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失衡与水电解质紊乱诊断治疗学》既适合各级医院临床科室如急诊科、重症监护科及其他各科的临床医师使用,也可作为医学院校教师、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与学习参考用书,以及临床专科医学继续教育和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专业培训的高级专修教材。
本书共29章,深层次地探讨了酸碱失衡与水电解质紊乱的基础理论、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诊断与治疗,归纳了常见急危重症酸碱失衡与水电解质紊乱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要点。全书内容新颖,反映了近年来酸碱平衡与水电解质代谢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实践水平。多数章节还提示快速诊断与治疗要点,并加入典型插图,便于阅读和理解。
本书既适合各级医院临床科室如急诊科、重症监护科及其他各科的临床医师使用,也可作为医学院校教师、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与学习参考用书,以及临床专科医学继续教育和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专业培训的高级专修教材。
二、酸碱失衡
(一)代谢性酸中毒
酮体中乙酰乙酸与β—羟丁酸是强酸,仅丙酮属于中性。酮症酸中毒时大量酮体堆积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原因。尽管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与肾脏的酸碱调节机制,不断进行代偿,但这种代偿是有限的。首先,当血中HCO—3 /H2CO3的正常比值无法维持时,血pH就会下降,酸碱失衡由部分代偿发展成为失代偿状态;其次,在DKA时,由于糖代谢不完全也可产生乳酸过多而加重代谢性酸中毒;再次,酮症酸中毒因高血糖发生细胞外渗透压增高而脱水,严重者可导致循环衰竭或(和)肾功能不全等而加重代谢性酸中毒。DKA时常引起阴离子间隙(AG)增高,大多数DKA有高AG型代谢性酸中毒,但是其他类型的代谢性酸中毒也可见到,如正常AG型代谢性酸中毒。后者的发生机制是:①治疗DKA以后,由于细胞外液量的增加而尿中排出酮体增加,排出酮体的同时排出大量HCO—3而使血HCO—3浓度减少,导致血C1—浓度代偿性升高引起正常AG型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②HCO—3排出增加与HCO—3生成减少,导致血中HC03浓度降低,使C1—浓度代偿性升高,结果引起正常AG型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③其主要原因之一与快速投给过多氯化物有关,生理盐水中C1—的含量比血浆高40~50mmol,并且其中的C1—不易进入细胞内,故生理盐水具有增加细胞外C1—的作用。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可能不属于那种“一眼看上去就吸引人”的类型,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风格,彰显了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作者在阐述酸碱平衡紊乱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病因,而是深入分析了每一种病因是如何影响体内酸碱度的。例如,在讲解乳酸酸中毒时,书中详细解释了缺氧状态下,葡萄糖酵解途径的改变,导致乳酸堆积,以及乳酸本身作为一种酸,如何加剧酸中毒。在治疗部分,书中强调了“纠正原发病”是治疗酸碱平衡失调的根本。例如,对于感染性休克导致的乳酸酸中毒,仅仅输注碱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抗感染、纠正休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曾经遇到一位因大量腹泻导致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最初只是简单补充碳酸氢钠,效果不佳。在学习了这本书的相应章节后,我才认识到,单纯的补充碱液,而未纠正腹泻的原发病因,只会加剧体内电解质紊乱,甚至导致反跳性碱中毒。这种对病因分析和治疗原则的深刻阐述,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沉静而专业的气息,淡蓝色的背景如同平静的水面,却暗藏着深邃的知识。我拿到它的时候,正值我对临床工作中一些复杂的水电解质紊乱病例感到困惑,常常在查阅多本教材后依然觉得抓不住问题的核心。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股清泉,滋润了我求知的干渴。它并非那种泛泛而谈的教科书,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机制、病理生理变化,以及最重要的——如何进行精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电解质紊乱的个体化评估”那一章节,它强调了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不能简单套用公式,必须结合具体的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书中列举了大量精心挑选的病例分析,每一个都详实地展示了诊断思路的演变过程,以及治疗方案的调整依据。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关于低钠血症的案例,作者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分析钠与水、渗透压、抗利尿激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低钠血症提出了差异化的治疗策略,比如高渗性低钠血症的快速纠正风险,以及低渗性低钠血症的限水、加钠等具体措施。这种严谨而又贴合临床实际的讲解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我曾尝试过运用书中的一些诊断流程图,发现它确实能够极大地提高我的诊断效率,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对于那些在ICU、急诊科、肾内科等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是一套解决临床难题的思维工具。
评分不得不说,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那种严谨到近乎刻板的排版。每一张图表都经过精心设计,数据准确,结论明确。它不是那种图文并茂,让你读起来赏心悦目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沉下心来,认真思考的书。作者在介绍酸碱平衡紊乱时,摒弃了传统的“呼吸性”、“代谢性”的简单分类,而是深入到各种原因导致HCO3-和PaCO2变化的分子机制。我曾经对一些特殊的酸碱失调,比如混合性酸碱失调感到很棘手,不知从何下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系统化的分析方法,从血气分析结果出发,结合病史、体征,逐步排除各种可能性,最终锁定诊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阴离子隙(AG)”的讲解。作者不仅解释了AG的计算公式,更深入分析了AG增高和AG正常性酸中毒的鉴别要点,以及它们各自可能引起的潜在疾病。对于AG增高型酸中毒,书中列举了十多种常见原因,并对其临床表现和鉴别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在治疗方面,书中强调了“对因治疗”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纠正酸碱值和电解质本身。比如,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仅仅输注碱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积极控制血糖、纠正酮体、补充液体和电解质。这种全面而深入的讲解,让我对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紊乱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扉页上,印着一句令人深思的引言,虽然我记不清具体内容了,但它传递出的信息是:理解和掌握酸碱平衡与水电解质紊乱的奥秘,是每一位内科医生必备的核心能力。我一直深有同感。在临床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复杂的病例,患者症状多样,体征模糊,但仔细分析,往往都与酸碱失衡和水电解质紊乱脱不开干系。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学习平台。它没有回避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生理生化过程,而是将其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例如,在讲解呼吸性酸中毒时,作者不仅仅解释了PaCO2升高的原因,还深入探讨了其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各个器官的影响,以及不同情况下(如急性COPD急性加重、颅脑损伤等)的病情特点和治疗策略。对于一些合并多种紊乱的患者,本书提供了非常清晰的分析框架,帮助我区分主次矛盾,抓住关键问题。我曾遇到一位长期呕吐的患者,出现了代谢性碱中毒、低血钾、低血钠等多种紊乱。在阅读了本书关于呕吐相关电解质紊乱的章节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持续性呕吐不仅会丢失胃酸导致碱中毒,还会丢失大量电解质,形成恶性循环。书中提供的具体治疗建议,包括如何纠正电解质紊乱,如何补充液体,以及如何处理潜在的原发病,都对我帮助巨大。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不仅仅提供知识,更教会我如何“思考”。作者在介绍水电解质紊乱时,不是简单地给出“高了怎么办,低了怎么办”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分析“为什么会高,为什么会低”。例如,在讲解低血钠时,书中详细分析了血钠水平受到钠、水、渗透压、抗利尿激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并根据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将低血钠分为多种类型,如容量正常性低血钠、容量减低性低血钠、容量增加性低血钠等,并针对不同类型给出了不同的诊断和治疗策略。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复杂性,避免了“一刀切”的治疗方式。在治疗部分,书中还特别强调了“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例如,在纠正高血钠时,必须警惕脑水肿的发生,不能过快纠正。书中提供的各种治疗建议,都考虑到了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这让我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临床挑战。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厚重感”。这不是一本轻飘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需要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精读、去思考的书。作者在介绍各种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时,不仅仅停留在描述症状和体征,而是深入到细胞和分子层面,解释其发生的根本原因。例如,在讲解高渗性脱水时,书中详细阐述了细胞外液高渗状态下,水如何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导致细胞萎缩,以及这种脱水状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如精神错乱、抽搐等。在治疗部分,书中给出了极其详尽的液体选择和补充方案,并强调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的重要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电解质紊乱的监测和复查”的论述。很多时候,我们可能纠正了某个电解质紊乱,但如果没有密切监测,可能会出现反弹或其他并发症。本书强调了周期性复查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我曾经在治疗一位重症糖尿病患者的电解质紊乱时,因为未能及时复查,导致低血钾出现,险些酿成大祸。这本书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重要性。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一种“享受”,不如说是一种“挑战”,一种能够带来巨大收获的挑战。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的铺垫,而是直接、精准地切入主题。作者在讲解酸碱平衡紊乱时,特别强调了“动态平衡”的概念。酸碱平衡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一个在多种生理机制协同作用下维持的动态过程。当这个平衡被打破时,身体会启动代偿机制,但当代偿能力不足时,就会出现临床表现。书中详细分析了各种代偿机制,比如肾脏通过重吸收HCO3-和排泄H+来维持酸碱平衡,而肺脏通过调节PaCO2来快速纠正代谢性酸碱失调。这些深入的生理生化讲解,让我对疾病的发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治疗方面,书中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例如对于代谢性碱中毒,不仅要补充液体和电解质,还需要寻找和纠正导致碱中毒的原发病因,如持续性呕吐、使用利尿剂等。我曾经在治疗一位长期使用袢利尿剂的老年患者时,对出现的低血钾和低血氯性碱中毒感到困惑,无法制定出有效的纠正方案。在阅读了本书的相应章节后,我才意识到,袢利尿剂不仅仅是排出水分,还会引起电解质的大量丢失,从而导致低血氯性碱中毒。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一开始让我有点小小的“挑战”。它没有那种为了迎合读者而刻意使用的通俗易懂的词汇,而是直接、精确地切入主题,使用了很多我需要反复推敲才能完全理解的专业术语。但这恰恰是它价值所在。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不苟言笑,却字字珠玑。书中对每一个概念的界定都非常清晰,比如对“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的区分,不仅仅是基于渗透压的变化,更深入到了细胞外液容量、细胞内液容量以及渗透压差的影响。在治疗篇,作者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详细阐述了各种液体治疗的原则和选择,例如晶体液、胶体液、等渗盐水、低渗盐水、高渗盐水等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纠正电解质紊乱的速度”的论述。过快或过慢的纠正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并发症,比如低钠血症纠正过快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而高钠血症纠正过快也可能引起脑水肿。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电解质紊乱的纠正速度禁忌,并给出了具体的指导原则,这对于临床实践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我最近遇到一位老年患者,因腹泻导致严重的低钾血症,心电图出现明显改变。在阅读了这本书中关于低钾血症的章节后,我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出合理的补钾方案,避免了潜在的心脏骤停风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系统性的思维框架,从而在复杂的临床场景下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初读这本书,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因为它更多的是对原理和机制的深入探讨,而不是提供一些现成的“万能公式”。然而,正是这种对根源的追溯,才让它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作者在论述电解质紊乱时,不仅仅停留在“高了”、“低了”的层面,而是深入到离子在细胞内外转运的机制,以及各种激素、离子通道、转运蛋白在其中的作用。例如,在讲解钙代谢紊乱时,书中详细介绍了PTH、降钙素、维生素D在钙磷代谢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骨骼、肾脏和肠道的钙吸收和排泄。我曾经对一些复杂的低钙血症病例感到困惑,比如特发性低钙血症,难以找到明确病因。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许多看似“特发性”的低钙血症,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镁代谢异常、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书中提供的详细鉴别诊断思路,让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最终找到病因。在治疗方面,书中同样强调了“个体化”的原则,例如在纠正低血镁时,不仅仅是简单补镁,而是要同时纠正潜在的低血钙、低血钾,并寻找导致镁丢失的原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它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制定出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对于我这样的临床医生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我曾经在面对一些疑难杂症时,感到束手无策,尤其是在涉及到复杂的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紊乱时。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沉淀。作者在阐述各种紊乱的病理生理过程时,使用了大量图表和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得原本枯燥的生理生化知识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讲解肾脏在酸碱平衡中的作用时,书中将肾脏比作一个精密的“过滤器”,能够根据体内的酸碱情况,选择性地重吸收HCO3-或排泄H+,从而维持体内的酸碱稳定。在治疗方面,书中提供了非常具体和可操作的方案,并且强调了“监测”的重要性。例如,在纠正低血钾时,不仅要关注血钾水平,还要监测心电图的变化,以及评估患者的肾功能,以避免出现高钾血症等并发症。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临床病例,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我的临床思维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