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牛角包一样的会计》系列,一共三本,在原有版本基础上,进行了*新修订。作者马津的强大财务专业背景不容忽视,他的文学功底也同样让人称道。在这套书里,马津化身为“小熊”,给自己开面包店的妈妈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有趣容易理解的财务课,让退休在家从未接触过财务知识的熊妈妈也能理解那些枯燥难懂的财务知识,从而把面包店经营得红红火火,并开了数家分店。
马津用很浅显的文字,告诉大家,会计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它又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非常适合初入会计行业的人士进行阅读。
另外,在装帧设计上,本系列丛书采用双色印刷,温暖的橘色让你在阅读的时候更感轻松。
内容简介
对企业经营者而言,当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分公司不断增加时,突出的管理才能中不能不包括相关的会计知识:必须对下属企业的会计明细了然于心,了解合并报表的技巧和方法,应对风投时如何让自身的利益*大化,明白融资上市的会计规则。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知道怎样赚钱。
本书讲述了熊妈妈在成功经营面包店的基础上,如何扩大业务,应对包括收购、融资及上市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简介
马津,资深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加拿大注册会计师,管理学及英美文学学士。翰华勤业管理咨询联席创始人和资深合伙人,拥有十多年财务管理咨询行业经验。专长为内部审计服务、风险管理服务及萨班斯法案遵循支持性服务。曾供职于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后为摩托罗拉北亚中心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服务多年,是中国*一批从事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服务的专业人员。为超过10家跨国公司提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提升及内部审计服务。
目录
PART 1 / 得与不得
熊老板的时间表
一顾茅庐
分久必合:合并报表都并什么兼二顾茅庐 (1)
分久必合:合并报表都合并什么兼二顾茅庐 (2)
PART 2 / 自力更生,还是借鸡下蛋?
芝麻开门
风投吃的是哪碗饭?
三顾茅庐
秦琼
赌局
PART 3 / 躲猫猫
同与不同——两类尽职调查的共同关注点
比出来的金牌企业之一
比出来的金牌企业之二
比出来的金牌企业之三
PART 4 / 华山论剑
勇敢者的游戏
美国上市和赖子山庄
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做游戏
做游戏——IPO与RTO
上市公司的纸头工作
尾声 曲终人不散,马快好上山
精彩书摘
PART 1得与不得
熊老板的时间表
熊妈妈最近一段时间心情不太好。
按照熊妈妈最初的想法,开一个小小的面包店纯属娱情之举,很直接的目标就是不要让生活过得太沉闷。开店之前的几年,熊妈妈的生活太平静了——正如熊爸爸所说的,每天早上去买早点,吃完了开始想吃什么午饭,吃过了午饭当然要午睡,睡醒了就该想吃什么晚饭,吃过晚饭,看看电视喝喝茶,又该睡觉了。这样的生活,按照孔夫子的说法,那就是吃饭和睡觉。这么听起来,退休生活倒好像是退化生活。
让熊妈妈没想到的是,悠闲的时光就像生活中我们身边不重要的小物件,平时总在眼前晃来晃去,等到真的需要它的时候,反倒怎么也找不着了。
在过去的 5年里,酥园面包店发展速度惊人,一共在熊市开出了 5家分店。这其中还包括一家开在熊市高档居住区内的酥庭。(按照小熊和妈妈之前的构想,酥园的店铺分成两个层次:面向平民大众的门店叫酥园,面向更高消费群体的门店叫酥庭。)几年之间,退休工人熊妈妈已经变身为威风凛凛的熊老板。
不过熊老板也为威风凛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熊老板现在的作息时间表是这样的:6:30 起床。熊妈妈需要在半个小时之内洗漱完毕,整装待发。作为熊老板的生活秘书,熊爸爸此时应该买好早点。
熊市的煎饼果子天下闻名,但是熊妈妈一般都吩咐熊爸爸到小区门口的酥园买面包,这也是熊妈妈成功的小小心得。每天一大早店门就已经打开,香喷喷的面包和蛋糕刚刚出炉,还有又热又香的牛奶和咖啡—任谁路过店门口,都会忍不住走进去。小熊曾经为酥园想过一句很煽情的广告语——酥园的面包叫你起床。想表达的也是这个理念—作为衣食住行类服务之一的提供者,比消费者起得早一些实在是应该的。
7:30准时出发。熊妈妈的上午时间一般都在各个店里度过,至于去哪一家店,完全取决于前一天各店经理汇报工作的结果:哪家准备新品上市了,哪家和供货商有了嫌隙和龃龉,哪家的店员需要熊老板出面“修理”一下,哪家客户的投诉越来越多,哪家销售业绩不妙,哪家销售业绩超好……
12 :30—13 :00是午饭时间。在酥园开张前,熊妈妈每天都有 1~2小时午睡的幸福时光。现在别说午睡,能坐着吃顿安稳午饭就不容易了。熊妈妈的午饭一般都在店里吃,赶到哪家店就在哪家店吃,员工吃什么,自己就吃什么。虽然半个小时的时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是熊妈妈觉得,自己和员工同甘共苦,员工心里会踏实。
下午一般都是业务学习的时间。酥园面包店刚开张的时候,熊妈妈就是负责面点制作的大师傅,后来店面越开越多,这么多的店只有一个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的大师傅显然有点不正规。
在这方面,熊妈妈显示出了非比常人的胸怀和魄力。她在第三家分店即将开业的时候,从熊市的两家四星级酒店的西餐厅重金延聘了两位面点师傅作为酥园的主厨 (注:其实熊妈妈本来是想从五星级酒店里面请的,但是酒店多一颗星,师傅的工资就得涨几十个百分点)。专业人员的“质地”自然不同,酥园面包店的面点质量自此上了不止一个档次,产品的多样化和质量的提高也让熊妈妈有信心开出酥庭。既然身边有了名师,熊妈妈也乐得有这样好的学习机会。所以下午的时间熊妈妈一般都会和年轻的面点师一道跟着老师傅学点新东西。这也是熊妈妈的理念之一:作为经营者,总得明白自己在卖什么。
晚上各门店经理会和熊妈妈通电话、汇报当天的运营情况与收支数字。按照熊妈妈定下的规矩,当天柜上收上来的现金,第二天一早就要存入她指定的账户;门店经理前一天须预估一下第二天需要的运营资金,熊妈妈再将所需数额打入一个专门的费用账户。虽然这样的办法又土又麻烦,但也透着朴素的经营哲学情调。
各店电话汇报完毕,熊妈妈再算上一会儿总账。等躺下来的时候已经是夜深人静了。从前熊妈妈的睡眠质量很好,熊爸爸常对小熊说:“你妈超过3秒钟睡着都算慢的。”
这么说来,熊妈妈以往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入睡,但是最近她却总是失眠。眼皮一合上,面前就冒出各种各样的数字,脑子里也盘绕着白天没办完的事,顺着想下去,思路就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亢奋,于是想要睡着,就难上加难。看着呼呼大睡的老伴儿,熊妈妈常常轻轻叹气。有时候她还会冷不丁问自己:这么大岁数了还逼着自己忙个不停,是不是有点有福不会享?这几年来,酥园就像是自己的另一个孩子,看着它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那种充盈满胸的喜悦感的确让
人振奋,但是为什么自己总觉得生活越来越沉重呢?
熊妈妈家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字画—《舍得》。话说小熊某日到某家寺庙游玩,机缘巧合,邂逅了掌院的老禅师,两人谈得投机,老禅师便送了《舍得》这幅字画给小熊。
字画上有密密麻麻的注脚,是一段似白非白的偈语:“舍即是得,得便是舍,不舍不得,不得不舍。”此刻熊妈妈站在字画前,借着窗外的月光,慢慢地吟诵着画上的偈语。虽然偈语读起来有点拗口,但是反反复复地读了几遍,熊妈妈心中一动,好像忽然之间明白了什么。
一顾茅庐
小熊最近心情也不太好。烦恼并非因为生意恰恰相反,经过几年的积淀,小熊的公司慢慢有了些市场认知度,接触的业务越来越广泛,认识的客户越来越具实力,公司业务团队也在不断地壮大……这实在是让小熊欣慰的地方。
他心中的不快主要来自公司的人事关系。按理来说,几个合作伙伴相处了这么多年,不敢说相濡以沫,至少也该默契于心,但是几年下来,之前的一些小矛盾慢慢开始抬头,小小的怨气积压下来变成宿怨。结果就是小熊不得不分出很多精力来处理这些内耗。令小熊郁闷的是,处理的效果并不好,有时还不如置之不理。这一段时间小熊感到了彻头彻尾的疲惫,有的时候手里正写着东西,也会不自觉地停下来长时间发呆,回过神来的时候总是轻轻叹一口气。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有自己的心血,但是沮丧和失落的情绪涌上心头的时候,他会抑制不住地想:自己是不是该离开了。
生活和工作中一旦有了烦心事,人就很难打起精神来,小熊最近一段时间很少回家,连电话也懒得打了。
还是熊妈妈主动给小熊打来了电话:“儿子,最近吉祥吗?要是我不给你打电话,你是不是一辈子也不给我打啊?”
小熊虽然脾气不小,但是在妈妈面前会收敛很多:“妈,儿子不孝,不过我最近真是有点忙,还遇到点烦心事,所以怠慢您了。您怎么样?店里的生意还不错吧?是不是又遇到什么财务问题了?”
“啊?什么烦心事啊?你自己在外面闯荡,可别让妈妈担心啊。我本来倒是有点事想和你商量商量的,不过你心情不好,我反倒不知道怎么开口了。”
小熊自小就和妈妈无话不谈,母子两个都是心里藏不住话的性格,于是他简要地把自己的烦恼跟妈妈说了说。
电话那边沉默了。但没过一会儿,小熊就听到妈妈在电话那端开始做起了思想工作:“要说当时我就说过,再好的朋友也别一块儿做生意,生意是和钱打交道的,和钱打交道久了,人情自然就淡了。而且,朋友在一块儿,有些话能说,有些话得忍着。你又不是那种能忍得住气的人,有矛盾那也算正常。那你有什么打算?你是打算忍着呢,还是忍着呢,还是忍着呢?”
这是一个相声的经典包袱,但小熊还是笑了。他问妈妈,“那不然怎么办呢?”(注:人心这东西真是玄妙,偏了一点,再想往回拉,可得费点劲。)
熊妈妈忽然说:“其实吧,你这么一说,我想和你商量的事儿反倒好说了,你干脆别干了,来帮帮妈妈吧。”
小熊被这句话吓了一跳,虽然他为妈妈自己打拼出的这个小生意感到由衷的骄傲,却从来没想过自己一个会计师会转行去做面点师。
“妈,您和我开玩笑吧?我学了这么多年的财务,转行去烤面包?就算我同意,我爸也不能同意吧。”
“你这孩子,你上次不是还说,将来要帮我把酥园做上市吗?学财务怎么了?我又没让你到生产第一线去?你不来帮我,我活活累死算了。”
小熊听到妈妈耍赖,心里好笑,他不想在电话里和妈妈争吵下去,于是说道:“这样吧,这不是三句两句说得清的事情。
我也不能因为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把经营了这么多年的生意全都抛下。这周末我回家一趟—好久没回去了,这次回去看看您跟我爸,再顺便帮您看看账。”
……
前言/序言
这个系列目前一共有三本,这样的结果让我回头看来也有点不好意思,忍不住揣测:在读者看来,会不会一本不如一本,一章不如一章,一页不如一页。仿佛好莱坞大片的续集,越看越尴尬,处处透着搜肠刮肚的苦痛和江郎才尽的无奈。唯一能够安慰自己的,是这几本小书在对客户基础财务的教育上,起到了一点微薄的作用。在写这几本书之前,面对非财务专业的客户,总感觉需要普及的东西太多,但是说得太多,一来显得很唠叨,容易把人吓跑,二来布道太多,对方也往往消化得不好,一知半解的臆测,还不如坦白爽快的不知。现在写了这几本小书,在知识上搭建了一个小小的框架,作为布道者,就轻松一点,有些企业家纵使不喜欢财务,看看故事,翻翻漫画,也总是好的。
前些日子我们公司招了一位毕业不久的姑娘,是来自于我母校的小师妹。后来偶然听说她们班的专业课老师也曾经向她们推荐过我这套书,我听了这句话后,第一感觉当然比较良好,暗自生出一点浅薄的得意;第二感觉是,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同学们以我这套书作为参考书,是不是有点不好意思啊?这简直好比武当门人,课下还得看看《如何练好简化24式太极拳》。后来想想,可能是老师也明白,让门下众弟子对会计生出四年乃至一生的爱意,殊为不易,不如先让他们看个高兴,至少不要在大一就生出恨意……这次的序,除了这篇自序,我还邀请了九位行业内的好友前来助拳。他们各自都有丰富精彩的过往和职场历程,目前都是我们这个行业青年一辈的佼佼者和领军人物。我邀请他们的用意,在于他们跟我的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大多是我开始创业时就认识的朋友和伙伴他们了解我和我的文字,站在他们的角度,相信可以独辟蹊径,从另外的视角给广大读者一点指引和参考。他们大多奔波忙碌,大事如山,但我一提出要求,纷纷慨然应允,这种心意相通,实在如饮醇酒,非常温暖。这次这几本小书的再版,源自我和出版方光海兄的一次愉快沟通,光海兄大才如海,书读得好,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这次能蒙他抬爱,也是我的荣幸。此外,还有我的策划编辑陈兄,陈兄微信的名字叫大侠,做人的风格也纳言敏行,周全缜密,的确很有古代侠者的风范,和他的沟通与合作非常愉快,在此一并谢过。
旧瓶虽然装了新酒,希望诸君也能喝出一点新意;无论倾盖新知还是陈年老友,相逢一笑,便值得饮尽杯中浊酒。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商业、金融和公司治理的深度分析书籍的简介,它探讨了现代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如何运作、面临的挑战以及不同融资策略背后的深层逻辑。 --- 书名:《资本之舞:穿透财务报表的权力博弈与价值重塑》 副标题:从初创融资到并购整合,解码驱动全球商业增长的金融引擎 内容简介: 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商业图景中,资本,如同血液般流淌在企业的血管中,驱动着创新、扩张与生存。然而,资本的流动并非总是遵循教科书上的完美模型。它充满了人性、博弈、信息不对称以及对未来预期的复杂交织。《资本之舞:穿透财务报表的权力博弈与价值重塑》深入剖析了企业生命周期中,从种子轮到IPO,再到兼并收购(M&A)的全景融资图谱。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财务教科书,它拒绝堆砌公式和僵硬的定义,而是以案例驱动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决策者的内心世界。我们探讨的重点是: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中,一家企业如何构建一个令人信服的叙事来吸引资本?以及资本又是如何利用其结构性优势,重塑企业治理与战略方向的? 第一部分:原生资本的构建——初创与成长的驱动力 本部分聚焦于企业的“生命之初”——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PE)的运作逻辑。我们不会简单地介绍“A轮、B轮”的区别,而是深入探讨估值背后的心理学和权力动态。 估值的幻象与现实: 风险投资人如何看待“潜力股”?市盈率、市销率在早期阶段的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期权池设定”和“清算优先权条款”来固化未来控制权。我们会拆解一系列真实的融资条款,揭示创始人与投资人之间关于“控制权溢价”的隐形谈判。 债务的“双刃剑”: 探讨早期企业利用银行贷款或可转债的策略。何时债务是助推器,何时它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重点分析了“担保物结构”如何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运营灵活性。 非典型融资渠道: 股权众筹、政府补助、战略投资——这些“非主流”资金的引入,如何影响企业的文化基因和长期发展路径。 第二部分:上市的博弈——通往公开市场的角力场 从私募到公募,企业的融资语言需要彻底转换。本书详细描绘了IPO过程中监管、承销商、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复杂互动。 路演的艺术与科学: 成功的路演不仅仅是展示漂亮的业绩,更是关于“预期管理”。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精心的叙事,锚定市场对未来增长的“公允预期”,从而避免“破发”的尴尬。 承销商的选择与内幕: 为什么有些公司能拿到顶尖投行的保荐,而另一些公司只能接受次优选择?探讨“投行–企业”关系中的利益输送、信息壁垒以及定价权的微妙平衡。 股权结构的“毒丸”与“双层结构”: 深入研究上市公司如何通过复杂的股权设计,在引入外部资本的同时,保护创始团队的核心决策权。解析谷歌(Alphabet)、Meta等科技巨头采用的机制,及其对中小股东权益的影响。 第三部分:资本的重塑——兼并、收购与重组的权力游戏 当企业成熟或遭遇瓶颈时,资本市场往往以外部力量介入,进行价值重估和资源整合。 并购(M&A)的驱动力分析: 探讨“协同效应”的真实性。是追求规模效应,还是消除竞争对手?本书通过对数起标志性并购案的解构,揭示了交易中隐藏的“文化冲突风险”和“整合失败成本”。 杠杆收购(LBO)的精妙: LBO如何将债务工具推向极致,实现“以小博大”?我们剖析了大型PE基金如何构建复杂的债务资本结构,利用被收购企业的现金流作为还款保障,实现高倍回报。这不仅是财务操作,更是对目标公司运营效率的极限施压。 对冲基金的“围猎”: 分析激进投资者如何利用市场失灵或公司治理漏洞,通过增持股份、提出股东提案,迫使管理层进行资产剥离、股票回购或更换CEO。这揭示了资本在行使监督权时的攻击性与效率。 第四部分:透明度、风险与监管的边界 本书的最后部分回归到企业信息披露的本质——信任的构建与维护。 财务报表背后的“管理艺术”: 我们探讨了公认会计准则(GAAP/IFRS)框架下的“利润平滑”技术,例如收入确认时点、资产减值计提的时机,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市场情绪。这不是指控舞弊,而是分析在合规边界内,管理层如何进行“财务优化”。 系统性风险的传导: 剖析了高杠杆、关联交易以及复杂金融工具,如何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将一家企业的局部风险迅速转化为行业甚至系统性的金融震荡。 《资本之舞》适合所有希望从决策者和投资者视角理解现代商业运作的管理者、金融专业人士以及深度商业观察者。它提供了一套穿透数字表面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资本的逻辑、权力的分配,以及如何在复杂多变的融资环境中,为企业找到最优的生存与增长路径。阅读本书,你将不再仅仅看到“多少钱”,而是理解“为什么是这个价格”以及“谁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