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种常见植物野外识别速查图鉴

1000种常见植物野外识别速查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辉霞,岳桂华,于爱华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识别
  • 野外生存
  • 植物图鉴
  • 园艺
  • 自然科普
  • 植物学
  • 速查手册
  • 花卉
  • 树木
  • 草本植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04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913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554
字数:5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植物爱好者参考阅读。
无论你身在城市公园、街道、小区绿地还是郊野、农田、森林、草原、高山,都会为身边的无名植物花、果、叶的奇异及美丽而感动,如果你想知道这些多姿多彩的植物名字时,就可以求助于本书。
本书包含了1000多种常见植物的特征介绍和野外彩色图片,这些植物包括园林植物、观赏花卉、野花野草、瓜果蔬菜、农作物、药用植物、野生树木。
更重要的是本书提供了一种能够快速鉴别植物的简便方法,你再也不用为识别一种植物而翻阅全书,只需要很短时间就可以锁定要识别的植物。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公园、街道、郊野、农田、山区等地较常见的植物1000多种。本书内容按照野外观察植物感官认识的顺序,层层深入进行编排,首先按照植物的直立或匍匐、草本或木本、水生或陆生等进行大体分类,再根据叶的形态进一步分类,从而一步步缩小识别范围,后读者可以通过查阅本书中每一植物的特征性图片及植物特征文字描述对植物进一步鉴别。本书适合植物爱好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杨辉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于200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博士学位,长期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从事生物学研究方面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使用说明
一、 植物分类术语图解及本书分类方法 / 1
二、 如何通过本书快速识别植物 / 14
第一部分 直立草本植物
一、陆地生植物 / 18
(一)茎生叶明显 / 18
1. 单叶、叶卵圆形 / 18
(1)叶缘整齐、叶互生 / 18
(2)叶缘整齐、叶对生或轮生 / 47
(3)叶缘有齿、叶互生 / 59
(4)叶缘有齿、叶对生或轮生 / 77
2. 单叶、叶长条形 / 99
(1)叶互生 / 99
(2)叶对生或轮生 / 122
3. 单叶、叶分裂 / 127
(1)羽状裂叶、叶互生 / 127
(2)羽状裂叶、叶对生 / 140
(3)掌状裂叶 / 143
(4)三裂叶 / 150
(5)其他形裂叶 / 158
4. 复叶 / 167
(1)羽状复叶、小叶不裂 / 167
(2)三复叶、小叶不裂 / 180
(3)复叶、小叶裂 / 187
(二)无明显地上茎或茎生叶较小不明显 / 209
1. 卵圆形单叶 / 209
2. 条形单叶 / 228
3. 叶分裂 / 251
4. 复叶 / 255
5. 叶不明显 / 268
二、水中生植物 / 272
第二部分 藤蔓类植物
一、匍匐草本 / 284
(一)单叶 / 284
1. 叶互生 / 284
2. 叶对生或轮生 / 291
(二)复叶 / 300
二、草质藤本 / 305
(一)单叶 / 305
1. 叶不分裂 / 305
(1)叶互生 / 305
(2)叶对生或轮生 / 313
2. 叶分裂 / 320
(二)复叶 / 331
(三) 叶不明显 / 335
三、木质藤本和攀缘灌木 / 337
(一)单叶 / 337
1. 叶缘整齐 / 337
(1)叶互生 / 337
(2)叶对生 / 344
2. 叶缘有齿 / 349
3. 叶分裂 / 353
(二)复叶 / 357
1. 羽状复叶 / 357
2. 三复叶或掌状复叶 / 364
第三部分 灌木和乔木
一、单叶、叶针形或条形 / 372
二、单叶、叶卵圆形 / 384
(一)叶缘整齐 / 384
1. 叶互生 / 384
2. 叶对生或轮生 / 416
(二)叶缘有齿 / 437
1. 叶互生 / 437
2. 叶对生 / 469
(三)叶分裂 / 480
三、复叶 / 498
(一)羽状复叶 / 498
1. 奇数羽状复叶 / 498
2. 偶数羽状复叶 / 519
(二)掌状复叶或三复叶 / 529
四、叶不明显 / 538
植物名索引 / 542

前言/序言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跨度非常大,所以植物种类繁多。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许多国外园林植物及野生植物被引种进城市花园及街道旁。因此我们到公园、街道、郊野、农田、山区等地会看到多种多样的不同植物,如何尽快地识别我们看到的各种植物,对于植物分类专业学者来说并不难,因为植物分类有套系统的体系,但是非专业的大众对此则比较茫然,帮助非专业大众简单快速地识别身边的植物是本书编写的主要目的。
本书主要是通过叶来识别植物,植物叶的形态变异度较小,且在生长期及枯萎期均存在,所以本书选择从植物叶的形态上入手进一步对植物进行分类,从而进一步缩小识别范围,后读者可以通过查阅本书中每一植物的特征性图片及植物特征文字描述对植物进一步鉴别,这也是编者多年来野外识别植物的经验总结。这种方法只是一种大体形态上的分类,没有严格按照植物学形态特征来分,主要特点是能快速、有效地缩小识别范围。有些植物叶的形态变化较大或者介于两种分类之间,编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对这些品种进行了分类,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许多姜科、禾本科、鸢尾科植物的叶子较宽,可以归为卵圆形,但姜科、禾本科、鸢尾科植物的总体特征明显,编者将他们大多数归入了条形叶中。有些品种的叶为裂叶,但形态上看似复叶,则将其归到复叶中。
由于编者知识水平有限,书中会存在疏漏或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    
2016年7月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远古足迹:恐龙时代的地球与生命演化》的图书简介: 远古足迹:恐龙时代的地球与生命演化 图书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地球历史上最引人入胜、最波澜壮阔的篇章——中生代,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恐龙时代。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物种图鉴,而是一部宏大的史诗,深入剖析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这漫长岁月中,地球环境如何变迁,生命如何适应、繁荣与最终迎来巨变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寂静的黎明与大陆的重塑 本书开篇追溯至三叠纪早期,一个火山活动频繁、气候干燥的时代。地球刚刚从二叠纪末期的大灭绝中恢复元气,生命形态正经历着痛苦的重建。我们首先聚焦于盘古大陆的形成——这一超级大陆如何塑造了全球气候模式,导致了极端的大陆性气候,并深刻影响了早期爬行动物和哺乳形动物的演化路径。 书中详细描绘了三叠纪晚期,首批真正意义上的恐龙——那些体型相对较小、但已展现出直立步态优势的先驱者们——是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同时,我们也将探讨三叠纪的“不速之客”:鳄形超目(Crurotarsi)的鼎盛时期,以及它们与早期恐龙之间的生态位竞争,为后来的侏罗纪格局埋下了伏笔。 地理环境的描绘并非枯燥的板块运动学,而是与生物生存紧密结合的场景重现。例如,三叠纪特有的干旱环境如何催生了耐旱的植物群落,如苏铁和银杏的早期祖先,以及它们如何为植食性动物提供了基础食物来源。 第二部分:侏罗纪的黄金时代与生态高峰 进入侏罗纪,随着盘古大陆的裂解加速,气候变得更加湿润和多样化,为生命的爆发性增长提供了理想条件。本章的核心在于阐释恐龙王朝的真正确立。随着早期的竞争者被淘汰,蜥脚类恐龙如雷龙、腕龙等,凭借其无与伦比的体型,占据了生态系统的制高点。书中运用最新的古生物学证据,分析了这些“巨兽”的生理学奇迹:它们如何维持如此庞大的身躯、高效的呼吸系统以及支持长颈的循环动力。 同时,本书也深入探讨了肉食恐龙的进化梯度。从早期的异特龙到更特化的猎手,我们解析了它们捕食策略的多样性——是群体协作,还是孤独伏击?这部分内容不仅依赖于骨骼化石的解读,更结合了足迹化石和胃容物研究,力求还原一个动态的侏罗纪生态网络。 此外,天空和海洋的演化同样精彩。本书专门开辟章节讨论了翼龙的早期辐射及其在三叠纪晚期到侏罗纪的形态分化,以及海洋中巨型海洋爬行动物如蛇颈龙和鱼龙的崛起。我们探索了地球磁场变化、海平面波动如何影响了这些海洋霸主的分布与迁徙模式。 第三部分:白垩纪的创新与生态复杂化 白垩纪是恐龙演化的顶峰,也是生命史上的一个“创新实验室”。本书重点分析了白垩纪地貌的剧变——新特提斯海的扩张、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的进一步分裂,以及现代海洋盆地的形成。这些地理隔离直接驱动了物种的特化。 其中,最具革命性的是被子植物(开花植物)的出现和迅速传播。我们详细描述了被子植物的进化优势,以及它们如何颠覆了原有的植物生态系统。这种新的食物来源促使植食性恐龙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适应性辐射,催生了角龙类、鸭嘴龙类等高度特化的植食群体。书中对鸭嘴龙类复杂的中耳结构和可能的发声交流方式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在大型兽脚类方面,白轴齿类恐龙如霸王龙的进化故事占据了重要篇幅。我们对比了早期的泰坦巨龙类和晚期的鸭嘴龙类,分析了不同生态位对骨骼密度、牙齿结构和附肢比例的影响。此外,本书还特别关注了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恐龙物种,比如高纬度地区(如阿拉斯加)发现的恐龙化石群,它们如何应对季节性的光照变化和低温挑战。 第四部分:剧变与终结:K-Pg界线的谜团 全书的高潮聚焦于白垩纪末期,那场终结了非鸟恐龙时代的大灾变——K-Pg(白垩纪-古近纪)事件。我们不满足于“陨石撞击”这一单一叙事,而是全面审视了当时地球系统所承受的多重压力:持续的德干暗色岩火山喷发、全球性的海平面下降、以及气候的长期酸化。 本书通过对铱异常层、冲击石英和微球体的分析,重建了撞击发生时的瞬间场景及其带来的全球性影响链条:最初的冲击波、随后的全球性火风暴、以及长期笼罩天空的尘埃云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最后,我们探讨了生命在灾难后的幸存策略。鸟类(作为鸟类恐龙的幸存者)以及小型哺乳动物是如何利用了生态真空,并在后续的古近纪迅速占据优势地位,为哺乳动物统治地球的时代铺平了道路。 本书特色: 《远古足迹》结合了最新的古生物学发现、地质学模型和古气候重建技术。全书不仅展现了恐龙的宏伟身影,更着重于生态系统的复杂互动、地理因素对生物进化的驱动力,以及生命在漫长地质时间尺度下面临的根本性挑战。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地球生命史充满好奇心的读者的深度探索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1000种常见植物野外识别速查图鉴》简直是我的户外探险必备品!以前出去玩,看到路边的小花小草,总觉得它们美轮美奂,但叫不出名字,就像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亲近。这本图鉴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观感。首先,它的便携性非常好,尺寸适中,可以轻松放进背包,完全不会成为负担。翻开目录,简直是植物的百科全书,涵盖的范围太广了,从山野间的灌木到田野里的野草,再到公园里常见的树木,几乎无所不包。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识别方法,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讲解,而是非常接地气,结合了植物的生长环境、叶片形状、花朵特征,甚至还有果实的形态,图文并茂,非常直观。很多时候,我只需要看几张图片,就能快速锁定目标。而且,它还附带了一些简单的野外采集和观察的建议,让我觉得更加实用。有时候,我会在朋友圈分享自己拍到的植物照片,然后用这本图鉴一查,就能很准确地给出名称,朋友们都惊叹不已,觉得我成了“植物达人”。这本书不仅仅是识别植物的工具,更像是一位耐心细致的向导,带领我认识大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

评分

作为一名对野外植物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系统知识的爱好者,我可以说,《1000种常见植物野外识别速查图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速查”的特性。每次在野外看到不认识的植物,我不再需要翻阅厚重的资料,或者对着手机屏幕上模糊的照片大海捞针。这本书的分类逻辑非常清晰,通常是按照植物的科属或者形态特征来划分,这大大缩短了我的查找时间。而且,每一种植物的条目都配有高质量的彩色插图,而且不是那种非常程式化的照片,而是捕捉了植物最典型的形态,比如花朵盛开的样子、叶片的特写、甚至是果实成熟时的形态,非常有助于我进行比对。书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植物,还会特别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这一点做得非常细致,避免了我因为细微差别而误判。我经常会带着这本书去公园、郊野,一边散步一边对照,每次都能学到新东西,感觉自己的知识库在不断扩充。它让我从一个“看客”变成了一个“参与者”,真正开始主动地去观察、去了解身边的植物世界。

评分

我必须承认,《1000种常见植物野外识别速查图鉴》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我对“观察”这件事的定义。以前,我可能会走马观花地看风景,即便看到一棵特别的树,也只是觉得“嗯,这棵树长得有点特别”,然后就匆匆而过。但是,有了这本书,我开始有了“细看”的动力。它教会我关注植物的细节,比如叶子的脉络走向,花瓣的边缘是否有缺口,茎秆上是否有茸毛。这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微小特征,现在都成了识别植物的重要线索。这本书的图片质量非常高,很多都是高清特写,让我能够在家中就能看到许多在野外难以近距离观察的细节。而且,它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比如在不同的季节,植物会有哪些变化,观察的最佳时机是什么等等。这些信息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植物学家的谆谆教诲。我感觉自己通过这本书,不仅仅是认识了植物的名字,更是学会了一种观察自然、理解自然的方法,这种能力,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的每一次户外活动都充满了发现的惊喜。

评分

我真心觉得,想要真正了解身边的自然,这本《1000种常见植物野外识别速查图鉴》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它的编辑思路真的太用心了,完全站在一个初学者的角度出发,把那些复杂的植物学知识用最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说,它会告诉你,看到这种叶子是掌状分裂的,而且边缘有锯齿,那么很有可能就是……然后配上清晰的图片,旁边再标注几个关键的辨别点。这种“抽丝剥茧”的解释方式,让我在识别植物时不再感到茫然,而是充满探索的乐趣。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在介绍每一种植物时,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名字,还会简要介绍它的生境、用途,甚至是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或者历史典故。这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认识一个植物个体,而是在了解它背后丰富的文化和生态联系。我之前对很多植物都只是“一笔带过”的印象,现在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更能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这本书已经成为我每次户外活动最可靠的伙伴,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生动、更加有故事的自然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无异于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然奥秘的大门。我之前对植物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课本上的几个典型例子,对于野外那些千姿百态的植物,实在是一筹莫展。《1000种常见植物野外识别速查图鉴》的出现,弥补了这一巨大空白。它的内容组织方式非常巧妙,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列表,而是通过精心挑选的图片和简洁明了的文字,将每一种植物的特征“点亮”。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植物时,会穿插一些关于这种植物的生态习性,比如它喜欢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对光照有什么要求,是否吸引了某种昆虫等等。这些信息让植物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连的一个生命体,这种联系感让我对植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友好,没有过多晦涩的专业术语,即便是完全没有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我有时候会在家里的阳台,对着几盆花草,用这本书来对照,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只是“养”它们,却没有真正“认识”它们。这本书让我开始对身边的植物产生敬意,也更加珍惜每一株生命的顽强。

评分

书本还可以!就是介绍不够

评分

开本大小正合适,就是图片不是太好认

评分

孩子挺喜欢的。

评分

货物包装完整,物流速度快,书有趣。

评分

我喜欢的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孩子挺喜欢的。

评分

包装完好。这本书我是在新华书店发现的,然后在京东上买,能便宜一部分。内容其实还可以,只是不能当做植物辞典,毕竟1000植物而已。

评分

比想象中要小,还行的,日常基本够用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