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屏应用技术从入门到精通

触摸屏应用技术从入门到精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祥炜 著
图书标签:
  • 触摸屏
  • 应用开发
  • UI设计
  • 人机交互
  • 嵌入式系统
  • Qt
  • Android
  • iOS
  • C++
  • 图形界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32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98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1
字数:4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自动控制工程师,工厂等企事业单位电气设备研发、维护技术人员学习使用,同时也可用作大中专院校、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及参考书。
西门子公司出品的新款HMI设备——精简系列、精智系列触摸屏融合了新工艺和技术,功能强大、组态高效、界面宜人、富有竞争力。同新型PLC S7-1200/1500结合(同样兼容S7-300/400),成为智能控制的利器,并取代现场应用非常多的老产品。本书希望帮助您了解它们的基本功能、掌握组态应用技术,在设计、制造、维护、改造等方面,在装备智能化改造方面,更好为机电设备工艺系统服务。
《触摸屏应用技术从入门到精通》具有如下特色:
1.内容新颖实用,西门子新型S7-1200/1500 PLC+精简/精智系列触摸屏+新版博途组态软件;
2.案例丰富,所有实例都是作者在现场应用过的例子,兼顾一般性,照顾不同层面需求的读者。
2.模块化讲解,循序渐进,细致入微,从基础知识讲起,手把手教你创建工程项目,每章一个功能模块,保证彻底学会;
3.语言通俗易懂,全程图文并茂,每一步操作都用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阐述得淋漓尽致。

内容简介

西门子公司的新款精简/精智系列触摸屏,连同新型S7-1200/1500 PLC,在博途自动化工程软件中集成,可以方便、高效、快捷地组态设计构建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去完成中小型机电设备、大中型成套机械设备的工艺控制任务。
本书面向实际项目应用,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的图表和操作案例,循序渐进,系统详细地讲解西门子精简系列和精智系列面板的性能参数和功能用法,用图表实例的方式,详细讲解如何用TIA Portal V13 SP1(博途集成组态设计软件)操作和开发精简/精智系列面板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本书适合自动控制工程师,工厂等企事业单位电气设备研发、维护技术人员学习使用,同时也可用作大中专院校、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及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人机界面设备和博途自动化工程软件001
第一节 人机界面设备(HMI)概述 / 001
一、西门子主要新型HMI设备及特点 / 001
二、控制系统中的HMI设备——精简系列和精智系列面板 / 006
三、精简系列和精智系列面板的主要功能参数 / 008
第二节 TIA博途自动化工程开发软件 / 014
一、西门子TIA Portal博途自动化工程软件简介 / 014
二、SIMATIC WinCC Advanced V13 / 016
第三节 TIA博途自动化工程开发软件安装 / 018
一、安装TIA Portal自动化工程软件计算机的基本配置 / 018
二、安装TIA Portal V13 SP1 / 018
第二章 博途软件组态自动化控制系统项目026
第一节 博途创建S7-1200 PLC+精简面板系统模块构架实例 / 027
一、可视化创建过程 / 027
二、实物系统和博途项目文件 / 037
第二节 博途创建S7-1500 PLC+精智面板系统模块构架实例 / 037
一、“设备和网络”编辑器简介 / 038
二、可视化创建过程 / 038
第三章 通过HMI设备向导创建HMI项目043
第一节 创建一个新项目 / 043
第二节 “HMI设备向导”应用 / 045
第三节 项目视图和Portal视图 / 053
一、项目视图和Portal视图 / 053
二、项目视图的导航区 / 054
三、编辑工作区 / 055
四、巡视区 / 055
五、选项板区 / 056
六、项目视图工具栏图标工具用法 / 056
第四节 “HMI设备向导”创建的画面及仿真 / 057
第四章 HMI项目画面的组态和画面对象应用060
第一节 模板的组态编辑 / 060
一、模板的作用和模板的层 / 061
二、分步创建“HMI设备向导”中的那个引导型模板 / 063
三、生成基于引导型模板的画面 / 070
四、画面/模板组态结果的编译和仿真 / 071
第二节 经典型“起始画面”的组态设计 / 072
第三节 HMI变量和HMI变量表 / 077
一、HMI变量及基本属性 / 077
二、HMI外部变量的连接 / 080
三、在HMI变量表中创建变量 / 083
第四节 “机器实时运行状态”画面的组态 / 086
第五节 “自动/手动操作画面”的组态 / 093
一、“自动/手动操作画面”运行工艺系统工作过程 / 093
二、“自动/手动操作画面”素材的制作 / 095
三、“自动/手动操作画面”的组态编辑 / 097
第六节 “机器安全使用说明”画面的组态 / 103
一、“机器安全使用说明”画面介绍 / 104
二、“机器安全使用说明”画面的编辑组态 / 108
第五章 HMI设备中的报警机制112
第一节 报警概述 / 112
一、报警的意义和报警过程 / 112
二、报警信号的输入和报警字 / 114
第二节 WinCC报警的分类和报警输入 / 115
一、报警的类型 / 115
二、报警的类别 / 116
三、工艺系统中离散量报警的组态 / 119
四、工艺系统中模拟量报警的组态 / 120
五、报警组 / 121
第三节 WinCC报警的输出 / 121
一、“报警视图”控件及用法 / 121
二、报警窗口 / 124
三、报警指示器 / 125
四、其它输出方式 / 126
第四节 WinCC的报警实例 / 126
第五节 WinCC的“系统诊断视图”和“系统诊断窗口” / 129
第六节 WinCC的报警事件和系统函数 / 129
第六章 HMI和PLC集成系统的模拟仿真调试131
第一节 模拟仿真概述 / 131
第二节 HMI设备画面的仿真 / 132
一、“机器运行实时状态”画面的模拟仿真 / 132
二、“机器安全使用说明”画面的模拟仿真 / 135
第三节 PLC控制器的仿真 / 136
一、S7-PLCSIM V13 SP1及 Upd1的安装 / 136
二、CPU1513 PLC控制器仿真示例 / 137
第四节 HMI面板和PLC设备集成系统项目的仿真 / 140
一、精简面板和S7-1200 PLC项目系统的模拟仿真 / 140
二、精智面板和S7-1500 PLC项目系统的模拟仿真 / 147
三、WinCC报警的模拟仿真 / 153
第七章 HMI设备的配方和工艺参数设置画面157
第一节 配方概述 / 157
一、配方概念 / 157
二、配方案例 / 157
第二节 配方在项目中的使用 / 159
第三节 WinCC Advanced配方中的数据流动和操作 / 160
第四节 配方功能应用从WinCC配方编辑器开始 / 164
第五节 WinCC配方视图 / 167
第六节 自定义工艺参数画面的组态 / 169
第八章 数据记录(日志)和趋势视图171
第一节 数据记录概述 / 171
第二节 数据记录的编辑和组态 / 172
一、数据记录的属性组态 / 172
二、记录变量的属性组态 / 174
第三节 报警记录的编辑和组态 / 176
第四节 数据记录和报警记录的输出和模拟仿真案例 / 176
第五节 趋势视图控件的使用 / 178
一、认识“趋势视图” / 178
二、“趋势视图”的编辑组态 / 179
第九章 报表输出和计划任务183
第一节 HMI的报表 / 183
第二节 报表的组态过程 / 184
第三节 配方报表 / 187
第四节 报警报表 / 189
第五节 计划任务功能及打印任务 / 193
第十章 HMI设备的用户管理196
第一节 用户管理的目的 / 196
第二节 运行系统中的用户管理 / 197
第三节 用户管理编辑器和用户视图 / 199
第四节 运行系统中的用户管理 / 202
第五节 用户管理组态实例 / 204
第十一章 系统函数和自定义函数206
第一节 概述 / 206
第二节 WinCC的系统函数 / 207
第三节 VBS脚本编辑器 / 213
一、代码编写工作区 / 214
二、VB函数属性巡视窗格 / 216
三、脚本指令选项板窗格 / 217
四、函数列表选项板窗格 / 217
五、代码的保护 / 217
第四节 VB函数编制实例 / 218
一、VB函数编制实例一(公式计算) / 218
二、VB函数编制实例二(IF…THEN…等标准句型应用) / 220
三、VB函数编制实例三(动画) / 222
四、VB函数编制实例四(参数的使用) / 223
第十二章 WinCC图形文件夹227
第一节 简介 / 227
第二节 博途的WinCC图形文件夹 / 228
一、Automation equipment (自动化设备或装置) / 229
二、Basic symbols (基本符号) / 234
三、Industries(工业类) / 235
四、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类) / 239
五、Product symbols(产品符号类) / 241
六、Runtime control icons(运行控制图标) / 241
七、Standardized symbols(标准化符号) / 241
八、Technology symbols(工艺技术类符号) / 241
九、Unified and modular(合成和建模基本图形) / 241
第十三章 项目下载和其它HMI设备应用245
第一节 HMI项目文件的下载 / 245
一、以太网方式或 PN/IE 方式下载 / 245
二、其它下载方式简介 / 252
第二节 Portal V13 SP1自动化工程软件的在线访问 / 253
第三节 精简/精智面板的功能键组态 / 254
一、功能键的全局功能的编辑组态 / 255
二、功能键的模板局部功能的编辑组态 / 257
三、功能键的画面局部功能的编辑组态 / 258
四、功能键的全局功能和局部功能的关系 / 258
第四节 库的使用 / 259
一、项目库和全局库 / 260
二、主模板和类型 / 260
三、博途工程软件中的库任务卡和库视图 / 262
四、“类型”的创建、编辑和使用 / 266
五、“类型”的库管理 / 268
六、“主模板”的创建、编辑和使用 / 269
七、归档全局库 / 269
八、库与库、库与项目的更新 / 269
第五节 面板的组态与应用 / 269
一、“面板”简介 / 269
二、支持“面板”使用的HMI设备 / 270
三、“面板类型”的创建和编辑 / 270
第六节 用户HMI数据类型的组态与应用 / 275
一、“用户HMI数据类型”的创建和编辑 / 275
二、“用户HMI数据类型”的应用仿真示例 / 276
参考文献281

前言/序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和半导体显示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品牌的工控触摸屏、控制面板等人机交互设备以创新的设计、丰富的功能和宜人、安全、可靠、通用的应用体验,融合并突出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断推陈出新,竞相争奇斗艳。
西门子公司是全球知名的工业自动化技术和产品的供应商,执全集成自动化技术之牛耳,以卓越的技术底蕴和品质引领最新技术潮流,凭周到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蜚声海内外。其各种款式的触摸屏、控制面板(西门子公司定义并统称为HMI设备)在中国工厂、矿山、交通、医院、建筑等企事业单位获得广泛的应用。
2010年前后,西门子采用全新设计的各系列SIMATIC HMI面板陆续推出上市,以满足各种应用现场的需求。主要包括SIMATIC HMI按键面板、SIMATIC HMI精简系列面板、SIMATIC HMI精智系列面板和SIMATIC HMI移动面板等,与旧型号面板产品同时供应市场。
2012年6月,西门子官方正式发布面向高端复杂应用的SIMATIC HMI精智系列面板在中国市场出品。同时,被取代的各系列老型号面板陆续宣布停产。
2014年6月,面向简单HMI任务的第二代精简面板发布上市。
同期前后,西门子公司还相继推出了新型S7-1200/1500 PLC,并发布了全球第一款将所有自动化任务整合在一个工程设计环境下的软件—TIA Portal(博途自动化工程设计组态软件)。
2014年10月,西门子公司官方宣布用于已停产型号SIMATIC Panel和Multi Panel的SIMATIC WinCC Flexible组态装置停止供货,更是标志新型精简系列、精智系列触摸或键控面板,TIA Portal博途组态软件等以开拓创新、高性能高效率的崭新面貌实现转型换代。
目前,世界各主要工业化国家都在深化互联网与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美国提出了偏重软件的“工业互联网”计划,德国颁布了偏重硬件的“工业4.0”计划,中国则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顶层设计发展规划及11个实施行动指南等配套文件,并全面转入实施阶段。各国工业发展规划殊途同归地都指向了—制造业互联网化和智能化。虽然这个过程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但是,那种竞争的紧迫感确实是越来越强,起步晚了,节拍慢了,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西门子公司的精简/精智系列触摸屏,连同新型PLC,在博途自动化工程软件中集成,可以方便、高效、快捷地组态设计构建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去完成中小型机电设备、大中型成套机械设备的工艺控制任务。触摸屏应用技术、PLC技术、PROFINET网络技术等成为装备制造、生产制造网络化及智能化的技术支柱。智能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人机交互,人机交互的方法屈指可数:鼠标交互、触摸交互、语音交互等。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环境中,触摸屏设备和应用技术当是佼佼者。新型的触摸屏是如何工作的?它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常规控制系统的触摸屏项目都由哪些部分组成?如何使用自动化工程组态软件?如何在自动化工程组态软件中设计构建触摸屏应用项目?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学习和使用触摸屏,特别是在生产制造、服务一线工作的机械电气、自动化技术维护革新改进人员,机电设备控制系统设计制造技术人员,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等,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介绍这方面应用基础技术的书籍。
本书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的图表和操作案例,循序渐进,从入门到精通,面向实际项目应用,系统详细解说西门子精简系列和精智系列面板的性能参数和功能用法,用图表实例的方式,详细解说如何用TIA Portal V13 SP1(博途集成组态设计软件)操作和开发精简/精智系列面板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本书由章祥炜主持编著,浩天、昊迪、岳媛、孙宁、高宁、岳菲凡、罗平、廖世宏等参与资料整理和书中所有案例的仿真测试、图表编制等工作。
感谢西门子公司技术工程师潘骏硕士、卞朋兵工程师等的鼎力支持。感谢章文编辑在文稿初期给予的指导。
由于知识水平和经验的局限性,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编著者邮箱:zxw978@163.com。


章祥炜
2017年3月
掌上科技,指尖世界:智能交互体验的奥秘 我们身处一个被智能设备深刻改变的时代,而触摸屏,无疑是连接人与数字世界最直观、最核心的桥梁。从手机、平板电脑到车载导航、智能家电,乃至 ATM 机和工业控制面板,触摸屏以其便捷、灵动的交互方式,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娱乐的方方面面。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希望引领读者一同探索触摸屏技术背后令人着迷的魅力,并深入理解那些让我们的每一次触碰都变得如此精准、顺畅、富有表现力的底层逻辑。我们将一步步揭开智能交互的神秘面纱,带您领略这场指尖上的革命。 探索多样化的触摸技术:从感知到响应 触摸屏的本质在于“感知”用户的输入。然而,实现这一感知的方式却远不止一种。本书将深入剖析当下主流的触摸屏技术,带领您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以及各自的优势与适用场景。 电阻触摸屏(Resistive Touchscreen): 作为最早普及的触摸技术之一,电阻屏以其坚固耐用、支持多点触控(早期版本)、成本较低等特点,在许多工业和特定领域仍有应用。您将了解到它如何利用两层导电层在受压时接触,从而产生电信号,精准定位触摸点。我们将探讨其工作原理,以及影响其精确度和灵敏度的关键因素。 电容触摸屏(Capacitive Touchscreen): 当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的主流技术,电容屏以其高透光性、高灵敏度、流畅的多点触控体验而著称。本书将详细阐述其两种主要类型: 表面电容屏(Surface Capacitive): 解释它如何在屏幕表面覆盖一层导电材料,当用户手指触摸时,会引起屏幕表面电荷的微小变化,从而被传感器捕捉。 投射电容屏(Projected Capacitive): 这是目前最先进、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您将深入了解其通过在屏幕上形成一个电容阵列,当手指接近或触摸时,会扰乱特定电容的电场,从而被精确识别。我们将探讨其工作原理、电极布局、以及如何实现精细的手势识别,例如捏合缩放、滑动等。 其他触摸技术浅析: 除了上述两大主流技术,我们还将简要介绍一些新兴或特定应用的触摸技术,例如红外触摸屏(Infrared Touchscreen)如何在屏幕表面形成红外光栅,并通过阻断红外光来检测触摸;以及表面声波触摸屏(Surface Acoustic Wave Touchscreen)如何利用声波在屏幕表面传播,并通过触摸引起的衰减来定位。 触摸屏的“感知”之外:软件与算法的智慧 触摸屏的优秀体验,绝不仅仅是硬件的功劳。强大的软件算法和精妙的驱动程序,才是让每一次“触摸”转化为精准指令的关键。 触摸事件的产生与传递: 当触摸发生时,触摸屏控制器如何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这个信号又是如何被操作系统捕获,并最终传递给应用程序的?我们将梳理这一系列事件的生命周期。 多点触控的识别与处理: 在多点触控时代,如何区分和识别多个同时发生的触摸点?本书将探讨多点触控算法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处理手势的组合与意图。 触摸优化与降噪: 现实中的触摸环境并非完美,可能存在水滴、污垢,甚至意外的碰撞。我们将了解触摸屏系统如何通过算法优化,过滤无效触摸,提升触摸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手势识别的深度解析: 从简单的单击、双击,到复杂的滑动、拖拽、缩放、旋转,再到更高级的自定义手势,本书将为您剖析这些手势是如何被软件识别、解析,并转化为用户意图的。 触摸屏在应用中的实践:从设计到交互 触摸屏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应用界面的设计和交互模式的革新。 面向触摸的界面设计原则: 如何设计易于触摸、不易误触的按钮和控件?如何排布元素,使得用户操作更加流畅?我们将探讨一些通用的UI/UX设计原则,特别关注触摸交互的特性。 不同设备上的触摸体验差异: 手机、平板、车载系统、智能穿戴设备,它们的触摸屏尺寸、分辨率、使用场景都有所不同,这会带来怎样的设计和交互上的考量? 虚拟键盘与输入法的演进: 触摸屏的普及,催生了虚拟键盘的形态和输入法的巨大变革。我们将回顾这一演进过程,并探讨如何优化虚拟键盘的布局和响应,提升输入效率。 触觉反馈(Haptic Feedback)的应用: 除了视觉上的反馈,触觉反馈也为触摸交互增添了更加丰富的维度。我们将探讨触觉反馈如何模拟物理按键的触感,增强用户的操作确认感,提升整体交互体验。 展望未来:触摸屏技术的发展趋势 触摸屏技术从未止步,它正朝着更加智能、更加融合的方向发展。 更高精度的触控与压感技术: 未来的触摸屏将能够感知更精细的压力变化,实现更富有层次的交互,例如模拟不同笔触的绘画体验。 屏下摄像与传感器的集成: 如何将摄像头、传感器等集成到触摸屏下方,实现更全面的屏幕体验,同时保持屏幕的完整性? 柔性与可折叠触摸屏的普及: 随着柔性显示技术的成熟,可折叠、可卷曲的触摸屏将为设备形态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释放无限的设计可能性。 与AR/VR技术的融合: 触摸屏将作为AR/VR设备的重要交互入口,如何实现更自然、更沉浸式的三维空间交互,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书将致力于为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易于理解的触摸屏技术视角。无论您是希望深入了解智能设备运作原理的技术爱好者,还是致力于开发创新交互体验的应用开发者,亦或是仅仅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触摸屏感到好奇,这里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指尖世界奥秘的大门。让我们一起,用指尖触碰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局限于讲述“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样做”。在讲解触摸屏的响应速度和延迟问题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优化建议,而是详细分析了导致延迟的根本原因,比如信号处理的时间、图像渲染的帧率等等,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明白了,只有理解了问题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触摸屏的功耗优化技术,这一点对于移动设备的开发来说至关重要。作者分析了不同触摸屏技术在功耗上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软件和硬件的协同优化来降低功耗。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触摸屏的抗干扰能力时,详细分析了电磁干扰、静电放电等对触摸屏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这一点对于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触摸屏设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还讨论了触摸屏的可靠性和耐用性,比如屏幕的耐磨性、抗摔性等,并且介绍了一些相关的测试方法和标准。这让我意识到,一款优秀的触摸屏产品,不仅要性能优越,更要经久耐用。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非常震撼。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学习书籍,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探索。而《触摸屏应用技术从入门到精通》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习的启迪。作者在讲解触摸屏应用开发时,不仅仅是给出代码,还会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能够实现这个功能,以及是否有其他更优的实现方式。书中穿插了许多与触摸屏技术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发展趣闻,这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对这项技术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触摸屏的交互设计原则时,引用了大量的用户体验研究成果,这让我明白了,好的触摸屏应用,不仅仅是功能的实现,更是用户体验的优化。它还讨论了触摸屏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触摸屏技术未来的无限可能。它还鼓励读者去尝试和创新,比如提出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让读者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引路人,不仅告诉你前进的方向,还会陪你一起跋涉,让你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评分

对于一个对技术细节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来说,《触摸屏应用技术从入门到精通》这本书就像是一场盛宴。它并没有把所有复杂的技术细节都掩盖起来,而是选择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它们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触摸屏的驱动程序开发时,涉及了一些底层的API接口和中断处理机制。虽然我可能无法立刻完全理解这些内容,但作者通过详细的解释和丰富的代码注释,让我对这些底层技术的运作方式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它还讨论了触摸屏的触摸采样率和报告率对用户体验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这些参数来获得最佳的触摸响应。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触摸屏的触摸区域分割和多点触控的算法,作者不仅介绍了常用的算法,还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供了一些优化建议。这一点让我觉得作者的专业功底非常深厚。它还涉及了触摸屏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高精度、低延迟的触摸屏来提升用户的沉浸感。这本书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将复杂的机械结构拆解开来,让你看到每一个齿轮、每一个弹簧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实操性是我最看重的一点。我一直觉得,技术类的书籍,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而《触摸屏应用技术从入门到精通》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讲解了原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和代码示例,这一点对于我这种想要动手实践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包含了许多基于不同开发平台(比如Android、iOS,甚至是一些嵌入式Linux环境)的触摸屏应用开发案例。我记得有一章详细讲解了如何在Android平台上实现一个自定义的手势识别器,从数据的采集,到特征的提取,再到模型的训练,每一步都讲解得非常细致,而且给出的代码也是可以直接复制粘贴然后进行修改的。这不仅仅是“拿来主义”,而是真正地帮助读者理解整个开发流程。此外,作者还深入讲解了触摸屏在用户体验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触摸交互来提升用户满意度。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技术不仅仅是代码的堆砌,更是与用户沟通的桥梁。书中举了很多正反面例子,比如一个操作繁琐的APP和另一个操作流畅的APP,对比之下,我立刻就明白了好的触摸交互设计有多么关键。它还涉及了如何处理触摸事件的优先级、如何避免误触、如何实现平滑的动画效果等等,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小,但却直接影响着用户的使用体验。对于一些进阶的内容,比如多点触控的并发处理、触摸屏与传感器的结合应用,书中也有涉及,虽然我目前还没有完全掌握,但知道有这些方向可以去探索,已经让我感到非常兴奋。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东西。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对我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在我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处理触摸屏相关的问题,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参考。它不仅讲解了各种触摸屏技术的原理,还提供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居设备、工业控制面板等等。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触摸屏在车载娱乐系统中的应用时,详细分析了车载触摸屏在安全性、耐用性、以及用户交互方面的特殊要求,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它还讨论了触摸屏在公共信息显示、医疗仪器、以及安防监控等领域的应用,这些信息都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书中提供的许多技巧和窍门,都非常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比如如何进行触摸屏的性能测试和调试,如何处理触摸屏的异常情况,以及如何进行触摸屏的维护和保养等等。它还深入探讨了触摸屏的未来发展趋势,比如柔性触摸屏、透明触摸屏、以及集成传感器的智能触摸屏等,让我对这项技术的前景充满了期待。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将多年的实践经验倾囊相授。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之前,对触摸屏技术只有模糊的概念,认为它只是一个能感应手指触碰的屏幕。但阅读了《触摸屏应用技术从入门到精通》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这项技术背后蕴含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作者在开篇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触摸屏的基本工作原理,比如电阻式和电容式触摸屏的区别,以及它们是如何检测到手指的触碰的。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电容式触摸屏的电容感应原理时,用到的类比,就像在空气中放置一个带电体,会影响周围的电场一样,非常形象。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触摸屏的材质、结构和工作流程,让我对触摸屏的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还讨论了触摸屏的灵敏度、精度、以及响应速度等关键性能指标,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提升这些性能。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触摸屏的防水、防尘、以及防刮擦能力时,提供了相关的测试方法和标准,这让我对触摸屏的耐用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还深入探讨了触摸屏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挑战,比如在低温环境下,触摸屏的响应速度会变慢,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本书就像一个神奇的放大镜,将触摸屏的每一个细节都放大,让你看得清清楚楚。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不得不让我佩服。它并不是简单地将所有的知识点堆砌在一起,而是有一个清晰的逻辑脉络。从最基本的硬件原理,到软件层的驱动,再到应用层的交互设计,层层递进,非常系统化。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触摸屏的驱动程序开发时,并没有回避Linux内核的复杂性,而是选择了相对易于理解的框架,并且提供了一些通用的驱动程序模板。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触摸屏底层工作原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作者还很贴心地在每一章节的结尾,都设置了“思考题”和“实践环节”,这不仅能够帮助我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引导我去主动思考和探索。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触摸屏的校准和标定技术时,深入剖析了不同校准算法的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算法。这一点让我觉得作者对触摸屏技术的理解非常深刻,而且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的图表也运用得恰到好处,比如各种触摸屏结构的示意图、数据流的流程图、性能测试的曲线图等等,这些图表都非常直观,能够帮助我快速理解文本内容。而且,它还讨论了触摸屏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挑战,比如在高温、低温、潮湿等极端环境下,触摸屏的性能如何受到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克服这些问题。这让我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触摸屏技术。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没底的,毕竟“触摸屏应用技术”这个标题,听起来就挺高深的,而且“从入门到精通”更是让人觉得它内容量巨大,能不能啃下来真是个未知数。但翻开第一页,一股清新和有序的感觉扑面而来,作者显然是花了心思在内容编排上的。开篇从最基础的触摸屏原理讲起,那种循序渐进的感觉,让我这个之前对触摸屏了解仅限于“能用就行”的普通用户,也能一点点理解背后的科学。比如,它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电路图或者算法,而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了电阻式、电容式触摸屏的区别,甚至还追溯到了它们的发展历史,这一点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不像有些技术书籍,上来就讲晦涩难懂的概念,这本书像是我的一个耐心十足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从最简单的交互方式,比如单击、双击,到更复杂的滑动、捏合缩放,都讲得明明白白,而且还配有大量的插图,虽然是黑白的,但清晰度很高,能很好地帮助我理解。尤其是讲到电容式触摸屏的原理时,它把人体电容与屏幕电容之间的相互作用,用一个很贴切的类比,比如就像水滴落在水面上产生涟漪一样,让我这种非专业人士也能有个大致的认识,而不是一头雾水。而且,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快就切入到了实际应用,比如讲解了不同触摸屏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导航等设备上的具体实现方式,甚至还对比了不同设备在触摸交互上的优缺点。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手势识别的部分,从最初的简单滑动,到后来的多指触控,再到一些复杂的组合手势,作者都给出了详细的算法原理和实现思路,虽然有些地方我还需要反复琢磨,但总体来说,感觉自己离“精通”又近了一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平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又充满了专业性,让人信服。

评分

坦白讲,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精通”两个字吓到了,觉得可能对我这种初学者来说太有挑战性了。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入门”部分做得非常扎实,即使是完全没有接触过触摸屏技术的人,也能通过阅读这本书,建立起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作者在讲解最基础的概念时,用了大量的生活化例子,比如用手机刷卡、手指在屏幕上的滑动等,来类比触摸屏的工作原理,非常容易理解。而且,它还很详细地介绍了不同类型触摸屏的优缺点,比如电阻屏的精确度高但需要压力,电容屏灵敏但容易受汗水影响等,这些信息对于我选择合适的触摸屏解决方案非常有帮助。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触摸屏发展史的内容,让我了解到这项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这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对触摸屏技术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触摸屏的集成和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时,提供了一些实际的电路图和接线示意图,虽然我不是硬件工程师,但这些图让我对触摸屏是如何与主控芯片连接有了初步的认识。它还探讨了触摸屏在工业控制、医疗设备等专业领域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触摸屏技术的广阔前景。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内容非常丰富,让我对触摸屏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技术点时,都力求严谨和准确,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学术文献和行业标准。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触摸屏的制造工艺时,详细介绍了光刻、蚀刻、薄膜沉积等关键工艺步骤,并且对不同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它还讨论了触摸屏的质量控制和可靠性测试,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测试方法来确保产品的质量。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触摸屏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这一点对于想要进入触摸屏行业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它还深入探讨了触摸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应用标准和法规,这让我对触摸屏技术的国际化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还鼓励读者去关注最新的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比如柔性显示技术、三维触摸技术等,这让我对触摸屏技术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就像一本珍贵的宝典,里面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智慧和力量,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