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陶渊明出生在那个战争与风流并存的魏晋时代,不只是年少时的“游好在六经”,更有大丈夫“抚剑独行游”的壮志豪情。硝烟四起,战乱无情人有情。只是,从最初“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踌躇满志到五度任职辞官的坎坷仕途,从最初满腔热血的上阵杀敌到报国无门的极度失落,从最初对统治者的无由信任到最后与其的不相往来,这一切,何其曲折?然而,这一切不过是诗人探寻自我的锤炼,终究不过一句“归去来兮”。且翻开这一篇章,走入诗人的浪漫情怀。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中国第yi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一生。叙述了这个自然之子,他热爱自然,歌颂自然,最终归于自然。他是不凡的凡夫俗子,眷恋于亲情,赤诚于友情。他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是淡泊的一生,是无憾的一生。且翻开这一篇章,走入诗人的浪漫情怀。
作者简介
叶喃,真名邓亚兰,历史学专业在校研究生,爱好文学。兴趣阅读,涉猎各方面的书籍,在衡阳船山传媒电子刊物发表过散文、现代诗词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淡然只在山水间 1
第一章 偏安一隅处乱世 2
第一节 风雨江山叹摇曳 2
第二节 累代簪缨宦家子 4
第三节 童年失怙孤独随 8
第四节 投耒学仕适清贫 11
第五节 虎溪三笑有真意 14
第六节 暂饮一杯琴与情 18
第二章 愿得白首不相离 20
第一节 壮志报国未有时 20
第二节 千回百转终相遇 25
第三节 琴瑟两端乐新生 27
第三章 静好岁月莫相负 30
第一节 谁言报得三春晖 30
第二节 惺惺相惜君子情 32
第三节 五柳先生少高趣 35
第四章 漫漫路长历坎坷 37
第一节 初落尘网入仕途 37
第二节 自古英雄慷慨行 40
第三节 只是宦场客一回 42
第五章 情深但悲别离殇 45
第一节 痴得酒醉解思念 45
第二节 抱负哪堪浮沉中 48
第三节 岂为五斗米折腰 51
第四节 归去来兮觅本心 54
第五节 甘得寒贫品真性 56
第六章 行坐水云悠然间 57
第一节 繁华落尽终不悔 57
第二节 归园田居乐逍遥 60
第三节 唯有陶渊明方有菊 62
第四节 桃花源中桃花坞 65
第五节 但改潜字赤诚照 67
第六节 生死幻化归空无 69
精彩书摘
《淡然只在山水间 陶渊明传》:
几多王朝,建立于一片血光之中。东晋的建立,算是较为平和的。然而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司马氏本身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政都由世族大家把持。在世家大族中,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谢、袁、萧等侨姓士族与本身居于江南的朱、张、顾、陆等吴姓土族。
或许从一开始,便注定了东晋的纷争不断。“永嘉南渡”后,司马睿在琅琊王氏的王导以及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王敦等的支持下才得以立国。一山不容二虎,內乱的爆发,已于此埋下了伏笔。
最初东晋有赖权臣王导主持大局,王导不但拉拢江南土族,且联络从中原南下的士族,以司马家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然而世家大族本身并不真正忠于司马氏,抑或他们有足够实力抗衡司马氏政权。世家大族本身都拥有大量田地,且拥有自家部队,即所谓的“部曲”,而世家大族又是时间与名望的结合体,名声颇高,在当时的社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东晋建立之初,在王导的主持下,东晋政权得以稳定。只是,王导与皇帝平起平坐,皇帝手中的实权有限,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王导与司马睿早年便交好,然而利益的冲突最终导致两人反目。当皇帝羽翼渐丰,王氏亦不肯放权,罅隙便起,战乱一触即发。
偏安于江南一隅的东晋王朝,不过是动荡时局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故国哪堪回首,天下大乱,热血之士立志平定天下,企图挽救人们于水深火热中。英雄几乎是乱世的代言词。荆轲刺秦王的胆魄,屈子抱石投江的决绝,勾践卧薪尝胆的毅力,在长期的封建割据与连绵不断的战争中,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歌。
西晋时柴桑有一位陶侃,家境贫寒,但品行甚佳。《晋书·陶侃》载:陶侃“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陶氏一族本为鄱阳人,待陶侃的父亲陶丹迁移至柴桑,陶氏一族便在此处定居了下来。
陶丹出身行伍,在三国东吴时为扬武将军。陶丹给年幼的陶侃讲述陶氏一族的起源与变迁,缅怀先祖的功与德。
陶姓的最远祖先为陶唐氏,也就是传说中的古帝尧。尧的儿子名丹朱,传说丹朱没能继承父业,尧禅位于舜。由于丹朱是尧的儿子,舜待他以宾礼;丹朱曾被流放于虞,所以又称虞宾。丹朱的后代,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至周代,陶叔做官司徒。
在父亲的熏陶下,陶侃从小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生命无常是常态。在陶侃还来不及长大成才,成为父亲所期望的那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时,父亲便因病去世。
陶丹去世,留下孤儿寡母。小小年纪的陶侃,只得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家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母子俩经常挨饿。虽然父亲陶丹早早离开了陶侃,但他对陶侃的影响却很大,父亲的坚韧与志气,激励着困境中的陶侃。
……
前言/序言
淡然只在山水间
小时候,一直梦想有这么一个地方,为一方净土亦或是乐土。那儿有错落的小木房,房子是由青竹构成的,房檐花藤缠绕,垂藤随风摇曳。房子的不远处,该有一条小溪经过,游鱼戏水,小荷尖尖。稻的海洋在风的抚摸下波澜起伏,夜晚可以枕得蛙声入梦来。
还有一个偌大的院子,疏影点点,鸟语花香,小儿嬉戏。庭院的柳树下,一方砚台,一架古琴,墨香与琴声缠绵。
放眼望去,四周是连绵的群山,不险高也不平低的那种。采摘清茶回家的农人,一路高歌飞扬,这边唱来那边和,情意融洽。
长大后,偶遇了一位诗人,一幅图,一文章,才慨叹原来真的存在这么一个乌托邦的乐园。十里桃花香雪海,因此诗人陶渊明为其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桃花源。
是天意?亦或是缘分?“桃”与“陶”,“桃花源”与“陶渊明”。细细咀嚼着“桃花源”这一名词,我想,“桃花源”并不只是定格在诗人的笔下,在他的内心深处,定然存在这么一处纯粹之地。
桃花源里桃花艳,只是,除了春的桃花,还有夏的莲花,秋的菊花,以及冬的梅花。如果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陶醉于自然的清妙,那么“虎溪三笑”则是诗人对人世间真挚感情的抒怀。
陶渊明出生在那个战争与风流并存的魏晋时代,不只是年少时的“游好在六经”,更有大丈夫“抚剑独行游”的壮志豪情。硝烟四起,战乱无情人有情。只是,从最初“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踌躇满志到五度任职辞官的坎坷仕途,从最初满腔热血的上阵杀敌到报国无门的极度失落,从最初对统治者的无由信任到最后与其的不相往来,这一切,何其曲折?然而,这一切不过是诗人探寻自我的锤炼,终究不过一句“归去来兮”。
不肯屈身于庙堂,何如逍遥于江湖,即使贫寒度日?有书有琴有情,亲人友人农人。简简单单,真真切切,人之一生,还有何求?无趣于万物皆空的佛道,唯独钟情于俗尘,却不被尘世所束缚。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无所畏生活就有多淡然,心有所牵人生就不会孤寂。
陶渊明无疑是自然之子,他热爱自然,歌颂自然,最终归于自然。他是不凡的凡夫俗子,眷恋于亲情,赤诚于友情。他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是淡泊的一生,是无憾的一生。且翻开这一篇章,走入诗人的浪漫情怀。
《山海寻踪:中国古代地理博物志》 导言:探寻大地深处的记忆 自古以来,脚下的土地便是人类生存与文明的基石。对山川河流、物产矿藏的认知与描绘,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早期人类世界观的构建。《山海寻踪:中国古代地理博物志》并非一部传统的地理教科书,而是对中国古代典籍中散佚的地理、博物、方志等记载的系统梳理与深度解读。本书旨在揭示先秦至魏晋时期,古人如何观察、记录和理解他们所处的广袤疆域,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形塑了后世的文化认知与国家观念。 本书的视角独特,它将焦点从宏大的政治史、文学史叙事中抽离,深入到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得斑驳陆离的地理细节之中。我们试图重建一个由古人亲身丈量、目之所及的地理世界,一个充满神异、物产丰富、同时又蕴含着早期科学精神的复杂图景。 第一章:神话与地理的交织——先秦图志的底色 本章追溯了中国早期地理观念的源头,重点分析了《山海经》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我们探讨了“怪力乱神”的外衣下,隐藏的早期部落迁徙路线、物产分布的朴素认知,以及对未知地域的恐惧与向往。 《山海经》的结构重构: 不仅仅是神兽录,更是古代方士、巫师记录的地理信息集成。书中记载的山川走向、矿物分布,与后世考古发现和地质变迁进行了比对研究,试图辨析哪些是真实记录,哪些是文化投射。 方国与方物: 分析先秦文献中对四方异域(如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地理描述。这些记载往往伴随着对当地独特物产(如奇珍、异兽、药材)的描摹,揭示了早期区域物产交流的雏形。 “四极”与“中央”的观念: 探讨古人对世界边界的想象,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到“九州”的地域划分,解析地理认知如何服务于早期国家形态的权力构建。 第二章:汗青开阔——汉代疆域的实录与测绘 汉代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地理测绘和边疆考察。《史记》中的“地理志”与《汉书》的“地理志”,标志着地理记录从神话传说向官方实录的重大转变。 张骞西域行的地理贡献: 详述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原王朝对中亚地理、物产、民族的初步了解。重点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绿洲、山脉的早期命名与特征描述。 郡县制下的地志编纂: 分析汉代地方志的兴起,官吏奉命对辖区内的山川形胜、户口赋税、古迹遗址的记录要求。这些地方志是后世县志、府志的滥觞,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浑天说”与早期地图: 探讨汉代天文学家在地理制图方面的尝试,如“浑天仪”的原理如何影响了地图的绘制观念。虽然实物地图多已散佚,但文献中对方向、距离的记载,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第三章:山川形胜——魏晋南北朝的行役与注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交流,使得地理考察不再局限于中原腹地,而是深入到更广阔的边陲和自然环境中。这一时期的地理著作,更加注重实地考察和对前代文献的辨析。 郦道元的《水经注》: 本章的核心内容。深度剖析《水经注》如何以水系为纲,串联起对沿途山川、城郭、古迹的详尽记录。解析郦道元如何运用实地考察纠正前人错误,展现出严谨的考据精神。 地理名家的实地考察: 介绍如徐霞客的前身——那些在战乱中游历山川的士人、僧侣。他们的游记和笔记,记录了南方丘陵、喀斯特地貌等复杂地形的早期观察。 佛教传播与地理拓展: 佛教的东传,促使僧侣们跨越天险,远赴天竺。这些法师(如法显、宋云)的游记,意外地为我们留下了中亚、印度河流与山脉的宝贵地理侧影。他们记录的行程、气候、风俗,是古代国际交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章:博物的精粹——古代矿产、物产与医药地理 本书也关注了古代地理记录中“博物”的一面,即对非人文景观的记录,特别是对矿物、植物的地理分布。 “地宝”的探寻: 整理历代典籍中关于金、银、铜、铁等矿藏的发现地、开采方法的记载。这部分内容展示了古代冶金技术与特定地质条件的关联。 “草木之性”与地域关联: 分析药典类书籍(如《神农本草经》)中对药材产地的描述。特定药材的“道地性”观念,是古代地理学与医学交叉的生动体现。 物产与赋税的地理逻辑: 探讨古代朝廷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确定其主要的经济产出,并将其纳入赋税体系。这种经济地理学视角,揭示了地理认知对国家治理的直接影响。 结语:历史地理学的未来视野 《山海寻踪》并非仅仅是对古籍的堆砌,而是试图通过古代的地理记录,重建一个多维度的古代中国图景。它提醒我们,今天的地理坐标,都承载着古人世代的跋涉、命名与理解。通过对这些散落的“地理碎片”的整合,我们得以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文明在认识和驾驭自然过程中所付出的智慧与努力。本书为对古代博物学、历史地理学、以及中国早期科学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条深入考察的独特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