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蘇聯時期烏剋蘭籍教育傢,享譽世界的教育實踐傢和教育理論傢,一位精神巨人。他以短暫的人生和衛國戰爭留給他的傷殘之軀,在教育生涯中展現齣絢麗多彩的人性之善與人性之美,使每一個接近他的人都能受到他的“磁化”,就連攻擊過他的論敵也受其感召轉身變為贊頌他的歌手。他的精神奇跡激發著人們的探究欲望。《蘇霍姆林斯基評傳》作者曆時十二年,搜集研讀他的全部中文版著作,親赴烏剋蘭實地考察他的人生足跡,依托大量文獻資料與他進行精神對話,撰寫成這部力求全麵真實展示他的精神旅程的大型“精神評傳”。
《蘇霍姆林斯基評傳》是第1部係統述評蘇霍姆林斯基生平、事業和精神的評傳體學術著作,適閤廣大教育工作者特彆是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及師範院校學生研讀。
《蘇霍姆林斯基評傳》多幅珍貴照片乃首次與中國讀者見麵。
《蘇霍姆林斯基評傳》與作者的另一部著作《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說》是姊妹作,讀者若結閤閱讀,可收相得益彰之效。
作者簡介
孫孔懿,江蘇省秦州市人,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曾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應聘擔任過“江蘇人民教育傢培養工程”第二期指導專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指導專傢。早年緻力於教育教學基本理論的研習,對教育時間、素質教育、終身教育、學校文化等有所涉獵,主要著作有《教育時間學》、《素質教育論》、《素質教育概論》、《教育失誤論》、《學校特色論》及編著《教育像什麼》等。上世紀90年代起熱心於教育傢研究,撰有專著《論教育傢》,在《中國教育科學》、《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中國教育報》等報刊發錶瞭一批關於教育傢的文章。近十餘年來潛心於蘇霍姆林斯基研究,已完成兩部專著。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魂牽夢縈:如何步入他的精神殿堂?
一、緣起:奇跡般地精神能量激起筆者的探索興趣
二、躊躇:文化背景不同,理解何以可能?
三、路徑:依據文本世界再現生活世界,探究精神世界
四、成果:關於“精神評傳”的文體自覺
第一章 特定文化時空中的精神奠基
一、第聶伯河:父性的堅定與母性的柔韌
(一)日夜奔流,注予主人公生命活力
(二)濤聲嗚咽,訴說烏剋蘭苦難曆史
(三)波瀾壯闊,應和革命與建設高潮
二、溫馨茅屋:“誕生著美”的“人際關係學校”
(一)“母親是孩子生命激情的明燈”
(二)“做一個無愧於自己父親那樣的人”
(三)祖母的童話故事伴隨他度過一生
(四)第一次見到這麼多書:爺爺的遺産
(五)遭遇大姐夭摺:他第一次思考起生與死
三、七年製學校:一段美夢相隨的多彩歲月
(一)女教師的故事讓他在夢中飛嚮太陽
(二)第一次打架:為瞭老師他豁齣去瞭
(三)丹娘墳前:再嘆生命的脆弱與寶貴
第二章 藉重兩所師範學院登上講颱
一、眼界大開:求學於剋列緬丘格師範學院
(一)“當時我的幾位老師可真好”
(二)博覽群書:懷疑與敬畏相伴而行
(三)新團員嚮工人朋友“學做人”
(四)急性胸膜炎:猙獰的不速之客
二、初登講颱:實踐探索精神悄然萌動
(一)將書本知識用於實踐的最初感悟
(二)做孩子們的朋友:自發觸及民主真諦
(三)撇開《指南》:探索精神如小荷初露
三、夢想成真:終於跨進波爾塔瓦師範學院
(一)英雄城市與人文聖地的雙重熏陶
(二)一所以馬卡連柯為榮的師範學院
(三)涼亭盟誓:畢生紮根於鄉村教育
四、中學文學教師·共産黨員·教導主任
(一)築起第一間自己的“書巢”
(二)共産黨員:“比人的概念更高大”
(三)改革受阻:教導主任初遇考驗
第三章 衛國戰爭:血與火的精神淬煉
一、風雲突變:教員·連隊指導員·傷員
(一)在驟然響起的號角聲中披掛上陣
(二)與戰友融為一體的政治指導員
(三)血染沙場,他與死神擦肩而過
(四)驚見嚴酷戰爭中人性的兩極分化
二、悲憫情懷、英雄氣概與人道精神之升華86
(一)“人最可怕的痛苦,就是戰爭和死亡”
(二)“我是否有足夠的仁慈溫暖他們的心?”
(三)搜集戰鬥故事,英雄精神在胸中激蕩
(四)大愛與大恨:人道精神的完整理解
三、戰爭·人性·新一代:震顫著的教育反思
(一)基於人民利益的善惡觀教育
(二)“要使小小年紀的人具有大丈夫的胸懷”
(三)愛國主義:永遠不變的主鏇律
(四)全球視野:嚮往人間不再有殺戮
四、一位盡力恢復和發展地區教育的教育局長
第四章 戰後“人的時代”催生齣他的“人學”
一、“人的時代”:對時代特徵的總體把握
(一)聯閤國人權和兒童權利宣言的影響
(二)對“一切為瞭人的幸福”的理解
(三)喜見人的地位和關係的根本變化
(四)確信人的全麵發展條件日益具備
二、為瞭人的教育而探索的“人學”
(一)他的“人學”理論源於廣泛吸收
(二)對人的本性和潛能的基本認識
(三)對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的探索
三、以“人學”為基礎的教育哲學
(一)教育是“生産人”,“教育學是人類學”
(二)學生:“有權感到自豪的人”
(三)教師:傑齣的“人學傢”
(四)學校:“復雜的人道主義實驗室”
(五)“人生育人,而勞動則把人造就成真正的人”
第五章 帕夫雷什中學:廢墟上建起的理想國
一、師生動手清理廢墟,重建精神傢園
(一)組織學生在建校勞動中經受鍛煉
(二)物質設施:“對學生精神世界施加影響的手段”
(三)讓孩子在樹木花草陪伴下復蘇成長
(四)會說話的牆壁吸引孩子們駐足深思
(五)科學的樂園,藝術的樂園
二、精心構建獨具特色的日常生活方式
(一)營建民主和諧、生氣勃勃的大傢庭
(二)全員讀書聲:學校精神生活的基調
(三)著眼學生自主發展的“校中之校”
(四)按生命節律設計的作息製度
(五)鼓勵孩子們創造“自己的節日”
三、校長兼任班主任:“對我最適宜的途徑”
(一)苦悶的校長迴到瞭孩子們中間
(二)“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長期實驗”
(三)“童話與童年有著不解之緣”
(四)《故事集》:獻給孩子的精神厚禮
四、校長與學校相互成就,融為一體
第六章 “我生活中什麼最重要?愛孩子”
一、為瞭取得“進入童年宮殿的通行證”
(一)“兒童世界是一個特殊的世界”
(二)“我看著你的眼睛,我的孩子”
(三)“期待著成為孩子們的知心朋友”
二、“相信孩子”:曆久彌堅的教育信念
(一)每個孩子都有天生的愛心善意
(二)孩子有缺點但“從來不會蓄意做壞事”
(三)“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
(四)每個孩子都能“達到自己的頂峰”
三、“集中心靈的全副力量”奉獻給孩子
(一)全方位嗬護“掛著露珠的玫瑰”
(二)讓孩子學會感受愛並奉獻自己的愛
(三)引導孩子用汗水釀造“主人翁的快樂”
(四)難教兒童的教育:“十分有趣的敘事小說”
四、“我熱愛兒童,其根源就在兒童本身”
(一)易逝的童真:他留戀和珍視的清純
(二)孩子成長,“我就感到無比的幸福”
(三)孩子們“成瞭我的存在的一部分”
……
第七章 肝膽相照:他和他的同事們
第八章 用無窮問號鋪就探索之路
第九章 心係課堂:這裏關乎啓濛,關乎解放
第十章 讓每個未來公民“為天下之憂而憂”
第十一章 為瞭學生終身享受勞動的歡樂
第十二章 真實自然富有詩意的和諧教育
第十三章 思潮湧嚮筆端,流淌齣“我的教育學”
第十四章 臨終迴首:這短促而值得留戀的人生
第十五章 閃耀著人性與時代光輝的精神世界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蘇霍姆林斯基評傳》:
蘇霍姆林斯基寫道:紡織工人乾上一個小時就能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煉鋼工人乾上幾個小時後就能高興地看到火焰般的鐵水,莊稼人經過幾個月就能欣賞到田裏長齣的榖穗,“可教師需要年復一年的勞動纔能看到自己造就的對象;有時,要經過十幾年你的意圖纔勉強地顯現齣來;任何人也沒有像教師那樣經常地碰到一些不滿的情緒;任何一種勞動也不會像教師的勞動那樣一有錯往往導緻嚴重的後果,教師必須對社會負責任,對你的父母負責任……在教師身上錶現齣來的點點滴滴的美,這都是他用不眠之夜、一頭白發、個人幸福換來的”。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們說:“教師也像你的母親、你的父親那樣,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傢庭,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苦與樂。……往往你的教師走到教室時,逼迫自己不去想自己的不幸和心頭上的創傷,咬牙剋製心上的苦痛,使自己的思緒納入應該走的軌道”。
教師職業的特點也源於教師工作的目標和對象。蘇霍姆林斯基寫道:“我們教師是跟人這種最巨大的財富打交道,我們是在培養人,我們創造的是無比復雜和美不勝收的瑰寶:和諧發展的人。”“整體來說,兒童世界是美好的,如果你瞭解它,在其中感到如魚在水中一樣,那它會給你帶來良好的感受和心情要比不好的多得多。”不過,事情總有正反兩個方麵。“兒童的內心生活時時刻刻給我們帶來滿意和不滿意、高興和苦惱、憂愁和歡樂、疑惑和詫異、寬慰和憤怒。在兒童世界給我們帶來的極廣闊的情感領域內,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興的和傷心的麯調。善於認識這種和諧的樂聲,是教育工作中精神飽滿、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條件。如果和兒童交往給教師帶來的隻是傷心、憤怒、生氣之類的情緒,這不僅在教師心靈上深深地留下瞭不愉快的感受,而且也破壞瞭他們內部器官的工作。”總之,“教育工作絕無僅有的突齣特點是:這一工作的客體和對象是人,而且是一種特殊的人:理智、情感、意誌、性格、觀點、信念尚處在形成時期的童稚個體。
……
啓濛之光與教育的永恒迴響:一部關於現代教育思想的宏大敘事 圖書名稱: 現代教育的世紀迴響:從柏拉圖到杜威的教育哲學流變 作者: 薇拉·馬丁內斯 齣版社: 智慧之窗文化齣版社 裝幀形式: 精裝,附錄含重要教育文獻節選 定價: 128.00 元 --- 內容簡介 《現代教育的世紀迴響:從柏拉圖到杜威的教育哲學流變》 並非一部簡單的教育史編年,而是一部深入剖析西方教育思想從古典萌芽至近現代形成過程中核心矛盾、關鍵轉摺與深遠影響的學術巨著。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精微的文本解讀,係統梳理瞭橫跨兩韆多年的教育理念演變軌跡,旨在揭示教育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如何迴應社會、政治、經濟及個體發展的復雜需求。 本書的敘事邏輯並非綫性推進,而是圍繞幾個貫穿始終的核心母題展開:“知識的本質與傳遞方式”、“教育與公民身份的塑造”、“兒童中心論的興起與挑戰” 以及 “教育公平與社會正義的張力”。作者馬丁內斯教授以其深厚的古典學功底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將教育思想置於其誕生的曆史脈絡中進行考察,避免瞭將曆史人物簡單標簽化的傾嚮,力求呈現齣思想的復雜性與多麵性。 第一部分:古典的奠基與中世紀的沉澱(公元前5世紀—公元15世紀) 本書開篇追溯至古希臘城邦對“理想公民”的塑造需求,詳細分析瞭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構建的等級化、目的明確的教育體係,探討瞭其內在的精英主義傾嚮及其對西方理性主義教育的奠基作用。隨後,重點討論瞭亞裏士多德的實踐理性與逍遙學派對教育目標的實際乾預,以及希臘化時代修辭學和七藝(Liberal Arts)的形成,為後世大學的課程設置提供瞭藍本。 中世紀部分,作者聚焦於教會教育體係的鞏固,解析瞭奧古斯丁對信仰與理性的整閤,以及托馬斯·阿奎那對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論證瞭在此期間,教育的中心議題是如何圍繞神學真理的闡釋與維護展開的。這一部分的討論強調瞭“知識的權威性”是如何被牢牢掌握在特定機構手中,以及對人的自由探究構成瞭何種限製。 第二部分:人文主義的覺醒與啓濛的理性之光(15世紀—18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如伊拉斯謨、拉伯雷如何重新發現瞭“人”的價值,主張恢復古典教育的全麵性與人性的光輝。馬丁內斯教授在此處詳盡對比瞭伊拉斯謨的“紳士教育”與早期宗教改革傢如路德對普及基礎教育的呼籲,揭示瞭印刷術對教育權力下放的潛在推動作用。 啓濛運動是本書的重點之一。洛剋(John Locke)的“白闆說”如何徹底顛覆瞭天賦觀念,為經驗主義教育奠定瞭哲學基石,並詳細闡述瞭他對傢庭教育與品格培養的關注。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愛彌兒》被視為對既有教育範式的最大挑戰,作者深入分析瞭“自然教育”理念的激進性,探討瞭其在培養“自然人”與適應社會之間産生的理論張力,並考察瞭這一理念對後世浪漫主義教育思潮的深刻影響。 第三部分:現代教育的工業轉型與哲學重塑(19世紀—20世紀初) 進入19世紀,工業化浪潮和民族國傢的興起對教育提齣瞭新的要求——標準化、效率與國傢認同的構建。裴斯泰洛齊(Pestalozzi)的“直觀教學法”和福祿貝爾(Froebel)的“遊戲與自我活動”理論被視為對經驗主義的實踐深化,強調瞭感覺經驗在認知形成中的不可替代性。 本書的另一高潮是對赫爾巴特(Herbart)“形式教學階段”的批判性梳理,探討瞭其如何試圖將教育科學化、心理學化,但最終走嚮僵化的程序化教學。同時,作者也著墨描繪瞭德國唯心主義教育觀,特彆是洪堡(Humboldt)的大學改革思想,如何確立瞭“研究與教學相統一”的現代高等教育範式,即便在國傢主導的教育體係中,依然保留瞭一塊學術自由的“飛地”。 第四部分:實用主義的介入與教育的民主訴求(20世紀初期) 本書的收官部分集中於美國實用主義教育的崛起,特彆是杜威(John Dewey)的思想。馬丁內斯教授將杜威的教育觀視為對歐洲理性主義傳統和工業化弊端的深刻迴應。詳細解讀瞭“教育即生長”、“做中學”和“教育即生活”的內涵,強調瞭教育作為社會改革工具的角色。 作者不僅贊揚瞭杜威對民主參與、解決實際問題和經驗整閤的強調,也批判性地指齣瞭其實踐中可能麵臨的挑戰:如何在復雜的社會階層結構中實現真正的“經驗的平等性”,以及實用主義在麵對終極價值問題時的相對主義傾嚮。通過對杜威與後繼教育傢的比較,本書最終落腳於一個核心命題:現代教育體係如何纔能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真正實現個體潛能的充分發展與社會責任感的有機統一? --- 本書特色 1. 跨學科的整閤視角: 本書融閤瞭教育學、哲學史、政治學和心理學等多重分析工具,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思想解讀。 2. 細緻的文本辨析: 作者直接引述並細緻分析瞭柏拉圖、盧梭、杜威等教育巨擘的原始文本,還原瞭其思想誕生的語境。 3. 對“連續性與斷裂性”的探討: 結構上清晰地展示瞭教育思想在麵對社會變遷時,是如何繼承、反叛和重塑自身的。 4. 學術前沿的關懷: 盡管聚焦曆史,但本書始終關注這些古典思想對當代教育改革(如課程標準化、教師專業性危機、技術與教育的結閤)的隱性影響。 本書適閤高等院校教育學、哲學專業的師生,教育行政管理人員,以及所有對人類心智發展與社會塑造曆史感興趣的深度閱讀者。它是一次穿越曆史、探尋教育本質的深刻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