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研究是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运用于法学研究的可贵尝试,体现了一种“从经验到理论”的研究思路,为原创性理论的提出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本书在学术上的开拓和创新,拓展了刑事诉讼法学的学术版图,有助于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的发展。
本书由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四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陈瑞华独著。本书是一部以程序性违法的法律后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作者运用经验实证研究方法,对违反刑事诉讼程序的成因以及治理程序性违法行为的主要方式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评论。作者讨论了实体法律责任制度的缺陷,论证了程序性制裁制度的正当性和理论基础,分析了现行的程序性制裁制度的主要不足,并就程序性制裁制度的完落以及与程序性制裁有关的程序性裁判、程序性辩护、程序性上诉等制度的重构,提出了系统的理论设想。
陈瑞华,男,1967年2月生,山东聊城人。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政法大学学士(1989),中国政法大学硕士(1992),中国政法大学博士(1995),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1995-1997),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2),1997年起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 研究领域主要有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和程序法基础理论。独立出版的著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看得见的正义》、《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程序性制裁理论》、《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人的思维方式》、《论法学研究方法》、《程序正义理论》、《比较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法学》、《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等等。 2004年11月,获得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2010年3月,获得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资格。
第一章 程序性违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三个案例的分析
三、程序性违法的性质
四、作为人权法的刑事诉讼法
五、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缺陷
六、“重实体、轻程序”的奖惩机制
七、刑事司法中的潜规则
八、对程序性制裁制度的观念抵触
九、结语
第二章 程序性违法的实体制裁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杜培武案件的综合分析
三、行政纪律处分的效果
四、刑事追诉的可行性
五、附带民事诉讼的作用
六、国家赔偿制度的局限性
七、结语
第三章 程序性制裁的法理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什么是程序性制裁
三、程序性制裁的基本模式
四、程序法的独特制裁方式
五、为什么要制裁程序性违法行为
六、为什么要选择宣告无效的制裁方式
七、程序性制裁的局限性
八、程序性制裁的未来
第四章 对非法侦查行为的程序性制裁
一、引言
二、强制性排除与裁量性排除
三、瑕疵证据的补正
四、非自愿供述排除规则的发展
五、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对非法审判行为的程序性制裁
一、引言
二、作为程序性制裁的撤销原判
三、撤销原判制度的两种方式
四、对撤销原判制度的反思
五、撤销原判制度的未来(1)——积极性程序违法行为制裁方式的重构
六、撤销原判制度的未来(2)——消极性程序违法行为的制裁方式
第六章 程序性裁判
一、引言
二、程序性裁判的性质
三、程序性裁判的基本原则
四、对侦查行为合法性的初步审查
五、正式调查程序
六、程序性裁判中的证明机制
七、小结
第七章 程序性辩护
一、程序性辩护的出现
二、程序性辩护的性质
三、作为诉权行使方式的程序性辩护
四、对程序性辩护的一些反思
五、程序性辩护的两种模式
六、程序性辩护的独特方式
七、程序性辩护的制度困境
八、律师界对程序性辩护的探索
九、制度夹缝中的程序性辩护
第八章 程序性上诉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三个案例的分析
三、程序性上诉的对象
四、程序性上诉的审理方式
五、二审法院对裁判理由的说明
六、对未经一审法院裁判事项的审理
七、程序性上诉与审级制度
第九章 程序性制裁理论的体系
一、程序性违法
二、程序性制裁
三、程序性裁判
四、程序性辩护
五、程序性上诉
六、程序性制裁理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在以往的研究中,笔者曾经提出了“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这一研究方法上的命题。当时主要是针对中国法学界所盛行的“对策法学”和“思辨法学”现象,提出了法学研究应当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法学者应具有问题意识的观点。但是,有关法学研究方法的讨论还可以继续深入进行下去。我们可以继续追问以下问题:怎样才能寻找和发现法律问题?如何才能对问题的成因做出准确的解释?如何通过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一般的法律理论?如何对该项理论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一言以蔽之,面对一个法律问题,我们究竟如何展开研究活动呢?
在近年来的学术研究中,笔者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法学研究中的几乎所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研究方法问题。在目前的研究条件下,资料早已不成其为问题。原先为研究者所抱怨的国外研究资料匮乏的问题已经不复存在。大量来自欧洲和北美的法学著作、教科书和法典都被翻译成中文,并被迅速地推向图书市场;大批西方法学者来华进行访问、讲学,将最新的法学理论和立法动向迅速传播给中国法学界;越来越多的法学者或留学欧美,或从事短期的学术访问,将最新的西方法学思想带回国内。与此同时,对中国立法和司法现状认识得越来越深入,对中国问题的把握越来越准确,也使得法学者对于很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拥有更大的发言权。然而,这一切似乎仍然不能克服法学研究中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在表面繁荣的法学研究以及大量“繁衍”的法学论著背后,存在着研究视野狭隘、学术表述陈旧以及高水平法学成果严重匮乏的问题。而这一切问题的核心,仍然是研究方法问题。
奉献给读者面前的《程序性制裁理论》一书,就是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刑事诉讼问题的一次学术尝试。如果用简练的语言做一概括,本书有两条清晰可见的学术线索:一是在内容上提出了以“权利救济”为核心的“程序性制裁理论”,拓展了刑事诉讼法学的学术版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理论;二是在方法论上强调对问题的解释,注重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法律问题。对于本书的内容,这里不做详细的评述。本书第九章“程序性制裁理论的体系”,就对这一理论的体系以及相关的新概念做出了全面的总结。笔者在序言里将要对研究法律的方法问题做出简要的评论,以使读者了解本书的布局和构思。
2004年,笔者在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了《程序性制裁理论》一书。该书面世12年来,在法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书所提出的程序性制裁理论已经在诉讼法学界广为流传,得到了较高的学术引证频次。该书所创立的以“程序性违法”“程序性制裁”“程序性裁判”“程序性辩护”“程序性上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也得到了法学界的接受。
但是,伴随着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全面确立,被告方挑战侦查程序合法性的案例频频出现,程序性辩护已经成为律师辩护的基本形态。本文对非法证据排除问题的一些表述和论证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与此同时,经过十几年的不断观察和思考,笔者对程序性制裁问题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有些思考也突破了本书前两版中的既有框架。
在本次修订中,笔者一方面结合刑事司法制度的变化,对原书中不合时宜的表述和论证进行了调整;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相关理论论证做出了补充和完善,将一些新的理论表述充实进来。本书第三版与第二版在结构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但是增加了对我国程序性制裁制度的实证分析,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撤销原判制度”进行了分章讨论。与此同时,本书第三版还对程序性裁判、程序性辩护和程序性上诉问题进行了重新梳理,有关理论表述和论证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法律制度是灰色的,但理论之树常青。身处剧烈社会转型的中国,法学研究者应当具备基本的问题意识,在学术研究中力求探求规律,形成理论,努力创建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做出独特的理论贡献,为这个国家的法治发展提供智慧和灵感。
“对于《程序性制裁理论(第三版)》,我的体验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程序’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制裁’在程序失范时的必要性和复杂性。作者以一种极其精炼而又深刻的语言,为我构建了一个关于程序性制裁的完整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法律条文的解读,更是对法律背后逻辑的深层挖掘。书中对于程序性制裁的理论基础,从哲学层面到法理层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让我看到了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类型程序性制裁的分类和分析,例如,如何区分‘无效’与‘可撤销’,如何界定‘可纠正’与‘不可纠正’,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司法实践的准确性。而且,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多次强调了程序性制裁的‘目的性’,即它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为了维护法的尊严、保障当事人权益、促进司法公正。这一点,对于我理解‘法律的温度’非常有启发。书中对一些前沿的、争议性的理论问题,也进行了大胆的探讨和创新的解读,这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生命力和前瞻性。它不是一本轻松的书,但每读一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头脑风暴’,不断地挑战我的认知边界,让我对法律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程序性制裁理论(第三版)》,说实话,一开始有点被它的厚重感和学术性吓到。我之前接触的法律书籍,大多是比较偏向实务操作或者某个具体领域的介绍。但这本,感觉更像是一部‘理论百科全书’,它从一个非常宏大的视角,系统地构建和阐述了‘程序性制裁’的整个理论框架。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溯源和发展脉络上的梳理,作者似乎把历代法学大家的思想都融会贯通了,然后用一种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不仅仅是告诉你‘程序制裁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有程序制裁’,以及‘程序制裁在维护法治中的独特价值’。书中对于不同学派关于程序性制裁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分析,这让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而且,它还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大量的典型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程序性制裁的类型、程度以及与实体公正的关系的论述,这些都是我之前在其他地方很少接触到的深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法律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台阶,对程序在法律运行中的关键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翻阅的书,但绝对是一本能让你受益匪浅的‘干货’。”
评分“拿到《程序性制裁理论(第三版)》时,我抱着极大的期待。作为一名在法律实践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律师,深知程序正义对于最终判决的决定性作用,也明白在复杂的制裁体系中,如何精准把握程序节点、如何构建有效的法律论证,是多么关键。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透着一股严谨和深入,‘程序性制裁理论’,这四个字勾勒出了一个我一直想深入探索的领域。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应该像一本精密的工具书,又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带领我穿梭于各种复杂繁琐的法律条文和案例之间,帮助我理清脉络,洞悉关节。它应该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应该是对现实司法困境的深刻反思,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我期待它能系统地阐述程序制裁的理论基础,例如其在保障当事人权利、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效率等方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帮助我理解不同类型案件中程序制裁的适用范围、判断标准,以及一旦程序出现瑕疵,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比如,在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程序性考量,民事诉讼中关于送达、证据保全的程序是否合规,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案件的最终走向。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分析不同司法管辖区的程序制裁实践,对比其中的异同,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为我们国家的法律改革提供借鉴。总之,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在法律实践中面对程序性难题时的‘定海神针’。”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程序性制裁理论(第三版)》的书,感觉整个人像是被一股强大的学术力量所洗礼。这不是那种让你轻松消遣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全神贯注、反复咀嚼的鸿篇巨制。作者显然在理论的构建上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法学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一开始,我以为它只是单纯地罗列各种理论,但很快我就被它严谨的逻辑和层层递进的论证所吸引。书中对于‘程序性制裁’这一概念的界定,就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区分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并最终提出了自己权威性的论断。这对于我理解这个复杂概念的本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后,它深入探讨了程序性制裁的构成要件,从实体与程序的互动关系,到程序瑕疵的认定标准,再到不同性质程序错误所应承担的相应制裁,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剖析,通过对具体案件中程序问题的深入解读,让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而且,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理论上的争议,反而主动将其呈现出来,并给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这种学术勇气令人钦佩。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它就像一座宏伟的知识殿堂,每一层都充满了挑战与惊喜,让我不断地想要探索更深处的奥秘。”
评分“作为一个对法治进程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程序性制裁理论(第三版)》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通往更高层次法律理解的窗户。我一直认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执行的公平与公正,而程序,恰恰是实现公平公正最不可或缺的基石。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为我揭示了‘程序性制裁’这个概念背后的深层逻辑。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做错程序会有什么后果’,而是深入剖析了程序性制裁为何必要,其存在的根本意义是什么,以及它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扮演着怎样不可替代的角色。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法学思潮下程序性制裁理论的发展演变,都有着精彩的阐述,这让我对法律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它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法律实践,还触及到了国际性的比较法研究,这无疑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不同国家在处理程序性问题上的智慧和经验。我特别喜欢它在分析理论时,能够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用鲜活的例子来论证抽象的法律原则,这使得这本书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又不失其可读性。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条由程序正义贯穿始终的脉络,它连接着法律的制定、审判的执行,以及最终的社会秩序。它让我更加坚信,任何脱离程序的正义,都可能是空中楼阁。”
评分还不错 学习用 内容很好
评分好书值得一看再看,值得购买
评分一起买的书,为什么要分别来评,太累了!
评分一起买的书,为什么要分别来评,太累了!
评分好书值得一看再看,值得购买
评分好书值得一看再看,值得购买
评分好书,名家著作值得学习参考。
评分值得专业学生精读,好书。
评分??程序性制裁理论(第三版)这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