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宪彰伤寒六十九论(附:临证六十六案)/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彭宪彰伤寒六十九论(附:临证六十六案)/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烈光,蒋建云 编
图书标签:
  • 伤寒论
  • 中医
  • 中医学
  • 巴蜀医派
  • 临证经验
  • 案例分析
  • 彭宪彰
  • 传统医学
  • 医史
  • 方剂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64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32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字数:1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临证六十六案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彭宪彰(1917—1989),又名德锡,四川省仁寿县人。中医内科学家、伤寒大家。出生于中医世家,功底深厚,学验俱丰。擅长治疗内科杂病,辨证灵活,善用经方,每于平凡之中见奇效。其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遗尿的经验,被誉为活用经方的典范。
  《彭宪彰伤寒六十九论/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正篇乃彭老在对《伤寒论》逐字、逐句、逐段、逐条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上考《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索本探源,下参历代注家的注解,去粗存精,再结合《金匮要略》的有关条文,并根据个人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写成的69篇短文。其中有对历代注家的归纳、评析;有对医家独特见解的演绎、补充;有对伤寒未明意旨的阐释、发挥,语言精练,论述深刻,观点中肯,足资当今借鉴参考。
  附篇则遴选了彭老66例临证验案,既有外感热病,也有内伤杂症,资料完整,脉络清晰,尤其是每案的临证思辨部分,引经据典,分析细腻,说理透彻,辨证精准,方药到位,显示出一位临床大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临证技巧,值得后学仿效。

目录

一、太阳病篇1.论病有发于阳与发于阴,为本论辨别疾病阴阳的大纲2.论陈修园“太阳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的意义3.论中风脉缓4.论伤寒脉阴阳俱紧5.论太阳病,脉数急者为传6.论温病提纲不说脉象,而对风温病说脉阴阳俱浮7.论太阳病,汗、吐、下、温针后造成坏证的处理8.论酒客中风,不可与桂枝汤9.论喘家兼中风的治法10.论误与桂枝汤的后患11.论桂枝加附子汤证12.论桂枝汤后病邪未解的治法13.论桂枝去芍药汤留桂枝去芍药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留芍药去桂枝14.论太阳与阳明合病的治法15.论第41条“小青龙汤主之”16.论衄血可汗与不可汗17.论汗后伤及荣血,身疼痛的治法18.论发汗后,脾气伤而成的腹满19.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20.论发汗后,以恶寒与恶热而辨虚实21.论栀子厚朴汤证22.论汗家重发汗所引起的后患23.论汗下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24.论表证脉反沉者,当舍证从脉,用四逆汤救里25.论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亦即但阳脉微、阴脉微的道理26.论误下后的柴胡疑似证27.论肝乘脾与肺28.论蓄血与停水29.论结胸证,脉浮大的忌下30.论太阳病,脉浮而动数31.论“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32.论热人血室33.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34.论“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35.论里虚而兼表证与里实而兼表证的不同治法36.论白虎加人参汤证37.论风湿相搏证38.论“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二、阳阴病篇三、少阳病篇四、太阴病篇五、少阴病篇六、厥阴病篇附 临证六十六案
《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旨在系统地梳理、整理和推介历代巴蜀地区涌现出的医家名著。巴蜀,这片土地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孕育了无数在医学领域卓有建树的大师。他们或精研古籍,或临证施治,或独辟蹊径,为中华医学宝库留下了璀璨的篇章。本系列丛书正是对这些珍贵医学遗产的汇聚与传承,旨在让更多读者,尤其是中医同仁,能够深入了解巴蜀名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独特疗法,从而汲取智慧,发扬光大。 本系列丛书的编纂,严谨求实,注重文献的权威性和内容的实用性。每一部收录的医籍,都经过了专家学者的认真审订,力求还原原著的风貌,并配以详尽的校注、导读和评析。我们相信,通过这一系列的出版,不仅能够填补某些医学文献的散逸或难以寻觅的空白,更能为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关于《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的整体理念与价值 本系列丛书的构想,源于对中华传统医学深厚底蕴的敬畏,以及对巴蜀地区医学成就的珍视。巴蜀,地理环境独特,历史文化悠久,这里的医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以及自身的学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和诊疗风格。他们对于温病、伤寒、针灸、本草等各领域的探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 《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的核心价值在于“遗珍”二字。这里的“遗”既指遗留,也包含遗失、罕见之意;“珍”则代表着珍贵、精华。我们希望通过汇集这些“遗珍”,能够: 1. 保护和传承经典: 许多巴蜀名医的著作,可能因为年代久远、流传范围有限,而面临失传的危险。本系列丛书的出版,正是对这些经典文献的系统性收集、整理和保护,确保其不至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2. 弘扬巴蜀医学特色: 深入挖掘巴蜀地区医学的独特之处,展现其在理论创新、临床实践、方药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为世人展现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巴蜀医学画卷。 3. 提供学术研究平台: 为中医研究者提供权威、可靠的研究资料。通过对这些原著的深入研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的演变,发掘被忽视的医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4. 指导临床实践: 许多名医的临床经验,尤其是那些行之有效的方剂和疗法,对于当今中医的临床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本系列丛书中的案例、论述,都将是临床医生宝贵的参考。 5. 普及中医文化: 向广大中医爱好者和普通读者介绍巴蜀名医的学术成就,普及中医知识,提升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本系列丛书的编纂特色 为了充分体现“遗珍”的价值,我们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精选名家名著: 严格按照学术价值、历史地位和临床意义的标准,遴选巴蜀地区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及其著作。 严谨校勘整理: 对于选定的医籍,组织专家进行仔细的校勘,参照不同的版本,力求还原原文的准确性。每一处异文、脱漏、衍文,都力求考证清楚。 深度注释导读: 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详实的注释,解释原文中的疑难字词、典故、术语,以及所涉及的生理病理知识。同时,为每一部著作撰写导读,介绍作者生平、学术思想、著作成因、主要贡献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著内容。 附以临证解析: 许多医籍的价值体现在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于包含案例的医籍,我们将努力搜集相关的临证解析,或者请当代名医对经典案例进行评析,以增强其临床指导意义。 规范化排版与装帧: 采用现代化的排版技术,确保阅读的舒适性。装帧设计上,力求古朴典雅,体现医学经典的庄重感。 《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所涵盖的潜在领域(不具体指代某一本书) 本系列丛书的内容涵盖广泛,可以预见,它将涉及到巴蜀地区在中医学各个分支上的杰出贡献,例如: 伤寒与温病学: 巴蜀地区在辨识和治疗伤寒、温病方面,可能涌现出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尤其是在气候多变、地理环境复杂的条件下,对这些外感热病的认识和处理,可能别具一格。 内科杂病: 针对内科常见的肝、胆、脾、胃、肾等脏腑的病变,巴蜀名医可能总结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疗方剂和经验,这些经验可能结合了当地的物产和民情。 妇科与儿科: 妇孺是特殊群体,其疾病的诊治需要精细的研究。本系列可能收录有专门论述妇科或儿科疾病的著作,展现巴蜀名医在这些领域的智慧。 针灸与推拿: 针灸、推拿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在巴蜀地区也可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技法。相关的著作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实践指导。 本草与方剂学: 对当地药材的深入研究,以及基于这些药材创制的独特方剂,是本草学和方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系列将可能呈现巴蜀地区在本领域的丰富积累。 医案与经验集: 许多名医的学术思想,往往蕴含在其大量的临证医案和经验总结之中。这些鲜活的临床实例,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的意义与影响 我们坚信,《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的出版,将会在中医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推动中医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通过对经典的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精髓,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中医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 优质的中医药文献是向世界展示中华医学魅力的重要窗口。本系列丛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提升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培养新一代中医人才: 为中医学生和青年医生提供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扎实的临床技能。 《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的编纂是一项充满挑战但也意义非凡的事业。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将巴蜀地区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医学瑰宝重新呈现给世人,让它们的光辉得以延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系列丛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先贤的致敬,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承诺。我们期待着它能够成为中医界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探索更广阔的医学天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当我翻开《彭宪彰伤寒六十九论(附:临证六十六案)》这本书时,一股古朴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医气息便扑面而来。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精髓在于其理论的体系性和实践的灵活性。彭宪彰先生的这部著作,恰恰完美地展现了这一点。“六十九论”部分,字字珠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伤寒学说的核心精髓,既有对经典的深刻理解,又有对临床实践的独到见解,读来令人茅塞顿开。我尤其欣赏他在论述过程中,能够将复杂的理论以清晰的逻辑串联起来,让读者在理解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而“临证六十六案”则更是将理论落到实处,让我得以窥见彭先生精湛的临床技艺。每一个案例都详实而生动,从辨证论治到方药选择,再到疗效的分析,都充满了智慧和经验。我迫不及待地想从这些鲜活的病例中,学习如何将伤寒理论灵活运用于临床,解决各种疑难杂症。这本书,绝对是中医学习者和临床实践者的案头必备。

评分

评价三: 初次接触《彭宪彰伤寒六十九论(附:临证六十六案)》,便被其厚重的学术分量所吸引。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曾阅读过不少关于伤寒论的书籍,但很多都显得枯燥乏味,难以深入。彭宪彰先生的这部作品,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将古老的伤寒学说重新激活。书中的“六十九论”,并非对经典的简单注解,而是饱含着彭先生多年的临床体悟和学术研究,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伤寒学说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我尤其期待看到他对一些争议性论点的阐释,以及他对某些经典方证的创新性运用。而“临证六十六案”,更是将理论的锋芒,落实到一个个真实的临床场景中。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彭先生是如何凭借对伤寒学说的精准把握,将那些看似棘手的疾病一一化解。这些案例,对我而言,不仅是学习诊断和用药的范本,更是对中医“道”的感悟。这本书,是通往中医精深领域的另一扇大门,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评价四: 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彭宪彰伤寒六十九论(附:临证六十六案)》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一直对伤寒学说情有独钟,但往往在实践中感到力不从心。《彭宪彰伤寒六十九论》的出现,仿佛为我指明了一条更清晰的道路。书中“六十九论”部分,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伤寒学说的核心理论,既有对经典的尊重,又有对现代医学的思考,其论述的精辟之处,常常让我拍案叫绝。而“临证六十六案”更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我一直认为,真正检验医术高低的是临床实践,彭先生的六十六个真实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我尤其期待从这些案例中,学习到他处理各种复杂病情时的辩证思路和用药心得。那些详细的病程记录和疗效反馈,是任何理论书籍都无法比拟的宝贵财富。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凝聚了实践智慧的百科全书,值得我深入研读,细细体会。

评分

评价二: 说实话,我拿到《彭宪彰伤寒六十九论(附:临证六十六案)》纯属偶然,但这个偶然却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一个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医生,我深知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更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彭宪彰先生的这部作品,恰恰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的典范。书中的“六十九论”,并非简单的理论复述,而是对经典伤寒学说的深刻解读与发展,我尤其欣赏其在论述中的逻辑严密性和思辨深度,仿佛能听到彭先生在字里行间与古人对话,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临证六十六案”,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些真实的病案,详细记录了患者的病情、彭先生的诊断思路、用药方剂以及疗效反馈,堪称是学习临床辩证论治的绝佳教材。我特别关注那些看似简单但背后蕴含深刻道理的案例,以及那些疑难杂症的处理方式,这不仅能提升我的辨证能力,更能开阔我的思路,让我从中学习到解决复杂病症的策略。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细细品味的临床宝典。

评分

评价一: 拿到这本《彭宪彰伤寒六十九论(附:临证六十六案)》真是如同寻到宝藏一般,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书的装帧虽然朴实,但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位已故的巴蜀名医彭宪彰先生温润而坚实的医者情怀。我一直对伤寒学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讲解伤寒的著作,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浅显流水,总觉得难以领会其精髓。彭先生的这部著作,据我初步翻阅,似乎能够填补这一空白。书名中的“六十九论”,就足见其论述的严谨与全面,而非流于形式的简单罗列。而“临证六十六案”,更是将理论与实践巧妙地结合,这对我这样的临床实践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尤其期待能从这六十六个鲜活的病例中,学习到彭先生是如何运用伤寒理论,辨证施治,解决实际临床难题的。那些看似疑难杂症的案例,在彭先生手中又是如何化繁为简,最终药到病除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通往实践经验的窗户,我已迫不及待要沉浸其中,汲取营养。

评分

评分

学习伤寒论,学习伤寒论的临证经验,挺好的

评分

满700-350。很划算,图书基本全新。

评分

满700-350。很划算,图书基本全新。

评分

60大乱,论论都是经典,京东服务不错,书是正品的,你爹妈好,下次再来

评分

评分

书很好,内容比较深,要慢慢看才看得懂.

评分

此书立足实践,体现了一位一家的真实临床心得,确属干货。名医成名,绝非偶然,必有专长,相信潜心学习,必对临床有益!

评分

书还来不及看,只是还不给我京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