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是一套具有创新精神的传统文化图文经典,精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性强、认知度高、影响力强的八个专题:兵器、色彩、健身、建筑、家具、茶艺、服饰、纹样
★发散式图文编排形态,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形式,新颖、雅致、美观
★大量精美的实物图片、古画、手绘图,细致的图片解读,真实还原文化生活场景,立体展现中国优秀文化之美
★体例系统性强、清晰简明,便于读者阅读和检索,内容丰富,兼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建筑是指从先秦到19世纪中叶以前的建筑,是一个独立形成的建筑体系。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经过实践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之一,也是中国各个时期的劳动人民创造和智慧的积累。《国粹图典——建筑》通过回顾中国传统建筑历史及其发展过程,对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建筑形态做了详细介绍,并配以详细图片进行解说,以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各个方面。
作者简介
宋文,原名宋迪,读图时代项目组成员,毕业于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走访各地民居,参与《解读故宫》《解读土楼》《解读故宫》《解读徽州祠堂》等图书的图片拍摄和文字编辑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祖先的栖身之所
巢居
穴居
二 历代建筑特点
家
宅
宫殿
宗
囿
三 建筑的形态
城池
长城
皇家建筑
宫城
皇城
宫殿
礼制坛庙
坛
庙
园林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园林中的主要建筑类型
民居建筑
江南民居
徽州民居
西北民居
晋中民居
北京民居
客家民居
少数民族民居
陵墓
寺庙
道观
塔、经幢
塔
经幢
牌坊
桥梁
梁桥
浮桥
索桥
拱桥
曲桥
栈道
精彩书摘
巢居
《庄子·盗跖》中说:“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这里所说的“巢居”,指原始人为了躲避禽兽的攻击,仿照鸟巢的样子在树上搭巢,原始人就住在巢里。巢居是原始人为了躲避毒蛇猛兽的侵袭,发明的“构木为巢”的居住模式。传说发明“构木为巢”的圣人就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巢氏。巢居除了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之外,在现代考古发掘中,也已经得到证实。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可知,巢居主要出现在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林木的生长,另外一方面,广袤的森林中有不少猛兽出没,巢居的出现与发展,是原始人适应环境的一大创造。
原始人刚学会“构木为巢”时,只是在粗壮的树木原有枝杈的基础上,搭建成巢。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原始人对“巢居”又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说扩大巢居内的居住空间,从在一棵树上建巢,发展到将几棵树连起来建巢。之后,随着林木的减少以及其他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们开始在地面上仿“巢居”建造早期干栏式建筑。早期的干栏式建筑是在地面上用木桩或木柱支撑起的构架建筑,建筑的底层被架空。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人就开始建造用木榫卯连接的干栏式建筑。
穴居
《易经·系辞》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穴居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人的居住方式,从已发掘出土的实物推测,早在70万年到20万年前,原始人就已经穴居。原始人最早的住所是天然形成的山洞,如早期人类活动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就有原始人在洞穴中生活的证明。
天然洞穴不一定能满足人类对住所舒适度的需求,于是原始人在长期实践中,尝试动手挖掘更适宜居住的洞穴。人工挖掘洞穴,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进入氏族社会后,人工洞穴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居住模式。人工洞穴较为常见的有两种,即横穴和竖穴,这两种洞穴形式可能同时出现,又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交错发展。横穴是指在坡形崖壁上开凿出的洞穴,很少有其他的附属设置。河北省邯郸市的磁县下七垣古文化遗址中,就发掘出一处横向穴居。此外,在一些古书中也有关于横穴的记载,如孔颖达疏《礼记》中说:“地高则穴于地,地下则窟于地上……”
竖穴在新石器时代较为普遍,与横穴相比,竖穴有了附属设置。早期的人工穴居剖面多呈喇叭口形,平面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距今约七八千年前河北省武安磁山遗址内,竖穴较为常见。从目前已发掘出来的遗址中发现,这些竖穴的形式包括圆形穴、椭圆形穴以及筒形半穴居。从穴居外部遗存的构件看,穴居的顶部还有圆锥形穴顶。这些人工洞穴形制较为简陋,空间较为窄小,内部多不加修整。
……
古韵新生: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基因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探寻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我们并非仅仅陈列建筑的样式,而是试图打开一扇窗,让读者得以窥见中国古人在居住空间、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等方面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审美情趣。我们将从宏观的地域风格差异,到微观的建筑构件细节,层层剥茧,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多元面貌及其文化意义。 一、 空间秩序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中国传统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其严谨的空间秩序。从皇家宫殿到寻常百姓的庭院,无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们将在书中详细阐释这种秩序如何通过轴线、院落、层级等元素得以体现,并探讨这种秩序背后所蕴含的儒家伦理、道家自然观以及佛教的宇宙观。 礼制与等级的象征: 宫殿建筑的宏伟气势,层层递进的院落,以及不同建筑在整体布局中的位置,都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乐文化。我们将通过对紫禁城、故宫等代表性建筑群的分析,解读其布局如何体现君臣、尊卑、内外之分。 院落的意境与生活: 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要素,它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精神的寄托。我们将会探讨四合院、徽派民居、苏州园林等不同地域的院落形式,分析它们如何通过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设计,营造出宁静致远、诗情画意的生活空间。院落中的花草树木、山石流水,又如何与建筑本身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阴阳五行与建筑布局: 传统风水理论在中国建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读阴阳五行学说如何影响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以及材料的选择。我们将分析这些理论在实际建筑中的应用,揭示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顺应。 二、 建筑材料与工艺的传承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材料运用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木、砖、瓦、石等天然材料的巧妙组合,不仅构筑了坚固的房屋,更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理解与尊重。 木结构的智慧: 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其独特的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骄傲。我们将详细介绍斗拱、梁架、柱等关键构件的形态及其功能,阐释榫卯结构如何实现建筑的牢固与灵活性。我们会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木结构工艺的演变,以及木材在防火、防震方面的独特优势。 砖瓦的艺术: 青砖黛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意象。本书将探讨不同类型的砖瓦及其制作工艺,以及它们在建筑立面、屋顶等部位的装饰作用。我们将分析灰塑、砖雕等工艺在丰富建筑表情方面的贡献,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吉祥寓意和民俗文化。 石材的厚重与雕刻: 石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于基础、台阶、柱础等部位,其坚固和厚重感赋予建筑一种永恒的美感。同时,精美的石雕艺术也为建筑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将考察不同建筑中石材的使用方式,以及石雕在门额、窗棂、栏杆等处的精湛技艺。 三、 地域风格的多样性与文化融合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造就了风格迥异的传统建筑。本书将聚焦于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建筑风格,展现其独特魅力。 北方的雄浑与规整: 以北京四合院、北方民居为代表,北方建筑风格往往显得雄浑、大气,注重中轴对称的规整布局。我们将分析其如何适应寒冷的气候,以及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如何体现在建筑之中。 南方的灵秀与婉约: 江南水乡的园林建筑、徽派民居等,则展现出南方的灵秀、婉约之美。曲折的廊道、精巧的布局、丰富的水景,无不体现着南方建筑的诗意与雅致。我们将探讨这些建筑如何与水共存,以及其独特的马头墙、粉墙黛瓦等标志性元素。 西南的民族风情: 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建筑,则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吊脚楼、干栏式建筑等,都是对自然环境的独特回应。我们将走进这些多元的建筑世界,感受不同民族的智慧与审美。 其他地域特色: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简要介绍山西窑洞、福建土楼等其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类型,力求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四、 装饰艺术与象征意义的解读 中国传统建筑并非仅仅是实用功能的载体,更是承载着丰富象征意义的艺术品。飞檐翘角、彩绘、雕饰等装饰元素,都蕴含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宇宙万物的理解。 屋顶的艺术: 歇山顶、庑殿顶、攒尖顶等不同形式的屋顶,不仅是建筑的保护层,更是等级和身份的象征。飞檐翘角的设计,则兼具排水和审美功能,赋予建筑灵动之感。我们将深入解析不同屋顶的形制及其文化内涵。 彩绘与雕饰的语言: 梁枋上的彩绘、门窗上的雕饰,往往描绘着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花鸟鱼虫等图案,传递着吉祥、祝福、祈福等象征意义。龙、凤、狮子、蝙蝠等吉祥纹样的运用,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将对这些装饰艺术进行细致解读,揭示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寓意。 色彩的哲学: 传统建筑色彩的运用也极富讲究。红色的庄重、黄色的尊贵、青色的沉静,都与建筑的等级、功能息息相关。我们将探讨色彩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象征意义及其美学价值。 五、 传统建筑的当代价值与传承 在快速发展的当下,如何看待和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是一个重要课题。本书将在最后部分探讨传统建筑的当代价值,并提出其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更新、乡村建设等领域的借鉴意义。 文化自信的根基: 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保护和传承好传统建筑,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绿色建筑的智慧: 传统建筑在材料运用、节能降耗等方面,蕴含着许多值得当代建筑借鉴的绿色智慧。 激发创新灵感: 传统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审美,可以为当代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入考察和细致解读,希望能够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建筑世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思考其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凝固的历史”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为未来的发展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