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来华的英美传教士,尤其致力于撰写方言语法、编纂方言词典,他们留下的一批汉外双语方言词典,是记录近代汉语多种地理变异的珍贵史料。本词典是《19世纪西方传教士编汉语方言词典》系列中的一种,其出版的学术价值:一是整理中西合璧的近代语文资料,从另一角度展现19世纪汉语词汇的面貌;二是为我国的方言研究提供新鲜材料,借西方人的眼光观察汉语方言词汇的变迁;三是推动我国的“传教士语言学”(missionary linguistics)研究,有望为近年趋热的海外汉学研究带来新气象;四是在推动当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再次审视西方人对汉语方言的研究。该系列词典此次影印注释出版,均由相关方言专家、语言学者撰序、注释、审订。
《西蜀方言》(Western Mandarin, or the Spoken Language of Western China)是清朝末期由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传教士钟秀芝(Adam Grainger)编著,上海美华书馆(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于1900年出版的一部蜀地方言词典。《西蜀方言》既是一部词典,也是一部用于传教士学习当地语言的口语教材。该书内容丰富,较完整地反映了19世纪末川西方言的状况,涉及语音、词汇、语法、民俗等诸多方面。
钟秀芝(Adam Grainger),生平不详,英国人,1889年到中国,长期居住在成都金马街37号,1904年创办“圣经学堂”,1921年在成都去世。
简介 /1
部首索引 /1
有字词 /1-596
无字词 /597-616
亲属称谓表 /617-628
音节索引 /629-708
英语索引 /709-802
勘误表 /803
总序
中西语言学传统各有所长:西方长于语法,中国长于辞书。公元前1世纪,希腊语文学者色雷克氏便撰成《语法术》,对本族语的语法体系做了分析,整理出名、动、代、介等八大词类。约在同一时期,中国人有了第一部语文词典《尔雅》,分 19个义组及语类,收列词汇并做解释。《尔雅》被奉为十三经之一,足见古人对词典的看重。两汉有《方言》《急就篇》《说文》《释名》,或搜辑方言词语,或意在教人识字,或系统梳理文字,或以阐释词源为旨,——这种以辞书服务于语文教学、进而带动语言文字研究的繁荣景象,在同时期的罗马帝国是绝对看不到的。这些辞书当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说文解字》,它是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字典,所发明的部首析字和检索法一直沿用至今。这之后的发展不烦细述,总之辞书越出越多,到了明末传教士来华,一方面发现中国人没有语法书,觉得不可思议,以为是中国学术的一大缺憾;另一方面,看到中国辞书种类奇多,代代传承而编纂有方,则不能不大为叹服。
外国人学习和教授汉语,尤其需要了解它的语法体系,把握它的运作规则。由于没有现成的中国语法书可用,传教士必须自力更生,花大力气编写汉语语法书。此时,欧洲传统的语法学范畴、概念、分析方法等便开始发挥作用,颇能供传教士编撰汉语语法书借力。当然坏处也在这里,即常为今人诟病的套用。然而词典不同。词典中国人有的是,所以传教士虽然不能拿来就用而得自编,但因为有中国本土词典当作样本,从整体框架、编纂路数到字词条目的设立和释义,都可以参考利用,于是就能省力许多;甚至直接就拿本土词典(如明末清初畅行的《字汇》)当母本,把其上的字条悉数或者挑选一部分译成西文,便算是编成了一部西洋汉语词典,也就是汉欧双语词典。这样的汉欧词典,常见的编排方式有两种:一种采用中国传统的部首笔画法,一种采用音序法。后者又分中式的和西式的:中式的,即按中国韵书如《广韵》上所见的韵类编排西式的,即根据拉丁注音,按字母的顺序排列。用作检索的方法,部首法和音序法各有便利与不便,所以,有些考虑周全的编纂者会为部首词典配上一个音序检索表;反过来也一样,音序词典的后面经常附有部首检字表。这说的是汉欧词典,以汉语字词立条,用欧语诠释意义。如果是欧汉词典,用欧语的词目立条,以带出汉语对应词,则一般就采用西式的音序法。
早期传教士来中国,都是走海路,从华南口岸入境。入华之初,逗留于广东、福建等地,有些人就在那里播教而终其一生;有些人得以继续北上,抵达江浙、华北以及中国西部。而正是在粤、闽两省,方言问题较之其他省份更加突出:官话主要通行于公务人员、学者书生中间,日常生活中传教士们仍不得不面对难以听懂的方言土语。所以,在早期的西洋汉语词典上,官话与方言混杂的现象十分普遍;即便是万济国所编的西班牙语-汉语词典,明确题作《官话词汇》(Francisco Varo. 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Mandarina.1679),也夹杂着许多闽方言的语词,其中有些可能是无意间混入的,有些则可能明知属于方言,而仍予以收录,只是没有说明而已。后来的词典家更倾向于区分,虽然也常把明显不属于官话的词语收进词典,但会刻意说明来源。这种把方言与官话分开处理的意识逐渐增强,至 19世纪中期应中西交往大增之需,便终于促成了各种方言词典的产生。收于本系列的《上海方言词汇集》(1869)、《英粤字典》(1891)、《宁波方言字语汇解》、《西蜀方言》(1900)、《客英词典》(1905),就是其中较重要的五种;细分之,前三种为欧汉型,后两种则属于汉欧型。
中国古代不是没有记录方言的著述。两千年前,西汉扬雄便辑有《方言》,可以划归辞书之属。可惜之后的十多个世纪里,再也没有出现堪与扬雄之著比肩的同类作品。直到明清,似乎才有了起色:与一批搜辑俚言俗语的著作一道,出现了一些考索某一特定地区方言词语的专书,如明末李实的《蜀语》,康熙时毛奇龄的《越语肯綮录》,乾隆年间茹敦和的《越言释》以及胡文英的《吴下方言考》。这些方言书上所见的词条,从百余到近千不等,均为编著者出于个人偏好而选收,或多或少显露出猎奇之趣,其诠释则经常带有溯源或考据的目的。 对比之后,我们会发现西士所编的方言词典很不一样:
一是使用拉丁字母注音,较准确地记录了当时汉语方言的实际音值;
二是为日常交际服务,着眼于听和说,更全面地收集了一种方言的普通词汇,包括大量常用的词组和短句;
三是载录了 19世纪我国各口岸及商埠洞开以后进入汉语的大批西洋物名、西学概念、西语表达及其汉译。
对于今人考察中国近代方言发展史以及中西语言文化交通史,这批西洋汉语方言词典独具价值,非中国本土的任何方言著作所能取代。唯其种类颇多,本次组织重印并予注释的仅为其中的一小部分,期盼未来能有更多同类的著作,以这种具有研究性质的重刊本形式面世。
这部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初次上手,就被那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所吸引。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触感温润,墨色浓郁却又不至于过于油腻,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丝毫没有疲劳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编者在字体选择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古朴的宋体与现代的印刷技术完美结合,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确保了文本的可读性。书页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整个版面显得疏朗有致,每一条词条的排布都如同精心布局的园林,井然有序,让人在查阅时能迅速找到目标,这对于工具书而言至关重要。装帧的工艺更是体现了出版者的匠心,书脊的稳固和封面的质感,都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让人在捧读时油然而生一种珍视之情。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可以用“沉浸式”来形容。它成功地超越了一般工具书的冰冷面孔,变成了一部富有生命力的语言史诗。编者在处理那些已经消逝或变异的方言表达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失语”的敬畏与挽救,让人动容。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当初那位传教士是如何记录下这些发音和词义的场景,这种对历史细节的追溯与共鸣,是阅读其他纯理论著作难以获得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你感觉自己正在与过去对话,体会到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强大韧性。
评分这本书的组织结构设计得极为巧妙,体现了极强的实用性考量。它不像传统词典那样仅仅是简单的字母或笔画排序,而是似乎融入了一种更贴近使用者需求的逻辑链条。我注意到,在某些核心词汇的条目下,作者不仅罗列了不同的方言表达,还细致地标注了这些词汇在当时社会语境下的使用频率和情感色彩,这一点非常宝贵。这种多维度的信息呈现,极大地提升了词典的工具属性,它不仅仅是记录语言,更是在描绘一种社会生态。翻阅过程中,我发现那种经过精心编排的层次感,让查找过程变成了一种知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任务。
评分对于历史语言学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是无可估量。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词汇的释义,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图景的侧门。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某些特定文化概念的收录和解释,这些词汇往往是理解当时中西方交流摩擦点的关键。每一个词条背后都潜藏着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文化融合或冲突的瞬间。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得以窥见当时西方传教士是如何努力去理解和转译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以及他们在语言障碍面前所展现出的惊人毅力。这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文献,充满了烟火气和研究的深度。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其学术姿态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以一种近乎谦逊的姿态,娓娓道来了编纂此书的缘由与艰辛,那种对历史语言变迁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早期传教士研究方法的细致梳理,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文献对比和实地考察的描述,构建起一个立体的研究框架。特别是作者对“方言”这一概念在19世纪语境下的界定与反思,展现了深厚的史学功底。阅读引言时,我仿佛能跟随作者的思路,一同回溯到那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去感受那些先行者们在语言学领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使得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学术价值的深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