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思考会思考的机器【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问题系列】

如何思考会思考的机器【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问题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翰·布罗克曼 著,黄宏锋,李骏浩,张羿 等,译 译
图书标签:
  • 人工智能
  • 机器学习
  • 深度学习
  • 哲学
  • 认知科学
  • 未来科技
  • 科技伦理
  • 思维模式
  • 科技与社会
  • 大问题系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793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4867
品牌: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问题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22
字数:4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对话zui伟大的头脑·大问题系列”就像一场超大型的圆桌讨论,一个头脑风暴的沙龙,为你开启一场智识的探险,一次思想的旅行!

带你认识当今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洞悉那些复杂、聪明的头脑正在思考的问题,从而开启你的脑力激荡。

深刻的思想、前沿的理论、简单的方式。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吴甘沙、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授苟利军、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财新传媒主编王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兵、复旦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兰小欢、2016年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联袂推荐!

《全球概览》创始人斯图尔特·布兰德、“虚拟现实之父”杰伦·拉尼尔、《纽约时报》《卫报》《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集体盛赞!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如何思考会思考的机器?本书编者约翰·布罗克曼召集了约190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来回答这个“大问题”,并把他们的答案和论述集结成书。

这本书将带你认识这些“zui伟大的头脑”,看他们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从而开启你的脑力激荡。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科学明星”,包括全球大数据阿莱克斯·彭特兰、世界著名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生物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互联网思想家凯文·凯利、《全球概览》创始人斯图尔特·布兰德等。

智能机器真的会思考吗?

智能机器会进化出人类级别的智能,并超过其人类制造者吗?

未来某日,强人工智能是否会发动“权力之战”,将人类驱逐出权力中心?

人类是否会和人工智能和谐共处,实现人机大融合?

诸如此类的问题,你会在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作者简介

约翰·布罗克曼 编著

美国著名的文化推动者、出版人,“第三种文化”领军人。

“世界上zui聪明的网站”(《卫报》赞誉)Edge的创始人。

他旗下汇集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每年就同一话题进行跨学科讨论。


精彩书评

“对话zui伟大的头脑”这套书,相信一定能令处于喧嚣互联网领域,四处寻找风口、争辩什么上下半场的人们,静下心来,聆听伟大头脑的思想脉络;相信也一定能令身在互联网江湖,满世界追逐独角兽、执念于什么颠覆还是创新的人们,慢下脚步,认真端详萦绕在伟大头脑心中的大问题。伟大头脑的伟大之处,绝不在于他们拥有“金手指”,可以指点未来。更在于他们时时将思想的触角,延伸到意识的深海。他们发问,不停地发问,在众声喧哗间点亮“大问题”“大思考”的火炬。

——段永朝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建筑学家威廉·J.米切尔曾有一个比喻:人不过是猿猴的1.0版。现在,经由各种比特的武装,人类终于将自己升级到猿猴2.0版。他们将如何处理自己的原子之身呢?这是今日著名思想者不得不回答的“大问题”。

——胡 泳

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对话zui伟大的头脑”这套书中,每一本都是一个思想的热核反应堆,在它们建构的浩瀚星空中,百位大师或近或远、如同星宿般璀璨。每一位读者都将拥有属于自己的星际穿越,你会发现思考机器的100种未来定数,而奇点理论不过是星空中小小的一颗。

——吴甘沙

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一个人的格局和视野取决于他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而他未来的思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现在的阅读。这本书会让你相信,生活的苟且之外,的确有一群伟大的头脑,在充满诗意的远方运转。

——周 涛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

在这个科技日益发达的多维化社会中,我们依旧面临着非常多的“大问题”:虚拟现实技术会让真实的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吗?虚拟与真实会错乱吗?技术奇点会很快降临吗?我们周围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这与基因有关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或许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作为美国著名的文化推动者和出版人,约翰·布罗克曼邀请了世界上各个领域的科学精英和思想家,通过在线沙龙的方式展开圆桌讨论,而这套“对话zui伟大的头脑·大问题系列”正是活动参与者的观点呈现,让我们有机会一窥“zui强大脑”的独特视角,从而得到一些思想上的启迪。

——苟利军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第十一届文津奖”获奖图书《星际穿越》译者

雾霾天,反正出不去,正好待在家里读书思考。全球化失败、爱欲丧失、基因组失稳、互联网崩溃、非法药物激增……看起来好像比雾霾还厉害。未来并非如我所愿一片光明,看看大师们有什么深刻思考和破解之道,也许会让我们活得更放松一些。

——李天天

丁香园创始人

与zui伟大的头脑对话,虽然不一定让你自己也伟大起来,但一定是让人摆脱平庸的方式之一。

——刘 兵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以科学精神为内核,无尽跨界,Edge就是这样一个精英网络沙龙。每年,Edge会提出一个年度问题,沙龙成员依次作答,结集出版。不要指望在这套书里读到“ABC”,也不要指望获得完整的阐释。数百位一流精英在这里直接回答“大问题”,论证很少,锐度却很高,带来碰撞和启发。剩下的,靠你自己。

——王 烁

财新传媒主编,BetterRead公号创始人

术业有专攻,是指用以谋生的职业,越专业越好,因为竞争激烈,不专业没有优势。但很多人误以为理解世界和社会,也是越专业越好,这就错了。世界虽只有一个,但认识世界的角度多多益善。学科的边界都是人造的藩篱,能了解各行业精英的视角,从多个角度玩味这个世界,综合各种信息来做决策,这不显然比死守一个角度更有益也有趣么?

——兰小欢

复旦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

如果每位大思想家都是一道珍馐,那么这套书毫无疑问就是佛跳墙了。很多名字都是让我敬仰的当代思想大师,物理学家丽莎·兰道尔、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他们都曾给我无数智慧的启发。如果你不只对琐碎的生活有兴趣,还曾有那么一个瞬间,思考过全人类的问题,思考过有关世界未来的命运,那么这套书无疑是zui好的礼物。一篇文章就是一片视野,让你站到群山之巅。

——郝景芳

2016年雨果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

布罗克曼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智慧催化剂”。

——斯图尔特·布兰德

《全球概览》创始人

布罗克曼是个英雄,他使科学免于干涩无趣,使人文学科免于陈腐衰败。

“虚拟现实之父”

——杰伦·拉尼尔


目录

01 阿莱克斯·彭特兰——全球化人工智能已经到来

02 马丁·里斯——有机智能没有长远未来

03 帕梅拉·麦考达克——划时代的人类事件

04 克里斯·迪博纳——生物智能的局限

05 弗兰克·蒂普勒——如果无法打败它们,就同它们联手

06 安迪·克拉克——机器智能会反噬我们吗

07 蒂莫·汉内——宇宙的见证人

08 朱利奥·博卡莱蒂——监控并管理这个星球

09 马塞洛·格莱泽——欢迎超人一般的自己

10 约翰·马瑟—— 一场疯狂之旅

11 丹尼尔·丹尼特——奇点—— 一个都市传奇?

12 默里·沙纳汉——人类级别人工智能的意识

13 尼娜·雅布隆斯基——人类进化的新阶段

14 保罗·戴维斯——设计更聪明的智能

15 马特·里德利——在机器之间,而非机器之内

16 特伦斯·谢诺沃斯基——人工智能会让你更聪明

17 马里奥·利维奥——地球以及外太空的智能机器

18 迈克尔·瓦萨尔——思考不是你的工作

19 唐纳德·霍夫曼——进化中的人工智能

20 詹姆斯·克罗克——对上帝的恐惧又回来了

21 凯文·凯利——请叫它们人工外星人

22 史蒂夫·奥莫亨德罗——人工智能的转折点

23 埃里克·托普——身体的新智慧

24 迪米特尔·萨塞洛夫——人工智能就是我们

25 彼得·诺维格——让机器去应对这个世界的复杂

26 乔纳森·戈特沙尔——会讲故事的机器人在崛起

27 胡安·恩里克斯——人类头部移植?

28 埃丝特·戴森——人工智能与人造生命体

29 布莱恩·克努森——隐藏真实目的的机器人

30 马蒂·赫斯特——eGAIA,一个分布式技术-社会型精神系统

31 克里斯·安德森——蜂巢思维

32 丽贝卡·麦金农——电子大脑

33 格尔德·吉仁泽——机器人医生

34 马克西米利安·席希——窃取想法的机器

35 玛利亚·斯皮罗普鲁——幻想人机结合体的出现

36 罗杰·海菲尔德——从常规智能到人工智能

37 克利福德·皮克奥弗——我们将与机器融为一体

38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我们创造了它们,却不理解它们

39 尼古拉斯·汉弗莱——一个“好心眼的巨人”

40 罗德尼·布鲁克斯——错把性能当能力

41 格雷戈里·本福德——不要害怕人工智能

42 艾琳·佩珀伯格——美丽的心智

43 罗伯特·普罗文——用皮带把它们捆住?

44 苏珊·布莱克莫尔——下一次的复制

45 史蒂芬·科斯林——远人工智能,另一种多元化

46 布鲁斯·帕克——人工选择与我们的子孙

47 丹尼尔·埃弗里特——空中客车与鹰

48 道格拉斯·库普兰——人性

49 凯文·斯莱文——会下井字棋的鸡

50 蒂莫西·泰勒——思维空间缺损

51 琼·格鲁伯 劳尔·绍塞——有机智能VS.人造智能

52 伊恩·伯格斯特——泛经验主义

53 恩斯特·波佩尔——一个外星人观察到的人类傲慢

54 爱德华多·萨尔塞多-阿尔瓦兰——完美无瑕的人工智能就像科幻小说

55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最早的人工智能是人类文化

56 伊藤穰一——超越恐怖谷

57 马修·利伯曼——从内部还是从外部进行思考?

58 凯特·杰弗里——以我们为榜样

59 布莱恩·伊诺——宏大画卷中的一个新分形细节

60 迪伦·埃文斯——人工智能大骗局

61 扬·塔林——我们要做好自己的功课

62 卢卡·德比亚塞——叙事与文明

63 尼尔·格申斐尔德——人类学的新高招

64 D. A. 沃勒克——人类决策的扩音器和执行者

65 齐亚德·马拉尔—— 我们的思维是否越来越机器化

66 哈伊姆·哈拉里——那些像机器一样思考的人,才更可怕

67 威廉·庞德斯通——潜水艇会游泳吗

68 布鲁斯·斯特林——那些机器女演员们

69 乔治·丘奇——机器思考的内容,你在乎哪些

70 伊曼纽尔·德曼——机器是一种“物质”的东西

71 施扎夫·拉法利——移动的球门柱

72 海伦·费雪——快,准,傻

73 萨拉·德默斯——机器会问出什么问题

74 塔尼亚·伦布罗佐——不要用沙文主义看待思考

75 弗里曼·戴森——我可能是错的

76 劳伦斯·克劳斯——什么?我担心?

77 厄休拉·马丁——思考的盐沼

78 杰西卡·特蕾西 克里斯汀·劳林——它们会思考自己吗

79 保罗·多兰——语境非常重要

80 N. J. 恩菲尔德——让机器做野蛮的思考者吧!

81 斯图亚特·考夫曼——会思考的机器?疯了!

82 乔治·迪茨——它能让我们摆脱我们

83 托马斯·梅青格尔——如果它们遭受痛苦会怎样

84 戴维·盖勒特——为什么“存在”和“快乐”无法计算

85 迈克尔·舍默——请思考先乌托邦,而不是乌托邦或反乌托邦

86 罗杰·尚克——会思考的机器只出现在电影中

87 塞萨尔·伊达尔戈——机器不会思考,但人类也没好到哪儿去

88 史蒂芬·平克——会思考并不意味着想征服

89 凯文·汉德——宇宙中孤独的超级智能

90 杰拉尔德·斯莫尔伯格——人机之间没有共享的思维理论

91 埃尔德·沙菲尔——对人类体验的核心视而不见

92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机器直觉理论

93 罗伊·鲍迈斯特——对于作恶,它们既没有“自我”也没有能力

94 基思·德夫林——充分利用人类智能

95 汤姆·格里菲斯——所有的思维机器都类似于大脑吗

96 阿诺德·屈莱休——机器不是认知观察员

97 乔斯查·巴赫——每个社会都会得到人工智能的报答

98 戈登·凯恩——只会思考是不够的

99 森舸澜——漫无目标的智能

100 巴特·卡斯科——思维机器=高速计算机上运行的老算法

101 迈克尔·诺顿——Bug 不足以致命

102 罗伯特·萨波尔斯基——视情况而定

103 特库姆塞·菲奇——没有纳米意向性,就无法思考

104 诺加·阿里卡——元表征

105 阿伦·安德森——我们才是最聪明的思维机器

106 陶·诺瑞钱德——爱

107 马丁·塞利格曼——做机器做的事情吗

108 斯图尔特·拉塞尔——它们会让人类变得更好吗

109 昆丁·哈迪——人工智能岛的怪兽

110 罗里·桑泽兰德——这东西让我们恨不起来

111 道格拉斯·洛西克夫——是数字,还是基础?

112 托马斯·迪特里奇——如何防止智能爆炸

113 萨姆·哈里斯——我们能避免一场数字灾难吗

114 莫利·克罗克特——思维机器能弥合共情鸿沟吗

115 阿比盖尔·马什——知心的机器

116 雅典娜·费罗马诺斯——机器是否会替我们思考

117 安德里斯·罗米尔——墓碑前的郁金香

118 罗斯·安德森——为人工智能埋单的人说了算

119 丹尼尔·希利斯——我思考,所以人工智能……

120 詹姆斯·奥唐奈——纠结于这个问题

121 弗兰克·维尔切克——在变得更智能之前

122 盖瑞·马库斯——机器不会很快学会思考

123 马克·佩吉尔——它们的所做将利大于弊

124尼古拉斯·卡尔——控制危机,不在某个反乌托邦的未来

125 大卫·克里斯蒂安——有人为它负责吗

126 李·斯莫林——走向对心智的自然主义解释

127 艾莉森·高普尼克——有朝一日,机器能达到3岁儿童的智力吗

128 克里斯蒂娜·芬恩——期盼的价值

129罗尔夫·多贝里——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再过1 000 年都不会出现!

130 约翰·诺顿——当我说“布鲁诺· 拉图尔”时,我并不是指“种香蕉”

131尼克·波斯特洛姆——如今仍然是初期

132布莱恩·克里斯汀——很抱歉打扰你

133安东尼·阿吉雷——人工智能的可能性

134斯科特·阿特兰——我们是否南辕北辙

135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纳——机器仍然缺少的两种认知功能

136伦道夫·尼斯——计算机会变成会思考、会说话的狗吗

137 玛丽亚·波波娃——无法回答的客观世界

138亚历山大·威斯纳-格罗斯——自由的引擎

139托马斯·巴斯——更多的音乐,更多的灵魂,更多的诗歌和艺术

140萨特雅吉特·达斯——意料之外的结果

141约翰·托比——智能的铁律

142德克·赫尔宾——最重要的是思想,而非基因

143利奥·夏卢帕——机器不会思考永恒的问题

144卡尔罗·罗威利——自然界的自然生物

145摩西·霍夫曼——人工智能的选票投给谁

146史蒂夫·福勒——在有机主义者的世界为机器正名

147朱丽亚·克拉克——隐喻的缺陷

148汉斯·霍尔沃森——元思考,人类独一无二的能力

149约翰·马尔科夫——我们的主人、奴隶,还是朋友?

150肖恩·卡罗尔——我们都是会思考的机器

151安东尼·里斯——就我而言,我欢迎我们的机器霸主

152塞思·劳埃德——浅层学习

153蒂姆·奥莱利——如果我们是硅基人工智能的微生物,该怎么办

154乔希·邦加德——操纵者与被操纵者

155塞缪尔·阿贝斯曼——机器的荣光

156芭芭拉·施特劳赫——工作至死的机器

157埃利泽·尤德考斯基——价值载入问题

158格雷戈里·保罗——人工智能将会如何看待我们

159安德里安·克雷耶——约翰· 亨利时刻

160加里·克莱因——控制与驯化

161本杰明·伯根——道德机器 =

162奥布里·德格雷——仆人何时不再是仆人

163乔治·戴森——真正的危险是,人类将变得平庸

164弗吉尼亚·赫弗南——听上去就像天堂

165阿巴斯·拉扎——人工智能的价值

166卡伊·克劳泽——对机器智人怪异的三环测试

167理查德·尼斯比特——思维机器与无聊人生

168科特·格雷——会思考的机器杀手让我们良心安慰

169迈克尔·麦卡洛——人格尊严的共同基础

170马修·里奇——在分布式世界中重新想象自我

171玛丽·凯瑟琳·贝特森——当思维机器不再是恩惠时

172保罗·萨夫——人类将处于什么位置

173玛格丽特·利瓦伊——人类的责任

174迈克斯·泰格马克——让我们做好准备!

175托马索·波吉奥——增强版图灵测试

176梅拉妮·斯旺——未来智能的可能性

177布鲁斯·施奈尔——当思维机器触犯法律

178拉斐尔·布索——预测未来很容易

179劳伦斯·史密斯——插头被拔掉以后

180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我们阻碍了未来

181比阿特丽斯·戈洛姆——当它发生时,我们会认出它吗

182郭贞娅——一台无形的会思考的机器

183理查德·福尔曼——困惑与沉迷

184理查德·塞勒——谁害怕人工智能?

185斯科特·德拉维斯——我看到了一种共生的发展

后 记 前路很短,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全球化人工智能已经到来

——阿莱克斯·彭特兰

MIT 人类动力学实验室主任;全球大数据权威;

可穿戴设备之父;著有《智慧社会》

其实,全球化人工智能(Glob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AI)已经诞生了。它的“耳目”正是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数字化设备:信用卡、观测卫星、手机,当然还有数十亿人正在使用的互联网。它的中枢神经目前还弱得像一条小虫,不过是连接了一些传感器和效应器的结点而已,但它所具有的整体效应远远强于人们所说的协同智能。

许多国家已经在使用这类尚处于雏形的神经系统来规范公民的政治行为,“引导”国家集体意识,比如伊朗和俄罗斯都有防火墙系统,当然美国的两大政党也不例外。各国的情报部门和国防部门成为全球化人工智能的一个更沉默也更隐蔽的角落,但悄无声息的它们才是背后的控制力量。各大公司也越来越多地利用这一新生“神经系统”来诱导消费者行为,以增加利润。

尽管全球化人工智能尚属新生,它的根却早已深深扎下。全球化人工智能看似方兴未艾,其基本算法和程序早已被写进古老的法律、政治以及宗教条文之中。这是一场自然进化:创造一项法律只是写出了一条算法,只有通过政府才能执行这项“法律程序”。就在最近,商人、社会改革家甚至工程师等新生代都已敢于将自己的成果添加到全球化人工智能中。所有这些律法和程序的结果都是对法律系统的一种改善,然而我们仍然被缺乏内容、缺少透明度和责任,以及信息收集与决策机制的低效等深深困扰着。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断演化中的全球化人工智能已经开始使用数字技术代替人类社会中的机构。那些只有最基本编程和数学能力的人(例如律师、政治家及许多社会科学家),开始对自己可能失去权力和地位而充满恐惧,于是造出各种类如“放任工程师和企业家开发全球化人工智能就会带来危险”的谣言。在我看来,这些“传统程序员”的论调十分空洞,他们已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重复失败了无数次。

只要我们看看全球化人工智能最新的数字化部分,就能找到一个规律。一些新生部分正从“传统程序员”的错误中拯救人性:测地卫星不断向我们警告着全球变暖、植被破坏以及其他环境问题,并向我们提供应对这些破坏所需的方法技巧。类似地,对医疗保健、交通运输、工作模式的统计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追踪全球疫病、指导公共卫生行动的全球化网络。另一方面,美国国家安全局以及两大政党之类的新生部分,则让我们感到恐惧,因为人们担心一小部分人借此拥有控制大量人群思想与行为的潜力,甚至让那些被操纵的人对自身的处境浑然不觉。

这其实暗示了我们要忧虑的并非全球化人工智能本身,而是它的幕后操纵者。假如它的控制权掌握在一小群人手中,甚至脱离了人类的参与,那么全球化人工智能将变成一场噩梦。但如果控制权掌握在大多数人( 包含了各种群体)手中,那么它将成为统一全人类、解决全球性难题的利器。全球化人工智能成为一种分布式的智能,并接受大多数、多元化人类的引导,这种现实符合我们的共同利益。

创造一种高效的全球化人工智能非常重要,因为今天的人类正面对着许多非常棘手的难题。我们在过去4 000 年中发展的全球化人工智能,常常是依靠政治和法律执行的落后数个世纪的算法与程序,它们不仅在当下的严重危机前毫无作用,还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性的威胁。

为了让人类作为整体能够首次获得并维持一种有尊严的生活质量,我们需要小心翼翼地引导全球化人工智能的发展。这样的全球化人工智能也许将以一种重新设计的联合国形象出现,并使用新的数字化智能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这种方法要想行得通,就必须将现有的大多数人类社会系统替换成人工智能“假肢”——这些数字化系统能够十分可靠地收集精准信息,确保各种资源按照计划合理分配。

我们已经看到,这种数字化革命改善了军事和商业系统的效率。我们同时也注意到,使用越多数字“假肢”的组织,其人类领导的权力往往也更容易被分散。也许,与其用数字“假肢”去填充传统政府结构,倒不如发展出新的、更优的数字化民主。

无论全新的全球化人工智能将何去何从,有两种事实不会改变。

假如没有高效的全球化人工智能,想要全人类都过上体面的生活,无异于痴人说梦;而反对全球化人工智能的发展,就相当于支持一个更暴力、更病态的世界。

全球化人工智能的可能威胁来源于权力的集中。我们必须设法构筑更普及的民主系统,这些系统不仅要纳入人类社会,也要纳入计算机智能。

现在就开始打造和测试能够解决人类生存问题、保证权利与义务平等的全球化人工智能,非常关键。如若不然,我们可能注定要走向一个充斥着环境灾难、战争以及毫无必要的痛苦的未来。


前言/序言

[Edge 年度问题]

Edge年度问题:如何思考会思考的机器?

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那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讨论,例如计算机是否真的会思考、计算机是否具有意识等,最近几年又重新引发了新的讨论。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类人工智能如果发展到著名思想家尼克·波斯特洛姆

所说的“超级智能”阶段,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甚至会导致天文学家马丁·里斯(Martin Rees)所说的“人类的最后时光”时,我们又该怎么办?最近,斯蒂芬·霍金在BBC 节目中提出的关于人工智能的观点耸人听闻,成了舆论焦点。霍金称:“如果现在我们不遗余力地发展人工智能,这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

先别着急!在这之前,难道我们不应该去问一问那些会思考的机器,它们是怎么想的吗?它们想要获得公民权吗?它们会有意识吗?它们会期待什么类型的政府?它们会为自己组建什么样的社会模式?或者说,它们的社会与我们的社会相同吗?人类和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在认同彼此文化的基础上相互融合?

在舆论喧嚣的背后,许多领域的领军人物分别在他们的研究或者文章中,走在了探索各种人工智能问题的最前沿。在1980 年的那场大会上,人工智能就成了《机器思维》(Machines Who Think)一书的作者帕梅拉·麦考达克(Pamela McCorduck)和《会思考的机器》(Machines That Think)一书的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对话的焦点。此后,类似的

话题持续被人们热议,比如最近在Edge 的“人工智能的神话”(The Myth of AI)专栏中,虚拟现实的领军人杰伦· 拉尼尔(Jaron Lanier)提出,“计算机会伪装成人类,并引发人们的恐惧”,此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评论。

其他问题还包括: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真实了吗?我们是否已经身处智能机器的新纪元?是时候往前再迈一步了。在2015 年近200个Edge问题中,我们终于绕开了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转向了更加成熟的话题。我们不再围绕着《造星人》(Star Maker)、《禁忌星球》(ForbiddenPlanet)、《巨人:福宾计划》(Colossus :The Forbin Project)、《银翼杀手》(Blade Runner)、《2001 :太空漫游》、《她》、《黑客帝国》、《博格人》(The Borg)转了。在数学家、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 图灵(Alan Turing)发明了通用图灵机80 年后的今天,是时候让这些人工智能的先行者们带着荣誉安息了。我们都了解历史,比如2004 年的Edge 专栏就是“图灵的大教堂”。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当下正在发生什么!因此,让我们用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今年的Edge 话题:如何思考会思考的机器?


洞察智能的幽深边界: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 人类对智能的探索,从未停止。从古老的哲学思辨,到今日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我们始终追问:究竟什么是智能?机器能否拥有我们引以为傲的思考能力?而当我们赋予机器思考的火花,又将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认知,甚至我们对自身的理解?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科技报告,也非一场冰冷的理论推演。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盛大对话,一次将最闪耀的人类智慧凝聚在一起的旅程。我们邀请您,一同走进思想的殿堂,与那些曾经、现在以及可能引领未来思维方向的伟大头脑进行一场深度交流。 这是一次关于“思考”的本质追问。 “思考”二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宇宙中最深奥的奥秘。当我们说一个人“在思考”,我们究竟在指什么?是逻辑推理的严谨,是情感体验的丰富,是创造灵感的迸发,还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本书将带领您深入探究这些问题的根源。我们将追溯那些最早试图理解人类心智运作的哲学家,他们的洞察如同启明星,照亮了我们对智能的最初认知。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学的奠基,笛卡尔对身心二元论的探讨,康德对认知结构的解析,他们都为我们理解“思考”提供了宝贵的框架。 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特别是神经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崛起,“思考”的定义也变得愈发多元和复杂。我们将审视那些在认知科学领域做出突破性贡献的学者,他们如何通过实验和模型,揭示大脑活动的奥秘,量化智能的组成部分。从信息处理的视角,到连接主义的兴起,再到涌现理论的阐释,我们将看到不同学科如何汇聚,共同绘制出智能的复杂图景。 这是一次关于“机器”可能性的极限探索。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由硅和代码构筑的智能实体——机器,关于“它们能否思考”的疑问便变得尤为尖锐。本书将以一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探讨人工智能(AI)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关键里程碑。我们将回顾早期的人工智能理论,如符号主义学派的努力,以及它们所面临的挑战。接着,我们将深入了解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的革命性进展,以及它们如何让机器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游戏博弈等领域展现出惊人的能力。 然而,本书的目的并非仅仅罗列AI技术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将引导我们思考这些“能力”与真正的“思考”之间是否存在本质的区别。图灵测试的意义何在?它是衡量机器智能的金标准,还是一个可能被轻易绕过的障眼法?“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概念区分,又揭示了我们对机器智能的哪些期待和担忧?我们将探讨那些对AI的未来发展持有不同见解的思考者,他们的观点,无论是乐观的憧憬还是审慎的警示,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维度。 这是一次关于“对话”的深刻隐喻。 “对话”是本书的核心叙事方式,它不仅是信息交流的手段,更是思想碰撞的催化剂,是理解彼此、拓展认知的桥梁。本书将巧妙地模拟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场景,将那些对智能、意识、生命等宏大问题有着深刻见解的思想家们,置于同一个思想场域之中。 想象一下,牛顿的严谨逻辑,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和哲学思考交织;达尔文的进化论,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展开对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先驱们一同探讨宇宙的秩序。更重要的是,当这些人类智慧的巨匠,与那些在AI领域开创性工作的先驱,如艾伦·图灵、马文·明斯基、约翰·麦卡锡,以及当代那些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探索的学者们“对话”时,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 本书将精选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思想片段,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您将有机会“亲临”那些改变人类历史的思维瞬间,感受那些伟大的头脑是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形成深刻见解的。这些“对话”将不仅仅是观点的陈列,更是思维方式的示范,是您学习如何更清晰、更深刻地思考的绝佳机会。 这是一次关于“大问题”的终极追问。 本书的灵魂在于对那些“大问题”的持续探索。当机器能够模拟甚至超越人类在某些方面的智能时,我们该如何定义“人”?意识是否是智能的必然产物?如果机器拥有了意识,我们又该如何与之相处? 我们将深入探讨“意识”的奥秘,从哲学层面的“难问题”到神经科学的探索,再到计算模型中的尝试。我们也将审视“自我”的概念,机器是否可能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如果机器能够学习、推理、创造,甚至感受到“情绪”(尽管这种情绪可能与人类的体验截然不同),那它们是否就拥有了某种意义上的“生命”? 本书还将触及伦理、社会和哲学的深远影响。当AI的能力日益强大,我们如何确保其发展符合人类的福祉?AI是否会加剧社会不平等?我们又该如何应对那些可能由AI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例如工作岗位的消失、信息茧房的加剧,甚至是潜在的生存风险?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大问题”,本书将鼓励您在与这些伟大头脑的“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路径。 这是一次思维的启蒙,一场认知的革新。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激发您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它是一扇窗,让您窥探人类智慧的辽阔星空;它是一面镜子,让您反思自身的思维模式;它更是一本行动指南,鼓励您在面对未知和复杂时,保持好奇、保持批判、保持探索的精神。 无论您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士,还是对智能、哲学、科技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为您带来一次难忘的思想旅程。它将帮助您: 深化对“思考”本质的理解: 从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到计算科学,全面认识智能的构成与运作。 洞察人工智能发展的脉络与未来: 理解AI的关键技术,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与伦理挑战。 学习伟大头脑的思维方式: 通过模拟对话,掌握跨学科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拓展对人类自身与宇宙的认知: 在与机器智能的对比中,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智能的独特性与局限性,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培养应对AI时代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和伦理变革的意识和能力。 加入这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让我们一起探寻智能的幽深边界,解锁思维的无限可能。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相遇;每一次思考,都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准备好,您的思维将因此而不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编辑水平着实值得称赞,它成功地将几位风格迥异、学术背景迥然不同的重量级人物的思想精髓,编织成了一张逻辑清晰、引人入胜的知识网络。其中对“涌现性”的讨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细腻地描绘了当简单元素组合到一定规模后,如何诞生出全新的、不可预测的属性。这不仅仅是科学的阐述,更是一种对创造性本身的赞美。书中几处对于“局限性”的坦诚讨论,也体现了作者们的学术担当,他们毫不讳言当前人类理解的边界在哪里,同时也勇敢地指出了通往未知领域的几条潜在路径。阅读体验是酣畅淋漓的,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级的研讨会现场,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贡献出自己最深刻的思考,共同推高了讨论的层次。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籍,它需要时间、专注和一种对深层智慧的渴求。

评分

这本新近出版的文集,汇聚了数位重量级思想家的洞见,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并非一本教科书式的论述,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思维碰撞现场的记录。作者们对诸如意识的本质、价值判断的根源,以及人类智能的极限等宏大命题,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思辨深度。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自己的固有认知受到了挑战,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信念,在他们严密的逻辑推导和丰富的历史参照下,开始显露出裂痕。尤其欣赏其中几篇对伦理困境的剖析,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将读者引入一个更加复杂、更具张力的道德迷宫,迫使我们直面选择背后的沉重代价。全书的节奏感把握得很好,从对基础概念的梳理,到对前沿科技可能性的展望,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富有张力的知识体系。对于任何渴望跳出日常思维定势、进行一次深度智力漫步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次不容错过的体验。它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场与人类最杰出头脑之间的私密对话,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仍久久回味其中激荡的火花。

评分

读完这本汇编,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们对于“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这个问题,进行了极其细致和耐心的解构。他们的讨论避开了那些浮于表面的哲学口号,而是深入到认知过程的最深处,去探究知识是如何被建构、被验证、甚至是被误导的。其中关于真理与效用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尤为精妙。他们并未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展示了在特定情境下,某种“有效的叙事”是如何暂时地成为了我们理解世界的“真理”。这种对认识论的细致打磨,让原本抽象的哲学议题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现实的张力。行文风格上,有几位学者的笔触显得尤为老辣,他们擅长用精准而略带戏谑的语言,解构掉读者心中那些僵化的框架。全书的结构设计也颇具匠心,不同学派的观点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没有让任何一家独占话语权,使得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开放的、邀请思考的姿态。

评分

这本书散发着一种古典的思辨魅力,它专注于那些亘古不变的、关于存在的根本问题,但却用极具现代性的视角去审视它们。作者们在探讨“目的性”时,采取了一种近乎建筑学家的严谨态度,层层剥离事物表象,探求其最核心的驱动力。我注意到,不同作者在处理“意向性”这一概念时,展现出了惊人的观点差异,有人坚持其不可还原的本体论地位,而另一些人则试图将其完全还原为一系列可计算的反馈回路。这种思想上的“交锋”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它没有试图强行达成共识,而是精心维护了观点的张力,这对于提升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整部作品的文字密度很高,每一个句子都似乎承载了厚重的思想重量,需要读者放慢脚步,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层次。

评分

这套文集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任何一个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感兴趣的求知者感到振奋。不同于许多仅关注单一学科的专著,这里的探讨跨越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乃至神经科学的边界。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们对于“语境”的重视。他们一再强调,任何形式的思考,无论是机器模拟的还是人类自发的,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在讨论“学习”这一概念时,几位专家引用了大量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案例进行对比,清晰地揭示了文化偏见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的。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位作者对“悖论”的解读,他没有将悖论视为思维的死胡同,反而视其为推动认知进步的必要催化剂。这种积极拥抱复杂性的态度,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活力,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或晦涩,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读书好,多读书,长知识

评分

科普类读物,比较厚,还没有来得及看,这次买了AI方面的8本书,有的看了

评分

!真的是超级好的一次购物之旅!

评分

书感觉还是可以的,虽然还没有打开看。京东的快递速度,非常的给力。

评分

京东购书还是蛮不错的,优惠力度大,书的质量也好,服务态度好。

评分

内容丰富有思考有逻辑,京东的配送一如既往的出色

评分

让你聪明的问题,就这么简单。看一下。

评分

不要让自己落伍,学海无涯

评分

服务好,送货快,信任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