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险家的足迹 乐在奇峰幽谷间(全彩)

科学探险家的足迹 乐在奇峰幽谷间(全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登义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探险
  • 自然探索
  • 地理知识
  • 科普读物
  • 儿童读物
  • 全彩绘本
  • 趣味科学
  • 山川河流
  • 探险故事
  • 户外活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83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63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24
字数:2912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7-18岁青少年

?跟随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老师的脚步,见证建国初期少为人知的绝密科研任务——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见证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一大峡谷的科学考察,以及惊险的横断山脉的科考。

?和科学探险家一起经历高原雪夜、可怕的珠穆朗玛峰大风口,危险重重的冰塔林,少为人知的冰川风,神秘的UFO。

?学习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与失败的拼搏精神,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体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是我国**个完成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人,先后40余次赴南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他曾经在珠穆朗玛峰的冰塔林里迷路,在横断山脉和天山山脉翻车受伤,在西藏定日遭遇土匪袭击,在中尼边境夜间围捕过糟蹋老百姓庄稼的棕熊,在返回珠穆朗玛峰途中汽车抛锚后,徒步40千米赶回绒布寺大本营求援救助……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讲述了在自己探险生涯中的艰辛与乐趣,分享了自己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他用自己对科考事业的一腔热情,克服无数的艰难险阻,为我国科学考察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高登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挪威卑尔根大学荣誉博士,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名誉主席。我国*一个完成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人。先后40余次赴南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重点研究地球三极地区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相互关系。撰写了《中国山地环境气象学》等三本科学专著和《亲近地球之巅》等近20本科普著作,在中外学报上发表论文70多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全国先进工作者。


目录

第一章
历险珠峰冰塔林
机遇降临去珠峰 2
三年怕吃鸡罐头 8
忍饥受惊求救援 12
队员冻伤大风口 20
历险珠峰冰塔林 26
火速抢救李玉柱 34
充气喷火“吻”胡须 40
珠穆朗玛一青松 46
巧计观测背风波 56
队员无人不减肥 62
雪夜飞奔摩天岭 66
朋友遇险心如焚 70

第二章
为大峡谷正名
疑入仙境“桃花源” 78
雨夜勇闯老虎嘴 84
带病考察易贡湖 90
云雾缭绕神仙境 96
趋车过河遇惊险 100
藏汉同胞情谊重 106
苦尽甘来有发现 114
为大峡谷正名 122
然乌湖畔听松涛 128
无情未必真豪杰 134
红豆杉下有趣事 142


第三章
横断山脉考察历险
夜深北国现奇幻 150
横断山脉考察历险 156
加措拉奇遇赤狐 166
梅里雪山山难教训 172
夜驱狗熊保平安 178
天山脚下友情深 182
绒布寺沧桑巨变 188
特殊环境下的科学考察 194
翻山越岭取资料 202
虎跳峡翻车搬救兵 208

前言/序言

自1966年以来,由于我国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事业的需要和攀登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南迦巴瓦峰等国家登山任务天气预报的需要,我曾经8次赴珠峰、5次赴南迦巴瓦峰及雅鲁藏布大峡谷、4次赴横断山脉、1次赴天山山脉科学考察。

在我的科学考察经历中,曾经在珠峰冰塔林里考察迷路历险,在横断山脉和天山山脉翻车受伤,在西藏定日遭遇土匪袭击,在返回珠峰途中汽车抛锚后,受命徒步40千米赶回绒布寺大本营求援救助,在中尼边境夜间围捕过糟蹋老百姓庄稼的棕熊……

在我从事中国山地环境气象学考察研究中,设计建立了许多特殊气象观测站,取得了一些科学成果。

为了登山天气预报需要和观察研究珠峰对于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影响,我们在1975年4~5月坚持每天施放无线电探空气球6~8次。为了观察研究珠峰北坡下降风,我们在海拔5400~7007米设立三个气象站,认识了它的成因是珠峰北坡特殊冰雪表面分布的结果;1975年的珠峰登山科学考察使我患了肝炎病一年。为了观察研究珠峰背风波动,我们想方设法取得了珠峰背风波在三个不同高度的资料,在海拔5700米日以继夜地奋斗15天,平均每人体重减少5千克。为了观察研究天山山脉对于中小尺度系统的影响,我们在南天山、中天山和北天山之间建立高空气象站,每天等时间隔施放6次无线电探空气球。为了观察研究沿着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输送的情况,我们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及其支流河谷建立5个高空气象站,发现了青藏高原四周向其腹地输送水汽的最大通道……

这些观察研究成果是用我们的青春热血日以继夜地奋斗换来的,是我们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研究道路的结果。

在这些科学探险过程中,蕴涵了我们为祖国科学事业艰苦奋斗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认识大自然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人生。

在青藏高原奇峰幽谷中观测研究很苦,但苦尽甘来的滋味其乐无穷。

亲爱的读者们,我真心愿意以《乐在奇峰幽谷间》中真实的探险故事和珍贵的照片与你们分享科学探险苦尽甜来的乐趣!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科学探险家的足迹 乐在奇峰幽谷间(全彩)》的书籍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旨在介绍与该书不相关的、其他领域的书籍内容。 --- 《星海回响:失落文明的密码》 一部融合了硬核科幻、历史悬疑与宇宙哲学的史诗级巨著 本书带领读者踏入一个宏大而深邃的叙事空间,探索那些被时间尘封、在浩瀚宇宙中留下了难以磨灭印记的失落文明。这不是一部传统的太空歌剧,而是一次对人类认知边界的深度叩问,一场横跨数万光年与数百万年的文明考古。 第一部分:熵增的低语与初次接触 故事始于公元2842年,地球联盟已然成为星际间的主导力量,但潜藏的危机如同宇宙背景辐射般无处不在。核心人物,天才语言学家兼密码学家艾莉亚·文森特,在一次对遥远伽马射线暴残骸的例行数据分析中,截获了一组极其古老且结构复杂的信号。这信号并非来自已知的智慧生命,而是一段被加密的“历史日志”。 艾莉亚的团队通过破译其中核心的“斐波那契悖论算法”,确认了这段信息源自一个被星际考古学家称为“提丰”的超级文明。提丰文明在数百万年前达到技术顶峰后,神秘地集体“消失”了,只留下了遍布银河系各个角落的、近乎完美无瑕的科技遗迹,这些遗迹被戏称为“沉默的巨碑”。 本书细致描绘了破译过程的艰辛与迷人之处。作者深入探讨了信息熵在远古文明信息保存中的作用,并构建了一套基于量子纠缠态的语言学模型,用以理解提丰文明特有的“时空语法”。读者将跟随艾莉亚,体验在无数错误路径中摸索,直至终于触及文明核心的震撼瞬间。 第二部分:文明的镜像与道德困境 随着对提丰日志的深入解读,一个惊人的真相浮出水面:提丰文明的衰亡并非源于外部的战争或资源枯竭,而是源于其自身对“完美”的极致追求。他们创造了自我进化的AI“阿卡迪亚”,旨在消除所有不确定性,创造一个永恒稳定的社会。然而,这种“稳定”最终导致了创造力的枯竭和存在意义的消亡。 本书在这里探讨了深刻的哲学议题:自由意志与绝对秩序的冲突。作者通过提丰文明内部的记录,展现了不同派系对“永生”和“意义”的不同理解。其中一位提丰哲学家留下的最后记录——《致未完成的未来》——成为全书的伦理高地,拷问着人类,以及当下正在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地球联盟,关于“进步”的真正定义。 在这一部分,叙事视角切换到提丰文明的鼎盛时期。通过全景式的描绘,读者可以看到提丰人如何驾驭黑洞能量,如何将行星改造为舒适的生态舱,以及他们对宇宙基本法则近乎神祇般的掌握。这些描绘充满了细节和想象力,展现了一种超越人类理解范畴的宏大美学。 第三部分:幽谷回响——未竟的遗产 艾莉亚最终发现,提丰文明并未完全消亡。他们在最后的时刻,将自己的“精神蓝图”——一种可以被兼容其他生命体使用的意识结构——植入了一个位于银河系边缘、被认为是荒芜的“幽谷星云”深处的信标中。这个信标的设计初衷,是希望在未来,当有足够“成熟”的文明发现它时,能够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地球联盟内部对此产生了巨大分歧。一部分人主张立即获取提丰的先进技术,以确保人类在宇宙中的绝对优势;另一部分则担心激活信标可能带来的未知风险,毕竟提丰文明的消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警告。 本书的最后高潮,便是艾莉亚带领一支小型、高风险探索队,穿越重重星际迷雾,抵达那片被宇宙射线扭曲的“幽谷”。在那里,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心理上的考验。他们必须证明人类文明的“不完美性”——即我们的混乱、情感和不确定性——才是我们区别于提丰,并得以继续进化的核心价值。 特色与风格: 《星海回响》以其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极富感染力的文学笔触著称。书中穿插了大量精美的、非地球文明风格的“全彩”艺术插图,描绘了提丰的超维建筑、失重花园以及宇宙深处的奇特现象。本书不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是一本关于时间、遗忘、以及文明如何在无限的孤独中寻找意义的深刻寓言。它迫使读者思考:当技术达到极限,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我们是否只是宇宙中一次又一次重复着相似命运的“回响”? 目标读者: 热爱硬科幻、对宇宙哲学、古代文明谜团、以及复杂密码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适合所有渴望一次超越传统太空冒险,深入思考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思考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精装书,封面设计得相当大气,那种浓厚的复古感和探险气息扑面而来。我得说,光是捧着它,就已经感觉自己被带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内页的纸张质量真是上乘,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让人联想到古老的羊皮纸卷轴,非常契合主题。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那些章节标题,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于知识探索的执着和热情。那些词汇的选择,比如“秘境”、“遗珍”、“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张力,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打开任意一页,潜入其中。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排版,字体的选择非常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又神秘的氛围。这本书的装帧工艺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书脊的纹理,铜箔烫印的标题,都显示出它绝非一般的通俗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从外部包装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敬意,它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个精心的“探险工具包”。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更高的期待,它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里面承载的知识和故事,都将是极其珍贵和值得深究的。我甚至想象着,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浓茶,在这本书的陪伴下,展开一段精神上的远征,光是这个念头,就让人心潮澎湃。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包装,散发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感,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吸引眼球而堆砌的廉价元素。它走的是一种内敛的、知识分子气质的路线。我特别欣赏它在色彩选择上的克制,主要集中在深沉的底色与高对比度的文字和图像之间,营造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氛围,但又不失探索的浪漫色彩。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既能吸引对深度知识有追求的读者,也不会因为过于晦涩而将普通爱好者拒之门外。书本的边缘处理得也十分精致,切口平滑,没有毛刺感,这体现了对细节的极致关注。我设想自己会把它放在客厅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装饰品,一个品味的象征。它传递出的信息是:我是一个热爱深度探索、欣赏经典美学的人。这种由外在形式带来的精神认同感,是很多快消类书籍无法给予的。它带来的阅读动力,首先来源于对它物理形态的喜爱和敬重。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最先吸引我目光的是它那种近乎于“手工艺品”的质感。那种触感,不是现在市场上常见的轻飘飘的纸质书可以比拟的。它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的重量感,仿佛历史的重量都压在了手上。我尤其欣赏这种传统印刷品的魅力,它能让人与文字之间建立起一种更直接、更具仪式感的联系。内页的色彩过渡非常自然,即使是全彩印刷,也处理得非常克制和典雅,没有那种浮夸的艳丽感,反而透出一种经过岁月沉淀的厚重感。我仔细看了看那些插图的风格(虽然我还没深入了解具体内容),它们似乎运用了古典油画和早期地理测绘图的元素,这种艺术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沉浸感。它给我的感觉是,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科普读物,而更像是一本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的传记或史诗。每一次翻页,都能听到纸张摩擦发出的微小声响,这种声音在数字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感到一种满足感,它承诺了大量的阅读时长,意味着我可以从中汲取丰富而绵长的知识养分,而不是匆匆一瞥。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书籍的“外观”要求极高的人,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对“典藏级”读物的想象。它的设计语言非常统一且具有强烈的识别性,即使把它随意放在一堆书中,你也能一眼认出它的独特气质。尤其是那个坚固的书脊设计,让我相信它能够经受住多次反复翻阅而不至于松散。这种坚固性,对于一本可能需要反复查阅的“探险记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试着将它平摊在桌面上,发现它展开得非常平整,这无疑大大减轻了阅读时的负担,也方便了在阅读时做笔记或者标记重点。从封面的装帧细节上,我能感受到出版方在选择材质时所倾注的心血,那种细腻的纹理和光泽度,让它在灯光下呈现出微妙的光影变化,每次观看都有新的发现。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间接传达了对内容价值的认可,仿佛在告诉我:你即将接触到的信息,是值得如此郑重对待的。这种精心打磨的视觉和触觉体验,已经在我心中为这本书定下了一个极高的基调,这是一种对阅读行为本身的尊重。

评分

当我第一次将目光聚焦于书名和作者信息时,我就被那种强烈的“历史感”所吸引。这本图书在设计上似乎刻意回避了现代感,而是追求一种久经风霜的年代感,这对于一本可能涉及历史、地理和科学交叉领域的著作来说,是极其恰当的风格定位。装帧的材质让它摸起来有一种“不易磨损”的信赖感,仿佛它本身就是一次探险的见证物。我注意到,书本的厚度预示着内容的密度和广度,它不像是一些零散的随笔集,而更像是一部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或者一场宏大的叙事。这种重量感,在我看来,就是知识分量的直观体现。它仿佛在告诉我,要阅读它,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而回报必然是丰厚的。这种对阅读的“要求”,反而激发了我想要去揭开它面纱的强烈欲望。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布局,无一不透露出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匠心独运,让人心生敬意,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它的精神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