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新媒体前沿研究”系列丛书首本《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由长江学者喻国明、张涛甫等知名学者和中山大学一批青年学术骨干共同撰写,立足新媒体与舆论研究的新语境、新趋势和新挑战,紧扣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探讨新媒体影响下舆论研究的新问题、舆论生态的新特征和舆论引导的新范式。力图为新媒体与舆论研究提供前沿启示,为舆论场调适提供实践路径。全书由序言、前言和12篇围绕新媒体与舆论及其研究的专题文章构成,12篇文章分别划入历史与时空、网络与重构、方法与引导三个篇章中,围绕舆论的核心内涵、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社交媒体的舆论特征和舆论引导的范式转型等进行专题研究。
全书立足新媒体与舆论研究的新语境、新趋势和新挑战,紧扣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探讨新媒体影响下舆论研究的新问题、舆论生态的新特征和舆论引导的新范式。全书从历史与时空、网络与重构、方法与引导三个篇章展开论述,围绕舆论的核心内涵、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社交媒体的舆论特征、舆论引导的范式转型等十二个关键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本书试图从理论层面探讨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从现实层面勾勒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生态,并从实践层面为中国舆论场调适提供可能路径,既适合舆论研究者和观察者,也适合新闻舆论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张志安,浙江湖州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传播学博士学位。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首批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新闻业、新闻生产社会学、互联网治理等。主编撰出版《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互联网与国家治理年度报告》《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等10余本著作,在中英文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中国新闻史学会首届国家学会奖之杰出青年奖、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等荣誉。
本书深入、精准地把握了多学科视域的研究方法,对提升舆论研究水平具有特别的意义。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汤景泰
在市场化的宣传背景下,舆论研究作为新的宣传范式为业界提供了很好的商业机遇,对舆情生态实现可控、可用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 中泓在线CEO陈志群
序:关于网络舆论场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考/001
导言:网络舆论的概念认知、分析层次与调适原则/005
一、历史与时空
问题一:“舆情、舆论、民意”等词的定义与变迁/003
问题二:近现代中国“舆论”语义内涵的演变/013
问题三:关系视角下政党宣传范式的转变与创新/023
问题四:政治传播视角下的跨境网络舆论场/043
二、网络与重构
问题五:网络舆情热点的总体特征与演变规律/059
问题六:基于关系网络视角的微博与微信舆论场特征研究/075
问题七: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及其因素研究/093
问题八:网络语境下舆论研究的反思与路径/105
三、方法与引导
问题九:大数据语境下民意研究的路径与趋势/121
问题十:微博舆论传播的复杂网络拓扑结构模型及其演化机制/137
问题十一:社会心态调适与网络舆论引导策略/157
问题十二:中国舆论治理的三维框架/169
作者简介/179
“人文新媒体前沿研究”系列丛书,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策划推出,以“问题意识、理论思维、全球视野、本土观照”为特色,聚焦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学科的重要领域、焦点议题和前沿趋势,力求成为兼具人文理念、实证取向、专业理路和现实关怀的高水平学术成果。
丛书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要撰稿团队,同时特约中外知名新闻院校的优秀学者共同参与。丛书第一辑包括《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新媒体与政治传播》《新媒体与风险传播》《新媒体与新闻业》四本。
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它所展现出的跨学科视野。作者似乎毫不费力地游走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政治学的边界,将这些领域的理论熔于一炉,来描摹新媒体环境下的复杂图景。我特别赞赏其中关于“集体行动”在新媒介环境下如何被重新定义的那部分内容。传统社会运动依赖的组织动员模式正在被“标签化”和“表情包化”的参与方式所取代,这种转变带来了效率的提升,但也似乎削弱了行动的深度和持久性。作者通过详尽的数据和案例,论证了这种表层参与的潜在风险。读到此处,我深感焦虑,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似乎正在加速滑向一个“易燃易爆”但又“浅尝辄止”的舆论场。整本书的论证过程充满了张力,既有对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性的肯定,也有对技术异化和权力滥用的深刻警惕,这种辩证的视角非常成熟。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获取知识,不如说是在经历一场观念的重塑之旅。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而是将深奥的理论融入到生动的案例分析之中,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到那些热点事件的舆论漩涡里。其中关于“拟态环境”在网络空间中如何被重新构建的论述,令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媒介所建构和过滤。书中对不同平台生态差异的比较也极具洞察力,比如短视频平台和长文社区在信息扩散速度和情感激发程度上的差异,这为理解当代舆论的碎片化特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感觉这本书不仅是为媒体从业者准备的,更像是给每一个生活在信息洪流中的公民上的一堂必修课。合上书本后,我发现自己看新闻的视角都变了,多了一层审视和质疑的滤镜,不再轻易被情绪化的标题所裹挟。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远非一本简单的行业概览,而是一部深刻的社会诊断书。作者对新兴媒体形态如何重塑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的探讨,尤其引人入胜。我感觉作者在处理“虚拟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张力时,展现了极高的洞察力。书中对网络社群的“部落化”倾向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指出这种亲密感往往是以牺牲宽容度和异见接纳度为代价的。这种由技术驱动的社会原子化趋势,是未来社会治理中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整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的文献和实例都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考证,为每一个论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阅读完后,我感受到的不是迷茫,而是一种被赋权的清晰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媒介环境,才能更有效地与之互动,而不是被动地被其裹挟。这是一部需要被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它像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潮迭起,低回婉转。作者在阐述复杂理论时,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使得原本晦涩的概念变得清晰明了。比如,书中用来描述信息过载和关注力稀缺的某些形象化描述,至今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意见领袖”演变路径的梳理。从早期的专家权威,到如今算法推荐的“网红”,这种权力中心的迁移,对社会共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对后真相时代某些核心特征的归纳,精准地捕捉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症结所在。它迫使我思考,在一个个体声音被无限放大的时代,真实性本身是如何被消解和重塑的。这本书并非提供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个高明的向导,带着读者穿梭于信息迷宫之中,鼓励我们自己去寻找出口,这种引导性而非灌输性的写作态度,非常值得称道。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传播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数字媒体复杂世界的门,让我看到了那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权力结构和运作逻辑。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犀利,尤其是在探讨信息如何在社交网络中像野火一样蔓延,以及这种蔓延对传统媒体权威性的冲击时,我感到十分震撼。书中对“注意力经济”的剖析尤其精彩,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商业概念,而是被提升到了社会心理和认知控制的高度。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算法推荐机制如何塑造了个人的信息茧房,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接触到的信息来源是否真的客观全面。这种自省的过程是痛苦但又极具价值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并未停留在批判层面,而是努力寻找潜在的应对之道,虽然这些方法论的实践性仍有待商榷,但其思想的深度足以让人深思良久。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逻辑层次分明,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此领域的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复杂概念。
评分真的不存在啊!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书不错,很好。新闻学专业必备!
评分书不错,很好。新闻学专业必备!
评分从社会效益角度讲,书籍具有以下四种基本功能:文化传承、舆论导向、信息传播和休闲娱乐功能。
评分写毕业论文用的 论题和 观点都比较前沿 值得一读
评分京东,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鼓励
评分正看中。张志安老师的书必看。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有参考价值,特别对于新媒体的分析比较全面
评分新媒体与舆论:十二个关键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