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雄:岑參傳》以岑參畢生所創作的詩歌為脈絡,生動展現瞭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人生曆程,脈絡清晰,論述嚴謹客觀,錶現手法細膩樸實。作者充分利用當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將岑參的一生分為幾個階段,逐一理清岑參的生平軌跡和詩歌創作過程,是一部以詩為證的優秀人物傳記作品。
《邊塞詩雄:岑參傳》以岑參畢生所創作的詩歌為脈絡,生動展現瞭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人生曆程,脈絡清晰,論述嚴謹客觀,錶現手法細膩樸實。作者充分利用當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將岑參的一生分為幾個階段,逐一理清岑參的生平軌跡和詩歌創作過程,是一部以詩為證的優秀人物傳記作品。
管士光,男,1956年生,山東梁山縣人。198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人民文學齣版社社長,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主要著作有:《唐人大有鬍氣》《淺草集》《管士光作品集》《唐玄宗與楊貴妃》《蘇武與李陵》等,並發錶關於中國古代哲學、文學、文化和齣版工作的文章數十篇。
昂揚壯闊的盛唐時代,奇麗豪邁的軍旅生涯,從巍巍長安到安西邊塞的漫漫風雪路,如何把一個熱血青年造就成彪炳史冊的傑齣詩人?一支飽蘸激情、摯愛和纔華的詩筆,如何為祖國河山寫景塑形,為曆史風雲留影傳聲,也為莽莽蒼生詠嘆抒情?本傳將告訴你一切!
—— 文史專傢 董乃斌
本書以編年體式,以史為經,書寫一代邊塞詩人的藝術成就和人生經曆,展現瞭盛唐燦若星河的詩歌成就和人文環境。書中廣搜博徵傳主有關史料,綫條明晰,論述細緻,學理性強,具有相當的專業深度。
——文學專傢 王必勝
目錄
001??草堂鬆風
018??齣入二郡
054??初入仕途
073??走嚮遠方
094??塞上風雲
114??長安交遊
149??二赴邊塞
181??丹心未休
252??蜀道艱難
267??最後歲月
303??附錄一?岑參年錶
311??附錄二?參考文獻
唐朝有兩個都城,一個是長安,稱為西都,一個是洛陽,稱作東都。東都洛陽附近有一座名山,叫作嵩山。唐代的嵩山,同現在一樣,樹木茂盛,風景優美。嵩山山南稱為嵩陽,在武則天時改名登封。嵩山在唐朝人眼裏是一個重要所在,因為這裏離東都洛陽很近,便於人們去東都洛陽結交權貴、謀取功名、經營商業,而居住在洛陽的達官貴人也常到嵩陽一帶打獵、避暑,所以他們的彆墅也喜歡建造在這一帶,因為這裏清靜,隱居山林的人士也喜歡選擇這裏居住,所以附近建有不少和尚和道士的寺觀。這樣一處自然景觀和地理優勢並存的地方,自然是唐代的人們,包括詩人們所喜歡的暫居之處瞭。盛唐著名詩人中,幾乎沒有人沒到過嵩山,杜甫、王維、王昌齡、李白都登過嵩山,留下瞭許多優美的詩篇,而還有一位唐代著名詩人在這裏生活瞭多年,留下不少佳作,這位詩人就是本書的主角——岑參。
岑參是怎麼來到嵩陽的呢?
這還要從頭說起——
岑參的祖籍是南陽棘陽,即今河南新野縣,梁時遷往荊州江陵,即今湖北荊州市。岑參的父親一直齣外做官,在他當仙州刺史的時候,岑參齣生瞭。岑參的父親叫岑植,他當仙州刺史的品級為正四品下,每月享受的待遇相當不錯,正常收入有每月俸給十一韆,祿米二百四十石,職田七頃,公廨田八頃,庶僕十二人。岑植官位中等,待遇頗豐,足以維係全傢過較富裕的生活。到岑參五六歲的時候,岑植由仙州刺史改任晉州刺史。晉州即今山西臨汾,晉州刺史在品級上從三品,因為晉州較仙州富庶,地位更為重要,所以從唐朝的品級看,仙州為小州,晉州為上等州,同樣官任刺史,地位和官品卻有不同。岑參在晉州開始讀書,也對汾水周圍的景色留下瞭美好的迴憶,他後來又來到汾水橋邊,寫下瞭充滿感情的詩篇《題平陽郡汾橋邊柳樹》。此詩題下有自注:“參曾居此郡八九年。”其詩雲:
此地曾居住,今來宛似歸。
可憐汾上柳,相見也依依!
這首小詩賦予柳樹以生命和感情,寫齣作者重返舊地高興而又復雜的心情。如果岑參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成長,也許其人生會是另外的一種景象,可是命運多變,隻過瞭五年,岑植就因病去世瞭。岑參的母親是繼室,丈夫前妻育有二子,岑渭、岑況早已成人,離傢獨自謀生,而她自己生養的三個孩子岑參、岑秉、岑垂隻能和她一起在晉州過著並不富裕的生活。在岑參十三四歲的時候,岑參隨母親遷往河南府王屋縣,王屋縣北十裏左右就是著名的王屋山。王屋山的主峰叫天壇山,在今河南省濟源市西王屋鎮北,天壇山南青蘿河畔有岑參祖上留下來的彆業,岑傢稱之為“青蘿舊齋”。《大清一統誌》裏說:“青蘿齋,在(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下,唐岑參彆業也。”岑參這時已經在王屋縣城和青蘿舊齋往返居住瞭。後來他在外做官,想起自己早年居住在王屋山下,常常去青蘿河遊玩,有時釣魚,有時閑逛,好不愜意!他常常迴憶這一段美好的生活,如在虢州做官時寫下瞭《南池夜宿思王屋青蘿舊齋》,詩裏錶達瞭對王屋舊齋及當年悠閑生活的懷念,詩裏這樣寫道:
早年傢王屋,五彆青蘿春。
安得還舊山,東溪垂釣綸?
一年以後,岑參一傢又告彆王屋,嚮南渡過黃河,經過東都洛陽,來到嵩山南邊的丘陵地帶,這裏也有岑傢祖上留下來的舊草堂,岑參一傢便在這裏住瞭下來。住在這裏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離他大哥岑渭當官的地方不太遠。來到嵩山以後,岑參常常懷念王屋的隱居生活,也懷念在那裏交往的隱居之士,有一天他在王屋山東邊的溪流畔留宿,情有所感,寫下瞭《宿東溪懷王屋李隱者》:
山店不鑿井,百傢同一泉。
晚來南村黑,雨色和人煙。
霜畦吐寒菜,沙雁噪河田。
隱者不可見,天壇飛鳥邊。
這首詩寫得十分平易,錶現齣他善於寫實的特點。首聯寫齣山居人傢的景色,山店有泉,不用鑿井,而百傢同飲一泉;中間兩聯猶如一幅水墨畫,確是“詩中有畫”。沙雁,指河邊沙洲上的雁。尾聯感嘆不能與隱者相見,令人遐想,餘味悠然。天壇,王屋山之絕頂,為隱者所居之處。此詩前寫宿東溪所見,繪齣山中幽絕景觀,後寫詩人之感慨,讀之使人感到“高人宛然在目矣”。
自從來到嵩陽,一晃五年過去瞭,在這五年裏,岑參的傢庭發生瞭很大變故,母親去世瞭,兄弟幾個也各奔前程,隻有岑參依然沒有離開嵩陽。當然,他也不是隻住在這裏,從有關材料看,他還到過緱山,在那裏住過一段時間,作有《緱山西峰草堂作》:
結廬對中嶽,青翠常在門。
遂耽水木興,盡作漁樵言。
頃來闕章句,但欲閑心魂。
日色隱空榖,蟬聲喧暮村。
曩聞道士語,偶見清淨源。
隱幾閱吹葉,乘鞦眺歸根。
獨遊念求仲,開徑招王孫。
片雨下南澗,孤峰齣東原。
棲遲慮益澹,脫略道彌敦。
野靄晴拂枕,客帆遙入軒。
尚平今何在,此意誰與論。
佇立雲去盡,蒼蒼月開園。
緱山,即緱氏山,在嵩山之西,今河南省偃師市南緱氏鎮東南。傳說這裏是周靈王太子晉得仙之處。此詩描寫瞭閑居草堂時的所見所聞,景中有情,說自己對著五嶽之一的嵩山建造瞭房捨,推門即見一片綠色,在這裏隻是終日沉溺於退隱林泉的樂趣之中,談論的隻是打魚砍柴之類的內容。近來已久與書籍疏遠,隻是為瞭使心裏清靜而已,但見空榖落日,但聞暮村蟬聲。“曩聞”兩句引起遐思:曾聽過道士宣講清靜無為的道理,曾靠著小幾靜看風吹落葉,想著葉落歸根的深意。此時特彆感到獨遊之寂寞,希望有人與自己一道隱居。這裏用瞭一個蔣詡的典故:蔣詡辭官歸隱,在房前竹下開三徑,同故人求仲、羊仲往來。尚平,指尚長,字子平,東漢隱士,這裏以之指友人。此意,指隱居生活的閑適。此詩結尾一句頗有韻味:獨自佇立,遙望白雲遠去,蒼蒼月色,已把園林照亮……
岑參還去過登封北的鞏縣,在那裏他尋訪瞭當地一位有道德、學問而隱居不仕的李先生,留下瞭《尋鞏縣南李處士彆居》:
先生近南郭,茅屋臨東川。
桑葉隱村戶,蘆花映釣船。
有時著書暇,盡日窗中眠。
且喜閭井近,灌田同一泉。
鞏縣,唐縣名,在今河南鞏義市。南郭,外城。《周禮》裏說,古代五傢為比,五比為閭。又說八傢為一井,故“閭井”即鄉裏,指所居之地。鞏縣南郊鄰近嵩山,故有“閭井近”之說。
又有《鞏北鞦興寄崔明允》:
白露披梧桐,玄蟬晝夜號。
鞦風萬裏動,日暮黃雲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
所適在魚鳥,烏能徇錐刀。
孤舟嚮廣武,一鳥歸成皋。
勝概日相與,思君心鬱陶。
透過此詩,可看齣岑參藉景抒胸臆的巧妙手段。友人在朝為官,輔佐休美昌明之世,而自己卻隱居蓬蒿之中;可自己心思在魚鳥身上,豈能齣仕從政呢?徇,麯從。錐刀,指微細之利,即“錐刀之末”,此處喻指齣仕為官。友人崔明允乘船沿黃河嚮廣武(山名,在今河南滎陽市東北)方嚮而去,而自己要前往鞏縣東北的成皋,眼中的美景隻能增強自己思念友人的鬱悶和憂愁。
此期岑參又去過陸渾彆業,也住過相當一段時間。可見,他是以嵩陽為中心,在周邊一帶周遊、訪學,開始瞭自己人生最初的交遊。
光陰推移,時間來到瞭唐朝開元二十二年(734)……
讀罷《邊塞詩雄:岑參傳》,掩捲沉思,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共鳴。雖說我並非專門研究唐詩的學者,但自幼便對那些描繪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詩篇情有獨鍾,而岑參的詩,無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這本書,恰如其分地將這位偉大的邊塞詩人的人生軌跡與他筆下的壯麗圖景融為一體。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對岑參早年經曆的細緻勾勒,從他少年得誌的意氣風發,到命運的跌宕起伏,再到最終紮根邊塞,成為那個時代的“詩歌巨匠”。書中對當時社會背景、邊疆局勢的還原,也讓我對岑參的詩歌創作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些在戰火紛飛、風沙漫捲之地吟誦齣的豪情壯誌,原來並非空穴來風,而是飽蘸著血與淚,承載著傢國情懷。我仿佛能看到那個金戈鐵馬的年代,看到一個纔華橫溢的文人,如何在荒涼的邊塞之地,用他的筆觸,為我們勾勒齣如此波瀾壯闊的史詩畫捲。每一個字句,都似乎帶著曆史的溫度,穿越韆年,直抵人心。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就像是跟隨一位老友,一起漫步在古代邊塞的漫漫黃沙之中。作者的敘述,並非枯燥的史實堆砌,而是充滿瞭故事性與人情味。我被深深吸引的,是作者對岑參內心世界的探索。他如何從一個飽讀詩書、心懷抱負的青年,逐漸成長為一個能夠駕馭宏大敘事、抒發傢國情懷的邊塞詩人?書中對岑參與同代文人的交往,與將士們的 camaraderie,甚至是他對傢人的思念,都進行瞭細膩的描繪。這些細節,讓岑參不再僅僅是一個遙遠的文學符號,而是變得鮮活、立體、有血有肉。我常常在閱讀時,想象著自己在那個時代,身處其境,感受著邊塞的寒冷與熱烈,聽著戰鼓的擂響與羌笛的嗚咽。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詩人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那個時代、那片土地、那群人的生動寫照。它讓我看到瞭詩歌的力量,如何能夠穿越時空,連接過去與現在,激蕩起我們心中最深沉的情感。
評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我可以用“大氣磅礴”來形容。作者以宏大的視角,將岑參置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洪流之中,展現瞭他作為一個時代弄潮兒的形象。書中所描繪的邊塞風光,不僅僅是地理環境的描寫,更是與人物命運、傢國情懷緊密相連。我常常被那些壯麗的意象所震撼,比如“黑山黑水歸塞虜,白日白骨埋鬍沙”,這樣的詩句,在書中得到瞭極好的展開和詮釋,讓我深刻理解瞭邊塞生活的艱辛與殘酷,以及詩人在其中所懷揣的赤子之心。作者在處理曆史事件與個人情感時,顯得遊刃有餘,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性的溫度。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詩人的堅韌與擔當,一個時代的風雲變幻,以及文學所能達到的高度。它不僅僅是對岑參一生的記錄,更是一麯關於堅守、關於夢想、關於傢國情懷的壯麗贊歌。
評分坦白說,在翻開《邊塞詩雄:岑參傳》之前,我對岑參的瞭解僅限於幾首膾炙人口的詩作。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對這位詩人的看法。作者用一種近乎考古式的嚴謹,挖掘齣瞭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並將其巧妙地編織進故事之中。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岑參不同人生階段的描寫,從他年輕時的抱負,到他在邊塞的經曆,再到他晚年的心境,都展現得淋灕盡緻。書中的一些細節,比如他對塞外風物的細緻觀察,對邊疆將士生活的深刻體察,都讓我看到瞭一個極其投入、極具人文關懷的岑參。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瞭岑參,更讓我認識瞭那個時代。它讓我理解瞭邊塞詩的獨特魅力,以及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這本書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瞭戲劇性和感染力,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年代,與岑參一同經曆人生的起伏。
評分《邊塞詩雄:岑參傳》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閱讀體驗。作者在史料考證的嚴謹性與文學筆觸的生動性之間取得瞭絕佳的平衡。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岑參詩歌的解讀,那些看似粗獷豪邁的詩句,在作者的闡釋下,其背後蘊含的深刻寓意和情感層次被層層剝離,展現在我眼前。我仿佛能聽見詩人在明月下,對著茫茫戈壁,發齣“忽如一夜春風來,韆樹萬樹梨花開”的驚嘆;也能感受到他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抒發齣“將軍角弓還射久,我輩孤舟何處歸”的無奈與悲壯。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時而引人入勝,時而引人深思。它不僅僅是一部傳記,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溯源。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岑參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他為邊塞文學所做齣的傑齣貢獻。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也經曆瞭一場與邊塞的風雪洗禮,心靈得到瞭升華。
評分希望有時間閱讀。
評分很好很滿意,活動價實惠。。。
評分是正品,價格閤適,性價比高,還會再來!
評分邊塞詩雄的豪邁和壯闊,值得一看
評分不錯
評分這服務非常滿意
評分本書很細緻地講述瞭這位大唐盛世邊塞詩人的一生及其不朽的作品!
評分不錯 很好的一套書 每一本都值得擁有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