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与理性:走向实践主义的中国司法

常识与理性:走向实践主义的中国司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国华 著
图书标签:
  • 法律哲学
  • 司法实践
  • 实践主义
  • 中国法制
  • 常识
  • 理性
  • 法治转型
  • 法律社会学
  • 法律思想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71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419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5
字数:25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常识是一种有约束力的信念原则,在与政治、道德、法律等有关的实践哲学中起规范和准则作用。对于法官而言,常识与理性同等重要。若司法判断忤逆常识,譬如作出“火车非机动车”之判断,那么司法权wei将无从树立。因此,中国的司法改革当回归常识和理性,以实践为全部基础,遵循一种行动中的司法哲学——司法实践主义。
  当今中国司法所遭遇的种种困境,是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在司法领域的反映,具有某种程度的历史必然性。欲化解这些困厄,绝非一步能到位,亦非司法自身的修修补补所能达成。这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需要不断的理论探索和时间摸索。唯有置身于整个社会综合改革的大视野之中,司法改革才有可能成就自身。

作者简介

  江国华,湖南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学者,第七届“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提名奖获得者。代表著作有《宪法哲学导论》(2007年)、《立法:理想与变革》(2008年)《宪法与公民教育》(2010年)等,代表论文有《中国宪法的研究范式与向度》(《中国法学》2011年第1期)、《转型中国的司法价值观》(《法学研究》2014年第1期)、《实质合宪论:中国30年改革正当性检视》(《中国法学》2013年第3期)等。

目录

导论 司法立宪主义与中国司法改革 3
一 司法立宪主义的基本意味 4
二 司法立宪主义视野中的“司改问题” 15
三 司法立宪主义视野中的“司改理路” 27

第一章 法院的定位与职责 44
一 法院的审判者定位及其宪法依据 45
二 法院的治理者角色及其法理 51
三 司法之治——通过审判的社会治理 55
第二章 法官的角色与本位 63
一 重返常识:作为裁判员的法官 64
二 回缚理性:作为工程师的法官 70
三 规复本位:作为规则适用者的法官 76

第三章 司法权的谦抑与能动 82
一 本体论:谦抑的审判权 83
二 方法论:能动的审判官 91
三 原则与方法:走向能动的司法 97

第四章 司法的国家性与地方性 106
一 审判权的国家性 107
二 审判事务的地方性 110
三 司法的相对统一论 113

第五章 司法偏好的衡平与折中 122
一 司法之程序性偏好 123
二 司法之实体性偏好 128
三 司法之中庸性偏好 133

第六章 司法效果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141
一 法律效果:审判之客观效果 141
二 社会效果:审判之主观效果 149
三 在法律框架内谋求社会效果的最优化 155

第七章 司法理性的逻辑与悖论 161
一 司法理性之逻辑 162
二 司法理性之悖论 166
三 走向包容性司法:司法改革的一个可能向度 171

第八章 司法裁判模式的困境与取向 180
一 职权主义之悖论 181
二 当事人主义之诘难 188
三 走向衡平的裁判模式 193

第九章 司法技术与司法政治 201
一 司法技术:司法过程的客观构造 202
二 司法政治:司法过程的主观构造 209
三 司法的政治性与技术性何以兼容 214

第十章 司法规律与司法改革 219
一 司法不是唯一的 220
二 法院不是万能的 225
三 综合的司法改革理念 229

代结语 转型中国的司法价值观 234
一 政治司法价值观:为阶级斗争冲锋陷阵 236
二 经济司法价值观: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247
三 社会司法价值观:为社会稳定排忧解难 260
四 走向衡平司法价值观:为法治文明注译导航 271

参考文献 282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完全聚焦于其他主题,避开了您原书名所暗示的“常识、理性、实践主义、中国司法”等内容,力求详实且自然: --- 浮光掠影:中世纪晚期欧洲行会制度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文化意义研究 作者:[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人名,例如:艾德蒙·福斯特] ISBN:[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ISBN号,例如:978-1-84901-987-3]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世纪晚期(约13世纪至15世纪)欧洲城市的经济生命线——行会制度(Guild System)的社会史与经济史专著。它摒弃了以往将行会简单视为工匠互助组织或阻碍创新的保守势力的传统二元对立叙事,转而从微观的实践(Praxis)和宏观的结构(Structure)两个维度,对行会如何构建了中世纪晚期城市的物质生活、社会等级、文化认同乃至政治权力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 全书主体分为四大板块,共计十二章节,旨在描绘一幅关于城市劳动力、技术传承和商业规范的复杂图景。 --- 第一部分:行会的起源、法律基础与空间布局 (The Genesis and Geography of Craft Control)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行会在封建制度解体、城市自治运动兴起的大背景下,如何从早期的兄弟会(Fraternities)演变为具有强大法律约束力的半官方机构。我们详尽分析了城市宪章(City Charters)中对行会权力的授予范围,以及这些权力如何转化为行规(Ordinances),用以规范原材料采购、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 重点章节探讨了城市空间的“行会化”现象。以佛罗伦萨的羊毛行会(Arte della Lana)和巴黎的屠夫行会(Boucheries)为例,本书考察了特定行业集中居住和经营的地理集聚效应,分析了这种空间隔离如何强化了社会边界,并为城市治理提供了直接的组织单元。此外,还深入剖析了“学徒—帮工—师傅”(Apprentice-Journeyman-Master)三级制度在法律文件和实际操作中的细微差异,揭示了其作为社会流动性阀门的双重作用。 --- 第二部分:物质生产的经济学:质量控制、价格管制与技术扩散 (The Economics of Material Production) 本书的核心经济学分析集中于行会对生产成本与市场价格的干预机制。我们借助对中世纪晚期主要贸易城市(如汉萨同盟城市、尼德兰城市)的会计记录和法庭记录的审阅,重建了不同行业(如纺织、金属加工、皮革业)的价格管制模型。研究发现,行会并非一味追求垄断利润,其价格制定的背后逻辑,更多地是为了确保“体面的生活”(A Decent Livelihood),即维护从业者最低的生存标准和家庭的尊严。 技术方面,我们挑战了“行会扼杀创新”的传统观点。通过对特定技术(如荷兰式磨坊的传播、复杂织机的使用)的案例研究,本书论证了行会实际上扮演了“技术守门人”的角色。他们严格控制技术的扩散速度,确保新技术在不颠覆现有社会结构的前提下,逐步被采纳,这是一种对风险和资本投入的精细化管理。 --- 第三部分:行会的社会阶层、性别与文化认同 (Hierarchy, 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行会是中世纪晚期城市社会结构最清晰的投影。本部分着重探讨了行会内部的等级固化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师傅阶层逐渐形成排他性的精英群体,限制了帮工晋升为师傅的渠道,这直接导致了14世纪后半叶欧洲城市中“帮工起义”(Journeymen Rebellions)的爆发。本书详细对比了英国和意大利城市中,这些反抗运动的性质、诉求及其被镇压的方式。 性别研究方面,本书聚焦于边缘化和附属劳动。虽然正式的“主导行会”(Master Guilds)大多由男性掌控,但本书通过分析副业行会(Minor Guilds)和家庭手工作坊的记录,揭示了女性在纺纱、刺绣、酿酒等环节中不可或缺的经济贡献,以及她们如何在家族或从属于丈夫的体系下运作,获取有限的经济自主权。 文化认同层面,本书深入剖析了行会庆典、宗教游行和赞助艺术的实践。行会通过其赞助的祭坛画、雕塑和节日仪式,将自身的经济权力转化为城市层面的道德权威和象征资本,构建了一种强烈的“我们是这座城市的主人”的集体意识。 --- 第四部分:行会制度的衰落与现代性的萌芽 (Decline and the Seeds of Modernity)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投向了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新型商业资本的崛起以及国家集权对城市自治权的削弱,行会制度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分析了“家庭作坊”(Putting-out System)的兴起如何绕开了行会的地域和生产限制,以及新兴的商人阶层(Merchant Adventurers)如何利用国家法律框架来对抗旧有的行会壁垒。 结论部分指出,行会制度的终结并非简单的“效率低下”所致,而是一场由资本流动性、国家官僚化与传统社群经济之间力量再平衡所导致的结构性转变。然而,行会留下的关于质量标准、劳工保护的早期尝试,以及特定职业身份的集体建构,为后来的职业工会和现代经济监管体系提供了关键的历史参照点。 --- 《浮光掠影》为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史和城市研究领域的学者及学生提供了一部扎实、多维度的参考资料。它不仅重塑了我们对中世纪经济生活的理解,也为理解现代商业组织与劳动关系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深刻的历史纵深。全书配有详尽的图表、拉丁文原始资料节选的翻译与注释,以及针对主要欧洲城市行会法典的交叉比对分析。 主题关键词: 中世纪晚期、行会、城市经济史、社会等级、技术控制、欧洲城市自治、帮工运动、职业文化。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议题和法律理论都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最近有幸拜读了《常识与理性:走向实践主义的中国司法》一书。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探讨了中国司法实践中“常识”与“理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走向实践主义的路径。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宏大的法学概念置于鲜活的案例和日常生活中,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法律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书中的分析鞭辟入里,将那些看似复杂晦涩的法律问题,通过常识性的解读变得清晰易懂。例如,在关于证据采信的章节,作者没有生硬地搬弄法条,而是通过生活化的比喻,生动地阐释了何为“合理怀疑”,以及如何在有限的信息下做出相对公正的判断。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耳目一新,也更加坚信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被理解和应用的过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司法的发展方向,它鼓励我们跳出僵化的思维模式,拥抱更加灵活、更加贴合现实的司法理念。

评分

近期读完《常识与理性:走向实践主义的中国司法》,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中国司法现状的深刻洞察和对于未来发展的审慎思考。书中的内容并非空泛的理论宣讲,而是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对解决方案的探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法律条文时,始终不忘回归到社会现实和人的主体性上来。他反复强调,司法不仅仅是机械地适用法律,更是一个涉及价值判断、伦理考量和社会共识的过程。在探讨“理性”如何在中国司法中落地时,作者并没有回避制度的局限性和人为的干扰,反而通过深入的剖析,指出了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书中对“常识”的讨论,更是直击人心,它提醒我们,法律的权威和生命力,最终需要依靠普通民众的理解和认同,而这种理解和认同,往往根植于朴素的常识和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法律专业人士的,更是写给每一个关心中国法治进程的普通公民的,它以一种平实的语言,唤醒了我们对于法律和社会的思考。

评分

最近翻阅的《常识与理性:走向实践主义的中国司法》,是一部颇具启发性的作品。它并没有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将读者置于一种高高在上的理论俯视之中,而是以一种谦逊而务实的姿态,邀请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司法实践的内部。作者对于“常识”在司法决策中的作用的强调,让我印象深刻。在很多情况下,那些最显而易见的道理,最符合社会普遍认知的事实,往往能够成为判断是非曲直的关键。而“理性”的引入,则是在常识的基础上,辅以逻辑分析和规则指引,使得司法决策更加严谨和公正。书中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种种困境,例如事实认定的困难、证据的有效性问题等,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且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讨论“实践主义”时,所展现出的对中国具体国情的深刻理解,他并非盲目照搬西方的理论,而是着力于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司法发展道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睿智长者进行的深度对话,让我们在理解法律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社会运作规律的认识。

评分

《常识与理性:走向实践主义的中国司法》这本书,让我对“法律”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此之前,我总觉得法律是抽象的、遥远的,是专业人士才能掌握的工具。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法律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是“常识”的升级和规范。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具体可感,让我们明白,在很多司法判决背后,都蕴含着朴素的常识性判断和理性分析。书中关于“走向实践主义”的论述,更是点明了中国司法改革的方向,它强调要注重法律的实际效果,要让法律真正地服务于社会,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某些案件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逻辑推理,让人不得不信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性地看待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南。它让我认识到,作为公民,我们也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和理性思考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并参与到法治社会的建设中来。

评分

《常识与理性:走向实践主义的中国司法》这本书,从我这个非法律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理解中国司法运作的门槛。作者并没有用艰涩难懂的术语来堆砌,而是用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以及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逻辑推理,来阐述复杂的法律概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经验法则”和“自由心证”的讨论,这部分内容让我明白,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并非完全依赖于冰冷的条文,而是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社会经验、生活常识,以及当事人的行为举止等。这种“有人情味”的司法解释,让我对法律产生了更亲近的感觉。书中对于“实践主义”的倡导,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司法改革的希望。它不是要抛弃规则,而是要让规则更加灵活地适应社会发展,更加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法律,理解司法,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审视身边的常识和理性来逐步实现的。

评分

书还不错

评分

很棒

评分

文章不错好好读读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文章不错好好读读

评分

文章不错好好读读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