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自1988年首版以来的十年岁月里,已成为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在全球销售已近1000万册。首版内容介绍了宇宙本性*前沿的知识。微观和宏观世界观测技术领域方面10年来的进展证明了霍金教授的许多理论预言。他为了把观测的新知识介绍给读者,重写了前言,全面更新的原版的内容,并新增了一章有关虫洞和时间旅行的激动人心的课题。
时间有初始吗?它又将在何地终结呢?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霍金教授遨游到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大统一理论、“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出乎意外的含义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揭示了当日益膨胀的宇宙崩溃时,时间倒溯引起人们不安的可能性,那时宇宙分裂成11维空间,一种“没有边界”的宇宙理论可能取代大爆炸理论和上帝,上帝--也许曾是造万物时主要推动者,也会因这些新发现而日渐范围变窄。
《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式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出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杰出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于1942年1月8日生于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着迷。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第一章 我们的宇宙图象
第二章 空间和时间
第三章 膨胀的宇宙
第四章 不确定性原理
第五章 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
第六章 黑洞
第七章 黑洞不是这么黑的
第八章 宇宙的起源和命运
第九章 时间箭头
第十章 虫洞和时间旅行
第十一章 物理学的统一
第十二章 结论
阿尔贝特·爱因斯坦
伽利雷·伽利略
伊萨克·牛顿
小辞典
感谢
第一章 我们的宇宙图象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据说是伯特兰·罗素)曾经作过一次天文学讲演。他描述了地球如何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又是如何围绕着称之为我们星系的巨大的恒星集团的中心公转。演讲结束之际,坐在房间后排的一位小个老妇人起立说道:“你讲的是一派胡言。实际上,世界是驮在一只巨大乌龟背上的平板。”这位科学家露出高傲的微笑,然后答道:“那么这只乌龟站在什么上面的呢?”“你很聪明,年轻人,的确很聪明”,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塔啊!”
大多数人会觉得,把我们的宇宙喻为一个无限的乌龟塔相当荒谬。但是我们凭什么就自认为知道得更好呢?我们对宇宙了解了多少?而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宇宙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开端之前发生了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有一个终结吗?物理学中最近的突破,使我们有可能为其中一些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答案,而奇妙的新技术是实现这些突破的部分原因。对我们而言,这些答案也许有朝一日会变得和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那么显而易见——或许也会变得和乌龟塔一样荒谬,只有时间(不管其含义如何)才能裁决。
早在公元前340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天》一书中,就能够对于地球是一个圆球而不是一块平板这个信念提出两个有力的论证。第一,他意识到,月食是由于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亮之间引起的。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总是圆的,这只有在地球本身为球形的前提下才成立。如果地球是一块平坦的圆盘,除非月食总是发生在太阳正好位于这个圆盘中心的正下方的时刻,否则地球的影子就会被拉长而成为椭圆形。第二,希腊人从旅行中知道,在南方地区观测北极星,比在较北地区,北极星在天空中显得较低。(由于北极星位于北极的正上方,所以它出现在北极的观察者的头顶上,而对于赤道上的某观察者,北极星刚好出现在地平线上。)
……
我没有为《时间简史》的原版写前言。那是卡尔·萨根写的。我写了简短的“感谢”,有人建议我感谢每一个人。但是有些支持过我的基金会不甚高兴,由于被我提及而收到大量的申请。
我认为没有任何人,我的出版者,代理人,甚至我自己曾预料到这本书会这么畅销。它荣登伦敦《星期日时报》畅销书榜237周,这比任何书都久(显然, 《圣经》和莎士比亚不算在内)。它被译成40来种文字,在全世界每750人都拥有一册,包括男人、妇女和儿童。正如纳珍·米尔伏德 ( 我的前博士后)评论的:我的物理著作比麦当娜谈性的书还更好卖。
《时间简史》的成功表明,人们对于重大问题有广泛的兴趣:诸如我们从何而 来?宇宙为何是这样子的? 我已趁此机会更新本书,并将从首版(1988年4月愚人节)以来理论和观测的新结果纳入。我新添了虫洞和时间旅行一章。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我们提供了 创生和维持虫洞的可能性,那是连接时空中不同区域的细管。如是,我们也许可以利用它们来进行星系之间快速旅行或在时间中旅行到过去。当然,我们从未邂逅到 来自未来的人(也许我们曾经有过?)。对此我将给出一种可能的解释。
我还描述了今年在寻求“对偶性”或显然不同的物理理论之间的对应方面的进 展。这些对应强烈地表明,存在一种完备的统一物理理论,但是它们也暗示,也许不可能用一个单独表述来表达这个理论。相反,在不同的情形下,我们必须使用基 本理论的不同影像。这和描绘地球表面很相似,人们不能只用一张单独的地图,在不同的区域必须用不同的地图。这就变革了我们的科学定律的统一观,但是他并没 有改变最重要的一点:一族我们能够发现并理解的合理的定律制约着宇宙。
在观测方面,迄今最主要的发展是由COBE(宇宙背景探险者)和其他合 作者测量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的起伏。这些起伏是创生的指纹,这些起伏是创生的指纹,这些在光滑均匀的早期宇宙上的微小的初始无规性后来成长为星系、恒星 以及在我们周围看到的所有结构。起伏的形式和无边界设想的预言相吻合。无边界设想说,宇宙在虚时间方向没有边界或边缘。
为了区分这个设想和对背景中的起伏的其他可能的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的观测。然而,在几年之内,我们就应能知道,我们能否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完全自足的无始无终的宇宙之中。
史蒂芬·霍金 1996年5月 剑桥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就让人觉得内容一定很扎实。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仿佛他不是在写一本理论艰深的著作,而是在跟老朋友拉家常,把那些原本抽象得让人头疼的概念,用日常生活中能找到的比喻和例子一一拆解开来。比如,他对宇宙大爆炸的描述,完全跳出了教科书那种冷冰冰的公式堆砌,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哲思的深度。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时间箭头的讨论,我竟然在通勤的地铁上忍不住笑出了声,因为作者的比喻太贴切了,一下子就把我脑子里盘旋已久的概念给“解锁”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非常考究,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物理学和宇宙学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科普纪录片的碎片信息,但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我能跨越那些专业术语的鸿沟,直达核心的思考层面。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让我开始用更宏大、更谦卑的视角去看待我们所处的这个浩瀚宇宙。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得令人惊叹,即便是翻译版本,那种文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也丝毫未减。我过去读一些严肃的科学著作时,常常会觉得语言过于干涩和冰冷,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明白其意。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仿佛有一种魔力,能让最复杂的物理概念都变得轻盈和易于理解。作者在描述那些跨越数十亿光年的尺度时,使用的词汇既精准又富有诗意,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阅读文学作品的愉悦。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去查阅书中所提到的那些物理学家的生平轶事,因为作者的笔触让这些历史人物活了起来,他们不再是教科书里冰冷的署名,而是一个个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屈不挠的探索者。这本书成功地将“硬核科学”和“人文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种极高的知识密度和极佳的阅读体验的平衡艺术。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这本书的阅读门槛,毕竟涉及到这么多前沿的物理学概念,怕自己理解不了。但读进去之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非线性叙事”——它不会让你感到被知识点轰炸,而是像在探索一个巨大的迷宫,每当你快要迷失方向时,作者总会巧妙地抛出一个历史典故或者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把你重新拉回到主线上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保持的那种批判性的怀疑精神,他从不把任何理论视为金科玉律,而是不断地提出“我们是否真的知道?”、“有没有另一种可能?”这样的追问。这种严谨中带着人文关怀的写作风格,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我甚至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窗外发呆好几分钟,思考那些关于存在、起源和终结的终极问题。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已经超越了纯粹的知识学习,它重塑了我对“确定性”的理解,让我更接受世界本质上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每当我觉得某个章节的内容太过密集、快要消化不良的时候,紧接着就会出现一个总结性的回顾或者一个轻松的历史插曲来“冷却”一下读者的情绪。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引入复杂理论前,总是会先铺垫好足够的哲学背景和历史脉络。比如说,在探讨量子力学的某些晦涩之处时,他会先回顾牛顿力学统治下的世界观是如何被一步步打破的,这种对比和张力,使得后来的理论突破显得尤为震撼。而且,作者的幽默感把握得恰到好处,不是那种刻意的插科打诨,而是在严肃的科学讨论中透出的一种对人类局限性的自嘲和理解。这种人性的温度,是许多纯粹的学术著作所缺乏的。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既能带你攀登险峻的思维高峰,又懂得适时为你提供休息和欣赏风景的宝贵瞬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被重新构建了,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感受,是一种持续的“认知震撼”。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作者在阐述理论时,总是将人类的认知局限性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提醒我们,我们今天所认为的“真理”,很可能只是更高层次真理的一个近似值。这种对知识边界的诚实描绘,反而让我对学习和探索这件事充满了敬畏和热情。我感觉这本书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窗户,里面的空气是清冽而令人振奋的。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日常经验,比如“过去”和“未来”的单向性,在更宏大的时空观下,它们的意义又是如何被重新定义的。我几乎可以肯定,这本书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而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每次都能带来新感悟的案头之书。
评分简版就简版吧。。。但也不能变成掌上书那么精简吧。。。
评分班级团会买来当作奖品的,也是本好书
评分不值
评分很好,包装不错,翻阅方便
评分书有点小
评分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评分书薄薄的很好带 慢慢看
评分书是不是有点小,还以为很大的一本。。
评分书很好,就是小了点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