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雄——岑参传(精)

边塞诗雄——岑参传(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管士光 著
图书标签:
  • 岑参
  • 边塞诗
  • 唐诗
  • 传记
  • 文学史
  • 历史
  • 诗歌
  • 古典文学
  • 边塞诗歌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71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340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昂扬壮阔的盛唐时代,奇丽豪迈的军旅生涯,从巍巍长安到安西边塞的漫漫风雪路,如何把一个热血青年造就成彪炳史册的杰出诗人?一支饱蘸激情、挚爱和才华的诗笔,如何为祖国河山写景塑形,为历史风云留影传声,也为莽莽苍生咏叹抒情?本传将告诉你一切!

—— 文史专家 董乃斌


本书以编年体式,以史为经,书写一代边塞诗人的艺术成就和人生经历,展现了盛唐灿若星河的诗歌成就和人文环境。书中广搜博征传主有关史料,线条明晰,论述细致,学理性强,具有相当的专业深度。

——文学专家 王必胜


内容简介

本书以岑参毕生所创作的诗歌为脉络,生动展现了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人生历程,线条清晰,论述细致,学理性强,表现手法细腻朴实。作者充分利用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岑参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逐一理清岑参的生平轨迹和诗歌创作过程,是一部以诗为证的优秀人物传记作品。

作者简介

管士光,男,1956年生,山东梁山县人。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唐人大有胡气》《浅草集》《管士光作品集》《唐玄宗与杨贵妃》《苏武与李陵》等,并发表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文化和出版工作的文章数十篇。

精彩书评

昂扬壮阔的盛唐时代,奇丽豪迈的军旅生涯,从巍巍长安到安西边塞的漫漫风雪路,如何把一个热血青年造就成彪炳史册的杰出诗人?一支饱蘸激情、挚爱和才华的诗笔,如何为祖国河山写景塑形,为历史风云留影传声,也为莽莽苍生咏叹抒情?本传将告诉你一切!

—— 文史专家 董乃斌


本书以编年体式,以史为经,书写一代边塞诗人的艺术成就和人生经历,展现了盛唐灿若星河的诗歌成就和人文环境。书中广搜博征传主有关史料,线条明晰,论述细致,学理性强,具有相当的专业深度。

——文学专家 王必胜


目录

001??草堂松风

018??出入二郡

054??初入仕途

073??走向远方

094??塞上风云

114??长安交游


149??二赴边塞

181??丹心未休

252??蜀道艰难

267??最后岁月


303??附录一?岑参年表

311??附录二?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唐朝有两个都城,一个是长安,称为西都,一个是洛阳,称作东都。东都洛阳附近有一座名山,叫作嵩山。唐代的嵩山,同现在一样,树木茂盛,风景优美。嵩山山南称为嵩阳,在武则天时改名登封。嵩山在唐朝人眼里是一个重要所在,因为这里离东都洛阳很近,便于人们去东都洛阳结交权贵、谋取功名、经营商业,而居住在洛阳的达官贵人也常到嵩阳一带打猎、避暑,所以他们的别墅也喜欢建造在这一带,因为这里清静,隐居山林的人士也喜欢选择这里居住,所以附近建有不少和尚和道士的寺观。这样一处自然景观和地理优势并存的地方,自然是唐代的人们,包括诗人们所喜欢的暂居之处了。盛唐著名诗人中,几乎没有人没到过嵩山,杜甫、王维、王昌龄、李白都登过嵩山,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而还有一位唐代著名诗人在这里生活了多年,留下不少佳作,这位诗人就是本书的主角——岑参。

岑参是怎么来到嵩阳的呢?

这还要从头说起——

岑参的祖籍是南阳棘阳,即今河南新野县,梁时迁往荆州江陵,即今湖北荆州市。岑参的父亲一直出外做官,在他当仙州刺史的时候,岑参出生了。岑参的父亲叫岑植,他当仙州刺史的品级为正四品下,每月享受的待遇相当不错,正常收入有每月俸给十一千,禄米二百四十石,职田七顷,公廨田八顷,庶仆十二人。岑植官位中等,待遇颇丰,足以维系全家过较富裕的生活。到岑参五六岁的时候,岑植由仙州刺史改任晋州刺史。晋州即今山西临汾,晋州刺史在品级上从三品,因为晋州较仙州富庶,地位更为重要,所以从唐朝的品级看,仙州为小州,晋州为上等州,同样官任刺史,地位和官品却有不同。岑参在晋州开始读书,也对汾水周围的景色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后来又来到汾水桥边,写下了充满感情的诗篇《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此诗题下有自注:“参曾居此郡八九年。”其诗云: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这首小诗赋予柳树以生命和感情,写出作者重返旧地高兴而又复杂的心情。如果岑参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成长,也许其人生会是另外的一种景象,可是命运多变,只过了五年,岑植就因病去世了。岑参的母亲是继室,丈夫前妻育有二子,岑渭、岑况早已成人,离家独自谋生,而她自己生养的三个孩子岑参、岑秉、岑垂只能和她一起在晋州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在岑参十三四岁的时候,岑参随母亲迁往河南府王屋县,王屋县北十里左右就是著名的王屋山。王屋山的主峰叫天坛山,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王屋镇北,天坛山南青萝河畔有岑参祖上留下来的别业,岑家称之为“青萝旧斋”。《大清一统志》里说:“青萝斋,在(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下,唐岑参别业也。”岑参这时已经在王屋县城和青萝旧斋往返居住了。后来他在外做官,想起自己早年居住在王屋山下,常常去青萝河游玩,有时钓鱼,有时闲逛,好不惬意!他常常回忆这一段美好的生活,如在虢州做官时写下了《南池夜宿思王屋青萝旧斋》,诗里表达了对王屋旧斋及当年悠闲生活的怀念,诗里这样写道:


早年家王屋,五别青萝春。

安得还旧山,东溪垂钓纶?


一年以后,岑参一家又告别王屋,向南渡过黄河,经过东都洛阳,来到嵩山南边的丘陵地带,这里也有岑家祖上留下来的旧草堂,岑参一家便在这里住了下来。住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离他大哥岑渭当官的地方不太远。来到嵩山以后,岑参常常怀念王屋的隐居生活,也怀念在那里交往的隐居之士,有一天他在王屋山东边的溪流畔留宿,情有所感,写下了《宿东溪怀王屋李隐者》:


山店不凿井,百家同一泉。

晚来南村黑,雨色和人烟。

霜畦吐寒菜,沙雁噪河田。

隐者不可见,天坛飞鸟边。


这首诗写得十分平易,表现出他善于写实的特点。首联写出山居人家的景色,山店有泉,不用凿井,而百家同饮一泉;中间两联犹如一幅水墨画,确是“诗中有画”。沙雁,指河边沙洲上的雁。尾联感叹不能与隐者相见,令人遐想,余味悠然。天坛,王屋山之绝顶,为隐者所居之处。此诗前写宿东溪所见,绘出山中幽绝景观,后写诗人之感慨,读之使人感到“高人宛然在目矣”。

自从来到嵩阳,一晃五年过去了,在这五年里,岑参的家庭发生了很大变故,母亲去世了,兄弟几个也各奔前程,只有岑参依然没有离开嵩阳。当然,他也不是只住在这里,从有关材料看,他还到过缑山,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作有《缑山西峰草堂作》:


结庐对中岳,青翠常在门。

遂耽水木兴,尽作渔樵言。

顷来阙章句,但欲闲心魂。

日色隐空谷,蝉声喧暮村。

曩闻道士语,偶见清净源。

隐几阅吹叶,乘秋眺归根。

独游念求仲,开径招王孙。

片雨下南涧,孤峰出东原。

栖迟虑益澹,脱略道弥敦。

野霭晴拂枕,客帆遥入轩。

尚平今何在,此意谁与论。

伫立云去尽,苍苍月开园。


缑山,即缑氏山,在嵩山之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缑氏镇东南。传说这里是周灵王太子晋得仙之处。此诗描写了闲居草堂时的所见所闻,景中有情,说自己对着五岳之一的嵩山建造了房舍,推门即见一片绿色,在这里只是终日沉溺于退隐林泉的乐趣之中,谈论的只是打鱼砍柴之类的内容。近来已久与书籍疏远,只是为了使心里清静而已,但见空谷落日,但闻暮村蝉声。“曩闻”两句引起遐思:曾听过道士宣讲清静无为的道理,曾靠着小几静看风吹落叶,想着叶落归根的深意。此时特别感到独游之寂寞,希望有人与自己一道隐居。这里用了一个蒋诩的典故:蒋诩辞官归隐,在房前竹下开三径,同故人求仲、羊仲往来。尚平,指尚长,字子平,东汉隐士,这里以之指友人。此意,指隐居生活的闲适。此诗结尾一句颇有韵味:独自伫立,遥望白云远去,苍苍月色,已把园林照亮……

岑参还去过登封北的巩县,在那里他寻访了当地一位有道德、学问而隐居不仕的李先生,留下了《寻巩县南李处士别居》:


先生近南郭,茅屋临东川。

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

有时著书暇,尽日窗中眠。

且喜闾井近,灌田同一泉。


巩县,唐县名,在今河南巩义市。南郭,外城。《周礼》里说,古代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又说八家为一井,故“闾井”即乡里,指所居之地。巩县南郊邻近嵩山,故有“闾井近”之说。

又有《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

所适在鱼鸟,乌能徇锥刀。

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


透过此诗,可看出岑参借景抒胸臆的巧妙手段。友人在朝为官,辅佐休美昌明之世,而自己却隐居蓬蒿之中;可自己心思在鱼鸟身上,岂能出仕从政呢?徇,曲从。锥刀,指微细之利,即“锥刀之末”,此处喻指出仕为官。友人崔明允乘船沿黄河向广武(山名,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方向而去,而自己要前往巩县东北的成皋,眼中的美景只能增强自己思念友人的郁闷和忧愁。

此期岑参又去过陆浑别业,也住过相当一段时间。可见,他是以嵩阳为中心,在周边一带周游、访学,开始了自己人生最初的交游。

光阴推移,时间来到了唐朝开元二十二年(734)……

这天一大早,在嵩山南面的一条小路上,急匆匆地走来一个仆人装束的壮汉,他来到山间的一间茅屋前,停了下来,边擦头上的汗,边大声叫道:“岑先生!岑先生!”

随着喊声,时年二十岁,还是一副书生模样的岑参走了出来,一见这个壮汉,便笑道:“阿六,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了?”

阿六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喘了口气说:“你哥哥岑大人叫我再给你送些米面,对了,还有这些书。”说着,他把背上的大包放在地上。岑参感叹道:“真让兄长费心了!”

“岑大人说叫你好好读书,不要浪费时间。”

岑参点点头,说:“你回去告诉我哥哥,我这里一切都好,请他放心!”

待阿六走后,岑参捧着哥哥送来的书,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理解哥哥送书的一片深意。是呀,而今自己已经二十岁了,一定要抓紧时间苦读,才能尽早获取功名!

他信步走出草屋,眼前一片葱绿,风吹松树发出一片涛声,他的思绪就像那山间的小鸟,一刻也不能安静……

说起来,岑参有值得自豪的家史,他的祖辈和父辈出了不少高官,有三个甚至官至宰相,这可是一般家庭里少见的。第一个是岑参的曾祖父岑文本,他文章写得好,在唐太宗的时候当了中书令。第二个是伯祖父岑长倩,他是岑文本的侄子,在唐高宗永淳年间,做了宰相。岑长倩虽然当了高官,但坚持原则,在武则天当政时期,他反对立武承嗣为皇太子,使武姓众人很不高兴,后来有酷吏为了讨好武氏,就给他罗织了不少罪名,岑长倩蒙冤被杀,更惨的是他的五个儿子也一起被赐死。第三个是岑参的伯父岑羲,他在中宗、睿宗时期当了宰相,后来却参与太平公主的阴谋活动,在玄宗上台执政后被杀,家里的财产也被没收了。岑参的祖父岑景倩也是当官的,他在武后为大中大夫,行麟台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他有四个儿子,岑参的父亲岑植为长子。


铁马冰河入梦来:盛唐边塞诗坛的双子星之一——王昌龄的传奇一生 本书聚焦盛唐另一位与岑参与齐名的伟大边塞诗人——王昌龄。 本书旨在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石,结合细致的文学分析,勾勒出“七绝圣手”王昌龄波澜壮阔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我们不涉足岑参的诗歌创作与人生轨迹,而是将全部笔墨投向这位与他并肩矗立于盛唐诗坛巅峰的诗人。 第一章:关中儿郎——早年抱负与科举之路 王昌龄,一个出身于京兆(今西安附近)的寒门士子,其早年生活充满了对“立功扬名”的渴望。本书将详细考证他从少年的胸怀大志,到青年时期胸中郁结着“非谢安、慕王霸”的英雄情结。我们将深入探讨他如何受到“将相宁王”故事的熏陶,以及盛唐开元年间,边塞战事频仍,为有识之士提供了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 他的科举之路并不平坦,经历了多次挫折。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历史典籍,尤其对《史记》中描绘的英雄人物心驰神往。我们考察了他在长安的沉浮,如何凭借过人的才情与坚韧的毅力,最终在“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时代浪潮中,抓住机会,步入仕途。他的早期诗作,虽然已显露不凡,但尚未完全定型为后世所称颂的刚健之风。 第二章:从军塞北——边塞的洗礼与诗人气质的形成 王昌龄的诗歌灵魂,是在边塞的硝烟中锤炼而成的。本书将重点描绘他首次出塞,远赴北疆的经历。他不是以一个轻松的游历者身份,而是怀抱建功立业的理想,踏上了当时最为艰苦的征途。 我们将细致还原他驻守的地点,无论是阴山脚下的烽燧,还是戈壁瀚海之中的玉门关外。通过对其诗作中地理名词的考证,如“秦时明月汉时关”、“黄沙百战穿金甲”等意象的出现,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他亲身经历的严酷环境。 与一般文人不同,王昌龄对边防军务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不仅是记录者,更是参与者。我们分析他如何深入军营,与底层士兵同甘共苦,体会战争的残酷与将士的思乡之情。正是这种第一手的体验,使得他的诗歌具备了超越一般“咏边塞”作品的真实力量和深沉的悲悯情怀。他的诗歌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饱含血泪的生命之歌。 第三章:七绝圣手——格律的巅峰与艺术成就的探析 本书的重点章节之一,将专门分析王昌龄在七言绝句领域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他被后世誉为“七绝圣手”,其成就并非偶然。 我们将从音律、对仗、意境的营造等方面,剖析《出塞》(其一、其二)、《芙蓉楼送辛渐》等代表作的结构精妙之处。例如,他如何用极简的语言,构建出“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宏大空间感,以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蕴含的对理想将领的无限期盼。 本书将对比分析他与同时代其他边塞诗人的风格差异,指出王昌龄的特点在于其“气象浑厚而格调高古”,既有盛唐的自信与雄浑,又兼具初唐边塞诗的凝练与深刻。我们还将探讨他在送别诗中的独到之处,如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的拿捏,使送别之作超越了简单的惜别,融入了家国情怀。 第四章:宦海浮沉——政治风云中的起落与失意 盛唐由盛转衰之际,是王昌龄仕途的关键转折点。本书将详述他从边疆调回,进入中央任职,乃至远赴岭南的曲折经历。 他并非一个专注于诗歌的隐士,而是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然而,官场的复杂和安史之乱前夕的政治动荡,使他屡遭排挤。我们考证了他在地方任职期间(如担任太原、江宁等地的幕僚或官员)的具体事迹,以及他因此产生的政治抱负受挫感。 这种失意感,并未使他的诗歌走向颓废,反而增添了一层深沉的沧桑感。他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巧妙地融入到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之中,使得他的后期作品更具历史的厚重感。 第五章:岭南绝唱与晚年悲剧 安史之乱爆发后,王昌龄的命运急转直下,被卷入玄宗与永王李璘之间的权力斗争。本书将详细梳理他被贬谪至岭南,以及最终含冤而死的悲剧性结局。 岭南的瘴气与炎热,与他熟悉的塞北风光形成鲜明对比。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所作的诗篇,充满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慨叹。我们着重分析他临终前的绝笔,如何将对家乡和亲友的眷恋,凝练成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尾声:双子星的对照与不朽的边塞之魂 本书的最后,将对王昌龄的文学遗产进行总结。他与另一位边塞诗人的共同成就,构成了盛唐诗歌最光辉灿烂的一面。我们将探讨王昌龄对后世边塞文学的影响,以及他“七绝圣手”的称号如何流传千古,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他的诗歌,是盛唐精神最直接、最刚健的体现,永远激励着后人。 全书力求文风沉稳大气,史料考证严谨,评论见解独到,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位集大成者,一个在铁马冰河中淬炼出千古绝唱的盛唐诗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过岑参的诗,总感觉他是一个豪情万丈、不拘小节的性情中人,他的诗里有“白日地光辉,星辰如碎玉”的壮丽,也有“黑山积雨空林响,石寺曾为度僧房”的清幽。然而,对于他这个人,我其实了解得并不多,更多的是从他的诗歌意象中去推测。所以,《边塞诗雄——岑参传(精)》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特别好奇,这个能够写出如此恢弘诗篇的诗人,他的日常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本书如果能从更全面的角度,比如他的家族背景、早年经历、仕途沉浮,甚至是他的朋友圈(比如李白、高适等人),来展现一个立体的岑参,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生平事迹,更能透过这些事迹,去解读岑参的内心世界,他的抱负、他的情感、他的坚持。我想看看,这个“边塞诗雄”是如何在现实的残酷与诗意的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的,又是如何将他对边塞的热爱与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融入到笔下的。

评分

我一直觉得,盛唐的边塞诗,有一种超越时空的魅力,它不仅仅是文人的抒怀,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缩影。岑参,作为其中的翘楚,他的诗歌总能唤起我对那个时代最深切的感受。拿到《边塞诗雄——岑参传(精)》这本书,我最想知道的,就是作者是如何将岑参的个人经历与那个宏大的时代背景相结合的。我想看到,他是如何在动荡的边塞生活中,依然保持着诗人的敏锐和激情;他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还原一个鲜活的岑参,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而不是一个被符号化的“边塞诗人”。我想了解他的家庭生活,他的情感纠葛,他与当时名士的交往,甚至是他在遭遇挫折时的失落与不甘。只有当我们了解了一个人的全部,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诗歌,理解他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边塞诗雄——岑参传(精)》,就已经奠定了它非同寻常的基调。我对“雄”这个字尤其敏感,它不仅仅是指岑参诗歌的风格,也可能意味着他的人生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他的诗歌成就的赞颂,更能深入探讨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取向。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个文人如何在边塞这个充满危险与机遇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他是否有着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如果能挖掘出岑参在边塞经历中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或者他对人生、对国家、对民族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担当,那将是极具吸引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岑参,一个不仅仅是“写边塞诗”的诗人,更是一个在这个时代留下深刻印记的“边塞之雄”。

评分

对于《边塞诗雄——岑参传(精)》这本书,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够呈现出岑参诗歌创作的“源”与“流”。“源”是指他之所以能写出如此雄浑壮阔的边塞诗的根源,这其中必然离不开他对边塞风物的细致观察,对戍边将士生活的深刻体察,以及他对那个时代边疆民族关系的独特理解。而“流”,则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梳理岑参诗歌的艺术特色,比如他运用的大气磅礴的意象、新奇瑰丽的想象,以及他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此外,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岑参的诗歌在当时的社会和他之后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作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是如何形成并发展这一诗歌流派的,他的作品又如何被后世的文人所继承和发展。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再仅仅是一部传记,而更像是一部关于盛唐边塞文学史的研究著作,非常有学术价值和阅读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边塞诗雄——岑参传(精)》,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一种豪迈、壮阔的画面。我一直对盛唐的边塞风光和那些戍边将士的故事心驰神往,而岑参,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名字。他的诗歌,如同滚滚黄沙,又似漫天风雪,带着一种独特的苍凉与壮丽,总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这次看到有《边塞诗雄——岑参传(精)》这本书,我立刻就心动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岑参的生平经历,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在边塞生活、感受、创作的战士。我想了解他如何从一个普通士人,一步步走到边塞,经历了怎样的风雨,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又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写下了那些千古传颂的边塞诗篇。这本书的“精”字,也让我对它的品质充满信心,希望能看到详实的考证、精美的装帧,以及对岑参诗歌创作背景和艺术成就的深刻解读。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一个诗人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盛唐边塞文化、民族精神的史诗。

评分

不错的版本,可以用来收藏。

评分

不错的版本,可以用来收藏。

评分

不错的版本,可以用来收藏。

评分

不错的版本,可以用来收藏。

评分

不错的版本,可以用来收藏。

评分

不错的版本,可以用来收藏。

评分

不错的版本,可以用来收藏。

评分

不错的版本,可以用来收藏。

评分

不错的版本,可以用来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