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麦克卢汉
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
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尤为重要的思想家
法国人为他创造了一个词“麦克卢汉式的”
《连线》在创刊号的刊头上封他为“先师圣贤”
《花花公子》破例为他刊载几万字的《麦克卢汉访谈录》
麦克卢汉为媒介理论、传播学和跨学科研究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只要互联网继续演进,人们就会怀念他;只要媒介演化还在继续,人们对他的研究就不会停止。
《余韵无穷的麦克卢汉》和《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媒介论集》由学院派名家编辑,贝海拾珠,集纳麦克卢汉40余年间有关媒介理论的论文,有利于麦克卢汉研究的深入开展。
本书中20篇论文基本上按年代顺序排列,又有所调整,以便让内在关系比较紧密的文章相靠近。
20篇文章分两类:文艺批评和媒介理论。但其中5篇文艺批评的文章也不囿于纯文艺批评,同时涉及跨学科研究和媒介研究。
麦克卢汉是媒介理论的开山祖师,他的“地球村”“延伸论”“讯息论”“冷热媒介”等思想影响了两个世纪的学者和普通老百姓。他的思想余韵无穷!
本书收录了麦克卢汉20篇经典论文,跨度41年。
书中的文章分两类:文艺批评和媒介理论。但文艺批评的文章并不囿于纯文艺批评,同时涉及跨学科研究和媒介研究。
麦克卢汉把媒介界定为人体或人脑的任何延伸,借以拓展语言分析技法,将其用于更大的语境,用以分析人的经验和社会组织的全部领域。他是媒介分析师和教育改革家。
本书的问世提供了独特而丰饶的一瞥,使我们一窥麦克卢汉兴趣的多样和思想的统一。麦克卢汉的文学分析打上了“实用批评”的烙印,那是吸收理查兹、利维斯等剑桥名流留下的印记,他的多部作品都是在书中论文的基础上孕育而来。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延伸论”“信息论”“冷热媒介”等思想影响了两个世纪的学者和普通老百姓。本书必是“麦迷”体会“麦大师”博大精深、余音绕梁的佳作。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被誉为20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以“地球村”“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论断名震全球。
“麦克卢汉学”已然成为世界范围的显学。随着2011年世界各地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展开,第三次麦克卢汉热已经形成。他的思想跨越国界,跨越学术边界,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麦克卢汉的代表作有《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媒介定律:新科学》等。
译者序 说不尽的麦克卢汉
序(特伦斯·戈登)
第一篇 印刷术与社会变革 // 001
第二篇 机印书对16世纪语言的影响 // 021
第三篇 论电气世界里的因果关系(麦克卢汉与内维特合著) // 031
第四篇 环境与反环境的关系 // 053
第五篇 人造卫星上天,地球成了剧场,观者不复存在,唯有演员登场 // 063
第六篇 没有书面文化的文化 // 075
第七篇 电子时代的人文学科 // 088
第八篇 《传播的偏向》序 // 098
第九篇 论美国广告 // 108
第十篇 剖析布莱克与好莱坞 // 118
第十一篇 切斯特顿:实践型神秘人物 // 125
第十二篇 角色、面具和表演 // 137
第十三篇 空间、时间和诗歌 // 153
第十四篇 作为政治形式的新媒介 // 161
第十五篇 作为艺术形式的媒介 // 168
第十六篇 媒介适合杰里科之战 // 176
第十七篇 媒介即讯息 // 182
第十八篇 神话与大众媒介 // 194
第十九篇 媒介定律 // 204
第二十篇 皇帝的旧衣 // 211
附录A 麦克卢汉年谱(简明版) // 218
附录B 麦克卢汉画像:媒介理论的播种者和解放者 // 220
译?者?简?介 // 265
译?者?后?记 // 267
序
本书含麦克卢汉论文20篇,跨度41年。他的思想宛若《芬尼根的守灵夜》
(Finnegan’s Wake)里的利菲河,在触摸河岸的过程中使自己越来越丰沛,并最终回归河源。在40年的思想之旅中,他从英语文学(见第十一篇“切斯特顿:实践型神秘人物”)驶往创新的领地,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熔于一炉(见第十九篇“媒介定律”)。其间,在电气技术主导的形势下,他呼吁实施教育改革。不过,他这个教育改革计划建立在媒介分析的基础上,早已潜隐在语言技巧的控制中,那是他在剑桥大学英语学院攻读硕士时学到的技巧。
麦克卢汉把媒介界定为人体或人脑的任何延伸,借以拓展语言分析技法,将其用于更大的语境,用以分析人的经验和社会组织的全部领域。这就是麦克卢汉的天才。他有效地破除了语词和事物的区隔,把语词和武器、电话和电视、货币和电影放在同一立足点上,提出一个统一、整合的分析框架,使他自己和读者都能深入布莱克与好莱坞一探究竟(见第十篇“剖析布莱克与好莱坞”)。
这20篇文章过去未曾结集出版,本书的问世提供了独特而丰饶的一瞥,使我们一窥他兴趣的多样和思想的统一。麦克卢汉的文学分析打上了“实用批评”的烙印,那是吸收理查兹、利维斯等剑桥名流留下的印记,他在20世纪30年代师从这些名流。这里有他对广告世界的观点(见第九篇“论美国广告”),继后出版的第一部专著(《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1951)也论及同一主题。“论美国广告”一文和《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对应。这个文集有他首批跨学科研讨会的成果,那是20世纪50年代他与多伦多大学同事切磋的成果。
此间,《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4)一书里充分展开的主题已经在他给丛刊《探索》(Explorations)撰写的文章里呈现出来,《探索》是上述跨学科研讨会的产物。其中一些文章被纳入这个文集,它们是《没有书面文化的文化》《作为政治形式的新媒介》《作为艺术形式的新媒介》《媒介适合杰里科之战》。《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1962)一书也是在《探索》的文章里孕育的。孕育《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的其他文章有《印刷术与社会变革》《机印书对16世纪语言的影响》。这两篇文章在《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出版的前5年里发表,不仅指向即将出版的《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而且是对该书珍贵的补充。
《印刷术与社会变革》区分作为心理活动的参与和作为感官涉入程度的参与,认为过程和运动是生产和消费的母体。文章指出,语言的复杂度与技术对语言的文化影响呈现出逆相关关系。这篇文章断然拒绝相对论,研究技术变革的心理动力关系。《机印书对16世纪语言的影响》论及视觉空间的动力学、反直觉观察(摄影术倾向听觉),简述暗喻的局限,勾勒出语言结构的复杂度与感知偏向的相关性,端出印刷技术加速符号还原的图形快照。
符号学是索绪尔20世纪初推出的理论框架,借此,他提出拓荒性的语言学方法论。麦克卢汉在学术生涯稍晚时才接触到索绪尔,但本文集的几篇文章说明,索绪尔和麦克卢汉思想中的基本观念拥有共同的区域,《人造卫星上天,地球成了剧场,观者不复存在,唯有演员登场》和《神话与大众媒介》就是这样的文章。那时,麦克卢汉明确区分结构主义和20世纪中叶语言学里隐含的结构,结构主义的根源是19世纪的象征主义诗歌和绘画。在《媒介即讯息》里,他解释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何以会错。
本书集纳的文章互补性强。突出的有《作为艺术形式的媒介》《作为政治形式的新媒介》《论电气世界里的因果关系》《环境与反环境的关系》。请读者欣赏其互补关系,它们使我们洞察麦克卢汉的方法和意义、媒介和讯息、感知和程序。马歇尔·麦克卢汉是媒介分析师和教育改革家。
特伦斯·戈登
从阅读体验的整体感受来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认知领域的门。它不像那种标准的、逻辑清晰的教科书,它的结构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起承转合,有强弱对比,甚至有时会故意制造一些“不和谐音”来引发读者的反思。这本书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播”这个行为本身的定义。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无数看不见的媒介形态塑造的复杂景观之中,而我们对这些形态的反应,往往比我们以为的要本能和原始得多。每当我感到迷茫或对现实产生怀疑时,我都会想起这本书里提出的那些尖锐的观点,它们总能像一剂强心针,重新校准我的世界观。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重温,并且每次重温都会有新发现的“活”的书。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那个充满哲学意味的名字吸引住了。虽然我对书名里的“麦克卢汉”这个名字并不算太熟悉,但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和历史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封面那种复古的字体和留白的处理,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不像那种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是充满了对人类社会媒介演变那种宏大叙事的激情。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总能在看似寻常的日常现象中,挖掘出隐藏在技术背后的深层文化意义。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一位思想的巨匠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有了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理解角度。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难得的,它不只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过程。
评分这本书在引用和跨学科的对话上做得极为出色,它构建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场域。你能在其中看到哲学、社会学、艺术史乃至神经科学的影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极其密实的思想网。很多时候,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竟然能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通过一条清晰而有力的逻辑链条连接起来,让人拍案叫绝。这种博览群书的气质,让这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感。它不仅仅是在阐述“媒介即信息”这类广为人知的论断,而是在更精微的层面上,探讨了媒介的“触觉”和“温度”如何影响我们的集体无意识。这种细腻入微的观察,让我对作者的学识产生了由衷的敬佩。这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书,它要求你以一种严肃的、近乎“朝圣”般的心态去对待它所承载的知识密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读起来简直是一气呵成,完全没有那种传统学术著作的沉闷感。作者似乎很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理论,把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概念,包装成了引人入胜的精彩片段。我特别喜欢它在穿插历史案例时的那种信手拈来,毫不拖泥带水。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技术细节的堆砌,而是将焦点始终放在媒介如何重塑人类的感知和认知结构上,这一点处理得非常到位。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深刻的文化人类学著作,而非单纯的媒介理论分析。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走路时都会不自觉地去观察周围的广告牌、手机使用者的姿态,仿佛忽然获得了某种“透视”能力,看穿了表象,直达媒介的本质。这种阅读带来的即时反馈和改变,是我读过很多其他理论书籍都未能提供的震撼。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深度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去消化的。我通常是那种追求快速获取信息的人,但读这本书时,我不得不放慢脚步,甚至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作者构建的那个复杂的思想迷宫。它不像那些迎合大众口味的畅销书,它对读者的智力要求是相当高的。书中对一些经典概念的重新诠释角度,初看之下甚至会让人感到些许的“冒犯性”,因为它挑战了你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然而,正是这种坚持己见的、近乎固执的探索精神,才使得这本书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不是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给你一整套工具,让你自己去解构和重建你对世界的理解。对于那些真正热爱深度思考,不满足于表面化解读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一份无价的宝藏。
评分纸质很好,内容很好。。。
评分麦克卢汉是21世纪的朋友,译者序言起了一个好名字!
评分新闻专业考研买的延伸阅读,打开有配图,还挺大的一本。
评分挺好的
评分好得,不错
评分因为看了波兹曼的书认识了麦克卢汉,所以买来看看了
评分传媒的魅力!!!!!!!
评分挺好的,内容不错,推荐一下子!
评分商品质量妥妥的 快递小哥棒棒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