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中国鱼类图鉴

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中国鱼类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林春 著
图书标签:
  • 鱼类
  • 中国鱼类
  • 自然生态
  • 生物多样性
  • 图鉴
  • 科普
  • 动物
  • 中国自然
  • 生态学
  • 观赏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77502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84293
品牌:日知图书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20
字数:486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自然科普
  纸上的中国自然博物馆——真正展现中国自然之美精品书系
  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专家团队
  国内插画师团队
  历时七年斥巨资倾力打造
  展现中国本土风物的科普图鉴类读物
  3500种中国野生动植物
  4800余幅精美绝伦彩色插图
  780万字自然科普巨著
  ——弘扬专属于中国的自然之美
  ◎具有价值的中国主题
  这是一部每个对于大自然、对于这片母土怀有热爱的人,都值得收藏一生的经典之作。“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内容紧扣“中国自然”这一主题,是国内专为展现中国自然动植物题材而制作的产品,系统全面、制作精良、内容丰富。
  已出版:
  《中国鸟类图鉴》
  《中国鱼类图鉴》
  《中国观赏花卉图鉴》
  《中国野花图鉴》
  《中国野菜图鉴》
  《中国昆虫图鉴》
  陆续出版:
  《中国恐龙与史前动物图鉴》
  《中国蝴蝶与蛾类图鉴》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中国农作物图鉴》
  《中国古生物与化石图鉴》
  《中国哺乳动物图鉴》
  《中国两栖与爬行动物图鉴》
  《中国野生菌类图鉴》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图鉴》
  《中国宝石图鉴》
  《中国岩石与矿物图鉴》
  《中国宠物图鉴》
  ……
  ◎富有经验的专家团队
  为让“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成为跨时代的经典,专业性和可读性并举,特聘请国内各学术领域颇具名气、并依然在为弘扬中国科普事业不断奉献的领军人物,组成专家团队,联合确立主题、编写制订内容。
  本册《中国鱼类图鉴》
  作者:李林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现任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鱼类养殖生物学教学与科研工作20余载。主持的《鱼类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主编《鱼类养殖生物学》(上、下册)、《实用鱼类学》、《名特优水产养殖技术》与《水产养殖操作技能》等国家及高职高专规划教材4部,超过200万字。
  ◎专业插画师纯人工绘制插图
  本系列图书的又一大亮点,4800余幅插画均为人工绘制。展现知识点所涉及的内容,每个知识点均配有2~4幅彩色插图,这些插图亦由国内的插画团队创作完成,保证每一页都能让读者领略科普图鉴真正的魅力所在。
  ◎精装书全彩色印刷展现逼真、绝美的视觉效
  《中国之美 自然生态图鉴:中国鱼类图鉴》采用法式软精装设计,无光铜版纸,全彩色,页面精美,装帧高端典雅,除了赏心悦目的阅读享受,也具珍藏价值。

内容简介

  《中国鱼类图鉴》是“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系列作品中的一部。本系列图书紧扣“中国”这一主题,从自然科学普及的角度出发,科学系统、面面俱到地为读者展现了全部中国鱼类,是一部极具知识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中国鱼类大典。
  《中国鱼类图鉴》分为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2篇,介绍了600余种中国鱼类。每种均详尽地介绍了鱼类名称、地方名、主要分布地区、拉丁文,以及详尽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利用价值。
  《中国鱼类图鉴》所讲述的每一种鱼,都配有手绘彩色插图,包含各部位拉线解析。
  《中国鱼类图鉴》在书后附有简明的内容索引,更方便读者查阅。
  《中国鱼类图鉴》让读者朋友可以直观、详细地了解中国鱼类知识,极具实用性,精美的精装装帧,更是适合家庭阅读与收藏。

作者简介

  李林春,现任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鱼类养殖生物学教学与科研工作20余载。主持的《鱼类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编《鱼类养殖生物学》(上、下册)、《实用鱼类学》、《名特优水产养殖技术》与《水产养殖操作技能》等国家级及高职高专规划教材4部,超过200万字。

内页插图

目录

硬骨鱼类
2 中华鲟
2 长江鲟
3 施氏鲟
3 库页岛鲟
4 裸腹鲟
4 白鲟
5 短颌鲚
5 刀鲚
6 鳀鱼
6 长颌棱鳀
7 黄鲫
7 凤鲚
8 七丝鲚
8 远东拟沙丁鱼
9 青鳞鱼
9 鲥鱼
10 花
10 鲱
11 斑
11 鳓鱼
12 宝刀鱼
12 银鱼
13 大银鱼
13 白肌银鱼
14 北极茴鱼
14 香鱼
15 黑斑狗鱼
15 长蛇鲻
16 长条蛇鲻
16 杂斑狗母鱼
17 马苏大麻哈鱼
17 大麻哈鱼
18 驼背大麻哈鱼
18 花羔红点鲑
19 细鳞鱼
19 哲罗鲑
20 马口鱼
20 唐鱼
21 宽鳍
21 中华
22 高体
22 彩石鲋
23 大鳍刺
23 寡鳞刺
24 花
24 长吻
25 似刺鳊
25 似
26 麦穗鱼
26 长麦穗鱼
27 华鳈
27 小鳈
28 黑鳍鳈
28 银色颌须
29 铜鱼
29 圆口铜鱼
30 吻
30 圆筒吻
31 似
31 棒花鱼
32 长蛇
32 蛇
33 光唇蛇
33 湘江鳅
34 异螺鳅
34 青鱼
35 草鱼
……
软骨鱼类
294 狭纹虎鲨
294 长吻角鲨
295 鲸鲨
295 扁头哈那鲨
296 噬人鲨
296 路氏双髻鲨
297 吻沟双髻鲨
297 日本须鲨
298 黑印真鲨
298 色拉真鲨
299 皱唇鲨
299 白斑星鲨
300 灰星鲨
300 黑斑双鳍电鳐
301 丁氏双鳍电鳐
301 颗粒犁头鳐
302 中国团扇鳐
302 美鳐
303 光
303 花点
304 无斑鹞鲼
304 聂氏无刺鲼
305 内容索引












































精彩书摘

  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形态特征 体纺锤形,腹部平直,尾部细长。吻尖,稍上翘,口小而能伸缩,上下唇具有角质乳突。须两对,位于吻的腹面,排成一横排。鳃孔大。鳃弓肥厚,鳃耙较稀,似棒型。体上覆有5行纵行骨板。背鳍前骨板一般为12~14块。幼体骨板之间的皮肤光滑,成体较粗糙。头部皮肤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歪尾。肠内有7~8个螺旋瓣。头部和身体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为白色,各鳍灰色。
  ·生态习性 个体大,“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腊子即指中华鲟。为洄游性鱼类,栖息于大江河及近海底层。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为砾石的江段繁殖,产卵场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和川江上段,产卵期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卵为粘性。为生长迅速的大型鱼类,一般成熟雄鱼重40kg以上,雌鱼重120kg以上。幼鲟主食各类底栖动物,成鱼食昆虫幼虫、硅藻及腐殖质。
  ·利用价值 鱼卵可加工成鱼子酱,是一种佳肴;鳔和脊索可制作鱼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地方名:鳇鱼、腊子。
  鲟科:Acipenseridae
  分布:分布于各大江河,以长江出产较多。
  长江鲟
  Acipenser dabryanus (Duméri)
  ·形态特征 各行骨板间的皮肤遍布颗粒状细小突起,极为粗糙,头背面在幼体具有明显的小刺。背鳍前有10~12块骨板。鳃耙33~54枚。
  ·生态习性 为淡水定居性鱼类,栖息于长江上游水流较急、石质河底的水流中。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达到性成熟的个体。
  ·利用价值 鱼卵可加工成鱼子酱,鳔和脊索能制作鱼胶。可在上游建立人工孵育场培养幼鱼放流,并可作为大型水库的放养对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地方名:鲟鱼、沙腊子。
  鲟科:Acipenseridae
  分布:分布于长江上游。
  ……

前言/序言

  从神秘莫测的史前生物到飞翔的鸟类,从鱼到虫,从田间地头不起眼的野花野草到美丽炫目的观赏花卉……有阳光雨露的地方,就有植被和动物的繁衍与发展,它们依从着自然规律而发展变化,生生不息,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生态,不断创造着新生的美好,使一个异彩纷呈、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呈现在我们面前。
  对于专业生物学家来说,研究大自然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对于普通人来说,自然的秘密更多的和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情怀。它是年少时笼中蝈蝈的鸣叫,是追捕蝴蝶的童真,是天空种鸟儿掠过的身影,是稻谷成熟的喜悦,也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辩论和思考,是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中国人辛勤劳动和积累经验的时光中和丰富的情感混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意象,如对土地的眷恋,对故乡的思念等。
  “中国之美——自然科普图鉴”是一套专为展现中国独有的自然生态之美而策划出版的大型系列丛书,包括《中国昆虫图鉴》《中国鱼类图鉴》《中国野菜图鉴》《中国野花图鉴》《中国观赏花卉图鉴》《中国恐龙图鉴》《中国鸟类图鉴》《中国蝴蝶与蛾类图鉴》《中国田野作物图鉴》《中国古动物化石图鉴》,共计10册,其内容涵盖了从植物界到动物界,从古生物到现代生物的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中国生命科学的研究新成果,是国内首部大型词典型自然科普图鉴。
  本套丛书由资深植物学、昆虫学、鱼类学、恐龙专家亲自撰稿,娓娓道来,科学权威。全套书的插图由国内著名的写实插画团队受邀绘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以直接让你叫出它们的名字。科技绘画为人类拓展着对生物的认识和反映,那艺术视觉的张力、记述场景的再现、融合着水土木的生态环境——反映着融合的生命力,多角度展现了中国美丽的生物大世界,也展现了中国人运用智慧,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以及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可以说不但是一套很有价值的生物工具书,更是一套送给普通读者、激励我们了解母体、热爱自然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科普读物。
  谨祝,开卷有益。

《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系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读者奉上了一部关于中国自然风貌与生命的宏伟画卷。本系列共分多卷,每一卷都聚焦于中国某个独特而重要的自然领域,力求全景式地展现这片土地上丰富多样的生命奇迹和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 第一卷:《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鸟类卷》 中国,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广、生态类型最多样的国家之一,孕育了极其丰富多彩的鸟类资源。从巍峨的青藏高原到浩渺的南海之滨,从茂密的原始森林到广袤的草原湿地,每一片土地都栖息着形态各异、习性独特的鸟类。 《鸟类卷》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本书精选了中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鸟类,涵盖了从体型庞大的鹤类、鹰类,到小巧玲珑的雀形目鸟类,以及珍稀濒危的特有物种。每一页都凝聚了摄影师们在艰苦环境下捕捉到的珍贵瞬间,每一张照片都栩栩如生,仿佛能听见鸟儿婉转的歌唱,看见它们矫健的身姿。 书中不仅提供了精美的鸟类彩色照片,更重要的是,每一张照片都配有详实而专业的文字介绍。我们将深入探究每一种鸟类的分类、形态特征、分布区域、生活习性(如迁徙规律、繁殖方式、食性特点)、以及它们在中国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我们将详细介绍丹顶鹤在湿地生态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它们长途迁徙的艰辛旅程;我们将解析金雕如何凭借其敏锐的视力和强大的力量成为高原的霸主;我们还会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灌丛鸟类,它们如何巧妙地利用隐蔽的栖息环境生存繁衍。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将鸟类与它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我们不仅仅是展示鸟类本身,更是描绘它们所处的栖息地:是云雾缭绕的高山草甸,是水草丰茂的江南泽国,还是盐碱滩涂的奇幻世界?通过对鸟类及其生存环境的联动描绘,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自然生态的紧迫性。 我们还将重点关注中国境内的一些特有鸟类,这些“中国制造”的宝贵财富,它们身上承载着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演化历史。例如,白鹇、血雉等,它们在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中演化出独特的形态和习性,是世界鸟类学研究的宝藏。 此外,《鸟类卷》还特别加入了关于鸟类保护的章节。我们将介绍当前中国鸟类保护面临的挑战,以及科学家和保护组织所做的努力。读者将了解到,许多曾经普遍的鸟类正面临着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威胁,而它们的生存状况,也直接反映着我们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本书旨在通过知识的普及,唤醒更多人对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的意识,共同守护这片土地上空灵的生命。 第二卷:《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兽类卷》 中国大陆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地貌,为陆生哺乳动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空间和多样的生态位,由此孕育出令人惊叹的兽类多样性。从神秘的雪豹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从威风凛凛的老虎到灵巧的狐狸,中国的兽类家族是自然界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 《兽类卷》将带您深入了解那些奔跑、跳跃、攀爬、潜行在中国山川河流间的精彩生命。本书精心挑选了中国境内具有代表性、或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兽类,它们涵盖了从大型食肉动物、植食动物,到小型啮齿类、翼手类,以及那些隐藏在深山密林中、鲜为人知的夜行动物。 每一页的精彩图片,都凝聚了摄影师们无数次的守候与追踪,捕捉到了兽类最真实、最生动的瞬间。无论是藏羚羊在高原上疾驰的身影,还是野猪在林间觅食的憨态,亦或是水獭在溪流中嬉戏的欢乐,都将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广阔的自然之中。 随图而来的,是详尽而科学的文字介绍。我们将逐一剖析每一种兽类的分类学信息、精确的形态学描述,详细阐述它们的地理分布范围、在不同生境中的栖息偏好,以及它们独特的生活习性。我们会深入探究它们的食性策略:是凶猛的捕食者,还是温和的草食者,亦或是机会主义的杂食者?我们将详细描述它们的繁殖和育幼行为,了解它们如何在新生命诞生后,用生命的本能去守护和传承。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兽类与其生存的宏大生态背景相结合。我们不仅仅展示动物本身,更描绘了它们所处的壮丽家园:是险峻的横断山脉,是辽阔的内蒙古草原,是九寨沟的幽静森林,还是长江流域的湿润河岸?通过对兽类及其复杂生态关系的描绘,读者将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物种都在其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的兴衰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息息相关。 我们将特别介绍那些在中国特有、或是具有极高保护价值的明星物种。例如,雪豹,这位“雪域精灵”,它如何在极端的寒冷和稀薄的空气中生存?大熊猫,中国的国宝,我们将在书中揭示它们独特的竹食习性以及面临的生存挑战。此外,还会涵盖华南虎、亚洲象、野马等珍稀物种,它们的每一次出现,都代表着中国自然生态的顽强生命力。 《兽类卷》还将关注兽类保护工作。我们将审视当前中国兽类所面临的威胁,如栖息地破坏、非法盗猎、人兽冲突等,并介绍科学家、保护组织以及当地社区为扭转这一局面所付出的努力。本书希望通过知识的传递,激发读者对野生兽类的同情与尊重,理解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第三卷:《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植物卷》 中国,一个拥有极其多样气候类型和地形地貌的国度,孕育了世界上最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之一。从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到温暖湿润的南方丘陵,从干旱的西北荒漠到浩瀚的青藏高原,几乎囊括了全球大部分重要的植物地理区域。 《植物卷》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壮丽的植物世界,领略其无尽的生机与魅力。本书精选了中国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涵盖了从古老而珍稀的孑遗植物,到适应力极强的草本花卉,再到巍峨挺拔的参天古树,以及那些在极端环境中顽强生存的特殊植物。 每一页都经过精心挑选的图片,展示了植物最精美的形态:无论是杜鹃花的绚烂色彩,还是银杏叶的金黄飞舞,亦或是珙桐花如鸽子展翅的优雅,都将以最直观、最艺术的方式呈现。 与精美图片相得益彰的,是详实而科学的文字介绍。我们将对每一种植物进行清晰的分类学定位,并细致地描述其形态特征,包括根、茎、叶、花、果等各个部分的独特之处。我们将深入探究它们的地理分布,了解它们偏好的生境条件——是疏松肥沃的土壤,还是贫瘠瘠瘦的岩石缝隙?我们将解析它们的生态学特性,例如它们的繁殖方式(孢子、种子、无性繁殖)、生命周期,以及它们在中国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例如作为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营造栖息地等。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将植物与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深度关联。我们不仅仅展示植物本身,更描绘了它们栖息的生态系统:是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是阳光普照的高山草甸,是水流潺潺的河谷湿地,还是风沙肆虐的戈壁荒漠?通过对植物及其复杂生态关系的描绘,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每一株植物都是其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的生长和繁衍,是整个生态系统健康运转的晴雨表。 我们将特别关注中国特有的珍稀植物,它们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瑰宝。例如,珙桐,被称为“鸽子花树”,它是古老孑遗植物的代表;水杉,被称为“活化石”,它的发现曾震惊世界。我们还会介绍那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药用价值的植物,并揭示它们背后蕴含的传统智慧。 此外,《植物卷》还将探讨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如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等,并介绍科学家、植物园以及民间组织在保护这些宝贵自然财富方面所做的努力。本书旨在通过普及植物知识,提升公众对植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人们参与到保护中国植物资源的热情中来,共同守护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 《中国之美:自然生态图鉴》系列,旨在通过严谨的科学内容、精美的视觉呈现和深刻的生态理念,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并珍视中国丰富而独特的自然之美。每一卷都是一次深入自然的探索,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图鉴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封面那种亚光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讲究,既能很好地展现出插图的细节,又不会显得过于反光。最让我惊喜的是,那些手绘的插图,线条细腻,色彩过渡自然,完全不像某些图鉴那样只是简单地将照片裁剪后贴上去。特别是对一些复杂纹理的描绘,比如鱼鳞的光泽变化,或者鳍部的半透明质感,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这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我以前买过一些同类的自然图鉴,通常为了追求信息量,设计上就会显得很单调,但这本书在信息呈现和视觉美感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让我每次翻开它都像在进行一次视觉的享受,而不是例行公事地查阅资料。光是看着那些精美的图版,就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和艺术的深厚敬意。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自然观察者,我最看重图鉴的实用性——能否帮助我在野外准确辨识。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可以说是顶尖水准。它收录的物种覆盖面非常广,从那些耳熟能详的代表性物种,到一些只有在特定小流域才能见到的“隐士”鱼类,都一一囊括。更重要的是,它对于形态相似物种之间的区分特征描述得非常精辟和直观。例如,它会明确指出“A种的背鳍基部斑点比B种更靠前”,这种精确到位的对比,远比笼统地说“形态略有不同”要有价值得多。有了它,我在进行实地记录时信心倍增,不再需要依赖模糊的记忆去猜测自己到底看到了什么。它真正做到了将复杂的生物学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野外识别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透着一股沉静而富有温度的叙事感。它并非那种冷冰冰的科学报告,而是充满了对这些水生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作者在描述每一个物种的生态故事时,常常会穿插一些观察者的感悟,比如它们如何顽强地适应环境,或者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所面临的困境。这种人文关怀的融入,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物种列表。它不仅仅是在告诉我“这是什么鱼”,更是在告诉我“它如何生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这种引导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将一本专业的图鉴,升华为一本关于生命多样性的博物学著作,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图鉴”这类书籍的深度抱有疑虑,总觉得它们大多停留在基础的物种识别层面。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罗列了物种名称和形态特征,更深入地探讨了许多生态学上的细节。比如,对于不同栖息地水域的描述,不仅仅是地理位置,还包括了水流速度、底质构成甚至水生植被的分布情况。书中对于一些特定物种的习性分析,例如洄游路线的复杂性、繁殖期的行为变化,都提供了非常详实的数据支持,很多是我在其他更专业的学术著作中才能找到的信息。这让我明白,编写者显然是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进行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使得内容既有广度,更有令人信服的深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的爱好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深度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逻辑清晰得令人称赞。在信息密集的图鉴中,有效的布局是留住读者的关键。我特别欣赏它在信息区块划分上的处理。每一个物种的介绍页,都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左侧是主图,右侧是关键信息点(如命名历史、分布区、体型数据),下方则留出了专门的区域用于记录有趣的生物学故事或者保护现状。这种结构使得我在快速查找某个特征时不会被无关信息干扰,而在想要深入了解时,又能顺畅地找到所需的拓展阅读。而且,书中索引部分的制作也极其用心,不仅按学名排序,还设有俗名和关键形态特征的交叉索引,极大地提升了查阅效率,体现了编撰者对用户使用体验的细致考量。

评分

买了全套,只粗略翻了下就看不下去了,图鉴每个物种附带图片和详细介绍,对学生来说趣味性不大。封皮大于内页,边角容易褶皱,不能立着看。有一本封装线处开裂。

评分

不错的书,满200减100真是划算啊

评分

内容很丰富,活动时入手的,很喜欢

评分

介绍很详细,内容深度基本上算作介于专业读物与科普读物之间

评分

买了一整套,个人感觉非常值!

评分

书不错,儿子很喜欢

评分

分类不是很清晰。

评分

很不错的书,买了一套,真是图文并茂。

评分

不错,孩子挺喜欢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