。我同居的潘介泉先生是熟读《红楼梦》的人,我们有什么不晓得的地方,问了他,他总可以回答出来。我南旋的前几天,平伯、介泉和我到华乐园去看戏。我们到了园中,只管翻着《楝亭诗集》,杂讲《红楼梦》,几乎不曾看戏。坐在我们前面的人觉得讨厌了,屡屡回转头来,对我们瞧上几眼。介泉看见了,劝我们道:“不要讲了,还是看戏罢!”

  适之先生的初稿里,因为程伟元序上说,“原本目录一百二十卷,今所藏只八十卷,殊非全本”,疑心后四十回的目录或者是原来有的。平伯对于这一点,自始就表示他的反对主张;那时的证据,是:既有了“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回目,就不应当再有“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回目。我回南之后,平伯即来信道:

  我日来翻阅《红楼梦》,愈看愈觉后四十回不但本文是续补,即回目亦断非固有。前所谈论,固是一证;又如末了所谓

  “重沐天恩”等等,决非作者原意所在。况且雪芹书既未全,决无文字未具而四十回之目已条分缕析如此……

  我想,《红楼》作者所要说的,无非始于荣华,终于憔悴,感慨身世,追缅古欢,绮梦既阑,穷愁毕世。宝玉如是,雪芹亦如是。出家一节,中举一节,咸非本旨矣……(四月廿七日)

  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封信。后来这些主张渐渐的推论出来,就成了这一部书的骨干。

  从此以后,我们一星期必作一长信;适之先生和我也是常常通信。我对于《红楼梦》原来是不熟的,但处在适之先生和平伯的中间,就给他们逼上了这一条路。我一向希望的辩论学问的乐趣,到这时居然实现。我们三人的信件交错来往,各人见到了什么就互相传语,在几天内大家都知道了。适之先生常常有新的材料发见;但我和平伯都没找着历史上的材料,所以专在《红楼梦》的本文上用力,尤其注意的是高鹗的续书。平伯来信,屡屡对于高鹗不得曹雪芹原意之处痛加攻击;我因为受了阎若璩辨《古文尚书》的暗示,专想寻出高鹗续作的根据,看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如何的联络。我的结论是:高氏续作之先,曾经对于本文用过一番功夫,因误会而弄错固是不免,但他决不敢自出主张,把曹雪芹意思变换。平伯对于这点,很反对我,说我做高鹗的辩护士。他论到后来,说:

  弟不敢菲薄兰墅,却认定他与雪芹的性格差得太远了,不适宜于续《红楼梦》。(六月十八日)

  这是他进一步的观察,从作者的性格上剖析出来,眼光已超出于文

  字异同之上了。后来又说:

  我向来对于兰墅深致不满,对于他假传圣旨这一点尤不满意;现在却不然了。那些社会上的糊涂虫,非拿原书孤本这类鬼话吓他们一下不可。不然,他们正发了团圆迷,高君所补不够他们的一骂呢!(八月八日)

  这是他更进一步的观察,不但看出高鹗的个人,并且看出高鹗的环境了。他有了这一种的见解,所以他推论曹高二家的地位可说是极正确的。

  一个暑假里,我们把通信论《红楼梦》作为正式的功课,兴致高极了。平伯信中的话很可以见出这时的情状,他说:

  弟感病累日,顷已略瘳;惟烦忧不解,故尚淹滞枕褥间;每厌吾身之赘,嗟咤弥日,不能自已。来信到时,已殆正午,弟犹昏昏然偃卧。发函雒诵,如对良友,快何如之!推衾而起,索笔作答,病殆已霍然矣。吾兄此信真药石也,岂必杜老佳句方愈疟哉!(六月十八日)

  又说:

  京事一切沉闷(新华门军警打伤教职员),更无可道者;不如剧谈《红楼》为消夏神方,因每一执笔必奕奕如有神助也。日来与兄来往函件甚多,但除此以外竟鲜道及余事者,亦趣事也。(同上)

  有了这样的兴致,所以不到四个月,我们的信稿已经装订了好几本。

  末了,平伯又提议一个大计划,他想和我合办一个研究《红楼梦》的月刊,内容分论文、通信、遗著丛刊、版本校勘记等;论文与通信又分两类:(1)把历史的方法做考证的,(2)用文学的眼光做批评的。他愿意把许多《红楼梦》的本子聚集拢来校勘,以为校勘的结果一定可以得到许多新见解。假使我和他都是空闲着,这个月刊一定可以在前年秋间出版了,校勘的事到今也可有不少的成绩了。但一开了学,各有各的职务,不但月刊和校勘的事没有做,连通信也渐渐的疏了下来。

  去年二月,蔡孑民先生发表他对于《红楼梦考证》的答辩。最奇怪的,这个答辩竟引不起红学的重兴,反而影响到平伯身上,使得他立刻回复以前的兴致,做成这部书。当时平伯看见了这篇,就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一篇回驳的文字。同时,他又寄我一信,告我一点大概;并希望我和他合做《红楼梦》的辨证,就把当时的通信整理成为一部书,使得社会上对于《红楼梦》可以有正当的了解和想象。我三月中南旋,平伯就于四月中从杭州来看我。我因为自己太忙,而他在去国之前尚有些空闲,劝他独力将这事担任了。他答应我回去后立刻起草;果然他再到苏州时,已经做成一半了。

  夏初平伯到美国去,在上海候船,我去送他,那时他的全稿已完成了,交与我,嘱我代觅钞写的人,并切嘱我代他校勘。不幸我的祖母去世,悲痛之中,不复能顾及这些事情;虽是请人钞录,直等到近年底时方始钞好,我一点也没有校过。这时平伯又因病回国了,我就把全稿寄回北京,请他自校。现在出版有期,从此,我们前

  年的工作就得到一个着落,平伯辨证《红楼梦》的志愿已经达到一部分了。平伯将来如有闲暇,《红楼梦》上可以着手的工作正多,集本校勘实在是最重要的一桩。从将来看现在,这一部书只算得他发表《红楼梦》研究的开头咧!

  平伯在自序上说这书是我和他二人合做的,这话使我十分抱愧。我自知除了通信之外,没有一点地方帮过他。他嘱我作文,我没有功夫;他托我校稿子,我又没有功夫。甚至于嘱我做序,从去年四月说起,一直到了今年三月,才因为将要出版而不得不做;尚且给烦杂的职务逼住了,只得极草率地做成,不能把他的重要意思钩提出来。我对他真是抱歉到极步了!

  我祝颂这部书的出版,能够随着《红楼梦》的势力而传播得广远!我更祝颂由这部书而发生出来的影响,能够依了我的三个愿望:

  第一,红学研究了近一百年,没有什么成绩;适之先生做了《红楼梦考证》之后,不过一年,就有这一部系统完备的著作:这并不是从前人特别糊涂,我们特别聪颖,只是研究的方法改过来了。从前人的研究方法,不注重于实际的材料而注重于猜度力的敏锐,所以他们专欢喜用冥想去求解释。猜度力的敏锐固然是好事体,但没有实际的材料供它的运用,也徒然成了神经过敏的病症;病症一天深似一天,眼睛里只看见憧憧往来的幻象,反自以为实际的事物,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这种研究的不能算做研究,正如海市蜃楼的不能算做建筑一样。所以红学的成立虽然有了很久的历史,究竟支持不起理性上的攻击。我们处处把实际的材料做前导,虽是知道的事实很不完备,但这些事实总是极确实的,别人打不掉的。我希望大家看着这旧红学的打倒,新红学的成立,从此悟得一个研究

  学问的方法,知道从前人做学问,所谓方法实不成为方法,所以根基不坚,为之百年而不足者,毁之一旦而有余。现在既有正确的科学方法可以应用了,比了古人真不知便宜了多少;我们正应当善保这一点便宜,赶紧把旧方法丢了,用新方法去驾驭实际的材料,使得嘘气结成的仙山楼阁换做了砖石砌成的奇伟建筑。

  第二,《红楼梦》是极普及的小说,但大家以为看小说是消闲的,所谓学问,必然另有一种严肃的态度,和小说是无关的。这样看小说,很容易养成一种玩世的态度。他们不知道学问原没有限界,只要会做,无所往而不是学问;况且一个人若是肯定人生的,必然随处把学问的态度应用到行事上,所以这一点态度是不可少的。这部书出版之后,希望大家为了好读《红楼梦》而连带读它;为了连带读它而能感受到一点学问气息,知道小说中作者的品性、文字的异同、版本的先后,都是可以仔细研究的东西。无形之中,养成了他们的历史观念和科学方法。他们若是因为对于《红楼梦》有了正当的了解,引申出来,对于别种小说以至别种书,以至别种事物,都有了这种态度了,于是一切“知其当然”的智识都要使它变成“知其所以然”的智识了,他们再不肯留下模糊的影像,做出盲从的行为:这是何等可喜的事!

  第三,平伯这部书,大部分是根据于前年四月至八月的我们通信。若是那时我们只有口谈,不写长信,虽亦可以快意一时,究不容易整理出一个完备的系统来。平伯的了解高鹗续书的地位,差不多都出于我们的驳辩;若是我们只管互相附和,不立自己的主张,也不会逼得对方层层剥进。我们没有意气之私,为了学问,有一点疑惑的地方就毫不放过,非辩出一个大家信服的道理来总不放手,这是何等地快乐!辩论的结果,胜的人固是可喜,就是败的

  人也可以明白自己的误解,更得一个真确的智识,也何等地安慰啊!所以我希望大家做学问,也像我们一般的信札往来,尽管讨论下去。越是辩得凶,越有可信的道理出来。我们的工作只有四个月,成绩自然不多;但四个月已经有了这些成绩,若能继续研究至四年乃至四十年,试问可以有多少?这一点微意,希望读者采纳。我们自己晓得走的路很短,倘有人结了伴侣,就我们走到的地方再走过去,可以发见的新境界必然很多。发见了新境界,必然要推倒许多旧假定,我们时常可以听到诤言,自然是十分快幸;然而岂但是我们的快幸呢!

  顾颉刚。一九二三,三,五。



《红楼梦辨》:拂去尘埃,重探曹雪芹笔下的真章 在浩瀚的中国古典文学星河中,《红楼梦》无疑是最璀璨的巨星之一。这部不朽的巨著,以其百科全书式的广博、细腻入微的刻画、深邃的思想内涵,以及扑朔迷离的身世之谜,引得无数后人竞相解读,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红学”研究成果。然而,正如历史的长河总会有淤泥裹挟,真理的光辉也难免被各种臆测、附会所遮蔽。 《红楼梦辨》正是这样一部旨在拨开迷雾,还《红楼梦》本体以清明的著作。它不以旁征博引、堆砌名家之说为能事,而是回归文本本身,以审慎的态度,深入考辨《红楼梦》创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种种疑点、误解,以及后人对原著理解的偏差。本书不涉足那些关于曹雪芹家世、版本流传的宏大议题,也不试图为《红楼梦》盖棺定论,它所关注的,是曹雪芹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真实情感、所构建的艺术世界,以及那些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揣摩的精妙之处。 辨析之精,在于求“真” 《红楼梦辨》的核心在于一个“辨”字,它并非简单的辩论,而是基于对原著的细致体察和理性分析,对流传的各种说法进行逐一甄别,去芜存菁,力求触及曹雪芹创作的初衷与原意。本书的辨析,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人物塑造的真实性辨析:《红楼梦》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那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然而,在流传的过程中,一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动机乃至命运,常常被后人进行了过度解读或简化处理。《红楼梦辨》将聚焦于这些人物的关键时刻、微妙反应,通过对照原著的细节描写,辨析其行为逻辑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发展,避免将后人的主观臆断强加于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例如,宝黛钗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究竟是简单的三角恋,还是其中蕴含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象征?贾府上下的人物关系,是纯粹的权力斗争,还是其中也流淌着温情与人性的光辉?本书将尝试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这些经典人物的真实面貌。 情节发展的必然性辨析:《红楼梦》的情节曲折跌宕,伏笔千里,但并非所有情节的发生都如同作者安排的一般顺理成章。有时,后人的续写或误读,可能将原本的逻辑链条打断,甚至扭曲。《红楼梦辨》将严谨地梳理书中重要情节的发展脉络,考察其在逻辑上的连贯性与合理性。对于那些看似突兀或难以解释的情节,本书会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仅限于书中展现的)、乃至作者叙事策略等角度进行分析,探寻其背后合理的解释,而非简单地归咎于“脂砚斋批语”或“前人失传”。 意象象征的准确性辨析:《红楼梦》中充满了各种意象,如花、玉、月、风等,它们往往承载着作者深层的寓意。《红楼梦辨》将辨析这些意象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避免望文生义或牵强附会。它会考察这些意象与人物命运、情节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原其在曹雪芹构思中的真实作用,而非将其神秘化或过度解读。例如,对“玉”的象征意义,除了财富权力,是否还有更纯粹的、关于人性纯洁或理想破灭的隐喻?对“风月”的描绘,究竟止于男女情爱,还是暗含了对封建礼教下生命力的压抑与挣扎? 语言风格的微妙性辨析:《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炉火纯青,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常常蕴含着无尽的深意。后人有时会忽略这种语言的微妙之处,而将其理解为简单的陈述。《红楼梦辨》将深入剖析书中一些经典段落的语言运用,辨析字词的选择、句式的安排、修辞的技巧,是如何服务于人物塑造、情节推进和思想表达的。它会留意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一笔,以及它们在整体艺术结构中扮演的角色。 辨析之广,在于求“全” 本书的“辨”并非局限于某个章节或某个方面,而是力求覆盖《红楼梦》创作与解读中的诸多重要议题,尽管不触及宏大的红学历史,但对于书中一些长期存在的争议性问题,会尝试给出更为贴近文本的解释。 对某些“红学”定论的商榷:鉴于《红楼梦》的深厚影响力,围绕其产生了无数的“红学”理论,其中不乏一些被奉为圭臬的定论。本书将本着审慎的态度,对其中一些与文本细节有所出入的说法,进行细致的辨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但绝非否定前人,而是希望能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读者看到,即使是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被研究了数百年作品,依然存在着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空间。 对书中一些细节的重新审视:很多时候,《红楼梦》的精妙之处就隐藏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之中。本书将关注这些“边角料”,比如人物的服饰、饮食、生活习惯,场景的布置,甚至是一些看似无意义的对话。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辨析,或许能够勾勒出更完整的时代图景,更深刻的人物内心,以及作者更为精巧的艺术构思。 对部分读者理解的澄清:许多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会因为时代背景、文化隔阂或其他原因,对某些情节或人物产生误解。《红楼梦辨》也将兼顾这些读者的需求,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澄清一些常见的误读,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曹雪芹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辨析之严,在于求“据” 《红楼梦辨》的论述,绝非空穴来风,其所有辨析都将牢牢根植于《红楼梦》的文本本身。本书的论据,主要包括: 原著原文的逐字推敲:这是本书最核心的论据来源。对于每一个辨析点,本书都会引用原文,并对其进行细致的语言学、文学性分析,揭示其字面意义之外的含义。 情节逻辑的内在推演:根据书中已有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演,考察待辨析之处是否符合这种内在的逻辑。 人物行为的心理分析:基于对人物性格的深入理解,分析其行为的心理动因,看是否与原著的描写相符。 本书不以任何未经证实的“脂批”、“抄本”等作为主要论据,而是尽可能地回归一个最纯粹的文本世界,让读者看到,《红楼梦》本身就蕴含着足够丰富的解读线索。 《红楼梦辨》的意义 《红楼梦辨》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纠正一两个小小的误解,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回归文本、审慎解读的治学态度。在信息爆炸、观点泛滥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细读经典,辨明真伪,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帮助读者更接近曹雪芹的本意:通过辨析,本书希望能帮助读者拂去层层迷雾,更接近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的真实意图和艺术追求。 激发读者独立的思考能力:本书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分析论证,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去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解。 为《红楼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即使是对于《红楼梦》研究的资深学者,本书也可能提供一些新的启发,让大家在熟悉的文本中看到新的维度。 提升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提升阅读的层次,使其不仅仅停留在故事层面,更能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运。 《红楼梦辨》是一次对《红楼梦》文本的“细致勘探”,它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又如同一双敏锐的探究之眼,旨在剥离那些附加在《红楼梦》身上的冗余与虚妄,让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大观园,那个贾府,那群鲜活的生命,以更加真实、更加动人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本书的每一篇辨析,都是一次对文本的致敬,一次对经典的求索,一次对阅读的热情召唤。它不希望成为一本“终结性”的著作,而是希望成为读者在阅读《红楼梦》过程中,一个可靠的、能够激发更多思考的“伴侣”。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红楼梦》时,我总觉得书中人物的情感纠葛、命运多舛,仿佛是一团迷雾,怎么也理不清头绪。后来偶然翻到这本《红楼梦辨》,被书名吸引,以为能从中寻得一些解读的线索。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看内容,仅仅是目录就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市面上常见的导读那样,只是简单地介绍人物关系和情节梗概,而是以一种更加深入、更加学术的态度去剖析这部巨著。每一章节的标题都直指书中一些关键性的疑点和争议,比如关于某个家族的起源,某个情节的真实性,甚至是对某些人物性格的重新解读。我特别期待其中关于“脂砚斋”评论的部分,一直以来我都对那些批语感到好奇,想知道它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红楼梦》的理解,又留下了多少未解之谜。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让我觉得很有条理,它似乎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辨”点来展开,这让我觉得读起来会更有方向感,不会像大海捞针一样无从下手。我常常在读《红楼梦》时,因为某个细节而产生疑问,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个明灯,让我看到了解决这些疑惑的希望。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书中的每一个章节,看看作者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推进,最终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红楼梦》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细细揣摩的旷世奇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体悟,新的发现。而这本《红楼梦辨》,在我看来,就像是一本为我这样的“勤勉读者”准备的“秘籍”。它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通过“辨”这个动作,引导我去思考。我猜想,书中一定收录了许多关于《红楼梦》中那些令人匪夷所思、难以解释的情节和人物设定。比如,为什么宝玉对林黛玉的情感如此复杂又深刻?为什么王熙凤的命运最终如此悲惨?这些问题,或许在这本书里能够找到一些新的视角去解读。我特别期待,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红楼梦》创作过程中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或者是一些关于作者曹雪芹生平的推测。这种“辨”,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解惑”,它帮助读者拨开层层云雾,看到事物更本质的一面。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提升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深度,不再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情节上,而是能够触及到更深层次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评分

我对《红楼梦》的迷恋,源于其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洞察。然而,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常常会为书中一些看似矛盾、晦涩的情节感到困惑。这本《红楼梦辨》的书名,恰好点出了我阅读过程中的一种渴望——对那些“辨不清”之处的探究。我推测,这本书并非是对《红楼梦》情节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到文本的细枝末节,去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去澄清那些被误读的观点。我好奇,书中是否会针对书中一些人物的“身份之谜”进行考证?例如,关于某个丫鬟的真实背景,或者某个客居者的真实来历。又或者,书中是否会对比不同版本的《红楼梦》,从而揭示出一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相。这种“辨”,对我而言,意味着一种更严谨、更专业的解读,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宏大的世界,以及其中复杂的人情世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去重新认识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评分

手捧这本《红楼梦辨》,我感觉自己像是要开启一段全新的探险之旅。我并非专业的红学研究者,对《红楼梦》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情感共鸣和对人物命运的唏笔。然而,正是这种“旁观者清”的心态,让我对书中可能存在的争议和未明之处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名称,以及它所“辨”的对象,都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解读,更像是一场关于《红楼梦》本质的学术“辩论”。我设想,书中或许会针对某些情节的真伪,某些人物的出身,或者某些诗词的含义,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论证。这种“辨”的过程,必然需要严谨的考据和深刻的洞察力。我期待,作者能够以扎实的学识,带领读者穿越重重迷雾,抵达那些常人难以企及的思考层面。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红楼梦》版本差异的探讨,以及不同学者之间的学术争鸣。对我而言,这本《红楼梦辨》不仅仅是为了“辨”出什么,更是为了启发我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探索性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部伟大的小说。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读《红楼梦》不仅仅是看一个故事,更是一次与历史、与人性的对话。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暗示着其内容的深邃与广博,尽管我尚未阅读,但单从其“辨”字就足以引发我对文本背后故事的遐想。在我看来,一部伟大的作品,必然包含着无数值得探究的细节和尚未被完全揭示的真相。《红楼梦》如此,而这本《红楼梦辨》所做的,便是在这些“未解之谜”上做文章。我猜想,它会从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解读中跳脱出来,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挑战一些根深蒂固的看法。或许,它会从历史文献、社会风俗,甚至是古代的哲学思想等多个角度,来审视《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艺术成就。这种“辨”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它鼓励读者不满足于表面的阅读,而是要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究。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比如关于某个经典情节的另类解读,或是对某个被忽视的人物命运的重新梳理。这种深入的、带有批判性的阅读方式,是我在探索《红楼梦》世界时最渴望获得的。

评分

京东的书不错,值得购买,信得过商家。

评分

真的没什么深度和新的观点,几百上在罗列故事。最不满意的,就是对高鹗的认可。后悔买它了,很多还不如普通读者写的有新意。

评分

红楼梦的解说,大陆看冯其庸、周汝昌、蔡义江,台湾听蒋勋、白先勇、鸥丽娟。当然,鲁迅、张爱玲,王国维等大家的一样权威

评分

好的作品好的服务

评分

真的没什么深度和新的观点,几百上在罗列故事。最不满意的,就是对高鹗的认可。后悔买它了,很多还不如普通读者写的有新意。

评分

京东买书最划算!质量好!包装靓!值得我们信赖~这红楼艺术太便宜了

评分

很多!红楼经典,值得学习!

评分

其实这本书真的炒鸡好看,喜欢红雪的朋友不要错过。

评分

红学多版本研究必读,冯先生的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