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时期乌克兰籍教育家,享誉世界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一位精神巨人。他以短暂的人生和卫国战争留给他的伤残之躯,在教育生涯中展现出绚丽多彩的人性之善与人性之美,使每一个接近他的人都能受到他的“磁化”,就连攻击过他的论敌也受其感召转身变为赞颂他的歌手。他的精神奇迹激发着人们的探究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评传》作者历时十二年,搜集研读他的全部中文版著作,亲赴乌克兰实地考察他的人生足迹,依托大量文献资料与他进行精神对话,撰写成这部力求全面真实展示他的精神旅程的大型“精神评传”。
《苏霍姆林斯基评传》是第1部系统述评苏霍姆林斯基生平、事业和精神的评传体学术著作,适合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师范院校学生研读。
《苏霍姆林斯基评传》多幅珍贵照片乃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苏霍姆林斯基评传》与作者的另一部著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是姊妹作,读者若结合阅读,可收相得益彰之效。
作者简介
孙孔懿,江苏省秦州市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应聘担任过“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二期指导专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指导专家。早年致力于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研习,对教育时间、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学校文化等有所涉猎,主要著作有《教育时间学》、《素质教育论》、《素质教育概论》、《教育失误论》、《学校特色论》及编著《教育像什么》等。上世纪90年代起热心于教育家研究,撰有专著《论教育家》,在《中国教育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了一批关于教育家的文章。近十余年来潜心于苏霍姆林斯基研究,已完成两部专著。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魂牵梦萦:如何步入他的精神殿堂?
一、缘起:奇迹般地精神能量激起笔者的探索兴趣
二、踌躇:文化背景不同,理解何以可能?
三、路径:依据文本世界再现生活世界,探究精神世界
四、成果:关于“精神评传”的文体自觉
第一章 特定文化时空中的精神奠基
一、第聂伯河:父性的坚定与母性的柔韧
(一)日夜奔流,注予主人公生命活力
(二)涛声呜咽,诉说乌克兰苦难历史
(三)波澜壮阔,应和革命与建设高潮
二、温馨茅屋:“诞生着美”的“人际关系学校”
(一)“母亲是孩子生命激情的明灯”
(二)“做一个无愧于自己父亲那样的人”
(三)祖母的童话故事伴随他度过一生
(四)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书:爷爷的遗产
(五)遭遇大姐夭折:他第一次思考起生与死
三、七年制学校:一段美梦相随的多彩岁月
(一)女教师的故事让他在梦中飞向太阳
(二)第一次打架:为了老师他豁出去了
(三)丹娘坟前:再叹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第二章 借重两所师范学院登上讲台
一、眼界大开:求学于克列缅丘格师范学院
(一)“当时我的几位老师可真好”
(二)博览群书:怀疑与敬畏相伴而行
(三)新团员向工人朋友“学做人”
(四)急性胸膜炎:狰狞的不速之客
二、初登讲台:实践探索精神悄然萌动
(一)将书本知识用于实践的最初感悟
(二)做孩子们的朋友:自发触及民主真谛
(三)撇开《指南》:探索精神如小荷初露
三、梦想成真:终于跨进波尔塔瓦师范学院
(一)英雄城市与人文圣地的双重熏陶
(二)一所以马卡连柯为荣的师范学院
(三)凉亭盟誓:毕生扎根于乡村教育
四、中学文学教师·共产党员·教导主任
(一)筑起第一间自己的“书巢”
(二)共产党员:“比人的概念更高大”
(三)改革受阻:教导主任初遇考验
第三章 卫国战争:血与火的精神淬炼
一、风云突变:教员·连队指导员·伤员
(一)在骤然响起的号角声中披挂上阵
(二)与战友融为一体的政治指导员
(三)血染沙场,他与死神擦肩而过
(四)惊见严酷战争中人性的两极分化
二、悲悯情怀、英雄气概与人道精神之升华86
(一)“人最可怕的痛苦,就是战争和死亡”
(二)“我是否有足够的仁慈温暖他们的心?”
(三)搜集战斗故事,英雄精神在胸中激荡
(四)大爱与大恨:人道精神的完整理解
三、战争·人性·新一代:震颤着的教育反思
(一)基于人民利益的善恶观教育
(二)“要使小小年纪的人具有大丈夫的胸怀”
(三)爱国主义:永远不变的主旋律
(四)全球视野:向往人间不再有杀戮
四、一位尽力恢复和发展地区教育的教育局长
第四章 战后“人的时代”催生出他的“人学”
一、“人的时代”:对时代特征的总体把握
(一)联合国人权和儿童权利宣言的影响
(二)对“一切为了人的幸福”的理解
(三)喜见人的地位和关系的根本变化
(四)确信人的全面发展条件日益具备
二、为了人的教育而探索的“人学”
(一)他的“人学”理论源于广泛吸收
(二)对人的本性和潜能的基本认识
(三)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探索
三、以“人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
(一)教育是“生产人”,“教育学是人类学”
(二)学生:“有权感到自豪的人”
(三)教师:杰出的“人学家”
(四)学校:“复杂的人道主义实验室”
(五)“人生育人,而劳动则把人造就成真正的人”
第五章 帕夫雷什中学:废墟上建起的理想国
一、师生动手清理废墟,重建精神家园
(一)组织学生在建校劳动中经受锻炼
(二)物质设施:“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
(三)让孩子在树木花草陪伴下复苏成长
(四)会说话的墙壁吸引孩子们驻足深思
(五)科学的乐园,艺术的乐园
二、精心构建独具特色的日常生活方式
(一)营建民主和谐、生气勃勃的大家庭
(二)全员读书声:学校精神生活的基调
(三)着眼学生自主发展的“校中之校”
(四)按生命节律设计的作息制度
(五)鼓励孩子们创造“自己的节日”
三、校长兼任班主任:“对我最适宜的途径”
(一)苦闷的校长回到了孩子们中间
(二)“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长期实验”
(三)“童话与童年有着不解之缘”
(四)《故事集》:献给孩子的精神厚礼
四、校长与学校相互成就,融为一体
第六章 “我生活中什么最重要?爱孩子”
一、为了取得“进入童年宫殿的通行证”
(一)“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
(二)“我看着你的眼睛,我的孩子”
(三)“期待着成为孩子们的知心朋友”
二、“相信孩子”:历久弥坚的教育信念
(一)每个孩子都有天生的爱心善意
(二)孩子有缺点但“从来不会蓄意做坏事”
(三)“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四)每个孩子都能“达到自己的顶峰”
三、“集中心灵的全副力量”奉献给孩子
(一)全方位呵护“挂着露珠的玫瑰”
(二)让孩子学会感受爱并奉献自己的爱
(三)引导孩子用汗水酿造“主人翁的快乐”
(四)难教儿童的教育:“十分有趣的叙事小说”
四、“我热爱儿童,其根源就在儿童本身”
(一)易逝的童真:他留恋和珍视的清纯
(二)孩子成长,“我就感到无比的幸福”
(三)孩子们“成了我的存在的一部分”
……
第七章 肝胆相照:他和他的同事们
第八章 用无穷问号铺就探索之路
第九章 心系课堂:这里关乎启蒙,关乎解放
第十章 让每个未来公民“为天下之忧而忧”
第十一章 为了学生终身享受劳动的欢乐
第十二章 真实自然富有诗意的和谐教育
第十三章 思潮涌向笔端,流淌出“我的教育学”
第十四章 临终回首:这短促而值得留恋的人生
第十五章 闪耀着人性与时代光辉的精神世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苏霍姆林斯基评传》: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纺织工人干上一个小时就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炼钢工人干上几个小时后就能高兴地看到火焰般的铁水,庄稼人经过几个月就能欣赏到田里长出的谷穗,“可教师需要年复一年的劳动才能看到自己造就的对象;有时,要经过十几年你的意图才勉强地显现出来;任何人也没有像教师那样经常地碰到一些不满的情绪;任何一种劳动也不会像教师的劳动那样一有错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教师必须对社会负责任,对你的父母负责任……在教师身上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的美,这都是他用不眠之夜、一头白发、个人幸福换来的”。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说:“教师也像你的母亲、你的父亲那样,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苦与乐。……往往你的教师走到教室时,逼迫自己不去想自己的不幸和心头上的创伤,咬牙克制心上的苦痛,使自己的思绪纳入应该走的轨道”。
教师职业的特点也源于教师工作的目标和对象。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们教师是跟人这种最巨大的财富打交道,我们是在培养人,我们创造的是无比复杂和美不胜收的瑰宝:和谐发展的人。”“整体来说,儿童世界是美好的,如果你了解它,在其中感到如鱼在水中一样,那它会给你带来良好的感受和心情要比不好的多得多。”不过,事情总有正反两个方面。“儿童的内心生活时时刻刻给我们带来满意和不满意、高兴和苦恼、忧愁和欢乐、疑惑和诧异、宽慰和愤怒。在儿童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极广阔的情感领域内,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兴的和伤心的曲调。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是教育工作中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如果和儿童交往给教师带来的只是伤心、愤怒、生气之类的情绪,这不仅在教师心灵上深深地留下了不愉快的感受,而且也破坏了他们内部器官的工作。”总之,“教育工作绝无仅有的突出特点是:这一工作的客体和对象是人,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人:理智、情感、意志、性格、观点、信念尚处在形成时期的童稚个体。
……
启蒙之光与教育的永恒回响:一部关于现代教育思想的宏大叙事 图书名称: 现代教育的世纪回响:从柏拉图到杜威的教育哲学流变 作者: 薇拉·马丁内斯 出版社: 智慧之窗文化出版社 装帧形式: 精装,附录含重要教育文献节选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现代教育的世纪回响:从柏拉图到杜威的教育哲学流变》 并非一部简单的教育史编年,而是一部深入剖析西方教育思想从古典萌芽至近现代形成过程中核心矛盾、关键转折与深远影响的学术巨著。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文本解读,系统梳理了横跨两千多年的教育理念演变轨迹,旨在揭示教育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如何回应社会、政治、经济及个体发展的复杂需求。 本书的叙事逻辑并非线性推进,而是围绕几个贯穿始终的核心母题展开:“知识的本质与传递方式”、“教育与公民身份的塑造”、“儿童中心论的兴起与挑战” 以及 “教育公平与社会正义的张力”。作者马丁内斯教授以其深厚的古典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将教育思想置于其诞生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避免了将历史人物简单标签化的倾向,力求呈现出思想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第一部分:古典的奠基与中世纪的沉淀(公元前5世纪—公元15世纪) 本书开篇追溯至古希腊城邦对“理想公民”的塑造需求,详细分析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建的等级化、目的明确的教育体系,探讨了其内在的精英主义倾向及其对西方理性主义教育的奠基作用。随后,重点讨论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性与逍遥学派对教育目标的实际干预,以及希腊化时代修辞学和七艺(Liberal Arts)的形成,为后世大学的课程设置提供了蓝本。 中世纪部分,作者聚焦于教会教育体系的巩固,解析了奥古斯丁对信仰与理性的整合,以及托马斯·阿奎那对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论证了在此期间,教育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围绕神学真理的阐释与维护展开的。这一部分的讨论强调了“知识的权威性”是如何被牢牢掌握在特定机构手中,以及对人的自由探究构成了何种限制。 第二部分:人文主义的觉醒与启蒙的理性之光(15世纪—18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如伊拉斯谟、拉伯雷如何重新发现了“人”的价值,主张恢复古典教育的全面性与人性的光辉。马丁内斯教授在此处详尽对比了伊拉斯谟的“绅士教育”与早期宗教改革家如路德对普及基础教育的呼吁,揭示了印刷术对教育权力下放的潜在推动作用。 启蒙运动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洛克(John Locke)的“白板说”如何彻底颠覆了天赋观念,为经验主义教育奠定了哲学基石,并详细阐述了他对家庭教育与品格培养的关注。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爱弥儿》被视为对既有教育范式的最大挑战,作者深入分析了“自然教育”理念的激进性,探讨了其在培养“自然人”与适应社会之间产生的理论张力,并考察了这一理念对后世浪漫主义教育思潮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分:现代教育的工业转型与哲学重塑(19世纪—20世纪初) 进入19世纪,工业化浪潮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准化、效率与国家认同的构建。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的“直观教学法”和福禄贝尔(Froebel)的“游戏与自我活动”理论被视为对经验主义的实践深化,强调了感觉经验在认知形成中的不可替代性。 本书的另一高潮是对赫尔巴特(Herbart)“形式教学阶段”的批判性梳理,探讨了其如何试图将教育科学化、心理学化,但最终走向僵化的程序化教学。同时,作者也着墨描绘了德国唯心主义教育观,特别是洪堡(Humboldt)的大学改革思想,如何确立了“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现代高等教育范式,即便在国家主导的教育体系中,依然保留了一块学术自由的“飞地”。 第四部分:实用主义的介入与教育的民主诉求(20世纪初期) 本书的收官部分集中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崛起,特别是杜威(John Dewey)的思想。马丁内斯教授将杜威的教育观视为对欧洲理性主义传统和工业化弊端的深刻回应。详细解读了“教育即生长”、“做中学”和“教育即生活”的内涵,强调了教育作为社会改革工具的角色。 作者不仅赞扬了杜威对民主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和经验整合的强调,也批判性地指出了其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如何在复杂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实现真正的“经验的平等性”,以及实用主义在面对终极价值问题时的相对主义倾向。通过对杜威与后继教育家的比较,本书最终落脚于一个核心命题:现代教育体系如何才能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真正实现个体潜能的充分发展与社会责任感的有机统一? ---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的整合视角: 本书融合了教育学、哲学史、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多重分析工具,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思想解读。 2. 细致的文本辨析: 作者直接引述并细致分析了柏拉图、卢梭、杜威等教育巨擘的原始文本,还原了其思想诞生的语境。 3. 对“连续性与断裂性”的探讨: 结构上清晰地展示了教育思想在面对社会变迁时,是如何继承、反叛和重塑自身的。 4. 学术前沿的关怀: 尽管聚焦历史,但本书始终关注这些古典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如课程标准化、教师专业性危机、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的隐性影响。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教育学、哲学专业的师生,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及所有对人类心智发展与社会塑造历史感兴趣的深度阅读者。它是一次穿越历史、探寻教育本质的深刻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