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武学集注 太极拳学

孙禄堂武学集注 太极拳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禄堂 著,孙婉容 注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武学
  • 孙禄堂
  • 传统武术
  • 中华武术
  • 拳术
  • 养生
  • 武术流派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862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82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武学名家典籍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1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接近传奇,从读懂原著开始

  孙禄堂的武功究竟有多高——“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

  孙禄堂之嫡孙女——孙婉容诠释

  解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内家拳法

  孙禄堂亲配全套珍贵拳照,逐式详解孙氏武学


  

内容简介

  

  民国武术大家孙禄堂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完成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的理论和修为体系,是武术爱好者及习练者长期以来着重搜寻的重要典籍。本版立足于孙氏武学著作的术业价值及读者对孙氏著作原版的渴求,融孙氏著作民国版原貌与现代横排简体版于一炉,并加以点校、注释和导读,精美印制,可同时满足众多读者研读与收藏的需求。


  

作者简介

  孙婉容,1927年生。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之嫡孙女,蒲阳拳社社长,北京市孙氏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香港孙氏太极拳总会永远荣誉会长。195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卫生系。原北京体育学院训练竞赛科科长。副教授,射箭国际裁判,河南大学客座教授。其父孙存周幼承家学,继承了孙氏太极拳的精髓,善技击,在江南沪杭间颇有盛名。孙婉容系孙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主编了《孙式太极拳剑》,并与其姐孙叔容、其弟孙宝亨等合作编著了《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增订本》《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教与学》等书。始终致力于孙氏武学的推广与普及,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市海淀区开办孙式太极拳学习班,并为日、美等国来访的太极拳代表团授课,还曾在外出工作间隙为四川、河南、广西等地练习者进行辅导,是当代著名的孙氏太极拳家。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编 太极拳目录

第一章 无极学  151

第二章 太极学  154

第三章 懒扎衣学  157

第四章 开手学  161

第五章 合手学  162

第六章 单鞭学  164

第七章 提手上式学  166

第八章 白鹤{2}亮翅学  167

第九章 开手学  169

第十章 合手学  170

第十一章 搂膝拗步学  171

第十二章 手挥琵琶式学  173

第十三章 进步搬拦捶学  174

第十四章 如封似闭学  175

第十五章 抱虎推山学  176

第十六章 开手学   177

第十七章 合手学   178

第十八章 搂膝拗步学   179

第十九章 手挥琵琶式学   180

第二十章 懒扎衣学   182

第二十一章 开手学   183

第二十二章 合手学   184

第二十三章 单鞭学  185

第二十四章 肘下看捶学   186

第二十五章 倒辇猴左式学   187

第二十六章 倒辇猴右式学   189

第二十七章 手挥琵琶式学   190

第二十八章 白鹅亮翅学  191

第二十九章 开手学   192

第三十章 合手学   193

第三十一章 搂膝拗步学  194

第三十二章 手挥琵琶式学   195

第三十三章 三通背学  196

第三十四章 开手学   200

第三十五章 合手学  201

第三十六章 单鞭学   202

第三十七章 云手学   203

第三十八章 高探马学   205

第三十九章 右起脚学   207

第四十章 左起脚学   208

第四十一章 转身踢脚学   209

第四十二章 践步打捶学  210

第四十三章 翻身二起学  212

第四十四章 披身伏虎学  214

第四十五章 左踢脚学  216

第四十六章 右蹬脚学  217

第四十七章 上步搬拦捶学  218

第四十八章 如封似闭学  219

第四十九章 抱虎推山学  220

第五十章 右转开手学  221

第五十一章 右转合手学  222

第五十二章 搂膝拗步学  223

第五十三章 手挥琵琶式学  224

第五十四章 懒扎衣学  225

第五十五章 开手学  226

第五十六章 合手学  227

第五十七章 斜单鞭学  228

第五十八章 野马分鬃学  229

第五十九章 开手学  231

第六十章 合手学  232

第六十一章 单鞭学  233

第六十二章 右通背掌学  234

第六十三章 玉女穿梭学  235

第六十四章 手挥琵琶式学  238

第六十五章 懒扎衣学  239

第六十六章 开手学  240

第六十七章 合手学  241

第六十八章 单鞭学  242

第六十九章 云手学  243

第七十章 云手下势学  244

第七十一章 更鸡独立学  246

第七十二章 倒辇猴学  248

第七十三章 手挥琵琶式学  249

第七十四章 白鹅亮翅学  250

第七十五章 开手学  251

第七十六章 合手学  252

第七十七章 搂膝拗步学  253

第七十八章 手挥琵琶式学  254

第七十九章 三通背学  255

第八十章 开手学  257

第八十一章 合手学  258

第八十二章 单鞭学  259

第八十三章 云手学  260

第八十四章 高探马学  261

第八十五章 十字摆莲学  262

第八十六章 进步指裆{4}捶学  264

第八十七章 退步懒扎衣学  266

第八十八章 开手学  267

第八十九章 合手学  268

第九十章 单鞭学  269

第九十一章 单鞭下势学  270

第九十二章 上步七星学  271

第九十三章 下步跨虎学  272

第九十四章 转角摆莲学  273

第九十五章 弯弓射虎学  274

第九十六章 双撞捶学  275

第九十七章 阴阳混一学  276

第九十八章 无极还原学  278

下编 太极拳打手用法

……


精彩书摘

  云手下势学图解

  云手不停式。将右手云到心口左边时,身子往左转正。左手与身子转时同时往下落,如画弧线到小腹处不停,大指根靠着身子往上起。再右手于左手往上起时,同时略往前伸去点,左手再从右手上边将左手中指盖于右手食指上。再两手前后分开,左手往前推去,伸直与心口平,右手往后拉至右胯处,大指靠住。两手前后分时,身子直着,同时徐徐往下矮去,腰要塌住劲。左足亦于两手分时,同时往前迈步,足后根着地,两足相离远近,亦随乎人之高矮。两腿均要弯曲,右腿作为全体之重心。两眼望着左手看去,腹内松开,手足肩胯,亦不要着力。如图是也。

  ……

前言/序言

  前言

  先祖父禄堂公1933年12月殁于故里,至今已82年;先父存周公1963年逝于北京,至今亦52年了。而不管过了多少年,先祖父和父辈留下的事业及由此带来的责任,却始终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

  先祖父孙禄堂,孙氏武学的创建者,喜文近武,得多位武术大师倾心传授,加以天赋资质,刻苦勤奋,数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精修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拳术,经半个多世纪的研习、探索、提炼,终臻化境。时人公论,集三派拳术于一身且精通技理者,独孙禄堂一人耳。故先贤宋世荣曾赠言:“学于后,空于前。后来居上,独续先宗绝学。”

  先祖父品德高尚,武功造极,学识渊博,又深谙国学,感悟武术与“周易”关联,遂参《易》修拳,首提关乎武学未来走向的“拳与道合”之理,并冶三拳技理于一炉,创立了“三拳形虽不同,其理则一”的孙氏太极拳,在中国太极拳发展历史上,立起了一座划时代的丰碑。

  先祖父武学著作颇丰,代表作《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技理俱佳,极具科学性、可读性以及实用价值。传播至今,仍被武学研究者奉为圭臬。

  孙氏后人,时刻以先人的荣誉为荣,更以弘扬先人开创的一脉拳学为己任。20世纪90年代初,由先姐孙叔容组织孙氏武学门人,首次对孙禄堂武学著作进行了整理及简注。

  21世纪初,再由先姐孙叔容,带领笔者及亡弟宝亨,编著出版了《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增订本》。

  先姐在这册《大全增订本》前言中申明了笔者姐弟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整理注释先祖父遗著的初衷。

  先祖“阐明武学之道,刊行于世,裨益后学者多矣。”然“孙氏武学著作中常引用儒、释、道三家之说,及阴阳、五行、八卦、运行之理,以阐发拳中之奥义,每有文言体裁,且引述《易经》及黄老之学,难为近人所接受,笔者等遂编写《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一书以应读者之需,出版以来备受读者喜爱。现初版书早已告罄,而索书者日众。今经笔者对《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一书进行补充校订,以修订本问世,以飨孙氏武学爱好者。”

  先姐所言,道出了吾辈孙氏后人的心声,在此《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之后,笔者亦筹资先后自费出版印行了再现先祖父五本经典拳学原版原貌的《孙禄堂武学全集》和全面展示先祖父文有养、武有成、文武共舞共融风采的《孙禄堂文武集》。

  先祖父所著五本经典拳学,影响深远,求索者众。先父孙存周昔年在世时,几度再版,仍不敷求。本人效仿先父,为酬孙氏武学之知音,不畏其难,自筹资金,自费印制《孙禄堂武学全集》,亦是孙家后人“成先人之志,不坠其业”的一点儿执守。

  光阴荏苒,仅《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增订本》的问世,转瞬已15年矣。包括以先姐为首的合作人,除笔者外,俱已驾鹤西去。然孙氏武学之研究,却始终没有停止,整理修订工作亦未有穷期。笔者虽届米寿之年,但责无旁贷,誓担此任,力足赴之,薪火相传,团结门人弟子、学生以及所有爱好者,为传承普及推广孙氏武学,继续进行公益教学、编著及有关的社会活动。恰逢此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紧跟国家前进步伐,为弘扬中国武术文化,以人为本,实现梦想,相约出版“武学名家典籍”丛书之《孙禄堂武学集注》,双方一谋即合,决心倾情共襄孙氏武学研究领域的这一盛举。

  由笔者担任校注的《孙禄堂武学集注》,集孙禄堂武学著作竖排原版原文、横排简体版、孙禄堂部分历史图照及书法作品为一体,重点对孙禄堂原著进行点校正误,并在旧作《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增订本》的基础上,增加修正部分解注。旨在更有利于习者阅读,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武技水平。

  本书完稿,即将付梓,虽严加校正,亦恐难臻至善不留讹舛,敬请方家正之。

  孙婉容

  乙未秋月书于北京颐清园


《太极拳之奥秘:身法、劲力与技击》 引言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瑰宝,以其独特的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特质,吸引着无数习练者。它不仅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精妙的技击原理。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太极拳的核心技艺,从形体动作的精微之处,到内在劲力的运用之道,再到实战技击的策略部署,力求呈现一个全面而透彻的太极拳学体系。我们将穿越纷繁的招式表象,直抵太极拳之所以为太极拳的根本。 第一章:太极拳的根基——身法与姿势的精要 太极拳的练习,首重身法。一个正确的身法,是发挥太极拳全部潜力的基石。本章将详细剖析太极拳的十二大身法要领,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坐胯”、“七星坐宝”、“垂肘坠腕”、“节节贯串”等。我们将逐一讲解这些要领在实际练习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们如何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出太极拳“独立之桥”般的稳固与灵动。 虚灵顶劲: 并非一味地将头颈挺直,而是要达到一种“气贯头顶,意念上领”的微妙状态。这股上提的力量,能帮助脊柱拉长,周身关节得以舒展,为劲力的传递打下基础。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意念引导,避免头部僵硬,达到“头似蒙瓶,内有气体,上托而不坠”的神韵。 含胸拔背: “含胸”并非胸部内陷,而是指胸腔自然适度地微收,以助气息下沉,形成“气沉丹田”的根基。而“拔背”则强调背部肌肉的舒展,仿佛背后有一股力量向上拉伸,使肩胛骨放松,肋骨舒展,从而疏通背部经络,利于劲力的回环与传递。我们将分析含胸拔背如何协同作用,形成“开张而不挺胸,拔背而不努背”的境界。 松腰坐胯: 腰是全身之枢纽,太极拳讲究“以腰为主宰”。“松腰”并非腰部松懈无力,而是指腰部肌肉的放松,能够自由地转动和变化。而“坐胯”则要求将力量沉稳地向下,稳定下盘,仿佛坐在一个沉重的椅子上。我们将深入解析松腰坐胯如何实现“腰如轴,身似车”的灵动与稳固,以及它在发劲时的核心作用。 七星坐宝: 这个说法形象地描述了太极拳练习中,下盘如七星点阵般扎实稳固,同时又蕴含着强大的支撑力。它与“虚灵顶劲”上下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链。我们将详细阐述如何通过调整步型、膝关节的屈度以及足底的着力点,来达到“七星坐宝”的稳固效果。 垂肘坠腕: “垂肘”要求肘部自然下垂,而非向上抬起,这能帮助放松肩部,使手臂的力量从肩部自然传递到指尖。“坠腕”则强调腕部的放松与沉稳,避免僵硬。我们将讲解垂肘坠腕如何配合含胸拔背,形成“肩松肘沉,腕坠指展”的完整手臂姿态。 节节贯串: 这是太极拳身法最精髓的体现。从头顶的虚灵,到脊柱的拉伸,再到腰胯的转动,以及四肢的协调,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力量链。我们将通过比喻和实例,阐释“节节贯串”如何让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成为传递力量的媒介,避免“断劲”现象的发生。 第二章:太极拳的内涵——劲力与练法的精义 太极拳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深厚的内在劲力。这种劲力并非肌肉的爆发力,而是通过特定的练法,将全身的放松、呼吸的调整和意念的引导融为一体,所产生的浑厚而持续的力量。本章将深入探讨太极拳的“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种劲力,以及它们的练法和在实战中的应用。 棚劲: 太极拳的精髓所在,是一种向上、向外的弹拔之力,能够化解对方的来力,使其落空。我们将分析棚劲的产生原理,以及如何在推手和发劲中灵活运用。 捋劲: 顺势而下,引化对方力点的技巧。捋劲的关键在于“顺”与“引”,并非硬拉硬拽,而是借力打力,将对方的力量引向有利的方向。 挤劲: 配合腰胯的转动,向前推进的力量。挤劲的产生需要腰部的带动,以及全身的协调配合。 按劲: 向下沉按,压迫对方重心的力量。按劲的产生需要沉肩坠肘,配合呼吸的下沉。 采劲:向下、向内的牵引力,能够使对方的重心失衡。采劲的运用需要敏锐的触觉和准确的判断。 列劲: 向两侧分开的扩张力,能够瓦解对方的攻势。列劲的运用需要身体的撑拔与身体的重心转移。 肘劲: 以肘为支撑点,发出的近距离攻击力。肘劲的运用需要身体的转动与力量的集中。 靠劲: 以肩、背、臀等部位为支撑点,撞击对方的力量。靠劲的运用需要身体的重心前移与腰部的配合。 除了八种基本劲力,本章还将详细讲解太极拳的练法,包括: 呼吸与意念的配合: 腹式呼吸与深长绵长的呼吸方式,如何与身体的动作和意念融为一体,增强内劲。 周身一家: 如何通过训练,使身体的各个部分协调一致,形成一个整体,避免“各自为战”。 松静自然: 强调练习过程中的放松与沉静,以及如何通过松静来达到“久练则精”的效果。 循序渐进的练功方法: 从基础的站桩、缠丝劲练习,到套路演练,再到推手实战,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练功体系。 第三章:太极拳的实战——技击与应用之道 太极拳的技击,是其深厚功力的最终体现。它并非蛮力对抗,而是以柔克刚,借力打力,以巧胜强的艺术。本章将聚焦太极拳的技击原理和实战应用,深入剖析如何在攻防转换中,运用太极拳的身法与劲力,达到制敌的目的。 攻防一体的转换: 太极拳的动作,往往在进攻的同时蕴含着防守,在防守中又潜藏着进攻。本章将详细讲解如何在招式之间,实现流畅而有效的攻防转换。 引进落空与借力打力: 这是太极拳技击的核心策略。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步法、身法和劲力的配合,准确地引进对方的来力,并将其卸至空处,再加以反击。 距离控制与步法运用: 在实战中,对距离的准确判断和灵活的步法运用至关重要。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步法的进退、闪转腾挪,来控制与对手的距离,创造有利的攻击机会。 阴阳虚实的辩证运用: 太极拳的技击,无处不体现着阴阳虚实的辩证关系。我们将分析如何在实战中,通过调整重心、虚实变化,来牵制对手,瓦解其攻势。 近身短打与远距离发劲: 太极拳既能进行近身缠斗,也能发出远距离的劲力。本章将分别探讨这两种情况下的技击策略与方法。 意念在技击中的作用: 意念的集中与运用,在太极拳技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阐述如何通过意念,引导劲力的方向与强度,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结语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和体悟。本书所阐述的内容,仅仅是太极拳浩瀚海洋中的一瞥。希望通过对身法、劲力与技击的深入解析,能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个更清晰的学习方向和更深刻的理解视角。愿每一位习练者,都能在太极拳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体悟中华武术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手感,拿在手里就有种沉甸甸的重量感,这多少与内容本身的厚重感是相符的。我主要是从一个纯粹爱好者和文化研究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作者在论述武术哲学层面时,表现出了极高的修养和广博的学识,他将阴阳辩证、中医经络理论与武术的实践技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原本冰冷的招式多了几分生命力和哲学思辨的色彩。例如,书中对“虚实转换”的描述,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步法的进退,而是上升到了对生命能量流动和空间感知的层面,这对于理解东方智慧体系中的“圆融”概念,提供了极佳的文本支撑。我发现,很多段落需要结合图示或自己实践的经验才能完全消化,这表明作者的表达是高度浓缩且信息密度极高的,绝非泛泛而谈。对于那些追求理论深度、希望从根源上理解武术精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更像是一份案头的“工具书”,而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咀嚼和消化其中的内涵。

评分

说实话,我带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开始阅读的,因为市面上关于传统武术的书籍良莠不齐,很多为了迎合市场而加入了太多夸张或不实的描述。然而,这本集注的表现,远超我的预期。最让我赞叹的是它对“劲力”产生机制的剖析。作者没有给出那种一成不变的口诀,而是细致地拆解了人体结构如何通过特定的姿态,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传导力量。他着重强调了“松沉”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大量细微的调整方法,比如对脊柱的控制、对关节开合的把握,这些都是在一般教材中难以详述的精微之处。读到关于“听劲”的部分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当年在与人交手中那种敏锐的感知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内敛克制,完全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姿态,而是以一种近乎“医学报告”般的严谨性,来呈现武术的内在规律。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想要突破瓶颈的习武者,这本书无疑是一剂猛药,它指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都极其精准到位。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一本现代出版物,倒像是一份尘封已久的手稿被重新发掘出来,带着一种历经时间沉淀的厚重感。它的叙述方式是跳跃性的,但这种跳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基于一种深厚的内在逻辑。比如,它可能在前一章还在讨论手法的微妙变化,下一章却直接深入到对“气机”运行的描述,需要读者自行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这种“留白”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我发现,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阅读,很容易错过许多关键的领悟点。这本书要求你慢下来,反复阅读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句子。其中关于“整劲”如何从脚底升起到贯穿全身的描述,非常富有画面感,即使用文字来表达,也能让人感受到那种由内而外迸发的强大合力。它无疑是武学研究领域中,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对于渴望探究武术“真谛”的求道者来说,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个古朴的书名,虽然我并非武学领域的专家,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驱使我翻开了它。内页的排版颇为讲究,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沉稳的气息,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一股内敛的劲道。初读几页,作者的叙述方式十分精炼,没有过多花哨的辞藻堆砌,而是直指核心,将一些看似玄奥的武学原理,用一种非常扎实且逻辑清晰的方式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意”与“形”之间关系的探讨,很多现代武术教学常常陷入形架的僵硬,而这本书却强调内在的体悟和精神的引导,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快速打出漂亮套路的“速成手册”,更像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反复揣摩、甚至需要结合自身习练感受才能逐步领悟的宝典。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尝试在脑海中模拟书中所描述的动作意境,那种对整体结构的把握和对呼吸吐纳的细致要求,都让我对传统武学的深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在对基础理论的阐述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深入浅出,功力深厚,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长期关注的读者,我关注的不仅仅是武术招式的实用性,更看重其背后的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将武学视为一种人生修行的体现,从心性的锤炼谈到对自然的体悟,这种人文关怀贯穿始终。作者在讲述拳理时,常常会引用古代的经典语句,但引而不发,而是用自己的体悟来串联,使得古今智慧得以对话。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中正平和”的阐释,它不再是道德说教,而是具体落实到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动作的平衡状态上。全书的论述脉络清晰,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哲学基础到微观的筋骨运用,构建了一个完整且自洽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武术技艺的汇编,更是一部关于如何通过武学达到身心合一的生命哲学指南,对于提升读者的整体素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评分

hhhhhhhhhh

评分

好书,学习中

评分

好书,学习中

评分

牛!很好的功夫指导!

评分

喜欢的书,收藏起来了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hhhhhhhhhh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好好哒好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