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韓國語敬語詞與儒傢禮文化關係研究》力圖在勾勒齣韓國語敬語詞全貌的同時,對韓國語敬語詞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首先,從語源學和文化傳播學的角度,將敬語詞與韓國敬謙文化融閤,通過語言和文化的相互關聯、相互映照、相互闡發,描述韓國語敬語詞和韓國儒傢禮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演變軌跡,揭示其變化發展的邏輯性、係統性和統一性。其次,將韓國語敬語詞研究的範圍拓展到與漢文化的傳播、韓國的宗教思想、儒文化的意識形態相結閤的綜閤性研究領域;深入挖掘韓國語敬語詞蘊含的文化內涵。最後,將韓國語與漢語敬語詞進行對比,探討中韓敬語詞和敬謙文化的內在關聯性和民族特性。
作者簡介
李丹,女,1980年1月生,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係語言學博士,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博士後,中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朝鮮語專業專任教師。主要研究領域:朝漢語言對比、韓國語教育、文化語言學及認知語言學等。主持省部級項目一項,校級項目十餘項,在《東疆學刊》《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延邊大學學報》《中國朝鮮語文》等核心期刊及韓國核心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及韓國語教育論文近二十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論題緣起與研究價值
第二節 論題相關研究綜述
一 韓國語敬語法研究
二 韓國語敬語詞研究
第三節 論題研究理論路徑與方法
一 語料采集
二 多維度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理論依據
第一章 韓國語敬語詞與儒傢禮文化的淵源關係
第一節 韓國語敬語詞概述
一 韓國敬語詞的界定
二 韓國語敬語詞的分類
三 韓國語敬語詞的民族特性
第二節 儒傢禮文化概說
一 儒傢禮文化內涵
二 儒傢禮文化的理論體係
第三節 韓國語敬語詞和儒傢禮文化的“榮辱與共”
一 韓國語敬語詞和禮文化的關係
二 韓國敬語詞與儒傢禮文化的平行發展關係
第二章 韓國語漢源漢字敬語詞與儒傢禮文化的具象思維關係——以韓國語漢字敬語詞與儒傢禮文化的空間思維“大、小”為中心
第一節 中國漢文化的韓國傳播
一 中國漢字文化的韓國傳播
二 中國儒傢禮文化的韓國傳播
第二節 韓國語漢字敬語詞與儒傢禮文化的具象思維
一 古代建築.具象思維
二 丈量單位.具象思維
三 動植物。具象思維
四 動作。具象思維
第三節 韓國語敬語詞與儒傢禮文化空間“大、小”文化思維
一 稱謂敬語敬謙語素的“大、小”空間文化思維
二 非稱謂敬語中敬謙語素的“大、小”空間文化思維
三 敬謙語素“大、小”社會空間文化的解析
第三章 韓國語敬語詞與儒傢宗法“禮”意識形態的關係——以韓國語敬詞“牟司”為中心
第一節 韓國語敬語詞與封建傢禮“彆”思想意識形態的關係
一 長幼之彆.敬語詞
二 男女有彆.敬語詞
三 內外有彆。敬語詞
四 親疏有彆。敬語詞
第二節 韓國語敬語詞與儒傢宗法“和”思想意識形態
一 親屬敬語稱謂.“和”思想意識形態
二 親屬稱謂泛化.“和”思想意識形態
第三節 韓國錶敬詞“□□”與儒傢禮文化意識形態研究
一 “□□”的錶敬意識和“天人閤一”思想
二 “□□”的集體概念復數與傢國一體化的集團主義
第四章 韓國語敬語詞傳承過程中的儒文化因素——以韓國語敬語詞“兩班”和“先生”為例
第一節 現代韓國語敬語詞使用現狀分析
一 漢源漢字敬語詞的使用現狀
二 固有詞的使用現狀
三 現代韓國語敬語詞的使用現狀分析
第二節 韓國語敬語詞“兩班”傳承過程中的儒文化因素
一 韓國建國前“兩班”詞義的非範疇化特徵
二 韓國建國後“兩班”詞義的非範疇化特徵
第三節 韓國語敬語詞“□□”傳承中的儒文化因素
一 三國時期至高麗時期“□□”詞義範疇化特徵
二 朝鮮時期“□□”詞義範疇化特徵
三 日本侵略時期及近現代韓國語“□□”詞義範疇化特徵
第五章 韓國語敬語詞·敬語法·儒傢禮文化的互動關係——以韓國古典名著《春香傳》為中心
第一節 敬語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係
一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錶現形式
二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互動關係
第二節 朝鮮名著《春香傳》中的敬語使用與儒文化互動關係研究
一 韓國古典小說《春香傳》中敬語和封建傢禮的權威
二 韓國古典小說《春香傳》中敬語錶現形式與身份等級
第三節 互動關係中“驅動力”因素的文化辨析
一 自然崇拜與“驅動力”因素
二 儒傢“分”學說與“驅動力”因素
三 佛教和基督教與“驅動力”因素
結語
一 韓國語敬語詞與儒傢禮文化的淵源關係
二 韓國語敬語詞與儒傢禮文化的傳播關係
三 韓國語敬語詞與儒傢禮文化的傳承關係
四 韓國語敬語詞與儒傢禮文化的互動關係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韓國語敬語詞與儒傢禮文化關係研究》:
韓國進入近代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儒學、佛教、道教等對民眾的不安全感都未能開齣有效的藥方。而基督教正好為反對政治壓迫提供瞭一種更加可靠的信念和製度基礎,從社會轉型的角度看,它促進瞭平等的觀念和對於獨立於國傢之外的某種權威的尊重,提倡人人平等,反對俗世權威。在日本占領時期,基督教作為一種淨勝動力,不斷地鼓舞著朝鮮人民反抗壓迫、追求民族獨立和解放。除此之外,基督學說對韓國傳統儒傢學說即“按等級劃分,婦女毫無社會權利,兒女完全服從父母,個人權利必須由社會製度規定”等原則提齣瞭挑戰,認為上帝麵前人人平等。二戰後,西方文化特彆是美國的價值體係全方位地衝擊瞭韓國,基督教在韓國迅猛發展,基督教精神成瞭新的整閤力量。但是這種異質文化的全方位衝擊並沒有改變原有的價值體係基礎,儒傢的權威主義、名分主義價值傾嚮依然是韓國社會基本價值體係的主流。韓國近現代時期,在推行權威主義的傢族企業中,鮮明的“分”力高漲。企業內部上、下等級分明,下級服從上級,形成以權威為核心的嚮心力。這種嚮心力把內部力量凝聚起來,形成一股凝聚力,堅不可摧。推行權威主義的政治體製在經濟力量的推動下,也展開瞭自上而下的全民總動員運動,使國民經濟得到超常規的發展,推動現代化進程,使得韓國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突飛猛越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這種“分”力得到政治上的認可,促進瞭經濟的發展,因此深入民心,成為韓國傳統精神中樞,被傳承和發展。這種“分”力,打齣“仁”的旗幟,采用“禮”和“讓”的形式,對外寬容地接受外來文化,將基督教精神和儒傢精神相融閤,兼收並蓄;對內用敬謙語和敬謙禮儀來規約人們的語言和行為方式。這正是韓國儒傢文化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下,依然具有持久力,也是韓國語敬語經久不衰的內在動因。
……
前言/序言
尊待對方、謙遜做人是人類的普遍現象,反映瞭一個民族的精神麵貌,是日常生活中具有道德倫理意義的行為準則。禮儀是人們在頻繁的交往中彼此錶示尊重與友好的行為規範,而敬語則是尊重他人的具體錶現,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你錶現得謙虛和懇切的話,人們自然也會對你報以尊重。尤其在社交場閤中,多用敬語能體現齣一個人的素質及尊重他人的個人素質;多說客氣話不僅錶示對彆人的尊重,錶明自己有修養,還有利於雙方氣氛融洽,有益於交際。因此,韓國敬語錶現形式一直是中韓語言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門課題。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積澱與映像。任何一種語言的産生、變化和發展,都與其民族和國傢的社會文化和風土人情有著密切聯係。所以學習一種語言必須瞭解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和國傢的曆史文化,隻有這樣纔能更好地掌握和運用這種語言。韓國敬語錶現形式與儒傢禮文化密不可分,受傳統儒傢禮文化的影響,韓國敬語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存在“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錶麵上看,這些是早已過時的禮製,卻給現代人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韓國語言學界自1939年開始立足於本民族敬語的研究,以韓國語敬語法的文法論為中心,研究範圍涉及20世紀敬語法形態的共時研究、曆時研究,專題研究。20世紀70年代以後,許多學者開始嘗試運用語言學的各種方法對韓國語敬語展開研究。因此,關於韓國語敬語法的專著也屢見不鮮。那麼,李丹博士的這本關於韓國語敬語詞匯研究的專著對敬語法的研究有什麼貢獻呢?
首先,選題新穎,重點突齣。關於韓國語敬語法的研究多集中在韓國語敬語語言本體研究,學者們多注重敬語語言形式內部的形態、結構和語用等層麵的分析和解釋,而將韓國語敬語與韓國儒傢禮文化相結閤的研究實屬少見。本書內容突破瞭語言學研究範圍的局限性,將語言學研究和民族學研究相結閤,以語言與文化的辯證關係為導嚮,揭示韓國語敬語詞與儒傢禮文化的淵源關係、傳播關係、傳承關係和互動關係;以韓國儒傢禮文化變遷為研究視角,通過史料的挖掘,對韓國儒傢禮文化的變遷和韓國敬語詞的變化進行細緻的梳理與全新闡釋,立體而生動地呈現儒傢禮文化和韓國敬語詞的發展脈絡,消除以往單一性的描述或解釋而形成的刻闆印象。
其次,有理有據,論證深入。本書將韓國語敬語研究範圍擴大到民族學領域,將韓國語敬語語言交際形式與漢文化的傳播、韓國的宗教思想、儒文化的意識形態相結閤,探討韓國敬語詞所蘊含的文化因素。
本書從韓國語敬語詞與儒傢禮文化的“榮辱與共”的關係入手,介紹瞭“韓國語敬語詞的萌芽與儒傢禮文化的産生期”“韓國語敬語詞的繁榮與儒傢禮文化的興盛期”“韓國語敬語詞的發展與儒傢禮文化的緩衝期”。
《韓半島之聲:敬語的語言學與社會學透視》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學術著作,而是旨在以更廣闊的視野,深入探討韓半島(包含朝鮮半島與韓國)敬語現象背後的語言學奧秘及其根植的社會文化土壤。我們將跨越語言的邊界,審視敬語作為一種社會符號,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社會結構下演變,並在個人交往、群體認同乃至國傢形象塑造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第一章:敬語的語言學肌理 敬語並非僅僅是詞語的簡單變形,它是一套復雜的語言係統,蘊含著豐富的語法信息和語用策略。本章將從語言學的角度,對韓半島敬語的結構進行解構。 詞匯層麵: 我們將考察敬語詞匯的來源與構成,分析其與普通詞匯的對應關係,以及通過添加特定的詞綴、詞尾所形成的敬語形式。例如,如何通過添加“-시-”來錶示對施事者的尊敬,又如何在某些場閤使用特殊的敬語詞匯來錶達更高的敬意。 語法層麵: 敬語的運用與句子結構緊密相連,它影響著主語、賓語、謂語的錶達方式。我們將深入研究動詞、形容詞、名詞等不同詞類在敬語係統中的變化規則,以及不同敬語等級的語法標記。這包括對不同尊敬階的動詞語尾、名詞後綴、代詞的選擇等進行詳細闡釋。 語用層麵: 敬語的真正力量在於其語用功能。本章將分析敬語在對話中的策略性運用,例如,在何種情況下使用抬高對方的敬語,在何種情況下使用貶低自己(以示謙遜)的敬語。我們將探討敬語與語境、說話人意圖、聽話人身份之間的微妙互動,解析敬語如何影響人際關係、傳達情感色彩,甚至在無聲中傳遞權力信息。 比較視角: 為更好地理解韓半島敬語的獨特性,我們將簡要對比其他語言(如漢語、日語)中的敬語現象,找齣共性與差異。這有助於我們從更宏觀的層麵認識敬語作為一種跨文化語言現象的重要性。 第二章:曆史的迴聲:敬語的演變軌跡 敬語並非一成不變,它隨著曆史的洪流而變遷。本章將追溯韓半島敬語的曆史演變,探討其發展脈絡及其與社會曆史事件的關聯。 早期痕跡: 追溯古代文獻,考察敬語在早期韓半島語言中的萌芽與雛形。分析早期文獻中是否存在與現代敬語相似的語言現象,以及其社會功能。 朝代影響: 重點分析朝鮮王朝時期,儒傢思想對敬語係統的深刻影響。探討在此期間,敬語的等級劃分是否更加嚴謹,其運用是否與森嚴的社會等級製度更加吻閤。例如,探討朝鮮王朝時期對“上下”尊卑的強調如何在語言層麵得到體現。 近代變革: 審視近代以來,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西方文化的傳入,韓半島敬語是否經曆瞭簡化、融閤或新的發展。分析現代化進程對傳統敬語模式的衝擊,以及新的敬語形式的齣現。 分裂時期的差異: 探討朝鮮半島南北分裂後,南北方敬語係統在詞匯、語法和語用上的差異。分析這種差異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在各自社會文化語境中的不同發展軌跡。 第三章:社會織錦:敬語的社會功能 語言是社會的鏡子,敬語更是深刻摺射齣社會結構與人際互動的復雜圖景。本章將聚焦敬語在韓半島社會中的多元功能。 身份認同與社會分層: 敬語的使用是區分個體社會身份的重要標誌。我們將分析敬語如何幫助個體界定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以及不同社會階層、年齡群體、職業群體在敬語使用上的差異。這包括對“年長者優先”、“職位高者優先”等社會潛規則在敬語使用中的體現進行分析。 人際關係構建: 敬語是維係和發展人際關係的重要工具。本章將探討敬語在傢庭、學校、職場、朋友之間等不同關係場景下的運用策略,以及如何通過敬語的選擇來錶達親近、疏遠、尊敬、感激等情感。 權力與等級的體現: 在許多文化中,敬語都與權力結構緊密相連。我們將分析在韓半島社會中,敬語如何成為權力不對等關係的一種顯性或隱性的錶達方式,以及在不同權力場域中,敬語的運用規則。 文化價值觀的傳遞: 敬語的背後往往蘊含著深層的文化價值觀。本章將探討韓半島敬語如何傳遞謙遜、尊重、和諧等文化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如何在日常語言互動中得以踐行。 第四章:文化透視:敬語與社會心理 敬語的使用不僅僅是語言習慣,更與個體的心理狀態、社會認知息息相關。本章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洞察敬語背後的心理動因。 自我建構與他者認知: 敬語的使用反映瞭個體如何認識自己以及如何評價他人。我們將分析在何種情況下,個體傾嚮於使用抬高對方的敬語來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又在何種情況下,為瞭錶達謙遜而使用貶低自己的語言。 情感錶達與溝通策略: 敬語並非總是冰冷的語法規則,它承載著豐富的情感信息。我們將探討敬語如何被用來錶達尊重、感激、歉意、甚至隱藏不滿等復雜情感,以及敬語作為一種溝通策略,在避免衝突、維護和諧方麵的作用。 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影響: 韓半島社會文化中,集體主義傾嚮是否對敬語的廣泛使用産生瞭影響?我們將探討個人主義思潮的興起,是否會改變傳統的敬語使用模式。 第五章:現代語境下的敬語:挑戰與未來 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韓半島敬語正麵臨著新的挑戰,也展現齣新的生命力。本章將探討現代語境下敬語的現狀、麵臨的睏境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年輕一代的語言習慣: 觀察年輕一代在敬語使用上的特點,分析他們對傳統敬語的繼承、改良或創新。探討網絡語言、流行文化對敬語的影響。 全球化與敬語的傳播: 隨著韓流文化的傳播,韓語敬語也走嚮世界。本章將分析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情況,以及在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人們對韓語敬語的接受與理解。 敬語的規範與創新: 探討在現代社會,敬語的規範化趨勢,以及語言研究者、教育者在推動敬語健康發展方麵所做的努力。同時,也關注語言的自然演進,以及新的敬語形式的可能性。 反思與展望: 總結本書的發現,並對韓半島敬語的未來發展進行展望。探討敬語在現代社會中,如何繼續發揮其獨特的社會文化功能,並與時俱進。 本書旨在通過對韓半島敬語現象的多維度、跨學科的深入探討,為讀者呈現一幅豐富而立體的語言文化畫捲。它將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韓半島人民的思維方式、情感錶達以及社會交往模式,從而更好地理解這個充滿魅力的文化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