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以互联网为依托,各种新兴的媒介形式以种类繁多的样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对于媒介的感知,媒介化生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媒介从此步入后媒介时代。所谓后媒介时代,就是指在网络等的影响之下,各种媒介形式适应新的情境变化而在技术、内容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所作出的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而重新建构的媒介世界,它相对于传统媒介的时代而言,是新兴的媒介时代。为了解、评析以及展望这种媒介形式以及社会情境的变化,国内外的学者都致力于对此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诸多的理论观点和研究内容。本书聚焦于后媒介时代的各种媒介理论与具体的媒介实践,关注前沿、研究前沿。全书除去前言与后记,共有十一章的内容,每一章聚焦于一个前沿问题,对其进行梳理与理论展现,并对其进行评析,以期从全貌上进行展示。
作者简介
强荧,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上海新闻奖评委,上海新闻高级职称专家评委,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1995年获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1998年获"中国报刊之星"称号,2001年获上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数十次获中国新闻奖和上海新闻奖。主编上海第-本《上海传媒蓝皮书》,并编写多部著作,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吕鹏,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青年人才。出版有著作:《性属、媒介与权力再生产:消费社会背景下电视对男性气质的表征研究》(2011)、《专业、市场与规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播节目体系建构》(2016),译有《体育、文化与媒介:不羁的三位一体》(2013)等。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并发表了多篇相关研究论文。
目录
导言
第一章新闻创新研究的视角、议题和路径
第一节新闻与技术的相遇
第二节新闻创新研究的两种视角
一、 产品创新
二、 过程创新
第三节新闻创新研究的三大议题
一、 创新个体
二、 创新组织
三、 创新网络
第四节新闻创新研究的四条路径
一、 创新扩散
二、 行动者网络
三、 破坏式创新
四、 新制度主义
第五节结语
第二章城市传播研究理论前沿
第一节聚焦该问题的背景及研究进路一、 背景45
二、 研究进路
第二节城市传播研究概况及主要方面
一、 中美城市传播研究发展概况
二、 城市传播研究的主要方面
第三节前沿关键概念
一、 全托邦(omnitopia)
二、 地理媒介(Geomedia)
第四节前景展望
第三章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研究
第一节社会化媒体的基本特征
一、 概念与格局
二、 属性与类型
三、 信息传播格局变革
第二节基于社会网络的传播
一、 社会网络概念与特征
二、 社会网络结构与分析方法
三、 “强连接”与“弱连接”
第三节基于社会网络的大众传播
一、 微博的平台结构及传播特征
二、 微博信息传播规律
三、 微博核心节点研判指标体系
第四节基于社会网络的群体传播
一、 传播模式
二、 动力机制
第四章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行动研究
第一节网络行动与权力关系
第二节网络行动、集体行动与社会运动
第三节网络行动、意义建构与符号权力
第四节网络行动、连结性行动与社交媒体
第五节中国网络行动的理论框架与研究问题
第五章国际传播领域的效果研究与理论发展
第一节国际传播在国家战略层面的理论意义
一、 国家形象层面
二、 公共外交层面
三、 提升国家形象与具体传播策略
四、 国际传播政治热点
第二节国际传播媒介维度:传统媒体走向全球
一、 国际媒体的国际传播特征
二、 中国媒体的跨文化传播路径
第三节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一、 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特征
二、 新媒体时代的对外传播战略
第四节国际传播理论发展
一、 理论反省与理论建构
二、 文化路径与价值观
第五节结语
第六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移动出版理论研究前沿
第一节移动出版及其研究的兴起与背景
一、 社会环境驱动
二、 政策利好
第二节关于移动出版的国内外前沿学科理论
一、 国外数字及移动出版研究现状
二、 国内移动出版研究现状
第三节移动出版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展望
一、 移动出版研究现状述评
二、 移动出版未来研究展望和建议
第七章后媒介时代的媒介素养研究
第一节媒介素养的概念及历史发展
一、 媒介素养的定义
二、 媒介素养的范式变革历程
三、 后媒介时代:从数字鸿沟到数字使用
第二节新媒介素养:核心构成及技能
一、 网络时代的
二、 媒介素养与社会技能
三、 “21世纪能力”:“网络化社会”知识工作者的技能
四、 “媒介素养之塔”
五、 不同群体的媒介素养及其关系
第三节新媒介素养:影响及潜能
一、 媒介素养与社会化
二、 媒介素养与自我赋权
第八章后媒介时代的媒体人转型创业研究
第一节媒体人转型创业研究的提出背景与时代价值
一、 提出原因
二、 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第二节媒体人转型创业类型研究
一、 媒体内部创业
二、 媒体人辞职创业
第三节媒体人转型创业动因研究
一、 媒体人离职原因研究
二、 媒体人创业动因研究
第四节媒体人转型创业现状研究
一、 内容生产研究
二、 传播模式研究
三、 发展困境研究
四、 发展前景研究
五、 话语分析研究
第五节媒体人转型创业影响研究
一、 媒体与用户关系变迁研究
二、 新闻伦理研究
三、 媒介生态变迁研究
第六节结语
第九章近年来关于传媒特殊管理股制度的研究
第一节特殊管理股提出的政策沿革
一、 在传媒和文化企业改革方案中提出特殊管理股
二、 特殊管理股上升到国有企业改革的高度
三、 特殊管理股在网络视频网站的试点
第二节特殊管理股在国外的表现
一、 双层股权结构
二、 金股制度
第三节特殊管理股在中国的应用
一、 产权可分离性是特殊管理股的理论基础
二、 特殊管理股实行的紧要性
三、 应用方案
四、 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结语188
第十章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中的欧洲范式
第一节数字反动派?美国媒体眼中的欧洲传媒集团及其代表
第二节最数字化:阿克塞尔?施普林格传媒集团的业务构成
一、 数字收入成为集团的主流收入来源
二、 数字分类广告公司体量抵过《纽约时报》
三、 “我们可能是世界上最数字化的传统媒体”
四、 在美大力拓展数字业务收购
第三节专业与竞争:阿克塞尔?施普林格传媒集团的传播理念
第四节反思与结论:欧洲范式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第十一章新史学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给养研究
第一节反起源:对历史连续性的批判
第二节历史空间中的事件运动轨迹:话语分析方法
第三节研究方法上的给养:媒介陈述
第四节结语
后记
精彩书摘
以互联网为依托,各种新兴的媒介形式以种类繁多的样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对于媒介的感知,媒介化生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针对这种情况,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媒介,或者加强自身的塑造,或者适应新的情境的变化,总之媒介的样态以融合或者求新求变的形式也进行了诸多的改造。媒介从此步入后媒介时代。所谓后媒介时代,就是指在网络等的影响之下,各种媒介形式适应新的情境变化而在技术、内容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所作出的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而重新建构的媒介世界,它相对于传统媒介的时代而言,是新兴的媒介时代。
为了解、评析以及展望这种媒介形式以及社会情境的变化,国内外的学者都致力于对此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诸多的理论观点和研究内容。
大体而言,对于后媒介时代的媒介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派别,一个是经验主义的研究,一个是批判主义的研究,还有一个是环境主义的研究。其中,经验主义的研究以美、日等国的研究为主,主要通过经验性、实证性的研究着眼于(后)媒介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作用和影响,关注于媒介的效果和效用,以为广告主、国家等进行服务。其代表性的人物较多,传播学(美国)的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卢因都属于经验学派,他们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媒介为国家进行服务。因为美国的实证、经验主义传统,其现今的研究也承继了经验学派的研究取向,主要关注于后媒介时代的媒介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的,以及人们是如何使用这些媒介,因而对于传播效果的关注是经验学派研究的最重要的取向,这些研究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当权机构和经济团体,因而难免为批判学派的研究者所诟病,认为其犬儒主义的倾向比较明显。
批判主义的研究,以欧洲国家的学者为中心,特别以英、法、德等国家的学者为多,主要又分为两个大的学派,一个是法兰克福学派,一个是伯明翰学派。前者的理论多为精英主义的立场,认为媒介机械化的对于内容的生产打破了“艺术品”的光晕,以至于使得人为媒介所统治,变得愚钝,从而成为“单向度的人”;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又称为英国文化研究,其研究取向与前者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其对媒介等大众文化持相对比较乐观和积极的态度,认为大众文化对于民众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有益的,其代表性的人物如威廉斯、霍加特、霍尔、菲斯克、米勒等。不过,虽然批判主义的研究有两个有些龃龉的派别,但其研究的主要取向依然是批判的方向,其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当权机构和经济团体服务,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和发展媒介及社会,以更好地“解放”人,因此,他们的研究更加关注的是媒介与阶级、性属、种族等的关系。
第三种研究的学派是环境主义的研究,媒介环境主义又称媒介技术主义,他们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媒介自身对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媒介被视为讯息,相对于内容而言,媒介的存在更加重要,是媒介传承和延续了整个社会与文化的发展,而非媒介的具体内容,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麦克卢汉,而麦克卢汉之前的英尼斯,以及麦克卢汉之后的梅罗维茨、波特等都是现在比较有代表性的环境主义学派研究的大师级人物。他们当下的研究主要是聚焦于各种媒介新兴的发展与技术的变迁对于社会及人所代表的影响和变化。本书以此为基础,探讨后媒介时代最新的新闻传播研究议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形塑新闻业的重要力量,它使新闻业陷入困境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带来机遇。新闻业主动或被动地启动创新过程、研发创新产品以应对困境,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新闻创新的后果不仅具有经济层面的意义,也具有社会层面的意义。创新的成败不仅与新闻业当下的处境有关,也决定着新闻业的未来。新闻创新现象的涌现又引发了新闻创新研究的兴起。
……
前言/序言
当前,社会科学领域正面临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理论界的证明和创新。上海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研究机构、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近年来,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先行先试”高端智库建设目标,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个一百年”战略构想、“十三五”规划、国家安全战略、全球治理等领域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完成了一批中央决策需要的、具有战略和全局意义、现实针对性强的高质量成果。
在“创新工程”机制下,上海社会科学院结合研究生教学和高端智库建设方向,于2015年初正式启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学术前沿”编撰和出版项目,力图反映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探索前沿,为硕士研究生理论积累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提供引导,也为授课教师提供基础性材料。此次组织出版的丛书,是201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和研究生院共同资助的第二批集中成果,重在梳理国际领域相关哲学社会科学近年的重要观点和成果。丛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为根本指导思想,以习近平“5·17”讲话为原则,以我院60个创新团队为骨干力量编撰。
整个申报评审过程秉承了院“创新工程”公开竞争,择优选取、差额资助原则,所有立项申请均委托第三方组织评审,根据申报质量进行差额资助,确定通过名单向全院公示。为确保编撰质量,成立了院领导牵头、各研究所所长组织、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领衔、院部相关处室协同“四位一体”的组织框架和工作机制,为丛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保障。
丛书编委会
2017年4月15日
《新闻与传播学国际理论前沿》 一、 导论:时代洪流中的新闻与传播 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新闻与传播学的研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从最初的报纸、广播,到如今的互联网、社交媒体,传播媒介的形态、内容生产与消费模式、以及信息流动的逻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以及文化认同的多元挑战,都为新闻与传播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时代命题。 《新闻与传播学国际理论前沿》一书,正是致力于梳理和探究这些剧烈变迁背后所蕴含的国际学术界最新、最前沿的理论视角与研究范式。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概念或案例,而是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不同国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对新闻与传播现象的深入思考。它关注的是那些能够引领未来研究方向、深刻影响我们理解当下世界运行机制的那些关键理论支点。 本书的编写,源于一个清晰的认知:新闻与传播学作为一门关乎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的综合性学科,其理论发展必须紧随时代步伐,吸收全球智慧。尤其是在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积极参与全球传播格局重塑的当下,理解国际学界的最新进展,把握其理论脉络,对于提升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原创性、前沿性和国际影响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本书的读者群体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在校学生、青年学者、资深研究人员,以及对新闻传播现象和社会发展具有浓厚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学生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宏观而深入的视野,帮助他们理解学科的整体图景与发展趋势;对于研究人员而言,本书是激发新研究灵感、深化学术对话的重要参考;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则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信息如何在社会中流动,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与决策,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信息时代保持清醒的判断。 本书的每一章都力求选取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前沿性的理论主题,并邀请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进行深度解读。我们并非追求学科内部的理论自洽,而是强调跨学科对话与视角融合,鼓励读者跳出单一学科的局限,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技术哲学、政治经济等维度去审视新闻与传播的复杂性。 二、 理论前沿扫描:从媒介革命到数字鸿沟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新闻与传播学的国际理论前沿。 1. 媒介理论的演进与重塑: 我们首先将回顾媒介理论的发展脉络,从麦克卢汉“媒介即是信息”的经典命题,到后来的“媒介生态学”、“媒介决定论”等,探讨这些早期理论在数字时代的适应性与局限性。随后,本书将聚焦于当下最活跃的媒介理论前沿,例如: 平台理论(Platform Theory): 平台作为新的信息中介,如何重塑内容生产、分发和消费的权力结构?平台算法如何影响信息过滤与议程设置?平台的治理与监管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关系理论(Relational Theory): 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平台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关系”本身是否成为一种新的信息生产要素? 新媒介形态与感官研究: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沉浸式体验等新技术如何拓展传播的边界?它们对人类的感知、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何种影响? 2. 内容生产与意义建构的新逻辑: 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信息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流程。本书将探讨: 众包与众包新闻(Crowdsourcing and Crowdsourced Journalism): 普通公众参与新闻生产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公民记者的新角色与伦理困境。 算法新闻(Algorithmic News): 算法在新闻采编、推荐、个性化推送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茧房”、“算法偏见”等问题。 数据新闻与叙事(Data Journalism and Narrative): 数据如何被转化为有意义的新闻故事?数据可视化在提升信息透明度与公众理解力方面的作用。 后真相时代与话语分析: 在信息碎片化、情感驱动的传播环境中,如何理解“真相”的脆弱性?情感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以及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策略。 3. 受众研究的转型与社群认同: 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和社群成员。本书将深入探讨: 社群媒体与身份认同(Social Media and Identity): 社交媒体如何成为个体构建和展示身份的场所?社群内部的互动如何塑造群体认同与归属感? 参与式文化与粉丝研究(Participatory Culture and Fan Studies): 粉丝如何通过二次创作、社群组织等方式参与到主流文化的生产与传播中? 数字鸿沟与媒介公平(Digital Divide and Media Equity): 在数字化浪潮下,信息获取、使用和创造能力的差异如何加剧社会不平等?如何促进数字包容与媒介公平? 跨文化传播与身份协商: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如何理解和解读来自异域的信息?文化交流中的身份认同与协商过程。 4. 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权力关系: 本书还将关注传播活动背后的权力结构与经济利益。 平台资本主义与数字劳动(Platform Capitalism and Digital Labor): 平台经济如何运作?用户的“免费”劳动如何被平台所剥削? 媒体所有权与集中化(Media Ownership and Concentration): 媒体所有权的集中如何影响信息的多样性与政治多元性? 国家与传播: 国家在信息时代如何利用传播工具维护其统治、进行意识形态输出?以及公民社会如何利用传播挑战权力? 全球传播与地缘政治: 全球传播格局中的权力博弈,信息战与认知战,以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 方法论的革新与跨学科视野 《新闻与传播学国际理论前沿》不仅关注理论内容,更强调研究方法的革新。本书将介绍和讨论: 计算传播学(Computational Communication):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海量传播数据,揭示传播现象背后的规律。 混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s): 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的优势,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传播现象。 跨学科研究的实践: 强调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法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理解复杂传播问题提供多元视角。 四、 结语:面向未来的对话 《新闻与传播学国际理论前沿》旨在激发思想的碰撞,促进国际学术界的对话。我们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批判与创新,新闻与传播学才能更好地回应时代挑战,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透明、多元和负责任的信息社会贡献力量。本书的每一章都是一次深入的理论探索,每一次理论的呈现都力求捕捉其最前沿的动态和最具争议的焦点。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在新闻与传播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的有力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