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新聞傳播在社會生活中的巨大影響有目共睹,但與之背離的是新聞學科的地位與聲譽卻無法與新聞業界的地位相媲美。“新聞無學論”迄今仍是新聞學科身後的巨大陰影。成熟學科都要直麵本學科最基本的一些問題並做齣相對完善的解答,經典的建構即是每一個學科都繞不開的一道門檻。
《跨學科框架下的“新聞經典”建構:以中國為中心》首次將“新聞經典”作為新聞學科建設的一個獨立命題,由此切人來探討新聞學科的立學之基和學科地位問題,提齣“新聞經典”的建構關係到新聞學科能否與其他學科展開平等對話,是新聞學得以立學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同時,針對與其他學科比較而言的“新聞相對無學論”者的論調,將“新聞經典”置於跨學科的視野中,展開與其他學科的對話,為“新聞經典”建立科學化、係統化的闡釋框架;廓清新聞界長期以來對“新聞經典”的誤讀,確立“新聞經典”譜係,對“新聞經典”文本進行文本細讀。
作者簡介
劉銳,1982年生,河南省泌陽縣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四川大學新聞學專業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訪問學者。迄今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國傢和省部級項目5項,齣版閤著近20部,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等學術期刊發錶論文60餘篇,兩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參撰的學術成果曾獲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奬(排名第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奬(排名第三)等。研究領域:新聞史論、新媒體、文化産業。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新聞經典”問題的提齣
第一節 媒介化生存背景下的“新聞經典”問題
第二節 “新聞無學論”陰影下的“新聞經典”問題
第三節 新聞學學科性質與“新聞經典”問題
第二章 “新聞經典”建構的曆時性考察
第一節 “新聞經典”建構的萌動期
第二節 “新聞經典”建構的準備期
第三節 “新聞經典”概念的提齣期
第四節 “新聞經典”建構的興盛期
第五節 小結:爭議中的“新聞經典”建構
第三章 文化經典背景下的“新聞經典”特徵
第一節 經典之於文化的意義
第二節 經典的詞源學考察
第三節 文化經典的特徵
第四節 “新聞經典”的特徵
第五節 “新聞經典”産生的可能路徑
第四章 “新聞經典”譜係研究
第一節 “新聞經典”評價指標體係研究
第二節 前人建構的“準新聞經典”研究
第三節 前人建構的“準新聞經典”問題分析
第四節 現有的可能的“新聞經典”譜係
第五章 “新聞經典”的典範價值和局限性
第一節 “新聞經典”的典範價值
第二節 “新聞經典”之局限性分析
第六章 建構“新聞經典”:一項尚待完成的使命
第一節 經典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
第二節 “新聞經典”的建構機製
第三節 案例分析:《中國震撼世界》VS《西行漫記》
第四節 “新聞經典”建構:任重而道遠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跨學科框架下的“新聞經典”建構:以中國為中心》: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自古以來,增加生命的長度,追求永恒的價值和意義是人類精神創造活動不竭的動力。“我們擁有經典的原因是生命短促且姍姍來遲。”自古“立德、立功、立言,謂之三不朽”,三大可以流芳韆古的行為之一即“立言”。而立言的主要手段就是寫作。“自古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寫作是人類希冀在自然生命結束之後仍然能夠永葆文化生命的主要方式之一。創作經典是作為有限生命體的人類為延續文化生命、追求永恒意義和價值的必然選擇。盡管人們並不能決定自己能夠寫齣一部具有恒久生命力的經典作品,經典是以事後的方式來追認的,但誰也無法否認人類創造經典、追求永恒的衝動和努力。“經典是一個理想的概念”,它標明瞭一種理想的高度,預設瞭一種理想的境界。正是這種人類本能的意願以及每一代人的不懈追求,成就瞭人類文化史上的經典之作。
事實上,在人類文化中,任何一個時代都必須有經典的存在。這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人類社會之所以生生不息,自古至今不斷發展前進,乃是因為人類社會是具有纍積性的,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奠基於前代遺留下來的生産力。《德意誌意識形態》指齣,“曆史並不是作為‘産生於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識’中而告終的,而是曆史的每一個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産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間在曆史上形成的關係,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後一代的大量生産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麵這些生産力、資金和環境為新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麵它們也預先規定著新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因此,“曆史不外是各個時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産力”。物質生産需要前代留下的生産力,精神生産同樣也需要前代留下的精神生産力,而經典就是這種精神生産力的遺産。因此,經典的存在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必然,人類世代的活動構成曆史,在人類精神活動的延續中又確立瞭經典的地位,這是符閤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曆史進程的。
……
前言/序言
談起文學,我們很容易想到《紅樓夢》等四大名著;談起哲學,我們則聯想起儒傢的《論語》《孟子》,柏拉圖的《理想國》等;談起經濟學,則不能不提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可以說,正是這些經典作品奠定瞭這些學科的學術地位。然而談到新聞學,我們想到的經典之作又有哪些呢?
新聞傳播在社會生活中的巨大影響有目共睹,但與之背離的是新聞學科的地位與聲譽卻無法與新聞業界的地位相媲美。“新聞無學論”迄今仍然是新聞學科身後的巨大陰影。在“新聞無學論”中,有明顯偏激的“新聞絕對無學論”者,而時至今日,更多的則是“有理有據”的“新聞相對無學論”者。他們普遍認為,新聞學盡管已有其自身的理論體係和話語方式,但與哲學、文學、史學、經濟學、法學等相比,學術積澱不深,學術品位不高,學術規範不足,學術含量偏低,根本無法與其他學科相提並論。
成熟學科都要直麵本學科最基本的一些問題並做齣相對完善的解答,經典的建構即是每一個學科都繞不開的一道門檻,在某種意義上,有無公認的經典是衡量一個學科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標。因此,對“新聞經典”的追問和建構將使新聞學科有能力與其他學科展開平等對話,凸顯新聞學科的學術地位。
從新聞學自身的學科需求來看,對“新聞經典”的探討和建構也是新聞學科自身發展的要求。新聞學是研究新聞傳播活動、新聞事業及新聞工作規律的一門科學,新聞文本某種程度上是新聞活動、新聞事業及新聞工作的基礎,是新聞學之所以立學的重要方麵,而對新聞文本的研究自然離不開對“新聞經典”的追問。於新聞史學來說,“新聞經典”研究立足於大文化的視角,從曆史中尋找對當前和未來有價值的新聞文本,可以有效激活新聞史學研究的當下性、當代性,也將為傳統的新聞史學研究打開一扇大門。同時,學習研究最高等級的新聞作品——“新聞經典”,汲取其中有益的成分,從中藉鑒其對當前和未來新聞工作有價值的精神理念、新聞報道觀、新聞采寫技巧等,將有助於我們當下的新聞工作更好地展開,提升新聞報道的品質。因此,“新聞經典”研究將打通新聞理論、新聞史、新聞業務這三大傳統的新聞學闆塊,亦不失為新聞學科體係建設開闢一條新路。
本研究的創新之處在於首次將“新聞經典”作為新聞學科建設的一個獨立命題,由此切人來探討新聞學科的立學之基和學科地位問題,提齣“新聞經典”的建構關係到新聞學科能否與其他學科展開平等對話,是新聞學得以立學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同時,針對與其他學科比較而言的“新聞相對無學論”(新聞學科幼稚論)者的論調,將“新聞經典”置於跨學科的視野中,展開與其他學科的對話,為“新聞經典”建立科學化、係統化的闡釋框架;廓清新聞界長期以來對“新聞經典”的誤讀,確立“新聞經典”譜係,對“新聞經典”文本進行文本細讀。本研究正文共分為六大部分。
書名:跨學科框架下的“新聞經典”建構:以中國為中心 圖書簡介 《跨學科框架下的“新聞經典”建構:以中國為中心》一書,並非對新聞史上的具體事件、人物或作品進行簡單羅列與梳理,也不是對某一傢媒體的興衰進行案例分析。其核心目標在於,深入探索“新聞經典”這一概念如何在多學科視角下被重新審視、定義與構建,並將研究的中心置於中國語境之中,力圖揭示中國新聞實踐在世界新聞發展史中的獨特價值與內在邏輯。 本書的研究基石,在於認識到“新聞經典”並非一個固定不變、天然存在的實體,而是由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多重力量共同塑造的、具有曆史流動性的建構過程。傳統的新聞史研究往往側重於宏大敘事、重要人物或標誌性事件,而本書則試圖將目光投嚮更深層的理論與方法層麵。它藉鑒瞭文學批評、曆史學、社會學、哲學、傳播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工具與研究範式,嘗試以一種更為精細化、更具批判性的視角,解構“新聞經典”的形成機製。 首先,在理論框架層麵,本書將“新聞經典”的建構視為一種話語實踐。它認為,哪些新聞作品、報道風格、傳播理念能夠被視為“經典”,並非由其自身品質所決定,而是在特定的曆史時期,通過學界、業界、政治權力以及公眾的互動與協商,逐漸形成的一種普遍認同。這種認同背後,往往蘊含著權力結構、意識形態偏好以及文化價值取嚮。因此,本書並非去“發現”或“確立”新聞經典,而是去“分析”這些經典的“如何被建構”。它會審視那些被賦予“經典”光環的背後,是否存在某種特定的理論視角在起作用,例如,是基於馬剋思主義新聞觀的批判性敘事,還是基於西方自由主義新聞觀的客觀性原則,抑或是基於某種本土化傳播智慧的總結?本書旨在揭示不同理論視角在“新聞經典”建構中的作用與影響。 其次,在跨學科視角的運用上,本書將展現齣不同學科的獨特貢獻。 曆史學的視角,將引導我們理解“新聞經典”的形成具有鮮明的曆史情境性。每一時代的“經典”,都深深烙印著其所處曆史時期的政治訴求、社會矛盾、技術條件與文化氛圍。本書將考察不同曆史階段,中國的新聞實踐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洪流中,湧現齣被後人稱為“經典”的成果,並分析其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語境中的意義。例如,革命時期的宣傳報道、改革開放初期的新聞探索、新世紀以來的媒體變革,都可能孕育齣具有時代印記的“新聞經典”。 社會學的視角,將幫助我們理解“新聞經典”的社會功能與社會建構過程。本書將分析新聞工作者、新聞機構、受眾、政策製定者等不同社會行動者,在“新聞經典”的形成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新聞從業者的專業倫理、媒介機構的傳播策略、社會輿論的反饋機製,都可能影響某些新聞産品或報道方式被賦予“經典”地位。此外,社會結構的變化、階級關係、社會運動等,也可能催生齣具有社會批判意義的“新聞經典”。 哲學的視角,將為我們審視“新聞經典”的本質提供更深刻的洞見。例如,關於真實性、客觀性、主觀性、媒介責任等基本問題,將有助於我們理解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對“新聞是什麼”以及“什麼是好的新聞”的理解,如何塑造瞭我們對“新聞經典”的認知。本書可能會探討“新聞之真”的哲學睏境,以及不同哲學思潮如何影響瞭對中國新聞經典的評價。 文學批評的視角,將為我們分析新聞作品的敘事技巧、語言風格、藝術錶現力提供新的工具。一些被視為“新聞經典”的作品,往往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者,也具有高度的文學性和感染力。本書將嘗試運用文學批評的方法,去解析那些具有藝術價值的新聞報道,理解其如何通過精湛的敘事,觸動人心,並因此被長久銘記。 傳播學的視角,當然是不可或缺的。本書將關注新聞的生産、傳播、接收全過程,審視信息技術的進步、媒介生態的變化,如何影響“新聞經典”的生産與傳播。例如,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興起,是否改變瞭“新聞經典”的形態?傳統媒體的“經典”與新媒體的“爆款”,在“經典”的意義上存在何種聯係與區彆? 以中國為中心,是本書研究的另一個核心維度。這意味著,本書並非簡單地將西方的新聞理論與評價標準套用到中國的新聞實踐上,而是強調在中國獨特的曆史、文化、政治和社會土壤中,審視“新聞經典”的建構過程。 中國曆史語境的獨特性。中國的悠久曆史、政治文明的演變、特彆是近現代以來革命與建設的特殊曆程,都為中國新聞的發展提供瞭獨特的背景。本書將深入分析,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中國新聞如何應對國傢發展的需求,如何服務於革命與建設的宏大目標,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湧現齣哪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經典”。例如,革命時期黨的喉舌媒體的報道,在傳播革命思想、動員群眾方麵所發揮的作用,是否可以被視為一種具有特定曆史意義的“新聞經典”? 中國文化傳統的影響。儒傢思想、集體主義精神、人情社會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對中國新聞的傳播方式、價值取嚮、敘事邏輯都可能産生深遠影響。本書將探討,這些文化基因如何體現在中國的新聞實踐中,並進一步影響“新聞經典”的形成。例如,以“潤物細無聲”式的溫和敘事,與以“振聾發聵”式的批判式報道,在中國新聞語境下,可能具有不同的“經典”價值。 中國政治製度的製約與驅動。中國的政治製度,特彆是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對新聞的定位、功能、運作機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本書將審視,在這一製度框架下,新聞如何被理解、被使用,以及什麼樣的內容和傳播方式,能夠被賦予“經典”的意義。這其中,並非要將政治正確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而是要理解政治力量在中國新聞生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與學界、業界、受眾的互動,共同塑造“新聞經典”。 中國社會變遷的映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的騰飛、社會的轉型、思想的解放,都為新聞的創新提供瞭土壤。本書將關注,在這一劇烈變遷的時代,中國新聞如何捕捉社會脈搏,如何反映民生疾苦,如何記錄時代精神,從而孕育齣具有時代意義的“新聞經典”。例如,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深入報道,對改革進程的忠實記錄,對普通人命運的關懷,都可能成為中國新聞的“經典”。 本書的另一層意義在於,它將挑戰一些固有的、可能帶有西方中心主義色彩的“新聞經典”評價體係。它並非要否定西方新聞理論的價值,而是要強調,不同的文明、不同的社會形態,都可能孕育齣具有獨特價值的新聞實踐,並形成各自的“經典”。通過以中國為中心的研究,本書旨在為全球新聞研究提供一個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視角,重新審視“新聞經典”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具體而言,本書的研究內容可能涵蓋以下幾個方麵: 1. “新聞經典”概念的多學科解構:梳理哲學、社會學、曆史學、文學批評、傳播學等學科中與“經典”相關的理論,並將其應用於新聞領域,探討“新聞經典”的內涵、外延及其建構邏輯。 2. 中國新聞史的範式轉換:批判性地審視現有中國新聞史研究的範式,提齣以“新聞經典”建構為視角,探索更具創新性的研究路徑,擺脫簡單的年代記或人物誌。 3. 特定時期中國新聞實踐的跨學科分析:選取中國近現代新聞史上的重要時期,如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等,運用跨學科的工具,深入分析該時期湧現的新聞現象、報道風格、傳播理念,探討其是否以及如何構成“新聞經典”。 4. 中國新聞工作者的身份與實踐:研究在中國獨特的政治與文化環境下,新聞工作者的身份認同、職業倫理、工作方法如何影響其新聞創作,以及這些創作如何被納入“新聞經典”的考量。 5. 中國新聞受眾的互動與評價:分析不同曆史時期,中國受眾對新聞的認知、接受與反饋,以及這種互動如何參與到“新聞經典”的建構過程中。 6. 中國新聞與國傢話語建構:審視在中國政治語境下,新聞如何參與到國傢形象、意識形態、集體記憶的建構中,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哪些新聞內容和傳播方式被賦予瞭“經典”的地位。 7. 中國新聞經典的國際比較與對話:在以中國為中心的研究基礎上,適時進行與其他國傢、特彆是發展中國傢新聞實踐的比較,探討“中國經驗”對全球新聞理論與實踐的啓示。 本書的目標讀者群包括新聞傳播學、曆史學、社會學、哲學等相關領域的學者、研究生,以及對中國新聞史、媒介研究、文化研究等話題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通過本書,讀者將獲得一個關於“新聞經典”建構的全新視角,並深入理解中國新聞實踐在世界新聞發展史中的獨特地位與貢獻。它將激發讀者對新聞的本質、新聞的價值、新聞的未來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並為理解當下中國新聞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提供深刻的曆史與理論洞見。本書緻力於成為一本具有理論深度、曆史厚度、中國特色和跨學科視角的學術專著,為中國新聞學研究貢獻一份獨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