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骨铭心:莱辛自传(1919-1949)

刻骨铭心:莱辛自传(1919-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多丽丝·莱辛 著
图书标签:
  • 自传
  • 莱辛
  • 回忆录
  • 文学
  • 传记
  • 20世纪文学
  • 英国文学
  • 女性作家
  • 成长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83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122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作者多丽丝·莱辛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代杰出的女性作家,曾荣获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伟大的女性作家,在世界文坛极具影响力,拥有广泛的读者群。

  ◎该书是莱辛亲笔自传,是深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社会生活、心路历程和创作思想的重要读本。

  ◎部分生活照片首度公开,深入了解这一伟大作家的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是莱辛的自传,记录了她从1919年出生到1949年等待回到英国之间的三十年人生。这期间,莱辛经历了原生家庭生活的苦涩,儿时徜徉非洲大地的欢乐,早早辍学到社会闯荡的风风雨雨,频繁失败的婚姻,文学创作以及政治运动的起起落落。

  她以一种痛楚却决绝的语气,还原了自己前半部分的人生,同时也深刻地剖析了自我,对身边现象做了自我的解读。本书语言真实,情感充沛,是透视文学大师心路历程的读本。


作者简介

  多丽丝·莱辛,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12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获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伟大的女性作家。其作品涉及众多主题,包括种族矛盾、文化碰撞、个体和集体的冲突等。她为人称道的是对女性经验的表现和书写,代表作《金色笔记》被奉为“女权主义的教科书”。此外,主要作品还有《野草在歌唱》《幸存者回忆录》《第五个孩子》等。


精彩书摘

  2

  想要坐下来提笔写一写自己,就难免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起来往往费神费力,令人苦不堪言。首当其冲的当属“是否应该实话实说”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一个人可以多大程度地吐露自己的心声?在很多人看来,这已经成为每个自传作者所面临的首要难题。无论作者是选择倾其所有,还是有所保留,批评者总会找到发声的理由。

  你当然可以实话实说地交代自己,但在谈论别人的时候是否会有所顾忌?1949年,我离开了南罗得西亚。对此之前的个人生活,我可以尽情书写,因为即使我的笔触犀利,于他人的伤害也不多,毕竟尚在人世的亲历者已经无几。改动真实信息在所难免,但我也只是略加删减,最多只更改一两个姓名而已。因此第一本自传的写作并无涩滞,思想上我也没有什么负担。第二本自传记叙了我到达伦敦以后发生的事情,写作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即便如同西蒙娜?德?波伏娃曾说的,我在某些事上“无意说出实情”。可是读者不免要发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自寻烦恼?我认识的名人不在少数,翘楚也有一二,我认为即便是亲友良伴也没有义务将所有的事情和盘托出。年岁越长,我知道的秘密也就越多,一个个渐埋在心底。与我年龄相仿的人大抵都有这种体验吧。为什么大家会认为秘而不宣的总难逃“情事”二字呢?重要的事情明明更多。

  我读史书向来审慎。因为多少亲历过一些重大事件,所以我知道相关的报道须臾间就会瓦解成只言片语,最终不过是各执一词。阅读传记作品,我会羡慕那些能够三缄其口的作者。我发现,这似乎成了一个惯例—游走在事件边缘或生活外围的人们总是争相断言,而了解实情的人惯于保持沉默,最多也不过三两句话。许多年来,丑闻和桃色新闻一直是媒体追逐的焦点。如今,一些虽说不上令人厌烦,但也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并没有得到公众的正确认识。其原因在于事件的参与者们都选择了守口如瓶,甚至将自己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一切的发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隐秘的原因。事件的推动者或从旁加以刺激的人们被遗忘在了历史的洪流中,因为记忆本身摒弃了他们。这些煽动者举止浮夸,肆意妄为,情绪激动得近乎疯狂,待人接物也很生硬。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明显要异于那些头脑清醒、处事圆滑的人,而后者即便受到他们的影响,也宁愿忘记自己一时的疯狂行为。史书中总有一些事件是引人注目的,然而读来却让人如坠云雾。据此,人们可以推断这些事件的背后是思想激进的男男女女。

  ……

前言/序言


历史的巨轮与个体的抉择:一部关于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动荡的编年史 本书追溯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个关键的历史断层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余烬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再到冷战格局初现的复杂图景——欧洲大陆上知识分子、艺术家与社会活动家们所经历的精神风暴与现实困境。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私密回忆,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骨架,穿插无数鲜活的侧面群像,勾勒出那个时代知识界对战争、革命、极权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理想的深刻反思与挣扎。 第一部分:战后秩序的重建与幻灭(1919-1929) 一战结束后,欧洲社会陷入了一种奇异的麻木与亢奋交织的状态。凡尔赛和约的签署,并未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播下了新的冲突种子。本书的开篇,深入剖析了战败国与战胜国知识精英们在废墟之上重建“文明”的尝试。 我们详细考察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在文化上的转向。在巴黎、柏林、伦敦的咖啡馆和沙龙中,新艺术形式如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勃兴,被视为对旧有理性主义和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决绝反叛。文学界,从对普鲁斯特式繁复内省的继承,转向了对现代都市异化感和精神碎片化的捕捉。作家们试图用破碎的语言结构来摹写破碎的现实。 同时,政治光谱的两极化也在知识界内部投下阴影。在俄罗斯,十月革命的成功激励了许多西方左翼知识分子,他们将布尔什维克实验视为人类解放的唯一希望。本书对比了对苏维埃模式的早期狂热与随后而来的怀疑与幻灭。在经济上,魏玛共和国的脆弱繁荣与通货膨胀的阴影并存,社会思想界在享乐主义的表象下,酝酿着对秩序与强权的渴望。我们详细梳理了社会学、哲学领域,如法兰克福学派先驱们对大众文化、技术理性异化的早期批判性思考,这些思考构成了日后批判理论的基石。 第二部分:极权阴影下的思想围城(1929-1939) 大萧条的爆发,如同一次残酷的“历史压力测试”,将二十年代积累的社会矛盾彻底引爆。本书将重点放在了知识分子如何面对经济崩溃和政治极端化的双重夹击。 在德国,纳粹主义的崛起,是一场对欧洲启蒙精神的公开挑战。我们细致描绘了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国家机器的暴力宣传和思想钳制时的艰难抉择。一些人选择沉默或同流合污,他们的动机复杂——有恐惧,也有对“强大国家意志”的盲目崇拜;另一些人则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流亡之路。本书通过对流亡知识分子群体(Emigrés)的个案研究,揭示了他们在异国他乡,既要为母国的命运呐喊,又要努力在新的文化土壤上扎根的生存困境。 西班牙内战,成为了意识形态冲突的“预演场”。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记者和志愿者,怀揣着保卫民主或推进革命的理想,奔赴前线。本书分析了这场冲突如何戏剧性地重塑了西方知识分子的阵营划分,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开始直接介入政治宣传与道德辩护。此时的哲学思辨,也日益转向“存在”的紧迫性,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早期思想,开始深刻触及个体自由与历史责任之间的张力。 第三部分:战争的洗礼与道德的重塑(1939-1949)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欧洲文明的又一次深渊。本书不着墨于军事部署,而是集中探讨了战争对思想和艺术的冲击,尤其关注了占领区和抵抗运动中的知识活动。 在被占领的城市里,文学创作进入了地下状态。如何用有限的笔墨记录暴行,如何维持“人性”的火种,成为作家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我们探讨了抵抗文学的特点——其叙事往往简洁、有力,充满象征意义,因为直接的批判往往意味着死亡。 与此同时,盟国后方的知识界也经历了深刻的道德辩论。关于“是否应该轰炸文化古城?”、“我们为何而战?”以及“当国家机器彻底沦为邪恶时,知识分子的忠诚对象究竟是谁?”的讨论,构成了那个时代最尖锐的哲学议题。 战争结束后,欧洲百废待兴,但思想界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如何处理历史的记忆?如何审判那些曾经的合作者?“去纳粹化”的努力,不仅是政治清洗,更是对整个文化土壤进行精神排毒的过程。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战后初期的精神重建工作,包括对集中营文学的整理、对战争罪行的法律与哲学定性,以及战后重建的文化蓝图中,个体在集体创伤阴影下寻求新的意义和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 全书基调: 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辅以丰富的私人信件、日记和未发表手稿的引用,力求还原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知识分子群体在巨大历史洪流中,所展现出的复杂人性、坚韧的求索精神以及无可回避的时代局限。它呈现的不是英雄史诗,而是一幅关于信念、背叛、流亡与重建的宏大而真实的群像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刻骨铭心:莱辛自传(1919-1949)》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极强的吸引力,它仿佛在承诺着一段充满情感冲击和人生智慧的阅读体验。莱辛,我一直认为是一位思想极其深刻且极富洞察力的作家,而她人生中从1919年到1949年的这段时期,无疑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关键性的选择。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她是如何从一个年轻的个体成长为后来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一扇窗户,能够让我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在这个大背景下,一个独立女性是如何挣扎、思考、成长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我期待能够从中感受到她内心的挣扎与坚定,理解她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体悟,以及那些让她难以忘怀的、真正“刻骨铭心”的经历,这些经历想必塑造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哲学,也必将给读者带来深刻的触动。

评分

对于《刻骨铭心:莱辛自传(1919-1949)》,我有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期待。莱辛,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着深刻的思想和不屈的精神。而1919年至1949年,这三十年的跨度,恰恰是她人生中最具挑战也最富于创造力的黄金时期。想象一下,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下,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她如何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去审视世界,去定义自我?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自传,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在动荡年代保持独立思考、如何在喧嚣中坚持艺术追求的生动教材。我尤其好奇,那些塑造了她对人性、对社会、对女性命运深刻洞察的早期经历,那些让她逐渐形成自己独特哲学观的思考过程,那些让她在困境中依然能发出思想之声的勇气来源。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她那个时代的尘封记忆,也能带领读者走进她那颗饱含智慧和情感的内心世界,去领略那些真正“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从中汲取力量和启迪。

评分

初翻开这本《刻骨铭心:莱辛自传(1919-1949)》,就被它厚重的历史感和深邃的个人视角所吸引。1919年到1949年,这三十年,何其波澜壮阔,何其充满考验。我无法想象,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追求思想自由和艺术表达的女性,会经历怎样的挣扎与蜕变。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不仅仅记录了一个人的成长,更折射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书中,我期待能够窥见莱辛是如何在战火纷飞、意识形态激荡的环境中,坚定自己的道路,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又如何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创作的激情。我想了解她那些不为人知的童年与青年时期的经历,那些塑造了她日后思想的萌芽,那些让她从一个普通人蜕变成思想巨匠的关键节点。她的人生,如同其作品一样,必定充满了深度和复杂性,而这三十年的自传,无疑是解开她内心世界和创作源泉的一把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受她那“刻骨铭心”的生命印记。

评分

翻开《刻骨铭心:莱辛自传(1919-1949)》,我仿佛被一股强大的时代气息和个人意志力所裹挟。1919年到1949年,这三十年,足够写就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当这个名字是多丽丝·莱辛时,我更加确信,这不仅仅是一段个人的生命轨迹,更是对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映照。我一直对她作品中那种对女性困境的深刻描摹,对社会体制的犀利批判,以及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所折服。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这一切的源头。我想要了解,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她拥有了如此超越时代的见识;是什么样的情感,让她对人性的复杂性有着如此透彻的理解;又是什么样的抉择,让她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种探求,一种对话,我想通过她“刻骨铭心”的记忆,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印记,去感受一个伟大灵魂的强大力量,并从中汲取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和智慧。

评分

这本《刻骨铭心:莱辛自传(1919-1949)》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好奇,仿佛预示着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旅程即将展开。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充满敬意,而莱辛,这个名字在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都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她的前半生,尤其是从1919年到1949年这段动荡的岁月,想必承载了无数的风云变幻和内心挣扎。我特别期待看到,作为一个女性,一个思想家,一个艺术家,她是如何在那个充满变革和冲突的时代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又是如何通过文字和行动,书写自己的命运。那些年代,无论是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还是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都足以塑造一个人,甚至改变一个世界。我很好奇,她是如何经历这些,又如何从中汲取养分,形成她独有的世界观和艺术风格。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和感受一个伟大灵魂的成长历程,体验她那些“刻骨铭心”的瞬间,从中或许能获得一些关于生命、关于时代、关于女性力量的全新启示。

评分

京东好货值得购买,京东行货值得购买,京东送货快。

评分

满意满意满意

评分

到货快。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评分

是一本好书,值得去看一下

评分

莱辛自传,影中独行和刻骨铭心。

评分

是一本好书,值得去看一下

评分

是一本好书,值得去看一下

评分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莱辛的作品,渐渐地要把国内出版的都要买全了。

评分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性价比高,内容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