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國內外至今尚沒有公認的區域地理學內容體係和課程結構,很多院校也不專門開設區域地理課程。本書著力探索區域地理學的基本原理,以係統科學理論為指導,以中國地理實踐為依歸,提齣瞭區域地理學的框架結構。
——本書提煉總結齣區域地理學的五大基本原理,即人地關係原理、地域分異原理、尺度-規模原理、效用極大化原理、復雜性與自相似性原理等。這是一項十分有益的探索,必將推進相關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本書從哲學的層麵討論瞭區域地理研究的若乾前沿問題,包括區域的共性與個性、區域界綫的客觀性與主觀性、區域發展目標的人本性與發展過程的可持續性以及區域一體化與全球化的矛盾衝突等。
內容簡介
《區域地理學原理》以係統科學理論為指導,從區域係統的組成要素、功能類型、結構變化、矛盾衝突、空間關聯、戰略規劃、研究方法等方麵,深入探索區域係統的運行規律和區域地理研究內容,提煉總結齣區域地理的五大基本原理,即人地關係原理、地域分異原理、效用*大化原理、尺度一規模原理以及復雜性與自相似性原理.這些原理既是區域地理學的基本原理,也是地理學、經濟學和係統科學基本規律在區域層麵交叉融閤的錶現。《區域地理學原理》還對區域的共性與個性、區域界綫的客觀性與主觀性、區域發展目標的人本性與發展過程的可持續性,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矛盾衝突等前沿問題作齣思考。
《區域地理學原理》適閤於地理學、應用經濟學、公共管理學等學科的師生使用,也可供發展改革、國土管理和區域規劃領域的從業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吳殿廷,男,1958年生,遼寜大連人,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方嚮:區域規劃與旅遊規劃。曾主持完成內濛古自治區“九五”規劃、大連市跨世紀發展戰略、遼寜省國土規劃/總體規劃、西藏山南地區旅遊規劃等40多項科研項目。
叢東來,男,1978年生,吉林長春人。哈爾濱學院理學院教師。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北京師範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城市與區域發展、旅遊規劃。
杜霞,女,1976年生,山東高唐人。棗莊學院旅遊與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區域經濟與城市規劃。從事《經濟地理學》《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目錄
第一章 區域與區域地理學
第一節 區域一一地理研究的齣發點和落腳點
一、區域既是地理研究的齣發點也是其落腳點
二、區域地理學中的區域
第二節 區域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地理學及其特點
二、地理科學體係中的區域地理學
第三節 區域地理學的産生和發展
一、區域地理學的産生
二、近現代曆史中區域地理學的發展
三、區域地理學在重要國傢的發展軌跡
第四節 區域地理學的研究內容及分科體係
一、研究內容
二、分科體係
第五節 區域地理學的前景與努力方嚮
一、區域地理思維模式及其變化
二、當前區域研究的熱點和趨勢
三、加強區域地理學研究的一般對策
四、從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的改革與發展看區域地理學的具體對策
第二章 地理要素、地理環境與區域係統
第一節 地理要素
一、地理要素的綜閤作用
二、地理要素的主次關係
三、地理要素的轉化與遞變
第二節 地理環境
一、地理環境的分類
二、地理環境的特性
第三節 地理位置與區位
一、地理位置
二、區位
三、地理位置與區位的區彆和聯係
第四節 區域係統
一、係統和係統科學
二、區域係統的組成
三、區域係統的範圍與尺度
四、區域係統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
第三章 區域係統的特徵和類型
第一節 區域係統的特徵
一、綜閤性與整體性
二、空間性與地域性
三、層次性和嵌套性
四、動態性與開放性
五、自組織性與自適應性
第二節 區域係統的類型
一、自然區域係統與人文區域係統
二、均質區域與結節 區域
第三節 區域類型的識彆和劃分
一、均質性、均質地域和均質地域係統
二、均質度的定量描述
三、區域類型的簡單劃分
第四章 區域係統的功能及其優化
第一節 區域係統功能概述
一、係統功能的含義
二、係統功能與性能的關係
三、功能與元素、結構和環境的關係
四、區域係統的功能特性
第二節 區域係統的生産功能
一、區域生産功能的客觀描述
二、生産功能的形成機製
三、生産功能的發展
四、生産功能的有限性一一經濟承載力
第三節 區域係統的生活功能
一、人口承載力
二、宜居城市建設
三、“美麗鄉村”建設
第四節 區域係統的生態功能
一、生態承載力
二、生態足跡
三、生態服務
第五節 區域係統的功能優化
一、區域係統的主體功能與輔助功能
二、區域係統功能定位
第五章 區域係統的結構及其變化
第一節 區域係統結構概述
一、區域係統結構的概念
二、區域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復閤結構
三、區域社會一經濟結構
四、區域係統結構分析
第二節 區域産業結構分析
一、産業結構的劃分
二、産業結構的演化規律
三、區域産業結構的優化對策與策略
四、中國産業結構演變的實證分析
第三節 區域空間結構分析
一、區域空間結構的演變
二、中國空間結構的實證分析
第六章 區域發展中的矛盾衝突與優化控製
第一節 區域發展中的PRED
一、人地係統動力學分析
二、人口與區域發展
三、資源開發與區域發展
四、生態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二節 區域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協同發展
一、區域發展
二、區域可持續發展
三、區域協調發展
四、區域協同發展
第三節 區域係統的優化控製
一、區域係統控製模型
二、係統的控製方式
三、係統控製的實現
第七章 區域差異、閤作與區劃
第一節 區域經濟差異及其變化
一、區域差異概述
二、區域差異的客觀基礎
三、區域差異測度方法
四、區域差異演化過程
第二節 區域分工、閤作與一體化
一、區域分工
二、區域閤作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
第三節 區域劃分的思路與方法
一、區域劃分的基本思路
二、對均質區域劃分的進一步討論
三、對結節 區域劃分的進一步討論
第四節 中國區域的劃分
一、綜閤自然區劃
二、中國農業綜閤區劃
三、社會經濟區劃
四、主體功能區劃
第八章 區域發展戰略與規劃
第一節 區域開發論
一、區域開發的目的和任務
二、區域開發的主要類型和途徑
三、國內外區域開發的經典案例
第二節 區域發展戰略論
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概述
二、區域經濟轉型發展戰略
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
四、主體功能區戰略與製度設計
第三節 區域發展規劃論
一、區域規劃的概念與性質
二、區域規劃的主要類型
三、區域規劃的係統設計
第四節 區域發展戰略與規劃中的關鍵問題
一、區域發展目標的確定
二、區域發展重點的選擇
第九章 區域地理研究方法
第一節 地理研究方法概述
一、地理定位研究
二、數學方法
三、遙感方法
四、係統方法
五、模擬方法
六、地理綜閤研究方法
七、現代區域地理研究的典型過程
第二節 區域地理野外考察與調查
一、區域地理野外考察
二、區域地理田野調查法
第三節 文獻研究
一、文獻研究的主要任務
二、文獻來源
三、區域地理作品的撰寫
第四節 區域地理信息係統方法
一、GP蔔區域地理活動定位技術
二、R蔔區域地理信息獲取的新技術
三、GIS一區域地理信息的管理與應用技術
四、DS蔔區域發展決策支持係統技術
第五節 區域之間的對比和評價
一、功效的比較和評價
二、區域比較和評價中常用的指標和指標體係
三、常用評價方法
四、區域比較與評價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第六節 區域發展規劃中常用的方法
一、區域分析與規劃方法體係
二、區域結構分析方法一一投入産齣方法及其應用
三、綫性規劃方法
四、決策對策方法
第十章 區域主義和區域地理學基本定律
第一節 區域主義和新區域主義
一、20世紀早期的“生態區域主義”
二、20世紀中後期區域經濟、環境保護及區域管治的探索
三、區域主義和新區域主義的對比評價
第二節 區域地理學的基本原理
一、人地關係原理
二、地域分異規律
三、尺度一規模原理
四、效用極大化原理
五、復雜性與自相似性原理
第三節 區域地理研究中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一、“區域”的客觀性與區域界綫的相對性
二、區域的共性與個性
三、區域一體化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矛盾衝突
四、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否實現
五、區域發展是否必須以人為本
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
錶格來源
後記
前言/序言
區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早期的地理研究就是區域地理研究,區域地理學因此被認為是地理學的核心。很多著名地理學傢都是區域地理學傢,如近代地理學創始人德國的洪堡、李特爾等,法國地理學傢白蘭士,美國地理學傢哈特嚮、艾薩德等,以及中國近現代地理學大師翁文灝、張其昀、竺可楨、鬍煥庸、黃秉維、吳傳鈞、陳述彭、任美鍔、周廷儒、李春芬、林超等,區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北京師範大學的地理學發展,也得益於區域地理研究的好傳統,諸如白眉初的《民國地誌總論之部》,鄒豹君的《歐洲地理》,以及黃國璋對滇南、川西地區考察研究等,程國璋的《太平洋問題與中國》更是獲得孫中山先生的贊譽。特彆是主持北京師範大學地理係工作30年的周廷儒院士,不僅在古地理研究方麵獨樹一幟,而且在新疆考察和中國古地理環境演變研究方麵影響深遠。正是在這些好傳統的基礎上,北京師範大學區域地理教學團隊於2007年被評為全國第一批優秀教學團隊。目前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部著作,就是該團隊近幾年所取得的一項學術研究成果。
應該說,區域地理學十分龐雜,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區域地理學內容體係和課程結構,甚至很多院校也不開設區域地理課程,隻把區域地理規律融匯到各部門地理和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等課程之中。這不但影響到區域地理學本身的整體發展,也使區域地理規律的深入研究和區域地理思想的傳播遇到瞭挑戰。作為國傢第一批優秀教學團隊成員,吳殿廷教授等在大量區域地理教學和科研實踐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區域地理學的基本原理,以係統科學理論為指導,以中國地理實踐為依歸,初步提齣瞭區域地理學的框架結構,可喜可賀。
相較於前人的成果,本書在如下幾個方麵較有新意:
第一,將區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區域”看成是地球錶層的空間係統,努力從“要素—環境”、“結構—功能”、“機製—過程”、“目標—控製”等係統科學的基本範疇角度構建區域地理學的研究框架,突破瞭傳統區域地理“現象描述→原因解釋→問題及建議”的窠臼,體現瞭現代科學思維即係統思維的要求。
第二,如果說區域是地理學的齣發點和歸宿的話,那麼,區域的劃分則是區域地理學的齣發點和落腳點。而在區域的定量劃分方麵,該書的創新性也是明顯的,包括用突變理論進行均質區域的劃分、用斷裂點擊理論進行結節區域劃分等。
第三,地理學的基本特點就是地域性和綜閤性,地理學的研究主綫是人地關係。在此基礎上,結閤係統科學的基本原理,作者提煉總結齣區域地理學的五大基本規律,即人地關係原理、地域分異原理、尺度—規模原理、效用極大化原理、復雜性與自相似性原理等。雖不能說這樣的概括很全麵,也與地理學的基本原理很難區分開來,但終究是一個開始,是一項有益的探索,可以推進相關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此外,該書還從哲學的層麵討論瞭區域地理研究的若乾前沿問題,包括區域的共性與個性、區域界綫的客觀性與主觀性,以及區域一體化與全球化的矛盾衝突等。這些問題的確值得深思和反省。
該書的幾位作者都是以經濟地理和區域規劃見長的學者,除瞭上述新意之外,該書在區域的自然規律總結提煉方麵還有待加強。這是我初讀書稿的感覺,也是我對作者下一步工作的希望。期待更多更好的區域地理學原理方麵的論著問世。
是為序。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中國地理教學研究會前理事長,趙濟
2015年鞦於京師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全球氣候變化與生態係統韌性》的圖書簡介: --- 《全球氣候變化與生態係統韌性》 內容提要: 本書聚焦於當前人類社會麵臨的最緊迫的全球性挑戰之一:氣候變化及其對地球生態係統穩定性和人類福祉産生的深遠影響。不同於側重於傳統地理空間劃分或宏觀區域結構分析的著作,《全球氣候變化與生態係統韌性》深入探討瞭氣候係統動力學、生態係統對極端氣候事件的響應機製,以及構建麵嚮未來的環境治理與適應策略。 本書的撰寫基於跨學科研究的最新進展,整閤瞭氣候科學、生態學、資源管理學、以及社會經濟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體係。它旨在提供一個全麵、係統且具有前瞻性的框架,用以理解和應對氣候危機帶來的復雜挑戰。 第一部分:氣候係統的基礎與驅動力 本部分首先奠定瞭理解氣候變化科學基礎的知識框架。我們詳細剖析瞭地球氣候係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間的相互作用機製。著重分析瞭驅動全球氣候變化的內源性(如火山活動、米蘭科維奇循環)與外源性(特彆是人類活動,如溫室氣體排放和土地利用變化)因素。 我們將深入探討當前全球變暖的觀測證據,包括氣溫上升的趨勢、海洋熱含量變化、冰雪覆蓋的消融速率以及海平麵上升的幅度。核心章節詳細介紹瞭碳循環、水循環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的失衡現象,並對當前主流的氣候模型(GCMs)的構建原理、局限性及其在區域尺度情景預測中的應用進行瞭批判性評估。這部分強調瞭科學不確定性與風險評估的重要性,為後續的生態響應分析提供瞭堅實的科學依據。 第二部分:生態係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製 本部分是本書的理論核心,係統梳理瞭不同生物群落和生態係統在麵對氣候壓力時的復雜反應路徑。我們摒棄瞭將生態係統視為被動接收器的傳統觀點,轉而探討其固有的“韌性”(Resilience)——即在受到乾擾後吸收衝擊、維持基本功能和結構的能力。 內容覆蓋瞭從微觀層麵到宏觀尺度的多層次響應。在微觀層麵,我們考察瞭物種生理學上的適應(如代謝率、繁殖周期的變化)以及遺傳多樣性在加速演化適應中的作用。在中觀層麵,我們分析瞭物種分布的遷移(緯度或海拔方嚮的移動)、物候(Phenology)的提前或延遲,以及由此引發的生態係統內部的“失配”(Mismatch)現象,例如傳粉者與開花時間的錯位對農業和自然群落的影響。 宏觀層麵上,本書重點探討瞭關鍵生態係統(如熱帶雨林、北方森林、珊瑚礁和極地苔原)所麵臨的臨界點(Tipping Points)風險。例如,亞馬孫雨林的“薩瓦納化”風險、永久凍土融化釋放的甲烷反饋迴路等。我們引入瞭生態係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的概念,量化瞭氣候變化對水資源供給、土壤保持、碳固存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等關鍵服務的削弱程度,從而將生態學問題轉化為實際的社會經濟風險。 第三部分:區域特異性脆弱性與適應策略 認識到氣候影響的非均勻性,本部分將理論模型應用於具體的地理情境。我們探討瞭不同地理區域因其獨特的自然稟賦、社會經濟結構和治理能力而錶現齣的差異化脆弱性。 乾旱與半乾旱區: 重點分析瞭水資源短缺、荒漠化加劇對生計農業和畜牧業的衝擊,以及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如雨水集蓄、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的潛力。 沿海與低窪地區: 詳細評估瞭海平麵上升、風暴潮增強對海岸帶基礎設施和紅樹林、鹽沼等生態係統的威脅,並係統對比瞭“硬工程”(海堤)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如生態修復)的優劣。 山區生態係統: 關注冰川退縮對下遊徑流的影響,以及高寒物種在垂直梯度上“無路可逃”的生存睏境。 城市環境: 探討瞭城市熱島效應與極端降水事件疊加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衛生的復閤影響,以及綠色基礎設施(如屋頂綠化、透水鋪裝)在增強城市韌性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構建麵嚮未來的韌性治理框架 本書的終極目標是提供從理解到行動的路徑。本部分超越瞭單純的“減緩”或“適應”的二元對立,提齣瞭“綜閤韌性建設”的治理框架。 我們強調瞭將氣候風險信息納入長期規劃與決策製定的重要性。這包括發展更精細化的情景規劃方法,以應對未來氣候狀態的高度不確定性。書中詳述瞭如何通過跨界協作(政府、科學界、私營部門與社區的閤作)來實施有效的適應措施。 同時,我們深入探討瞭“轉型性適應”(Transformative Adaptation)的必要性,即在某些情況下,現有的係統和實踐已無法有效應對風險,需要根本性的製度和結構變革。本書還探討瞭適應措施的公平性問題,確保氣候行動不會加劇社會不平等,並促進基於社區的、自下而上的創新實踐。 總結: 《全球氣候變化與生態係統韌性》不僅是一部嚴謹的科學專著,更是一份對我們共同未來負責任的呼籲。它為政策製定者、環境規劃師、生態學傢以及所有關注地球可持續發展的讀者,提供瞭深入理解氣候挑戰、評估係統脆弱性並製定前瞻性行動方案的綜閤工具箱。本書緻力於將復雜的科學發現轉化為可操作的、立足於生態係統健康的韌性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