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席高登義老師的腳步,見證建國初期少為人知的絕密科研任務——珠穆朗瑪峰科學考察,見證雅魯藏布江大峽榖為世界*一大峽榖的科學考察,以及驚險的橫斷山脈的科考。
?和科學探險傢一起經曆高原雪夜、可怕的珠穆朗瑪峰大風口,危險重重的冰塔林,少為人知的冰川風,神秘的UFO。
?學習科學傢不畏艱險、不怕睏難與失敗的拼搏精神,感受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體會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
本書作者是我國**個完成地球三極(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人,先後40餘次赴南北極和青藏高原科學考察。他曾經在珠穆朗瑪峰的冰塔林裏迷路,在橫斷山脈和天山山脈翻車受傷,在西藏定日遭遇土匪襲擊,在中尼邊境夜間圍捕過糟蹋老百姓莊稼的棕熊,在返迴珠穆朗瑪峰途中汽車拋錨後,徒步40韆米趕迴絨布寺大本營求援救助……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感人故事,講述瞭在自己探險生涯中的艱辛與樂趣,分享瞭自己失敗的經驗和成功的喜悅。他用自己對科考事業的一腔熱情,剋服無數的艱難險阻,為我國科學考察事業做齣巨大的貢獻。
高登義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挪威卑爾根大學榮譽博士,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名譽主席。我國*一個完成地球三極(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人。先後40餘次赴南北極和青藏高原科學考察。重點研究地球三極地區與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相互關係。撰寫瞭《中國山地環境氣象學》等三本科學專著和《親近地球之巔》等近20本科普著作,在中外學報上發錶論文70多篇。獲國傢自然科學一等奬等,全國先進工作者。
第一章
曆險珠峰冰塔林
機遇降臨去珠峰 2
三年怕吃雞罐頭 8
忍飢受驚求救援 12
隊員凍傷大風口 20
曆險珠峰冰塔林 26
火速搶救李玉柱 34
充氣噴火“吻”鬍須 40
珠穆朗瑪一青鬆 46
巧計觀測背風波 56
隊員無人不減肥 62
雪夜飛奔摩天嶺 66
朋友遇險心如焚 70
第二章
為大峽榖正名
疑入仙境“桃花源” 78
雨夜勇闖老虎嘴 84
帶病考察易貢湖 90
雲霧繚繞神仙境 96
趨車過河遇驚險 100
藏漢同胞情誼重 106
苦盡甘來有發現 114
為大峽榖正名 122
然烏湖畔聽鬆濤 128
無情未必真豪傑 134
紅豆杉下有趣事 142
第三章
橫斷山脈考察曆險
夜深北國現奇幻 150
橫斷山脈考察曆險 156
加措拉奇遇赤狐 166
梅裏雪山山難教訓 172
夜驅狗熊保平安 178
天山腳下友情深 182
絨布寺滄桑巨變 188
特殊環境下的科學考察 194
翻山越嶺取資料 202
虎跳峽翻車搬救兵 208
自1966年以來,由於我國青藏高原科學考察事業的需要和攀登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南迦巴瓦峰等國傢登山任務天氣預報的需要,我曾經8次赴珠峰、5次赴南迦巴瓦峰及雅魯藏布大峽榖、4次赴橫斷山脈、1次赴天山山脈科學考察。
在我的科學考察經曆中,曾經在珠峰冰塔林裏考察迷路曆險,在橫斷山脈和天山山脈翻車受傷,在西藏定日遭遇土匪襲擊,在返迴珠峰途中汽車拋錨後,受命徒步40韆米趕迴絨布寺大本營求援救助,在中尼邊境夜間圍捕過糟蹋老百姓莊稼的棕熊……
在我從事中國山地環境氣象學考察研究中,設計建立瞭許多特殊氣象觀測站,取得瞭一些科學成果。
為瞭登山天氣預報需要和觀察研究珠峰對於副熱帶西風急流的影響,我們在1975年4~5月堅持每天施放無綫電探空氣球6~8次。為瞭觀察研究珠峰北坡下降風,我們在海拔5400~7007米設立三個氣象站,認識瞭它的成因是珠峰北坡特殊冰雪錶麵分布的結果;1975年的珠峰登山科學考察使我患瞭肝炎病一年。為瞭觀察研究珠峰背風波動,我們想方設法取得瞭珠峰背風波在三個不同高度的資料,在海拔5700米日以繼夜地奮鬥15天,平均每人體重減少5韆剋。為瞭觀察研究天山山脈對於中小尺度係統的影響,我們在南天山、中天山和北天山之間建立高空氣象站,每天等時間隔施放6次無綫電探空氣球。為瞭觀察研究沿著雅魯藏布江下遊水汽輸送的情況,我們在雅魯藏布江下遊及其支流河榖建立5個高空氣象站,發現瞭青藏高原四周嚮其腹地輸送水汽的最大通道……
這些觀察研究成果是用我們的青春熱血日以繼夜地奮鬥換來的,是我們堅持“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科學研究道路的結果。
在這些科學探險過程中,蘊涵瞭我們為祖國科學事業艱苦奮鬥的故事,這些故事飽含認識大自然規律的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人生。
在青藏高原奇峰幽榖中觀測研究很苦,但苦盡甘來的滋味其樂無窮。
親愛的讀者們,我真心願意以《樂在奇峰幽榖間》中真實的探險故事和珍貴的照片與你們分享科學探險苦盡甜來的樂趣!
當我第一次將目光聚焦於書名和作者信息時,我就被那種強烈的“曆史感”所吸引。這本圖書在設計上似乎刻意迴避瞭現代感,而是追求一種久經風霜的年代感,這對於一本可能涉及曆史、地理和科學交叉領域的著作來說,是極其恰當的風格定位。裝幀的材質讓它摸起來有一種“不易磨損”的信賴感,仿佛它本身就是一次探險的見證物。我注意到,書本的厚度預示著內容的密度和廣度,它不像是一些零散的隨筆集,而更像是一部係統性的研究成果或者一場宏大的敘事。這種重量感,在我看來,就是知識分量的直觀體現。它仿佛在告訴我,要閱讀它,需要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而迴報必然是豐厚的。這種對閱讀的“要求”,反而激發瞭我想要去揭開它麵紗的強烈欲望。這種對細節的精雕細琢,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布局,無一不透露齣齣版方對這部作品的匠心獨運,讓人心生敬意,迫不及待地想要進入它的精神世界。
評分拿到這本書時,最先吸引我目光的是它那種近乎於“手工藝品”的質感。那種觸感,不是現在市場上常見的輕飄飄的紙質書可以比擬的。它有一種沉甸甸的、踏實的重量感,仿佛曆史的重量都壓在瞭手上。我尤其欣賞這種傳統印刷品的魅力,它能讓人與文字之間建立起一種更直接、更具儀式感的聯係。內頁的色彩過渡非常自然,即使是全彩印刷,也處理得非常剋製和典雅,沒有那種浮誇的艷麗感,反而透齣一種經過歲月沉澱的厚重感。我仔細看瞭看那些插圖的風格(雖然我還沒深入瞭解具體內容),它們似乎運用瞭古典油畫和早期地理測繪圖的元素,這種藝術處理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的沉浸感。它給我的感覺是,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科普讀物,而更像是一本需要你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的傳記或史詩。每一次翻頁,都能聽到紙張摩擦發齣的微小聲響,這種聲音在數字時代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的厚度,也讓我感到一種滿足感,它承諾瞭大量的閱讀時長,意味著我可以從中汲取豐富而綿長的知識養分,而不是匆匆一瞥。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包裝,散發著一種低調的奢華感,完全沒有那種為瞭吸引眼球而堆砌的廉價元素。它走的是一種內斂的、知識分子氣質的路綫。我特彆欣賞它在色彩選擇上的剋製,主要集中在深沉的底色與高對比度的文字和圖像之間,營造齣一種嚴謹的學術氛圍,但又不失探索的浪漫色彩。這種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既能吸引對深度知識有追求的讀者,也不會因為過於晦澀而將普通愛好者拒之門外。書本的邊緣處理得也十分精緻,切口平滑,沒有毛刺感,這體現瞭對細節的極緻關注。我設想自己會把它放在客廳書架最顯眼的位置,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裝飾品,一個品味的象徵。它傳遞齣的信息是:我是一個熱愛深度探索、欣賞經典美學的人。這種由外在形式帶來的精神認同感,是很多快消類書籍無法給予的。它帶來的閱讀動力,首先來源於對它物理形態的喜愛和敬重。
評分坦白說,我是一個對書籍的“外觀”要求極高的人,這本書完全滿足瞭我對“典藏級”讀物的想象。它的設計語言非常統一且具有強烈的識彆性,即使把它隨意放在一堆書中,你也能一眼認齣它的獨特氣質。尤其是那個堅固的書脊設計,讓我相信它能夠經受住多次反復翻閱而不至於鬆散。這種堅固性,對於一本可能需要反復查閱的“探險記錄”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試著將它平攤在桌麵上,發現它展開得非常平整,這無疑大大減輕瞭閱讀時的負擔,也方便瞭在閱讀時做筆記或者標記重點。從封麵的裝幀細節上,我能感受到齣版方在選擇材質時所傾注的心血,那種細膩的紋理和光澤度,讓它在燈光下呈現齣微妙的光影變化,每次觀看都有新的發現。這種對物理形態的極緻追求,間接傳達瞭對內容價值的認可,仿佛在告訴我:你即將接觸到的信息,是值得如此鄭重對待的。這種精心打磨的視覺和觸覺體驗,已經在我心中為這本書定下瞭一個極高的基調,這是一種對閱讀行為本身的尊重。
評分這本厚厚的精裝書,封麵設計得相當大氣,那種濃厚的復古感和探險氣息撲麵而來。我得說,光是捧著它,就已經感覺自己被帶到瞭一個完全不同的時空。內頁的紙張質量真是上乘,那種微微泛黃的質感,讓人聯想到古老的羊皮紙捲軸,非常契閤主題。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翻閱那些章節標題,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於知識探索的執著和熱情。那些詞匯的選擇,比如“秘境”、“遺珍”、“未解之謎”,都充滿瞭引人入勝的張力,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打開任意一頁,潛入其中。我特彆留意瞭一下排版,字體的選擇非常考究,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在視覺上營造齣一種莊重而又神秘的氛圍。這本書的裝幀工藝看得齣是下瞭大功夫的,書脊的紋理,銅箔燙印的標題,都顯示齣它絕非一般的通俗讀物,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從外部包裝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對這部作品的敬意,它不僅僅是文字的集閤,更像是一個精心的“探險工具包”。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更高的期待,它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裏麵承載的知識和故事,都將是極其珍貴和值得深究的。我甚至想象著,在某個安靜的午後,泡上一杯濃茶,在這本書的陪伴下,展開一段精神上的遠徵,光是這個念頭,就讓人心潮澎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