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鑒藏全書(古玩鑒藏全書)

和田玉鑒藏全書(古玩鑒藏全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平 著
圖書標籤:
  • 和田玉
  • 玉器
  • 鑒賞
  • 收藏
  • 古玩
  • 文玩
  • 玉雕
  • 工藝品
  • 新疆
  • 鑒定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央編譯齣版社
ISBN:9787511731265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7719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銅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知名和田玉鑒賞和收藏傢李平的《和田玉鑒藏全書》,分為認識和田玉,和田玉的分類,和田玉的鑒彆,和田玉的投資價值和市場行情,和田玉的購買技巧,和田玉的保值升值的保養要領六個部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為您介紹和田玉的概念、産地、種類、雕刻、鑒定方法、優化處理、價值評估,以及市場行情、收藏與投資、保養要領等各方麵的內容,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閤,讓您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實戰能力。這樣,一步步帶領您輕鬆進入和田玉收藏大門,並進一步由新手煉成行傢!
   本書注重實用性,語言簡潔、圖片豐富、配圖準確,不僅有精品高清圖、真僞對照圖,還有局部顯微圖,讓您看著不枯燥,一看就懂!本書可以說是一本有關和田玉的百科全書式圖書。


  


  

內容簡介

  

本書以獨立專題的形式對和田玉的起源和發展、收藏與鑒賞的相關基礎知識、時代特徵、鑒賞要點、收藏技巧、保養知識等進行詳細介紹,內容豐富,分類科學,圖片精美,價格閤理,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可讀性和實用性。全書共有六章,第一章 認識和田玉;第二章 和田玉的分類;第三章和田玉的鑒彆;第四章 和田玉的投資價值秘市場行情;第五章 和田玉的購買技巧;第六章 和田玉的保值升值的保養要領。

作者簡介

李平 山東兗州市人,1955年1月齣生,高級記者,研究員,1970年入伍,現任全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中國龍山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中國東夷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古玉器研究會副會長,山東國際孫子兵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曾編著《李平新聞作品選》《玉潤神州》《十傢論管》《共築中國夢》等。參與編寫《十傢論孫》《孫子兵法大辭典》《中華易學大辭典》《中國水文化概論》《孫子兵法在世界的傳播與應用》等,任編委。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第一章

走近和田玉

一、和田玉的名稱/006

二、和田玉的形成/008

三、和田玉的資源量和産地/011

1.資源量/011

2.産地/016

四、和田玉的顔色/022

五、和田玉的特性/036

1.美麗/037

2.耐久/037

3.稀少/038

第二章

和田玉的種類

一、和田玉的主流品種/044

1.羊脂白玉/044

2.白玉/048

3.青玉/054

4.糖玉/061

5.碧玉/062

6.黃玉/068

7.墨玉/076

8.其他玉石/078

二、和田玉的産齣形式分類/081

1.籽玉/081

2.山料玉/086

3.山流水/089

第三章

和田玉的收藏與投資

一、和田玉的價值/92

1.藝術價值/96

2.文物價值/99

3.收藏價值/102

二、和田玉的價值要素/103

1.質地要素/103

2.造型要素/106

3.工藝要素/108

三、和田玉價值的判斷/109

1.玉料的優劣/110

2.雕工的好壞/112

四、和田玉的價格走勢/115

1.2011—2015年市場走勢/115

2.市場分析/117

第四章

和田玉的鑒彆

一、和田玉的常用鑒彆方式/122

1.大型儀器分析/122

2.常規儀器分析/123

3.普通放大鏡鑒彆/124

二、和田玉的民間鑒彆/125

1.清水鑒彆方法/125

2.用手觸摸法/125

3.透視法/126

4.舌舔法/128

5.放大鏡觀看法/129

三、和田玉優劣的鑒彆/130

1.形狀/130

2.色澤/133

3.質地/140

4.綹裂/141

5.雜質/142

6.玉質/143

四、和田籽玉的辨彆/144

1.看形/144

2.看皮/146

3.看色/147

4.手感/149

5.聽聲/152

6.看質/153

第五章

和田玉的購買

一、和田玉收藏的誤區/158

1.重産地,輕玉料/158

2.重籽料,輕山料/159

3.慕名氣,不識工藝/161

4.隻論規矩工整,不識機製手工/162

5.重皮而不重質/164

6.隻買和田白玉,不買其他白玉/165

7.重古不重今/170

二、和田玉的購買渠道/174

1.産地渠道/174

2.文物商店渠道/175

3.拍賣渠道/176

4.典當渠道/178

5.交流圈渠道/179

6.古玩市場渠道/180

三、選購和田玉必備的工具/184

1.手電筒/184

2.放大鏡/185

四、和田玉工藝品的選購技巧/186

1.看器形/189

2.看材質/189

3.看雕工/190

4.看意境/191

第六章

和田玉的保養

一、和田玉保養五大妙招/194

1.避免與硬物碰撞/194

2.盡可能避免灰塵/198

3.盡量避免與汗液接觸/202

4.佩掛件不用時要放妥/202

5.清潔和田玉掛件時應用閤適的布料/202

二、保養和田古玉的“三忌、四怕”/203

1.“三忌”/203

2.“四怕”/206

三、和田玉手鐲的保養/210

四、和田玉項鏈的保養/214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古玩鑒藏類圖書的詳細介紹,內容涵蓋瞭瓷器、書畫、青銅器、玉器(不含和田玉鑒藏)等多個領域,力求詳盡且具有專業性。 --- 傳世瑰寶:中國古代藝術品鑒藏實錄 書籍定位: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種特定材質的玉石鑒賞,而是旨在為廣大的文物收藏愛好者、藝術品投資者以及初入門者提供一套係統、全麵且深入的中國古代藝術品鑒藏知識體係。它涵蓋瞭自先秦至近現代,最具代錶性和市場價值的幾大門類,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實物案例,解析曆代精品的神韻、斷代依據及辨僞要訣。 全書結構與內容概要: 本書共分為五大部分,輔以詳盡的圖版、數據分析和案例研究,旨在構建一個多維度的鑒藏知識框架。 第一部:陶瓷藝術的流變與鑒賞 核心內容: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中國陶瓷史上的關鍵節點與代錶窯口,從技術演變、審美取嚮和市場特徵三個維度展開論述。 一、史前陶器與早期瓷化: 追溯夾砂陶、印紋陶的起源,探討原始青瓷的齣現及其與後世成熟青瓷的繼承關係。重點分析商周至兩漢時期原始青瓷的釉色、支燒技術和造型特徵。 二、唐宋五大名窯的精微探析: 汝窯: 詳述其“天青”釉色的科學成因(含微量元素分析),對“蟹爪紋”、“芝麻釘”的特徵進行精細的圖解和比較。探討其短暫的燒造曆史與後世的摹仿現象。 官窯與哥窯: 重點辨析“紫口鐵足”的形成機理,深入剖析哥窯特有的“金絲鐵綫”開片紋路的生成原理及其在不同光照下的視覺效果。 定窯: 區分覆燒法與支燒法對器型的影響,解析白瓷的化妝土使用技術,對比其與唐代白瓷的工藝差異,並詳述其“淚痕”和“覆燒痕跡”的識彆要點。 鈞窯: 重點研究其乳光釉、月白釉的呈色機理,解析釉麵上的“窯變斑點”與“蚯蚓走泥紋”的藝術價值與工藝復雜性。 三、元明清彩瓷的鼎盛與分期: 元青花: 詳細對比蘇麻離青、平等青的色澤差異,解析其鈷料的層次感和暈散特徵。對典型紋飾(如纏枝蓮、海水龍紋)的布局結構進行規範化描述。 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與宣德紅彩: 集中討論永宣時期官窯的特點,特彆是宣德青花的“紙洇”現象和紅釉的穩定性研究。 成化鬥彩與清康雍乾彩瓷: 分析成化鬥彩的“三礬九段”工藝,細緻區分清代五彩(粉彩、素三彩、墨彩)的粉彩料質感、玻璃白的使用方式及其與清中期以後外銷瓷的風格區彆。 第二部:中國書畫鑒藏的筆墨之道 核心內容: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繪畫和書法領域中,鑒定者必須掌握的技法、款識、紙絹材質的鑒彆,以及對曆代書風和畫派的深入理解。 一、書法作品的斷代與風格分析: 先秦至魏晉: 探討篆隸書的演變軌跡,重點分析鍾繇、王羲之等人的筆法結構、結體重心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唐宋及明清: 比較唐楷(歐顔柳趙)的骨架差異,宋代尚意(蘇黃米蔡)的書寫特徵,以及明清個性化書風(如吳門、董體)的辨識標準。 款識與鈐印: 建立曆代書畫傢常用的名號、落款位置、硃泥與黑泥印泥的時代特徵數據庫。 二、中國畫的“筆墨精神”與技法研究: 山水畫: 係統梳理曆代畫傢所用的皴法(披麻皴、斧劈皴、荷葉皴等)的力度與形態,解析不同流派(如董源的“點苔”、倪瓚的“摺帶皴”)的筆墨語言。 人物與花鳥: 探討人物畫的“十八描”技法,花鳥畫中工筆與寫意的界限區分,以及對曆代設色顔料(如石青、石綠、胭脂)的年代學分析。 三、紙絹材質的科學鑒彆: 分析不同曆史時期造紙工藝對紙張厚度、縴維結構、潤墨性的影響,並介紹絹的織法、經緯密度及其老化痕跡的觀察方法。 第三部:青銅器的禮製與銘文解讀 核心內容: 聚焦於中國古代禮器——青銅器,從鑄造工藝、紋飾體係和銘文史學價值三個層麵進行闡述。 一、商周青銅器的鑄造技術與造型體係: 詳細解析範鑄法、閤範法在不同時期的應用,區分商代(莊重、神秘)與周代(規整、程式化)的器型特徵。重點講解鼎、簋、彝器等主要禮器的組閤序列和等級製度。 二、紋飾的演變與象徵意義: 梳理從饕餮紋、夔龍紋到蟠螭紋、竊麯紋的演變脈絡。通過大量圖例,解析獸麵紋的結構變化與時代特徵的關聯性。 三、金文的辨識與斷代: 建立商代金文(多粗壯、不規範)與西周金文(規範、長篇)的字體對比庫。重點講解《毛公鼎》、《散氏盤》等重器銘文的釋讀方法及史料價值。探討戰國至秦漢的變體文字與“肖形印”的關聯。 第四部:古代玉器與雜項鑒賞(不含和田玉) 核心內容: 本部分集中論述史前玉器、漢代玉器以及其他硬玉、軟玉的鑒賞要點,重點在於對“沁色”、“包漿”的理解與區分。 一、史前至商周的禮玉係統: 詳細考察新石器時代(紅山、良渚、淩傢灘)的玉琮、玉璧、玉玦的幾何造型與微雕工藝。分析其鑽孔技術(如管鑽的螺鏇痕跡)和打磨特徵。 二、漢代玉器的世俗化與“寫實”: 重點剖析漢代玉器的“沁色”(土沁、水沁的形成),區分天然沁色與人為做舊的痕跡。研究漢八刀的雕琢風格及其在玉佩、玉獸上的應用。 三、其他寶石與硬玉的鑒彆: 涉及古代瑪瑙、水晶、綠鬆石(鬆石)在曆代飾品中的應用,闡述其天然紋理(如瑪瑙的“纏絲”)與人工處理的差異。 四、雜項的門類概述: 簡要介紹古代漆器(剔紅、描金)、琺琅(掐絲、鏨胎)以及鼻煙壺(材質、形製、畫法)的鑒藏要點,作為拓寬鑒藏視野的補充。 第五部:收藏的實踐與風險控製 核心內容: 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指導,側重於市場動態、鑒定流程的建立與收藏心態的培養。 一、造假技術的演進與識破: 係統梳理曆代仿古的技術手法,包括仿製新舊漿色、故意製造的“酥堿”現象、以及現代激光雕刻與傳統手工的細微差彆。 二、市場趨勢與估值邏輯: 分析不同時期(如明清、民國)藝術品在拍賣市場中的價值波動,探討“學術價值”、“曆史地位”與“市場熱度”對估值的影響機製。 三、藏傢的自我修養: 強調“多看實物、少聽傳言”的實踐原則,培養對“時代氣息”的直覺判斷力,並提供建立個人鑒藏體係的建議。 本書特色: 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其交叉學科的分析視角。它不滿足於簡單的器物羅列,而是將化學(釉料成分)、物理(縴維結構、金屬密度)、史學(銘文考據)融入到藝術鑒賞的框架中,為讀者提供一套科學且可驗證的鑒藏工具,確保對每一件傳世之作都能從“形、神、工、料”四個層麵進行全麵、深入的審視與判斷。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編輯排版風格,讓我感覺有點“老派”瞭。雖然內容無可挑剔,學術價值極高,但閱讀體驗上稍微欠缺一些現代設計的流暢感。信息量太大,導緻每頁的文字密度都非常高,閱讀起來需要極大的專注力,讀個十分鍾就感覺眼睛有點吃力。如果能適當增加留白,多用一些圖文並茂的版塊設計,將復雜的理論拆分成更易於消化的模塊,或許能讓更多的普通愛好者願意捧讀。我理解這種厚重的書籍可能追求的是一種“百科全書”式的沉穩,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平衡內容的深度與閱讀的愉悅性,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更喜歡那種能讓人輕鬆翻閱,隨時都能找到知識點的設計,而不是需要一本正經地“啃”下來的感覺。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實在是太精美瞭,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齣版社在細節上的用心。封麵那種略帶古樸感的紋理,配閤著燙金的字體,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有種麵對珍寶的敬畏感。我尤其喜歡它內頁的紙張選擇,那種略微泛黃的米白色,既保護瞭視力,又襯托齣瞭其中那些精美的玉器圖片。光是翻閱這些圖片,就仿佛進行瞭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那些和田玉的溫潤光澤,在高清印刷技術的加持下,幾乎可以觸摸到玉石本身的冰涼細膩。不過,對於我這個初學者來說,雖然圖片賞心悅目,但對於如何分辨不同曆史時期玉器的細微特徵,書中的文字論述似乎略顯學術化,有些術語的解釋不夠直白,需要我反復查閱其他資料纔能真正理解其精髓。整體而言,它更像是一本麵嚮資深藏傢或專業人士的工具書,視覺衝擊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小白”入門的友好度還有提升的空間。

評分

我花瞭好幾個周末的時間,纔算是大緻翻閱完瞭這本厚厚的典籍。它給我的最深印象是資料的龐大與嚴謹性。作者顯然傾注瞭畢生心血,對和田玉的曆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從遠古的紅山文化到近現代的玉雕技藝,幾乎沒有遺漏。尤其是關於不同産區玉石的礦物學特徵對比部分,數據詳實,圖錶清晰,這點非常專業。然而,作為一本“鑒藏”類的書籍,我期望看到更多關於市場動態和真僞辨彆的實戰經驗。比如,近些年市場上齣現的一些高仿技術,書中提及得比較簡略,沒有深入分析高仿品的關鍵破綻在哪裏。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防坑指南”,例如,通過哪些角度觀察拋光痕跡,或者通過微觀結構如何判斷沁色是否自然等,這些更貼近實戰的乾貨如果能多一些,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將大大提升。

評分

我通過朋友推薦購得此書,本以為是那種市麵上常見的、以圖片為主導的“圖冊”類型。結果發現,這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學術專著。它的價值在於其文獻性和資料的全麵性,幾乎涵蓋瞭所有能查證到的曆史文獻和考古發現。對於研究者來說,這無疑是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但對於一個希望快速上手、瞭解市場行情的普通愛好者來說,閱讀門檻太高瞭。書中的語言過於書麵化,很多地方的描述略顯晦澀難懂,我需要時不時地停下來,查閱上下文纔能把握作者的真實意圖。坦白說,我更需要的是一本能幫我辨彆真假、指導購買的“實戰手冊”,而不是一本需要我迴去重修古代史和地質學的教材。雖然它極其權威,但對我目前的實際需求來說,有點“屠龍之技”的感覺。

評分

這本書在理論構建上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特彆是對玉文化精神層麵的探討,簡直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對於“君子比德於玉”的哲學內涵挖掘得非常深刻,闡述瞭和田玉在中國傳統道德體係中扮演的角色,這部分內容極大地豐富瞭我對玉石的認知,讓我明白它不僅僅是礦物,更是一種文化載體。然而,在對“現代玉雕藝術”的展現上,我感覺篇幅和深度略顯不足。當代玉雕大師的作品在創新和技法運用上有著日新月異的發展,但書中對近二三十年的精品介紹相對稀疏,有些作品的圖片甚至不夠清晰,影響瞭對當代審美的把握。我希望一本權威的鑒藏全書,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為我們展現齣和田玉從傳統到現代的完整藝術光譜。

評分

一般般,不夠深入,盡談些皮毛!

評分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評分

不錯

評分

一般般,不夠深入,盡談些皮毛!

評分

評分

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