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

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托马斯·瑞德 著
图书标签:
  • 控制论
  • 人工智能
  • 历史
  • 科学史
  • 技术史
  • 自动化
  • 机器人
  • 赛博格
  • 未来学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606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396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3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机器与未来是息息相关的。在战争中锻造出来的控制论一度成为了****的能够预测并预见未来智能自动机的工具。与此同时,两股对立的力量共同塑造了未来的控制论愿景。一方是对于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之希望:暴力行为减少,工作变得更加人性化,游戏更加娱乐化,政治更加自由化,战争不再那么血腥。“思考的机器”会带来进步,这深深地嵌入在那些现代主义者的信仰之中。
  但反对势力同样塑造了迫在眉睫的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控制论假想:它充满了一种对这样一个世界的恐慌——机器人会使工人陷入失业,机器会伤害人类,核心系统会崩塌,大量的监控和隐私泄露,机械化逆行。乐观主义对抗悲观主义,解放对抗压迫,乌托邦对抗反乌托邦。
  本书探讨了将控制交于机器,与机器交互或通过机器进行交互的含意。机器能把人类从肮脏、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吗?能把人类从令人抓狂的交通拥堵中解脱出来,并使得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游戏更加社会化、互联化,但同时更加安全和放心吗?或者,现代社会正不知不觉走入一个慢慢失去控制的危险的勇敢新世界?我们是否正在无意中建立网络化的经济,表面上这种经济直接伸进了我们的口袋和手提包中,但它随时可以戛然而止,甚至有可能在关键枢纽上崩塌?通过****有的控制权委托给这些****、互联化的智能的机器,我们发达的社会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作者简介

  〔德〕托马斯·瑞德,伦敦国王学院军事研究系教授,毕业于德国洪堡大学;因其对战争中的信息技术历史和风险方面的研究而闻名于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赛博安全与冲突、新技术与不规则冲突、战争与媒体等;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赛博战领域的开创者”;所著《机器崛起》除本书中文版外,已被翻译为英文、德文、俄文、日文、土耳其文等多种语言。

精彩书评

  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近两年来,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再次崛起,我们不时会听到机器代替人”“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等偏激言论。历史上每一种新科技的出现,都曾带给人类希望,也曾令人类惶恐。60年前的自动化如此,今天的人工智能亦如此。本书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雷达、自动化、赛博格、虚拟空间、赛博战等主题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今日之智能科技是如何从《控制论》这本自动化的经典之作走近我们身边的。这是一部具有历史深度的图书,更是一部启发思考未来人与机器关系的书。
  ——孙优贤,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然迈入开放、联通、智能的后工业化网络时代。本书以清晰的脉络向读者展示,70年来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时代的科技经历了怎样的曲折。鲜有一本著作能将科技的发展历程描述得如此生动且深刻。
  ——桂卫华,中国工程院院士

  回看人工智能的三生三世,少有人知道,在给机器智能命名的那场启蒙争论中,控制论(Cybernetics)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曾并列候选。如果控制论胜出,今天的技术和商业话语体系将完全不同。即使这样,赛博cyber)还是在数字社会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暗含控制论精髓的强化学习甚至比当时胜出的符号和逻辑主义还要火爆。本书细致还原了机器智能发展的另一条主线:始于战争,归于战争,期间控制和反馈延展到了从数字空间到原子世界的每一个决策中。要补全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必读这本书。
  ——吴甘沙,驭势科技CEO

  过去的20世纪,人类的世界观是由科学家主导的。维纳无疑是**自动化领域与人工智能方法论的一代宗师,在《控制论》发表70年之际,回溯控制论思想对计算机技术、战争指挥与控制理论的影响,意义尤其重大。在人、机器与精神三者的关系层面,《机器崛起》一书进行了追问。人控制机器机器控制人精神控制机器,是否能形成zui终的逻辑闭环,还有待科学界与思想界的继续探索。期待中国在21世纪也能出现维纳这样不朽的思想者。
  ——杨静,新智元创始人

  一个共同的主题连接了战争机器、计算机网络、社会媒体、无所不在的监视器和虚拟现实。50年来,相同的人和同样的思想穿梭在由“cyber”这一词根联合起来的新发明中,如赛博空间(cyberspace)和控制论(cybernetics)。阅读这段惊人的历史,你会顿悟并发出惊叹:啊!原来是这样!
  ——凯文·凯利,《连线》杂志创始人、《技术想要什么》和《必然》的作者

  《机器崛起》是一段引人入胜的控制论历史,也是由类似于维纳的梦想家们谱写的历史。是维纳,首先设想了能够复制人类思维能力之机器的潜力和危险。
  ——马丁·福特,《机器人时代》的作者

  《机器崛起》不仅是一段有着深刻见解的控制论历史,同时也是一段与20世纪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同行的迷人旅程,这些思想家们,包括科技巨头、古怪的数学家、科幻小说作家和反主流文化大使,塑造了我们理解机器和我们自身的方式。
  ——彼得·沃伦·辛格,美国现代战争专家

  有时重要的事情总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至少这是我自《机器崛起》一书中获得的领悟。托马斯·瑞德的这本书巧妙融合了作家之艺术性、历史学家之严谨性以及哲学家之敏感性。《机器崛起》揭露了赛博事物如何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生活之方方面面产生真正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精神食粮,更是一场思维盛宴。
  ——迈克尔·海登,美国中央情报局和美国国家安全局原负责人

  每个我认识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它将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罗伯特·李,前美国空军赛博战作战人员

  托马斯·瑞德引人入胜地为我们描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控制论这一关于机器的理论是如何在半个世纪后开始煽动无政府主义和战争的。现在,感谢他广泛且深入的研究,有史以来我们阅读到了有关月光谜案(国家之间首次大型网络攻击)的真实情况。本书为历史学家和记者们设定了一种新的叙事标准。
  ——大卫·欧蒙德爵士,英国政府前安全和情报协调专员、月光谜案**生时恰任英国情报机构政府通信总局主任

  《机器崛起》一书极富原创性,行文引人入胜且话题深刻热门。这本书是关于我们对机器人和计算机的希望及恐惧之情的重现。托马斯·瑞德以一种出人意料但又平易近人的方式巧妙地将技术创新、社会变革及大众文化编织在了一起。
  ——戈登·柯雷拉,英国广播公司(BBC)安全事务记者、《拦截》的作者

  技术既明确又超出了我们对未来的希望;它会变形并脱离我们的控制。托马斯·瑞德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技术神话交织塑造的迷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与机器的关系以及通过机器维持的关系,不仅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也造就了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在机器时代人类的恐惧和梦幻境地中,很难找到一本更好的书来作为我们的向导。
  ——汤姆·查特菲尔德,《活出这本书》的作者

  本书观点独特新颖,包含了才华横溢的思考者与才华平平的思考者(他们通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也偶尔能正确地预知未来)如何看待机器与人类日渐紧密的融合……叙述精湛。
  ——《柯克斯书评》

  每一章节都如同一扇自动玻璃门般优雅地打开……一本有思想、给人以启迪的书……一部糅合了历史学、媒介分析学、政治学、军事工程学以及语源学的著作……在《机器崛起》一书中,瑞德为我们再现了一段描述入微而又令人惊叹的控制论科学发展的历史。
  ——布鲁斯·斯特林,《新科学家》杂志

  瑞德的书为我们重新审视当前科技发展的交叉路口提供了一段有用的历史和一个良好的机会。
  ——泽耐普·塔菲克西,《纽约时报》

目录

本书评价
中文版作者序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译者序 重现的自动化愿景
前言
序言
第一章 战争中的控制与通信
无论是机器还是人都无法单独在战火中发挥作用,人机交互界面最初在解决防空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我们只是看到了机器人战争的开端,人为失误正逐渐从竞赛中消除:未来,机器将战斗到底……
第二章 控制论
控制论足够连贯并将成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但它也足够不连贯以致吸引了众多不同领域的学者。随着机器智能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未来的世界将是一场机器与人类大脑的极限所进行的艰难抗争。
第三章 自动化
自动化的过度炒作主要是因为对就业数据以及对新机器时代将如何影响这些数据的误解所致。由于人类与低等生物以及机器间的区别开始变得模糊,人类的独特性以及因这种独特性而拥有的权力可能会因此开始减弱。
第四章 有机体
人机交互,并不仅限于人类的体能,同时可适用于人类的智能,计算机成为了人机交互的主体。机器处在令人不安的活跃之中,而我们自己却在令人恐惧地处在惰性的状态。
第五章 文化
这种人-机类比很强大,没有潜意识可以超越人的控制,每个人都可以控制他或她自己这台“机器”。 但技术本身太狭隘、太令人生厌、太孤立。只有与反主流文化结合,与朋克为伍并增加其艺术气息时,计算机才变酷了。
第六章 空间
“赛博空间”,意味着唤醒一个虚拟且没有实体的计算机网络世界,用户可通过控制台和门户"骇入"。赛博空间的前景是显而易见的。既无处不在,又虚无缥缈, 是一个充满自由的空间,也是一个充满战争的空间。
第七章 无政府主义
加密无政府主义呈现了人们对于机器不可动摇的控制论信念。它结合了对于机器崛起的傲慢信仰和对于计算机以及网络社区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坚定信念。
第八章 战争
未来战争的另外一个新特点将紧随这些新式武器大幅增加的速度而出现:控制论战争将是自动化的。计算机已经为朦胧的密码学艺术带来了一场革命。
第九章 机器陨落
控制论始于战争,也终将归于战争。它先是唤起了人们的希望,然后崛起,最后迎来了机器的陨落。控制论的这种发展模式就是唤起希望、崛起并陨落,是一种笼统但却连贯的历程……
致 谢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伦敦的傍晚,天空辽阔而又深邃,零散地飘着几朵云。时值1940年的秋天,暂时的平静只是自欺欺人。突然,空袭警报的呼啸声撕裂了宁静的暮色。对伦敦市民来说,这样的警报声以及充斥其中的紧张不安同样令人熟悉。夜袭已经成为常态。从1940年8月23日开始到新年前夕,只有8个夜晚是安宁的,没有德军(对伦敦)的空袭。德军已开始在夜间飞行作战,这就使得英国皇家空军司令部(RAF'sFighterCommand)更加难以追击入侵的轰炸机群,同样也增加了伦敦守卫军将其击落的难度。但是,黑暗中的袭击通常很不准确。飞行员仍根据肉眼判断进行投弹,他们会使用照明弹标记目标以便随后展开猛烈轰炸。德军的进攻主要针对军事要塞、工业活动中心和交通枢纽。没有一点光亮能从伦敦已被涂黑的窗户中泄露出来。在没有月亮的晚上,德国空军甚至会放宽作战规则。

  一天晚上,月亮正在升起,以一种柔软的银色光泽照亮了伦敦红色和棕色相间的屋顶。在85舰队街大楼,两名记者抓起自己的钢盔,爬上了位于5层的《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Tribune)办公室的楼顶,它紧挨着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SirChristopherWren)于1672年设计的圣布里奇大教堂(St.Bride'sChurch)。这两位美国记者,约瑟夫·赛鲁迪(JosephCerutti)和拉里·鲁(LarryRue),正在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空袭。

  抬头望去,“强烈的探照灯光束刺向了天空”。然后,在伦敦的东南部,他们看到了“一排接一排的曳光弹向天空射去”。接下来是防空高射炮的爆破声,它们在高空爆炸产生的弹壳碎片像是反向划过的流星。就在那时,赛鲁迪和鲁听到了几十架满载高能炸药和燃烧弹的德国轰炸机发出的“无情的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声”。在城市的上空,飞行员打开了舱门。这些致命的货物呼啸而来,起初消失得无影无踪,随后是炸弹轰然坠地,燃烧弹向着四面八方迸射出刺目的白色火焰。红色的火光开始时在团团烟雾的笼罩下有些暗淡,而后变成了熟悉的样子。城里成群的鸟儿——八哥,麻雀和鸽子——慌乱地冲进燃烧的空中。大火迅速蔓延,带着一种“恐怖的解脱”照亮了圣保罗这座雄伟的伦敦大教堂巨大的穹顶。

  只有即将到来的黎明才能减轻这一切,慢慢升起的阳光似乎击退了无情的轰炸机浪潮。“现在我们安全了。”鲁说道。这位《芝加哥论坛报》伦敦分社的社长之前已经历过多次空袭,“当时,周围死一般的寂静。”他后来形容道。然后赛鲁迪听到了一架飞机在低空盘旋的声音,一颗巨大的炸弹接着飞驰而下:

  “它落在了相邻街道一幢坚固的办公大楼上。我一动不动地站在低矮的石栏杆后面。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炸弹爆炸了。在爆炸的火光中,我看到建筑的整个墙面缓缓地升到空中,看似完整无损;而窗户和屋檐还停留在它们被安装的位置上,大概到了50英尺高的地方,突然解体,残骸像下雨一般散落在很大的一片区域内。”

  1940年6月开始,著名的英国空中追击战拉开了序幕。8月1日,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发布了第17号元首令,下令纳粹空军“在可能的最短时间内听令并集中一切力量战胜英国空军”。因此,8月份的空袭变得更加密集了。在9月初德军的攻击战略发生改变后,希特勒选择了伦敦作为首要攻击目标。9月15日,200架德国轰炸机在重型战斗机的护航下向英国首都伦敦发起了进攻。这轮打击持续了数月之久。白天,德军轰炸机和战斗机席卷英格兰东南部;到了晚上,他们就对伦敦发起空袭。10月15日和16日晚,纳粹空军增强了打击力度,向伦敦派出了235架轰炸机。英国的防御系统不堪一击:用了8326枚炮弹,伦敦的地面守军仅仅摧毁了两架德军轰炸机,损坏了两架轰炸机。这一年的战争以一场大火席卷伦敦宣告结束,在12月29日和30日晚上,这场大火吞没了圣保罗大教堂,并因此闻名于世。整个12月,英军仅仅击落了14架德军飞机。

  不列颠空战(TheBattleofBritain)是“真正革命性的”,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基冈(JohnKeegan)说道。这在历史上是首次,一个国家仅仅采取空中作战的军事行动去摧毁另外一个顽强抵抗的国家。德国并未动用陆军或是海军部队进攻英国,只派遣了其强大的空军力量。英国急需采取行动并改进其空中防御。远在大西洋另一侧的美国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在这一系列奇妙的事件中,在夜色中投向伦敦的德军炸弹帮助触发了一次名副其实的科学及工业研究的爆发性进展。仅仅4年之后,在欧洲战役结束前,新型的思考机器就将被部署到英吉利海峡——这些机器能够互相战斗,并对生和死做出自主性决策。

  ……


前言/序言

毫无疑问,Rise of the Machines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好的一本著作。除了消耗时间之外,此书的翻译和校对过程给人以轻松、畅想、愉快的享受,而且常常伴有“原来如此!”“竟然这样!”“怎么会呢?”等惊叹和无奈。借用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中央情报局前负责人的话,在这本书里,作者托马斯·瑞德巧妙地以作家的艺术、历史学家的严谨、哲学家的敏感揭露了“赛博这东西”已经并将继续颠覆人类感觉和认知的各个方面。“此书不仅仅是精神食粮,更是一场思维盛宴。”英国前安全情报协调专员和最高情报机构负责人,亲历“月光谜案”的欧蒙爵士称,“本书为历史学家和记者之类设定了一种新的叙事标准。”一位美国空军赛博战的前负责人讲得更干脆:“它将成为经典!”(It will be a classic.)

然而,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控制与自动化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自己还有“额外”的感叹和思考:控制论的天地原来如此之广阔,可为何今天却如此落魄,连辉煌的历史都被人“遗忘”了?控制理论与控制论到底是什么关系?把cybernetics译成中文“控制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控制论同自动化又是什么关系?这关系是从控制论与控制理论的关系衍生出来的,还是它们之间本身就有什么更加深刻的内在关联?显然,在赛博(cyber)到底是什么意思都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我个人总摆脱不了一种无法释然的感觉:似乎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和辛苦,只是在一条极其宽阔的大道上又修了一条小巷,筑了一个小院,结果在里面把凤凰养成了鸡,把老虎训成了猫。唯一值得安慰的是,鸡的社会经济价值远大于凤凰,猫的人文关怀作用更远胜于老虎。

回想三十多年前,当我刚由力学转入控制领域时,曾有两个困惑:一个是文学上的:为什么钱学森要将其专著称为《工程控制论》,难道控制不就是关于工程吗?一个是数学上的:控制教程书上讲的闭环反馈控制,其实从数学上看完全是开环的设定控制,特别是对于确定性系统,反馈仅仅是形式上的,实质上根本没有任何反馈,但为何却称为反馈控制呢?

第一个困惑很快就解除了:钱学森在《工程控制论》开篇的第一段就解释说,cybernetics一词首先由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凇堵劭蒲У恼苎А分胁捎茫�为法语cybernetique,意思是“国务管理”(civil government),自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而且,之前诺伯特·维纳的《控制论》之副标题是:“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之中的控制与通信的科学”,又把控制论从社会科学扩展到生物学和机器智能(即人工智能或认知科学)了�ⅰO嘈耪饩褪俏�什么钱学森要在其开创性的著作书名中的“控制论”前冠以“工程”二字,也是为什么在《工程控制论》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控制的框架和公式,但在维纳的《控制论》中却几乎看不到现代控制的任何影子。本来,最初有把cybernetics译成中文“机械大脑论”的提议,其实这至少能表述原意75%的含义,而“控制论”似乎只能传递原意的25%�!�

正是因为自己的这一认识,大约在五六年前,在IEEE SMC(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系统、人、控制论)学会的一次理事会上,我对东欧学者提出设立“Social Cybernetics”技术委员会表示反对,因为“控制论”本来就是关于社会的。我建议取名“计算社会系统”,并结合社会计算,创办一份“计算社会系统”的IEEE汇刊。

但第二个困惑却困扰了我许多年,最后才“顿悟”般地弄明白:原来,所谓“反馈”,其实不在数学方程的形式或意义里面,而在其工程实施的实践和效果之中!所以,反馈必须在数学之外去理解,否则对于确定性系统而言,数学上就是根本没有反馈的开环控制。我曾问过一些控制专业的学生和教过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课程多年的老师,许多人都认识不到甚至不理解这一点。然而,正是反馈思想的这一独特的引入方式,才是维纳《控制论》对现代控制理论的最大贡献;而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就是针对机电系统,使隐式的反馈变成数学和工程上的显式反馈机制。

实际上,维纳的最大贡献可能是将机电伺服系统的物理反馈现象推广为生理神经上的“目标性行为”(purposeful behaviors)和哲学上的“循环因果律”(circular causality)及“循环逻辑”(circular logic),认为人类、生物和智能机器等都是通过“由负反馈和循环因果律逻辑来控制的目标性行为(purposeful action governed by negative feedback and the logic of circular causality)”来实现自身目的�!U庥氲笔痹诳蒲е芯油持蔚匚坏囊蚬�范式相冲突,但却形成了控制论的思想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再加上1943年麦卡洛特和皮特关于神经系统固有思维逻辑运算的革命性文章,才有了后来的“控制论小组”和梅西系列会议,最后正式诞生了控制论这一领域。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维纳获得巨大成功的专著《控制论》只是在巴黎的一次随机酒吧访问的随机谈话而导致的一份随机的合同及其随机产生的后果而已!当时无人——包括维纳本人及其墨西哥裔法国籍出版商——严肃对待,结果最后《控制论》一书的版权却成了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The MIT Press)和法国出版商竞相争夺的目标。历史就是如此有趣!��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控制论》的出版会在社会上引发如此大的反响和意外“反馈”:军事上的赛博战争出现了,文化上的赛博朋克露头了,社交上的赛博社区涌现了……最后是今天的互联网、物联网、赛博空间……结果人人在问“赛博”到底是什么含义?人人似乎都有答案,但没有人能讲清楚“赛博”是什么,谁知道明天又会出现什么?显然,就像当年我自己对数学上的反馈感到困惑一样,理解赛博就必须理解其含义之外的含义。

对今人而言,控制论引发的最大成果和现象可能就是眼下火热的人工智能,如AlphaGo围棋人机大战和日益兴起的智能技术、新IT和智能产业。其实,“人工智能”原本是作为“机械大脑”和机械认知的“控制论”而涌现的,是1955年,年轻的约翰·麦卡锡为了避免与维纳的纠缠、避免使用“控制论”而想出的新词,进而有了1956年里程碑式的达特茅斯人工智能研讨会,从此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正式面世。麦卡锡和同事尼尔斯·尼尔森(Nils Nilsson)后来对人工智能做出了另一种解释:

AI = Automation of Intelligence

(智能的自动化)

该见解更是与维纳的控制论思想一脉相承,也解释了从工程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实质就是知识自动化。这样的认识有助于消除关于人工智能威胁人类的顾虑及所谓的“奇点理论”给社会带来的困惑。这种困惑在大约200年前蒸汽机发明和60多年前控制论与计算机出现时都曾一度流行,但历史证明其与事实不符,过度担心是不必要的。当然,技术是把双刃剑,人工智能也是如此,我们必须适度思考并应对其负面影响。

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斯曾将公元前800年到前200年间约600年的人类文化的突破称为“轴心时代”。这是以中国、印度、希腊和古中东文明为代表的世界范围内的“哲学突破”、宗教的兴起和农业文明的巩固。当代一些社会学者认为,人类社会刚刚进入“第二轴心时代”。但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我更倾向于人类社会即将走完“第二轴心时代”。这个时代始于14世纪中期的文艺复兴,终于20世纪的现代物理学和现代数学,差不多也是600年的时间。在“第二轴心时代”,我们经历了“科学突破”、以殖民和贸易为特征的“负和” “零和”全球化以及工业社会的出现及成熟。翻译完《机器崛起》,我相信人类正进入“第三轴心时代”,始于量子力学、相对论和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所引发的人类对物性、人性和理性的重新认识,以及随之而来的计算机、互联网、机器人等新技术和控制论、人工智能、智能科学等新学科。或许,时下的“反全球化”就是第二轴心时代的“回光返照”,以资源优化、智力调配、人机结合、虚实一体为特征的新一轮多赢“正和”智能全球化已经开始了,人类将在“第三轴心时代”进入“智业社会”。

在第一轴心时代,人类解放了“物之力”,实现了“农业文明”,基本解决了社会资源不对称的问题;在第二轴心时代,人类解放了“能之力”,实现了“工业文明”,基本解决了人们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第三轴心时代,人类将解放“智之力”,充分利用赛博空间,使全球化由“负和”“零和”走向“正和”,进入“智业文明”,最终解决我们之间的智力不对称问题。

因此,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是时代的呼唤,对此我们要有激动之心;智能科学是多少前辈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对此我们要有敬畏之心�ⅲ恢悄芸萍纪�其他科技一样,是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但用不好也会对人类造成伤害,对此我们要有平常之心。

翻译和校订此书是一次令人愉悦和心动的经历,引发了自己许多的历史回顾和更多的未来畅想。在此,我十分感谢王晓、郑心湖、梁侨、王赛等同事为本书的翻译及校对工作所付出的努力;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浩教授以及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秦继荣教授在翻译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并对译稿提出了许多非常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优贤教授、桂卫华教授、驭势创始人吴甘沙博士以及新智元创始人杨静女士对本书的倾情推荐。瑞德教授本人提供了书中所用的图片原稿,他对中文译稿也寄予了深切的希望,并在译制过程中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王晓以及她所带领的平行工作室,为本书的翻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这一年中,她同时将自己的博士课题应用于社会化营销,创建了“德先生”微信自媒体平台,目前已小有规模。《机器崛起》一书的扩展阅读、推荐序与书评也将在“德先生”进行首发,感兴趣的读者可多加关注。

感谢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机械工业出版社、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新智元为推动本书的出版付出的所有努力!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当前的自动化和智能科技,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帮助和冲击。


王飞跃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军事计算实验与平行系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自动化学会《自动化学报》主编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指挥与控制学报》主编

2017年3月17日于长沙普照园平行居



《星际洪荒:文明的黄昏与新生》 图书简介 在宇宙的深邃角落,时间与空间交织成一幅宏大而又残酷的画卷。《星际洪荒:文明的黄昏与新生》并非一部关于冰冷机器或既定程序的叙事,它是一曲献给生命韧性与文明兴衰的史诗。故事设定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文明——曾经的“光之子”——在经历了数次自毁性的扩张与衰退之后,正处于一个漫长而痛苦的停滞期。 本书聚焦于“第三次黑暗纪元”的黎明,彼时,星际帝国早已瓦解,旧有的科技遗产如同破碎的星图散落各处,成为了被遗忘的迷信与危险的禁忌。幸存者们退守在孤立的殖民星球、漂浮的太空站,或是被厚重辐射云层笼罩的“暗星”附近。他们不再仰望广阔的银河,而是挣扎于眼前的生存困境:稀缺的资源、变异的生态、以及潜伏在废墟中的、连祖先都无法理解的古老威胁。 第一部分:失落的遗产与破碎的信仰 故事从泽塔星系的一个偏远卫星——伊卡洛斯堡开始。这座堡垒曾是旧帝国一个重要的科研前哨,如今却被流浪的拾荒者和信奉“原初律法”的狂热教派所占据。 我们的主角,卡西安·莱恩,并非英雄,而是一个天赋异禀的“遗迹解读师”。他天生对残留的技术印记有着近乎病态的敏感。卡西安的日常工作是潜入被沙暴掩埋的地下城,寻找可供交换的能源核心或未腐蚀的生物数据。他深知,旧日的知识是双刃剑:既能带来短暂的繁荣,也必然招致毁灭。 伊卡洛斯堡的平衡被打破,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卡西安从一具被冰封的古代远航者遗骸中,提取了一段模糊的“星图轨迹”。这段轨迹指向的并非已知的宜居带,而是传说中被宇宙法则放逐的“虚空边界”——一个据信连光都无法穿透的维度夹层。 与此同时,掌控伊卡洛斯堡的“铁手教团”首领,审判官维拉,开始推行铁腕统治。她认为,正是对“过去之光”的迷恋导致了文明的衰落。她的信条是“纯化”,即清除所有复杂的技术,回归到最原始、最易于控制的社会结构。卡西安的发现,被维拉视为对信仰的公然亵渎,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正在酝酿。 第二部分:穿越迷雾与异域文明 为了解开星图的秘密,并逃避维拉的追捕,卡西安被迫与一支由流亡工程师、前边境卫兵和一位神秘的“时空织工”——代号“零”——组成的灰色地带走私团合作。他们利用一艘破旧但经过秘密改装的货船“赫菲斯托斯之怒”,踏上了前往虚空边界的危险旅程。 旅途中,卡西安必须学会信任他的同伴: 伊丽莎·“扳手”·萨姆森: 一位拒绝承认任何高级理论,只相信亲手触碰、亲手修复的机械天才。她对卡西安解析的抽象代码嗤之以鼻,却能让“赫菲斯托斯之怒”在致命的等离子风暴中幸存下来。 萨林·“低语者”: 一位来自被流放种族的成员,他的身体经过生物适应性改造,能够在极端环境中生存。他似乎与宇宙背景辐射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总能在危险来临前感知到“振动”。 他们的航行穿过了被称为“寂静带”的区域,那里充斥着数万年前大规模战争遗留下的时空扭曲。在其中一个扭曲点,他们遭遇了“异生体”——一种不再依赖传统生物学或机械学定义的生命形态。这些生物似乎是宇宙熵增的具象化,它们不具恶意,但其存在本身就会加速周围物质的衰变。卡西安与零必须合作,运用古老的数学原理与非线性逻辑,才能暂时稳定住周围的空间,完成穿越。 第三部分:边界之外与文明的本质 当“赫菲斯托斯之怒”终于突破虚空边界,他们没有找到传说中的“新伊甸”,而是进入了一片超越人类感官理解的领域。这里的时间流速不再一致,物质以纯粹的能量场形式存在。 在这里,卡西安遇到了“观测者”——一种似乎是构成宇宙基本法则本身的智慧实体。观测者没有形体,它们通过影响概率和因果链来“交流”。它们向卡西安展示了文明兴衰的真正循环:并非技术进步的直线,而是对“复杂性”的不断追求与抵御。每一个文明的崛起,都伴随着对控制的过度依赖,这种依赖最终导致系统的僵化和崩溃。 观测者揭示了星图的真正意义:它不是前往新世界的路线图,而是关于如何“卸载”过载复杂性的指导手册。真正的生存之道,在于学会如何适当地“遗忘”和“简化”,让生命系统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足够的弹性。 与此同时,维拉审判官追踪而至。她无法接受这种非线性的存在,她坚信只有绝对的秩序和控制才能带来救赎。她带来了教团所有的武器系统,试图用最原始的暴力来“净化”这个超越理解的领域。 最终的对峙并非一场武器的较量,而是两种生存哲学的碰撞。卡西安必须决定,是运用观测者提供的、能够重塑现实的知识来彻底击败维拉,还是选择更困难的道路——引导维拉及其追随者去理解“释放”的力量。 主题核心: 《星际洪荒》探讨了文明发展的内在悖论:我们不断追求知识和控制,却最终被我们所创造的复杂性所吞噬。它颂扬了适应性、谦逊与在混乱中寻找意义的能力。这是一个关于放弃对终极答案的执念,转而拥抱旅程本身的宏大叙事。在这片被遗忘的星域中,真正的希望并非来自于掌握更强大的技术,而是来自于理解何时应该放手。

用户评价

评分

《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这个书名,瞬间就点燃了我对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科学思想的好奇心。我常常觉得,在今天科技爆炸的时代,我们可能过于关注当下,而忽略了那些奠定基础的早期理论。控制论,一个听起来就充满哲学思辨色彩的词汇,它的“遗失”二字,让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可能性。我猜测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的考古,它会挖掘那些被埋藏在时间深处的智慧火花,讲述控制论是如何从对复杂系统的理解,演变成对人与机器之间互动的深刻洞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个时代的独特氛围,那些科学家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着跨越学科的探索。这本书的“遗失”是否意味着,控制论的某些核心思想,在当时未能获得应有的重视,但却在后来的技术发展中,以另一种形式重新浮现?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理解控制论在历史长河中的真正价值,以及它如何以一种“遗失”的方式,默默地塑造着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这个“机器崛起”的时代,为理解当下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刻的视角。

评分

《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这个书名,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些被忽略的科技先驱的敬意。我总觉得,在如今被广泛传播的科技故事背后,一定还隐藏着无数令人惊叹却未被充分讲述的篇章。控制论,一个在我的求学过程中,虽然零星接触过,但从未得到系统性讲解的领域,它的“遗失”二字,像一个谜语,驱使我去探寻真相。我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那些早期的控制论研究者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碰撞,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一个信息还不发达的时代,就对“控制”与“被控制”的复杂关系进行如此深刻的思考。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机械或电子设备,更关乎生物、社会乃至心理系统中的普遍规律。我猜测作者会通过生动的人物传记、对重要文献的细致解读,甚至是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描绘,来构建一个完整而引人入胜的故事。我期望读完之后,能对“控制论”这个概念有一个全新的、更加具象化的理解,并能将它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智能时代、人机交互以及决策科学等问题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启发。

评分

我看到《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这本书的名字时,立刻被它所激起的联想所吸引。我一直认为,任何技术的飞速发展,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背后总有一脉相承的理论和思想基础,而这些基础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古老和深刻。《机器崛起》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动化、人工智能的崛起,而“遗失的控制论历史”则暗示着,在这股机器崛起的浪潮之下,曾经有一个关键的学科,它可能在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却因为种种原因,其影响被淡化甚至遗忘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这个历史空白,它或许会深入探讨控制论的起源,那些关于反馈、信息、自适应系统等核心概念是如何被早期科学家们提出的,以及这些概念在当时是如何被理解和应用的。我猜想书中会穿插大量的历史细节,比如那些未曾广为人知的实验,那些充满智慧的辩论,以及那些可能被主流科技史所忽略的关键人物。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控制论的“遗失”并非意味着它的终结,而是可能以一种更隐秘、更深层的方式,渗透到了我们今天的技术和思想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科技发展史,尤其是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充满了好奇。控制论——这个曾经辉煌却又似乎销声匿迹的学科,总让我联想到那些充满智慧与哲学思辨的早期计算机科学家们,他们是如何构思人与机器之间互动的?这本书的标题暗示着它将揭示一段被遗忘的、关于控制论起源和演变的宝贵历史。我非常期待它能深入探讨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数字世界的早期理论家、实验以及他们可能面临的挑战和争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控制论“遗失”?它又是在怎样的“机器崛起”过程中留下了痕迹?这其中是否隐藏着颠覆我们对人工智能、自动化甚至意识理解的洞见?我设想书中会穿插着许多未曾公开的文献、一手采访,或者对关键人物的深度剖析,将那些晦涩的理论概念用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控制论的魅力与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当下,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浪潮下,回顾控制论的“遗失的根基”,或许能为我们理解当下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甚至是解决未来问题的关键线索。

评分

我拿到《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复古而又充满未来感的拼贴风格,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跨越时代的科技故事。书名中的“遗失的控制论历史”几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曾经闪耀但最终被主流遗忘的科学思想。控制论,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和深邃的意味,它关乎反馈、系统、信息以及智能的本质。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技术史的简单罗列,而更可能是一场对思想史的深刻挖掘。它或许会讲述诺伯特·维纳和其他先驱者们在二战期间及之后,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下,孕育出控制论这个跨学科的伟大思想。这本书的“遗失”二字,让我好奇的是,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控制论的边缘化?是它过于超前,还是被某些思潮所压制?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展现那些被淹没的声音和视角,那些在今天看来可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早期探索,以及它们如何默默地影响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技术。读这本书,我期望能获得一种“寻宝”的乐趣,发掘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智慧火花,并从中获得对当前科技发展脉络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机器崛起,一部控制论史

评分

打折力度大,值得入手啊

评分

看起来不错的,包装完好,书的评分很高

评分

非常好的东东!!!性价比高!!!

评分

很经典的书 趁着打五折的活动买的 先屯着哦

评分

帮领导买的当然我不知道是什么

评分

还没看,但应该还不错,双十一前大优惠买的。。

评分

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折,回家决定上京东看看,果然有折扣。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京东速度果然非常快的,从配货到送货也很具体,快递非常好,很快收到书了。书的包装非常好,没有拆开过,非常新,很满意!

评分

包装印刷精美,听到不少人介绍这本书,很感兴趣,买来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