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新世界新思想译丛) [Industry and Empire: From 1750 to the Present Day]

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新世界新思想译丛) [Industry and Empire: From 1750 to the Present Da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 著
图书标签:
  • 英国史
  • 工业革命
  • 帝国主义
  • 经济史
  • 社会史
  • 现代化
  • 新世界新思想
  • 历史学
  • 18世纪
  • 19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12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369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Industry and Empire: From 1750 to the Present Day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既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依然是普遍追求的目标,既然发达与欠发达世界继续在博弈和分化,既然帝国的兴衰命运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工业与帝国》对新千年的读者便不失其现实意义。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内容简介

工业革命可谓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场巨变,它初期仅与一国即英国的历史相重合。本书描述并解释了英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崛起之路、其暂时领先优势的无奈流失、其与世界各地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特殊关系,以及所有这一切对英国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在这部行云流水的作品中,史学大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深入探索了英国最近250年的现代化历程,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史作了独到的重新解释。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1917—2012),享誉全球的思想大师、备受推崇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英国科学院院士及美国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先后被多个国家的大学授予名誉学位。

作为俄国十月革命的同龄人,1917年出生于埃及名城亚历山大港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移居英国的俄国犹太后裔,母亲来自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1919年,举家迁往维也纳,十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孤儿霍布斯鲍姆于1931年投奔叔父,徙居柏林,在“一战”后受创深的德奥两国度过童年。希特勒上台后,1933年转赴英国,幸运地躲过之后的纳粹大屠杀,完成中学教育,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二战”爆发后,投笔从戎,至1946年退伍,回到剑桥完成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英国费边社的历史。1947年成为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讲师,1959年升任高级讲师,1978年成为该校经济和社会史荣誉教授。1982年退休后,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政治和社会史荣誉教授。1998年,英国时任首相托尼?布莱尔为其颁发了名誉勋位(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2002年,被任命为他一生执教的伯克贝克学院校长,由于他的辞职信一直未获批准,实际上他至死都是该校校长。2003年,获得杰出欧洲史研究奖。2012年,中国国庆日凌晨,因病在伦敦谢世。

译者简介:

梅俊杰,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员、世界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新华出版社2014年修订版、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初版),所撰各类学术文章广见于国内外报刊;译有《欧洲发展的历史经验》、《国富策:自由贸易还是保护主义》、《维特伯爵:俄国现代化之父》、《科尔贝:法国重商主义之父》等作品;主编“经济史与国富策译丛”(商务印书馆)、“外国经济战略家丛书”(上海远东出版社)。

精彩书评

霍布斯鲍姆堪称我们时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不仅在英国,而且在世界。

——《旁观者》

本书十分出色地考察了英国以往两个多世纪经济的重大进展与变迁,作者的眼光尖锐而冷峻,文辞洗练而典雅,大量图表附录更有锦上添花之效。

——《卫报》

本书作者造诣非常精深、学识无比渊博,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中笔力雄健老练、思想举重若轻。

——休?特雷弗-罗珀,《星期日电讯报》

作为当代才华横溢的经济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借教科书的形式,写下了一部富有创见、挥洒自如的英国史,为重新解读西方经济史及社会史和政治史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约翰?韦西,《倾听者》

目录

导读 工业革命与不列颠新帝国的兴衰 任剑涛/001

译序 准确把握英国现代化的特点 梅俊杰/017

原序/026

导言/001

第一章 1750年的英国/011

第二章 工业革命的起源/023

第三章 工业革命,1780—1840年/045

第四章 工业革命的人文结果,1750—1850年/069

第五章 农业,1750—1850年/089

第六章 工业化的第二阶段,1840—1895年/103

第七章 世界经济中的英国/129

第八章 生活水准,1850—1914年/149

第九章 衰落的开始/169

第十章 土地,1850—1960年/191

第十一章 两次大战之间/205

第十二章 政府与经济/225

第十三章 长期繁荣/249

第十四章 1914年以来的社会/275

第十五章 英国其他地区/297

第十六章 趋于严峻的经济气候/317

结论/335

后续阅读/395

索引/401

图目录

图1英国的人口,1750—1991年/347

图2不同年份英国人口的年龄构成/347

图3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死亡率,1840—1991年/348

图4农业人口的减少/348

图5a工业化英国,1851年/349

图5b工业化英国,1851年/350

图6工业化英国,1997年3月/351

图7若干英国职业,1841—1991年/352

图8a阶级结构,1750—1961年/353

图8b英国的社会阶级,1971—1994年/354

图9中产阶级职业的变迁,1931—1951年/355

图10伦敦的成长/355

图11速度的革命:旅行时间/356

图12交通革命:铁路/357

图13交通革命:汽车/357

图14英国的客流,1965—1994年/358

图15文化:英格兰的文盲率,1840年/359

图16文化:书籍/360

图17a英国的工业生产,1811—1965年/361

图17b英国的工业生产,1966—1995年/361

图18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的百分比,1780—1958年/362

图19占世界制成品贸易的份额,1937—1990年/362

图2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50—1992年/363

图21英国在制成品贸易中的竞争力,1975—1995年/364

图22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19世纪/365

图23a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1948—1980年:钢材/366

图23b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1948—1980年:电力/366

图23c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1948—1960年:车辆/367

图23d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1970—1980年:车辆/368

图24不同时期英国占世界贸易的份额,1750—1990年/369

图25按商品类别的英国贸易,1814—1995年/369

图26英国的贸易方式,1750—1994年/370

图27英国的港口,1960年/371

图28海外贸易格局,1960年/372

图29英国的港口,1888年/373

图30英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1965—1983年的数字不含石油公司)/374

图31英国的海外投资/375

图32a英国海外投资的地域分布/375

图32b英国公司的净海外直接投资(不含石油公司)/376

图33英国的投资组合/377

图34a收支平衡,1820—1955年/378

图34b收支平衡,1955—1995年/379

图35英国的价格变动,1700—1995年/380

图36政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381

图37a国防占政府总开支的份额,1820—1960年/382

图37b国防占政府总开支的份额,1960—1996年/382

图38社会保障开支的主要项目,1900—1994年/383

图39不同国家社会保障开支占国民收入的百分比,1950年代/383

图40医疗总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1960—1983年/384

图41富人与穷人: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385

图42a富人与穷人,1955年/385

图42b英国的财富分配,1976、1991年:可交易财富(包括住房)/386

图43 工人的家庭开支/387

图44茶和糖的消费/387

图45按类型和目的看私人终消费,1993年/388

图46a平均周工资与零售价格,1900—1958年/389

图46b平均周工资与零售价格,1960—1992年/389

图47 英国的总家庭收入,1971—1991年/390

图48失业,1860—1994年/390

图49英国的雇员,1971—1997年/391

图50男女工资差距,1981—1990年/392

图51工会会员,1860—1995年/393

图52因罢工损失的工作天数,1890—1995年/394

附录: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代表作品

《革命的年代 1789—1848》 The Age of Revolution 1789-1848

《资本的年代 1848—1875》 The Age of Capital 1848-1875

《帝国的年代 1875—1914》 The Age of Empire 1875-1914

《极端的年代 1914—1991》 The Age of Extremes 1914-1991

《工人》 Labouring Men

《工业与帝国》 Industry and Empire

《原始的叛乱》 Primitive Rebels

《传统的发明》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匪徒》 Bandits

《革命者》 Revolutionaries

《劳工的世界》 Worlds of Labour

《1780年以来的民族和民族主义》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论历史》 On History

《论帝国》 On Empire

《非凡的小人物》 Uncommon People

《新千年访谈录》 The New Century

《全球化、民主和恐怖主义》 Globalisation, Democracy and Terrorism

《趣味横生的时光》 Interesting Times

《断裂的年代》 Fractured Times

《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 How to Change the World:Tales of Marx and Marxism

精彩书摘

  《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新世界新思想译丛)》:
  工业革命标志着有文字记录以来世界历史上最根本的一次人类生活转型。在某个短暂时期内,工业革命仅与一个国家即英国的历史相重合,因此,整个世界经济都以英国为基础或者围着英国转。这个国家由此上升到了足以影响并支配全球的位置,这是任何规模相当的国家此前或此后从未达到的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恐怕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望其项背。世界史上曾有过这样的时刻,如果不拘字眼的话,不妨将当年英国描述为:世上唯一的工厂、唯一的大规模进出口国、唯一的货运国、唯一的帝国主义者、几乎唯一的外国投资方,而且因此也是世界唯一的海军强权、唯一拥有真正世界政策的国家。这种垄断地位很大程度上得自开路先锋的独行无双,既然不存在其他拓荒者,英国便是开天辟地的主人。当其他国家也推进工业化后,这一切便自动终结,但由英国打造并反映英国旨意的世界经济流通体系,在以后一段时间对其他地区仍必不可少。不过,对世界大多数地区来说,工业化的“英国”时代仅仅是一个阶段,是当代历史的初始或早期阶段。对英国而言,工业化时代的含义显然远大于此。我国在经济与社会领域率先开拓的经验深刻地塑造了我们自身,时至今日依然对我们影响深远。
  英国这一独特的历史处境便是本书论述的主题。
  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已详细讨论过,一个工业先驱会具有何种特征,会具备何种优势与劣势,其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结论的差异主要源于他们是否力图解释,为何当今不发达经济体未能赶上发达经济体,或者为何工业化的领跑者(首先是英国)会被人后来居上。在18世纪及19世纪初开展工业革命蕴含了巨大优势,我们将在讨论该时段的有关章节中研讨这些优势。劣势则可能出现在英国的以后阶段,即1860年代至19世纪末。有关劣势如:颇为陈旧的技术结构和企业结构已经根深蒂固,乃至无法轻易放弃甚或加以修改,这些劣势在涉及该时段的章节中也会得到简要阐述。本书所持的观点是,大而言之,英国的相对衰落盖缘于它成长为工业强国时的那种率先性和长期性。不过,也不应当孤立地分析这一因素,至少同样重要的还有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特定甚至独有的地位,这种地位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的早期成功,而成功反过来又强化了我们的地位。英国本已是且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交往的中介,沟通着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工业化区域与原材料产地、国际大都市与殖民或半殖民地。或许由于基本上依托英国而构建,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成一个自由流通的单元体系,国际资本和商品的流转几乎都要经过英国的人手和机构,借由英国的洲际航船而运输,并以英镑来计价。英国在起步时便拥有巨大的优势,即欠发达地区无法离开它(或因为的确需要我们,或因为被迫依附我们),发达世界的贸易和支付体系也无法离开它。因此,当其他经济体的挑战变得无可抵抗时,英国总还有自己的退路。我们能够进一步退回到“帝国领地”和“自由贸易”中,也即退回到我们对尚不发达地区的垄断中(当然这本身就使得落后地区无法工业化),并退回到我们作为世界贸易、航运及金融交易的枢纽这一中介功能中。我们并不是非竞争不可,我们终究还可以退避三舍。这样的回旋余地,反而让拓荒时代留下的陈旧不堪、日益落伍的工业结构与社会结构得以延续下去。
  ……

前言/序言


工业的黎明与帝国的扩张:一部全球视野下的社会经济变迁史 书名: 工业的黎明与帝国的扩张:一部全球视野下的社会经济变迁史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使用虚构作者名,如:阿瑟·格雷厄姆] 译者: [此处可留空或使用虚构译者名] 出版信息: [此处可留空或使用虚构出版社名] ---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全球社会经济史画卷,聚焦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人类社会经历的剧烈转型——即工业化进程的兴起及其与全球帝国主义扩张的复杂互动。它并非简单地描绘技术进步的线性发展,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变革如何重塑了社会结构、劳动关系、阶级分野以及国家权力格局。 全书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经济史、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致力于揭示“现代化”这一概念背后隐藏的权力运作和不平等机制。我们不将工业化视为一个孤立的国内事件,而是将其置于一个由贸易网络、殖民掠夺和地缘政治竞争构成的全球体系中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旧制度的瓦解与新生产力的萌芽(约1750–1830) 第一章:前工业时代的全球连通性 本章首先审视了18世纪的全球经济图景,挑战了“工业革命是凭空出现的”这一传统叙事。我们将探讨重商主义的遗产、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构建的“三角贸易”模式如何为早期工业积累了原始资本。重点分析了农业革命、人口增长以及全球范围内商品(如棉花、蔗糖)的流动如何为工厂体系的爆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劳动力储备。 第二章:技术的“热点”与创新的扩散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关键技术突破的起源与地理集中性。不同于侧重于英国本土的叙事,本章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等发明置于更广阔的技术交流网络中进行讨论。我们分析了知识产权、工匠阶层的流动性以及科学社团在推动技术应用中的角色。同时,也探讨了早期的技术应用如何加剧了地区间(如英格兰内部或苏格兰)的经济分化。 第三章:劳动力的重塑:从家庭作坊到工厂纪律 工业化最深刻的影响之一在于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干预。本章聚焦于工厂制度的建立及其对传统劳动伦理的颠覆。我们将考察新的时间观念(钟表时间对自然节律的取代)、工作环境的恶化、以及对妇女和童工的系统性剥削。通过对早期工人阶级反抗运动(如卢德运动)的细致分析,揭示了社会秩序在剧烈变动中的张力。 第二部分:帝国的燃料与全球的重构(约1830–1880) 第四章:第二次工业浪潮与基础设施的扩张 本章进入了钢铁、铁路和电报时代。重点分析了铁路建设如何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政治意志的体现,它极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促进了资源获取的集中化。我们探讨了这些基础设施项目如何依赖于国家信用、金融创新(如股份公司和现代银行体系)以及对海外原材料的稳定需求。 第五章:自由贸易的意识形态与殖民地的新角色 随着工业能力的提升,自由贸易理论逐渐取代了重商主义。本章批判性地考察了这一转变。自由贸易的推行,尤其是在英国,如何成为一种“单向开放”的政策工具,旨在确保其制成品能顺利倾销到殖民地和非工业化地区,并同时获取廉价的初级产品。我们将分析《谷物法》的废除对全球粮食市场的深远影响。 第六章:工业需求驱动的地理政治重塑 本部分的核心是“工业-帝国”的共生关系。考察了工业国家为确保原材料供应(如橡胶、锡、石油的前兆)和开辟新市场而进行的系统性扩张。重点分析了印度、东南亚以及非洲部分地区在这一时期如何被整合为一个为核心工业国服务的“原料腹地”和“倾销市场”,这极大地固化了全球经济中的中心-边缘结构。 第三部分:新帝国主义的阴影与内部的变革(约1880–1914) 第七章:科学管理、垄断与资本的集中 在19世纪末期,工业生产进入了新的阶段,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成为主流。本章关注了垄断资本的形成、卡特尔的出现,以及科学管理法(如泰勒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对工人的异化程度。同时,也探讨了技术进步如何催生了新的行业(如化工、电力),并对传统的产业结构构成了挑战。 第八章:国内的社会反应:福利、改革与阶级斗争的深化 面对工业化带来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动荡,各国政府开始介入经济生活。本章考察了教育改革、公共卫生改善以及早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尝试。我们将对比不同政治意识形态(如社会主义、工团主义)对工业资本主义的回应,分析工人运动如何从早期的自发反抗转向有组织的政治力量。 第九章:全球化的极限与意识形态的冲突 在帝国主义竞争达到顶峰的年代,工业能力直接转化为军事实力。本章将审视国家间工业产值的竞赛如何直接导致了军备竞赛和国际联盟体系的紧张。探讨了民族主义、种族理论等意识形态如何被用以合理化对工业资源和海外领土的争夺,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结论:现代性的遗产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工业化进程所留下的复杂遗产。它不仅带来了空前的物质繁荣和技术飞跃,同时也奠定了深刻的全球不平等结构、新的环境挑战以及高度依赖工业资本的社会形态。本书旨在促使读者超越简单的进步论,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我们所继承的这个由蒸汽、钢铁和殖民逻辑共同塑造的现代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英国工业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反思。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分析了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生产力解放,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结构重塑。书中对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市场扩张等关键因素的解读,都具有极强的理论深度。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探讨工业革命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冲击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新思想的萌发,对旧有秩序的挑战,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变革,都被作者描绘得生动而富有逻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思想和文化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又反过来驱动着进一步的发展。作者在分析“新世界新思想”时,不仅仅局限于英国本土,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世界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全球性的视野,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工业与帝国》让我对“帝国”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作者在书中巧妙地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与其全球扩张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书中对于殖民地资源如何反哺本土工业,以及工业产品如何通过殖民地市场得以消化,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作者在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时,所展现出的宏观视野印象深刻。从商品贸易到技术传播,从军事力量到文化输出,工业化使得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的背后,既有技术和经济的优势,也有制度和思想的输出。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现代世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与帝国主义相互作用的结果。书中对这些复杂关系的梳理,为我们理解全球化历史的根源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远超我最初的预期。从第一页开始,作者就以一种宏大的叙事视角,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中对于英国工业化进程的梳理,并非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这一变革的内在逻辑和复杂因素。那些关于蒸汽机的发明、工厂制度的建立、交通网络的扩张,都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被置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宏大背景之下进行审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时期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由此引发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剧烈改变的描绘。从乡村的田园牧歌到城市的烟囱林立,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到全新的工业经济,这些转变的阵痛与机遇,都被作者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这本书,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蒸汽的轰鸣、机器的运转,也体会到了新旧社会交替带来的迷茫与希望。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工业化进程中的阴暗面,例如劳工的艰辛、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对殖民地的剥削,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批判性的视角来理解这段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和语言魅力,着实令人折服。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一路上不厌其烦地指引我们关注那些关键的节点和重要的转折。他的文字富有洞察力,能够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提炼出其核心要义,并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我记得其中一段关于城市化进程的描写,将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扩张,以及由此衍生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描绘得触目惊心,却又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书中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描绘也十分生动,无论是新兴的工业巨头,还是辛勤劳作的工人阶级,他们的生活图景都栩栩如生。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习到了英国的现代化历程,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思考这些历史进程对于我们当今世界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作者在结尾部分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更是为全书增添了一层思考的维度,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能放眼未来。

评分

阅读《工业与帝国》的过程,是一场智识上的盛宴。作者对于历史数据的运用极为娴熟,但又不至于枯燥乏味。他善于将宏观的经济统计数据,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让那些抽象的数字有了温度和生命。比如,在描述棉纺织业的兴盛时,书中不仅仅提及了产量和出口量的增长,更深入挖掘了背后的贸易体系、殖民地的角色,以及由此对社会阶层分化产生的影响。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探讨能源革命时,将煤炭的开采、运输以及其对冶金、交通等领域产生的连锁反应,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工业发展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运用智慧和资源,改造自然,重塑社会,并最终走向全球化的史诗。作者对“新世界新思想”这一译丛主题的呼应,体现在他对每一次技术突破和思想解放的深入剖析,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现代英国的形象。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进步”的含义,理解其背后复杂而多维的驱动力。

评分

经典的历史政治著作,认识发达国家工业崛起的历史有助于中国产业升级

评分

经典的历史政治著作,认识发达国家工业崛起的历史有助于中国产业升级

评分

京东折扣时购买的,感觉很优惠,正版,印刷精美,一直大京东购物,希望有更简捷的购物体验。

评分

几句放荡不羁额鸡年大吉飞机到哪飞机到哪

评分

英国崛起与工业革命,持续被关注的问题。

评分

买书如搬砖,读书如抽丝。

评分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评分

很满意,买书只选京东,品相好物流快。

评分

工业化带来现代化,一本翔实的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