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者,一往无前
作为童书编辑,我常常感慨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他们所处的时代有那么多优秀的科普读物可以选择——要知道,这一点之于满怀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少年儿童弥足珍贵。假如我们小时候也有机会接触到如此丰富的“精神食粮”,如今的生活极有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深深的羡慕过后,更多的是为孩子们感到欣喜,因为他们从小就能与世界科普读物中的佼佼者为伴。2008年,德国知名科普品牌“什么是什么”(WAS IST WAS)经海豚传媒成功引入中国,其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什么是什么》系列是德国泰斯洛芙(Tessloff)出版社的经典之作。根据慕尼黑市场调查机构Iconkids&Youth;的一项综合调查结果,每个德国家庭至少有一本《什么是什么》系列的图书。《什么是什么》陪伴了德国几代人的成长。从出版社提供的数据来看,该系列百科全书出版60年以来长盛不衰,在德国本土的销量累计超过6000万册。在全球范围内已被翻译为39种语言,遍及45个国家和地区,销量超过8000万册,成为世界各地青少年喜爱的科普图书之一。
截至2015年,德国共有70余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60余人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奖项。分析其中的原因,肯定有很多种,其中有一条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让每一个孩子阅读好的科普读物是德国社会的共识。
《什么是什么 珍藏版》是《什么是什么》系列的全新作品,每本书的作者都是该领域的专家,他们都有为孩子写出优秀科普读物的愿望,往往将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浓缩进一本薄薄的科普书里。书中的照片是由泰斯洛芙出版社出资购买的一手高清图片,来自国际各大研究机构,所有照片都非常精美、清晰,书后均附有详细的图片来源说明——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其他少儿百科全书中很难看到,这种做事严谨负责的态度,只怕只有德国人才有。此外,为了让孩子们充分享受阅读过程、感受科学的魅力,每本书都采用了大量详实有趣的案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知识进行诠释和分解,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从作者的专业性到素材选择的高标准,从知识体系的严谨性到语言表达的反复打磨,凡此种种,无不凝聚着做书的匠人之心。
希望这套来自德国的科普经典——《什么是什么 珍藏版》能够指引我们的孩子,放眼看世界、放手去探索。让我们期待,一套优秀科普书带给孩子的无限可能。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我少年时代爱读的书是《十万个为什么》,它打开了我们的心灵和大脑。我们渴望地读着,知道了昆虫、细菌、火和电,还知道了浩瀚的海洋、天空、地球和宇宙。我们的生活由于知识而变得五彩斑斓,理想由于科学而插上了翅膀。当我的孩子也可以读书时,我跑遍新华书店,终于买到了后刚刚再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我从报端上看到 《什么是什么》系列丛书出版发行时的关切与欣喜。这套书的知识有很多更新,插图更加精美,趣味性也更强,而且它为当今的出版界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科学普及是全民族文化的学前课,《什么是什么》是学前课的优秀教材,我由衷地推荐少年儿童以及他们的家长都来阅读。
——中国科学院院士 翟明国
孩子脱胎来到这大千世界,很快就会被眼花缭乱的事物所迷惑、所吸引,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许多问题油然而生。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什么是什么》这套享誉世界的少儿百科全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精确地讲述了包罗万象的知识要点,是孩子们学习的老师,启蒙科学的宝典,读来受益匪浅。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嘉麒
作为一套百科全书式的科普读物,这套书无论选材、文字和配图,都使人感觉是一刀到位的“外科手术刀”似的精确,绝不拖泥带水。不愧严肃、严谨、严格和一丝不苟这几个词,给人的印象很深,的确是原汁原味的“德国造”。
这套书的成功,首先在于策划的成功。其次在于作者的选择,必定是一些各个专业的专家,可又是熟悉儿童心理和有文学修养的学者。要不,即使素材选择准确了,也不可能用儿童习惯的观察方式和语言表现出来。不消说,这是一套佳品,我愿意郑重推荐。要知道,作为毕生从事“花岗岩研究”的地质科学工作者,早已形成了“花岗岩脑袋”。我是不会像一些社会明星一样,随便给假药作广告的。
——国家科技进步奖得主 刘兴诗
德国泰斯洛芙出版社(Tessloff Verlag)出版的《什么是什么》(WAS IST WAS)系列科普书籍,系邀请各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气势恢宏,涵盖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无疑是科普作品中的集大成者。该系列全面展现了德国科学人专业、严谨的特点,同时又充满趣味性,并以探索精神贯穿始终。自问世以来,《什么是什么》系列图书不断改进,在世界范围内畅销不衰,俨然已成科普经典。海豚传媒本次陆续推出的《什么是什么 珍藏版》,宛如拨开迷雾,使我国的小读者们重见满天繁星!我们期待着小读者们在《什么是什么》系列图书的滋润下成长为未来的科学家!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黄永锋
我一下子就被这些德国科学家送给我们小朋友的礼物吸引了。虽然我在武汉大学当了好多年的生物学教授,但书里面的许多知识,我以前并不知道,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
举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吧。几平方千米热带雨林里植物的种类,就可能比整个欧洲还多。我一直以为雨林的土壤一定很肥沃,可事实却恰好相反。更令我惊奇的是,正是远在5000公里之外的撒哈拉大沙漠,让热带雨林如此繁盛。因为,科学家依靠卫星数据证明,每年有2亿4千吨沙土被风带着飞过大西洋,很大一部分会降落在,带来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矿物质。
还有,科学家对地球上生命的真诚的爱心,也打动了我。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生态学系主任 卢欣
我在清华大学一直从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也曾在德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让我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科普读物,在德国期间出于好奇和当时学习德语的需要,我也读过这套儿童科普读物中的几本,无疑让我眼前一亮,爱不释手,看到“她”能够以中文版呈现给中国儿童,令我兴奋!
《什么是什么》是一套面向儿童的科普读物,内容架构的丰富性以及逻辑的缜密性让人印象深刻,充分体现了德国制造的高质量和高品位,让我深深感叹于作者选材的用心,感叹于作者把握儿童认知心理学的能力,感叹于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图书辅以必要且充分的图文解释,让乏味的知识有了鲜美味道,用朴素的语言深入到科学范畴的浓厚内涵,做到的不仅是“知趣”,而且是“知味”!我郑重地向中国的家长和儿童推荐这套丛书!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 王兵
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是孩子们先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力量,面对它们,孩子们总会有无穷多的“为什么”。女儿就时不时地会问我一些有关天气的问题,而我却苦于怎么用八岁小孩能理解的方式解释给她听,在得不到满意的回复时,她都会轻轻抱怨一句:你不是研究天气的吗?《百变天气》这册书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讲述了复杂的天气现象因何而来,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气象万千的大门。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 储可宽
我记得小时候(70年代)课外读物极少,读到科学丛书那只是奢望。在小学时,能读到的关于大自然的科学读物就是《少年儿童报》中介绍未来机器人故事的专栏,我印象至深,直至我现在成为一名天体物理学家。在我国科学界有一种传统,科学家不屑去写科普读物,尤其是少儿读物,曾经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可是这套《什么是什么 珍藏版》丛书却是出自各个领域的专家之手。图文并茂,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内容丰富。科学知识介绍内容正确、逻辑严谨、与时俱进,吸纳当今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儿童读此读物,一定会在幼小的心灵上打下科学的烙印,有的儿童可能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因此我愿意推荐此书,尤其是其中关于太空和宇宙的知识更加精彩。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授 张同杰
本套读物编制精良,严谨而不失活泼,剪裁排布尤见科学功力,每节读来都有一目了然之感,洵为科普书林菁华。
做一套好的的少儿科普读物实在很难:过于“学究气”会令少年读者兴味索然;一味追求趣味性又难于兼顾知识体系;一旦稍失严谨,就会给孩子种下错误的认识。作为一个常年处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空间科学工作者,我也时常感慨于国内介绍相关内容的科普书籍,尤其是优秀的少儿科普读物的匮乏。
这套书文字优美、并图文并茂,愿太空中绚丽的极光,在星辰大海中指引本书读者们好奇的年轻眼眸,是为荐。
——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探测中心主任 宗秋刚
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什么是什么”系列的书时,有点担心它会像很多科普读物一样,华而不实,内容空泛。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性极强,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亲自牵着我的手,一步步带我深入地球的内部。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概念拆解成一个个有趣的小单元。比如,关于“岩浆房”的描述,书中用了生动的比喻,让我立刻明白了地下高温高压环境下物质变化的原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影响的探讨,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火山爆发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肉眼所见的熔岩流。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书中的问题,比如“如果我是一名早期的火山学家,我会如何记录这次喷发?”这种互动性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这本书不仅充实了我的知识库,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我们脚下的这颗星球。
评分我向来对手中的读物要求比较高,特别是科普类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的、毫无营养的边角料信息。然而,这本《什么是什么:火山探秘(珍藏版)》完全没有这种问题。它的每一个章节都紧扣主题,信息密度高得惊人,但阅读体验却异常流畅。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火山形成机制时,所采用的那种“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它从板块构造运动的基础知识讲起,自然而然地引出地幔热柱和俯冲带的形成,最后才聚焦到火山本身。这种结构设计,让读者在掌握细节之前,已经对宏观背景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极其考究,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珍藏版本。对我来说,一本好的科普书,不仅要教会我“是什么”,更要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解答了我心中无数个“为什么”,让我对地球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今年刚满十岁,身边很多同学都沉迷于电子游戏和动画片,但我自从翻开这本书,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奇迹的世界。这本书的排版非常友好,大段的文字中间穿插着设计精巧的图表和信息框,这使得阅读过程完全不会感到疲惫。我记得有一部分专门讲世界著名的活火山,比如埃特纳火山和夏威夷的基拉韦厄火山,书中配有清晰的地理位置图和历史记录,让我感觉自己像个地理探险家。最让我激动的是,它详细描述了火山学家们是如何监测火山活动的,那些精密的地震仪和气体分析仪器,真的太酷了!它没有把科学家的工作描绘成枯燥的记录员,而是充满了探索未知、与自然抗衡的英雄主义色彩。读完后,我立刻拉着爸爸妈妈,在地图上寻找世界主要火山带的位置,还尝试用家里的黏土制作了一个迷你火山模型来“模拟”喷发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科学的严谨性与冒险的刺激感完美结合,极大地激发了我对STEM领域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简直太棒了!我之前对火山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那些枯燥的图片和文字,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感觉像是亲身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火山探险。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岩浆、火山口和地质构造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书里那些精美的插图,简直是视觉盛宴,每一张都像是一件艺术品,让我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端详,试图从那些细节中捕捉到火山爆发前的神秘气息。我记得有几页详细解释了不同类型的火山喷发,从宁静的圆锥形到爆炸性的破火山口,讲解得深入浅出,即便是我们这些小学生也能完全理解。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真实的火山爆发案例,那些关于幸存者的故事,既让人心惊,又让人对大自然的力量产生深深的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触动,它激发了我对地球科学前所未有的好奇心,我甚至开始收集各种火山岩的图片了!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可能就是我希望有更多关于未来火山活动预测的介绍,不过瑕不掩瑜,这绝对是我书架上最珍贵的一本书。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对于这个目标年龄段(8-12岁)来说,它提供的知识广度和深度都是顶级的。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在介绍火山相关词汇时的严谨性。比如,它清晰地区分了“岩浆”(Magma)和“熔岩”(Lava)的区别,并解释了为什么它们在地下和地表状态下要有不同的名称,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火山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内容,包括火山灰沉积如何意外地造就了肥沃的土壤,以及历史上火山爆发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微妙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角,让“火山”不再只是一个爆炸性的自然灾害符号,而是一个复杂、多面、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知识,它更是在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如果想给孩子一本能带来长期启发,而非昙花一现兴趣的书,选它绝对不会错。
评分好大好质感,值得的好书,宝喜欢
评分一直关注京东图书,每有活动必入,不用担心质量问题,正版送货速度快,打折加领卷优惠到家,读书破万卷。
评分可以,孩子喜欢火山
评分小孩子喜欢,能吸引他,能看到船的进化,以及各种有名的船
评分书还可以,内容不多,应该买一套才有用,有点坑
评分书到了,质量不错,百科读物,儿子最喜欢的。
评分小孩指定要买的,纸质好,图片清
评分儿子喜欢的差点连夜看完
评分东西不错,就是文字太多了,太难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