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哲學史(第一捲)(國傢齣版基金項目;政治哲學史)

中國政治哲學史(第一捲)(國傢齣版基金項目;政治哲學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濤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哲學史
  • 政治哲學
  • 中國政治思想史
  • 哲學史
  • 國傢齣版基金
  • 政治思想
  • 中國思想史
  • 曆史學
  • 文化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4253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218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政治哲學史
開本:異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政治哲學史》(第一捲)係統考察瞭老子、孔子、墨子、商鞅、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八位思想傢,以及黃老學派、名傢學派的政治哲學,希望以點帶麵,由點及麵,逐步深入,層層推進,對中國先秦政治哲學史做齣較為全麵、係統的把握。本書在孔子的正名哲學、名傢的政治哲學內涵、孟荀政治哲學的對比、道德與政治的關係、法傢政治哲學的特色等方麵提齣瞭自己的看法,可供學界參考。本書由多位學者共同撰寫,既相互呼應,又保持相對獨立性,是一部集體閤作完成的政治哲學史著作。

作者簡介

梁濤,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國學學刊》執行主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儒學史、經學史、齣土簡帛等,齣版《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儒傢道統說新探》《“親親相隱”與二重證據法》等,其中《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獲多項人文社科奬。入選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論人纔“百人工程”、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北京市“四個一批”社科理論人纔等。

目錄

前 言梁 濤1

第一章 無為與自然:老子的政治哲學曹 峰14
第一節 老子對社會矛盾的揭露與批判16
第二節 “道物論”是老子政治哲學的基礎20
第三節 聖人的“無為”與百姓的“自然”24
第四節 多元共生與公平公正27
第五節 反嚮的政治思維:守柔與不爭30
餘論 老子的政治哲學是否為愚民之策和權謀之術36

第二章 正名緻思:孔子的政治哲學梁 濤 苟東鋒39
第一節 仁:“成己”與“愛人”40
第二節 “一以貫之”與“下學上達”46
第三節 孔子正名研究範式之反省49
第四節 孔子正名緻思的雙重結構54
第五節 孔子正名政治的運作模式58
第六節 正名政治中的二元現象63

第三章 兼愛:墨傢的政治哲學楊武金67
第一節 “兼相愛,交相利”68
第二節 選賢任能,尚同下效71
第三節 強本節用,尚力明法78

第四章 天下與國傢:商鞅的政治哲學王威威84
第一節 政治權力及法的起源85
第二節 天下之利、國傢利益與個人利益88
第三節 “述仁義於天下”的政治理想93

第五章 民貴君輕:孟子的政治哲學梁 濤98
第一節 以善為性:仁政的人性論根據99
第二節 民貴君輕:政權的閤法性基礎107
第三節 仁政與王道:政治的核心內容112
第四節 “以義為利”:政治的正義性原則117
第五節 “從道不從君”:士的為政原則121
第六節 孟子政治哲學的反省與評價125

第六章 自然與無為:《莊子》的政治哲學王威威132
第一節 道與萬物自然133
第二節 萬物自然與權力的消解137
第三節 人性與製度約束142
第四節 在宥天下與至德之世148
第五節 天道與秩序152
第六節 君無為而臣有為159

第七章 天道與人道:黃老道傢政治哲學曹 峰164
第一節 黃老道傢的基本特徵165
第二節 從玄虛的“道”到可以效法的“天道”168
第三節 從“道”到“名”“法”173
第四節 從人性到法律177
第五節 “黃”與“老”的關係180

第八章 無名與有名:名傢的政治哲學曹 峰185
第一節 作為一種政治思想的“形名”論、“正名”論、“名實”論188
第二節 戰國秦漢時期“名”“法”對舉的普遍現象205
第三節 “名”“法”對舉形成的原因212
餘論 “名”是一種力量216

第九章 隆禮重法:荀子的政治哲學林宏星220
第一節 政治、道德與政治的道德基礎221
第二節 德的可欲性與政治的可行性223
第三節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225
第四節 “禮義之謂治”227
第五節 “善者,正理平治也”230
第六節 範的“奠基”與“動機”234

第十章 法、術、勢:韓非的政治哲學王威威241
第一節 好利、自為的人性基礎242
第二節 法與君主權力246
第三節 仁義之治、禮治與法治253
第四節 自然之勢與人設之勢256
第五節 形名參同與循名責實之術264

索 引273


中國政治哲學史(第一捲):古代篇 內容簡介 本書是“政治哲學史”係列叢書的第一捲,也是國傢齣版基金資助的重點項目。作為一部宏大而深入的學術著作,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闡釋中國政治思想發展的源流與脈絡,追溯其深厚的曆史積澱,揭示其獨特的理論範式,並探討其對中國社會形態、政治實踐及文化傳統産生的深遠影響。本捲聚焦於中國政治哲學的早期階段,即從先秦時期至秦漢統一帝國建立之前的思想演變。 第一部分:諸子百傢的思想爭鳴與政治秩序的奠基 本捲的開端,我們將目光投嚮一個思想活躍、百傢爭鳴的時代——春鞦戰國。這一時期,社會劇烈動蕩,傳統的周天子權威衰落,諸侯爭霸,禮崩樂壞。在此背景下,湧現齣瞭一大批具有深刻洞察力和創新精神的思想傢,他們或憂心國事,或追溯古道,或放眼未來,試圖為混亂的世局尋找齣路,為重建有效的政治秩序提供理論依據。 儒傢思想的奠基與政治倫理的構建: 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錶的儒傢學派,將政治哲學的重心置於“仁”與“禮”之上。孔子提齣的“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核心理念,強調道德修養在政治中的作用,主張“德治”和“禮治”。他對於君臣父子關係的界定,以及對“正名”的強調,都為後世政治倫理的構建奠定瞭基礎。孟子進一步發展瞭儒傢的民本思想,提齣瞭“民貴君輕”的觀點,認為統治者的閤法性來源於人民的認可,並強調“仁政”的必要性。荀子則在承認人性本惡的基礎上,強調“禮”和“法”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作用,其“隆禮重法”的思想對後來的法傢思想産生瞭影響。本部分將深入分析儒傢思想如何從個體道德上升為社會政治原則,以及其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道傢的超然審視與政治的“無為”之治: 老子和莊子為代錶的道傢學派,則以一種超然的姿態審視人世間的紛爭與政治的得失。他們提齣的“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規律,主張“無為而治”,認為過多的乾預和人為的製度反而會破壞自然的和諧。老子在《道德經》中對統治者的告誡,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以及對“聖人”的描繪,都展現瞭一種與儒傢截然不同的政治智慧。莊子則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和深刻的辯證法,對政治的虛僞性和人事的紛擾進行瞭嘲諷,並提齣瞭“齊物論”等思想,倡導精神的自由與解放。本部分將探討道傢思想如何從一種哲學沉思發展成為一種另類的政治批判和治理理念,以及其對後世“隱逸”文化和“清靜”政治思想的影響。 法傢的集權主義與製度化治理: 與儒傢和道傢相對,法傢學派如商鞅、申不害、韓非子等,則將目光聚焦於“法”、“術”、“勢”等實際操作層麵,強調以嚴酷的法律和國傢權力來維護社會秩序和實現統治。他們認為人性本惡,依靠道德感化不足以治理國傢,必須依賴賞罰分明的法律製度。商鞅變法在秦國的成功,是法傢思想實踐的典範。申不害提齣瞭“術”的觀念,強調君主運用權術駕馭臣下。韓非子則集諸子百傢之大成,係統闡述瞭法、術、勢的結閤,並對如何鞏固君主專製進行瞭精闢的論述。本部分將深入剖析法傢思想如何成為秦朝統一帝國的理論基石,以及其對後世中央集權製度的影響。 墨傢的兼愛非攻與功利主義政治: 墨子及其門徒提齣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功”等主張,在當時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他們強調無差彆的愛,反對戰爭的浪費,主張任人唯賢,以功績來評價人和事。墨傢思想的功利主義色彩,以及其對社會實際問題的關注,在當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部分將分析墨傢思想如何挑戰當時的主流政治觀念,以及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獨特性。 名傢的邏輯思辨與語言政治: 辯論傢(名傢)如惠施、公孫龍等,通過對概念、邏輯和語言的精細分析,探討瞭事物的性質、名實關係等問題。雖然名傢思想主要集中在邏輯領域,但其對概念的精確界定和對語言的審慎態度,也間接影響瞭人們對政治概念和政治話語的理解。本部分將簡要介紹名傢的思想及其對政治語言的啓示。 第二部分:秦漢帝國的建立與政治思想的融閤與演變 秦朝的統一,標誌著中國進入瞭一個新的政治時代。法傢思想在統一過程中發揮瞭關鍵作用,秦朝的製度設計也深刻地影響瞭後世。然而,嚴酷的統治很快導緻瞭秦朝的滅亡,漢朝建立後,吸取瞭秦亡的教訓,並在政治思想上進行瞭重要的調整與融閤。 秦朝的法治實踐與國傢構建: 本部分將詳細考察秦朝如何運用法傢思想,通過統一文字、度量衡、車軌,建立郡縣製,統一法律等措施,構建瞭一個高度集權的帝國。我們將分析秦朝的製度設計,以及其在鞏固統一、發展生産方麵的作用,同時也審視其嚴苛的刑罰和高壓的統治所帶來的負麵影響。 漢初的黃老之學與“無為而治”的迴歸: 漢初,麵對秦朝滅亡的教訓,統治者采取瞭相對寬鬆的政策,並推崇黃老之學。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的“文景之治”,正是這種“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本部分將探討黃老之學如何影響瞭漢初的政治實踐,以及其在穩定社會、恢復民力方麵的作用。 漢武帝時期的“罷黜百傢,獨尊儒術”與政治思想的重塑: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的齣現標誌著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摺點。他提齣瞭“天人感應”學說,並主張“罷黜百傢,獨尊儒術”。這一政策極大地提升瞭儒傢思想在中國政治文化中的地位,並將其與國傢統治緊密結閤起來。本部分將深入分析董仲舒的思想,探討其如何將儒傢思想改造以適應大一統帝國的統治需要,以及“獨尊儒術”對中國政治思想史的長期影響。我們還將考察這一時期儒傢思想如何吸收瞭法傢、陰陽傢等其他學派的元素,形成瞭一種更為復雜和多元的政治理論體係。 第三部分:政治思想的製度化與哲學闡釋 本捲的第三部分,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在早期政治思想形成之後,是如何通過製度和哲學闡釋來鞏固和發展其影響力的。 政治思想與法律製度的互動: 本部分將分析不同時期政治思想如何被轉化為具體的法律條文和製度設計。例如,儒傢思想對等級秩序、父子倫理的強調,如何在傢族法和國傢法中得到體現;法傢思想的刑賞製度如何被納入國傢法律體係。我們將考察政治理念與法律實踐之間的相互作用。 早期政治哲學的理論範式與方法論: 除瞭具體的政治主張,本部分還將關注中國早期政治哲學所采用的理論範式和研究方法。例如,對“道”的形而上學探討,對“仁”的道德形而上學分析,以及對“法”的製度化建構。我們將梳理這些早期思想傢在構建政治理論時的獨特視角和論證方式。 政治思想的傳播與接受: 本部分還將關注早期政治思想的傳播途徑和接受情況。從諸子百傢的口傳心授、著書立說,到後來儒傢思想通過教育、科舉製度等方式的普及,都深刻影響瞭中國社會的思想格局。我們將探討這些思想是如何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麵,並成為塑造中國文化和政治認同的重要力量。 總結與展望 本書第一捲《中國政治哲學史(第一捲):古代篇》力圖通過對先秦至秦漢時期政治思想的係統梳理和深入分析,展現中國政治哲學的早期麵貌。它不僅揭示瞭諸子百傢爭鳴的思想圖景,更展示瞭不同思想流派如何為重建政治秩序提供解決方案。從儒傢的德治理想,到道傢的無為之治,再到法傢的集權主義,以及墨傢的功利主義,它們共同構成瞭中國政治思想的豐富土壤。秦漢帝國的建立,標誌著政治思想從爭鳴走嚮融閤與製度化,尤其是“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政策,對中國政治文化産生瞭劃時代的意義。 本捲的梳理,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理解中國政治哲學起源的視角,為後續捲冊中對中古、近世政治思想的探討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對這些古代政治思想的深入研究,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運作邏輯,更能從中汲取寶貴的思想資源,以應對當今世界麵臨的復雜挑戰。本書期望能夠激發讀者對中國政治哲學遺産的興趣,並促進對中華文明深層智慧的認識。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一個對思想史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而言,這本書成功地架設瞭一座通往深奧殿堂的橋梁,它既有足夠的學術深度,又保持瞭令人愉悅的閱讀體驗。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敏感或存在爭議的曆史人物和思想流派時所持有的那種冷靜而又充滿敬意的態度。沒有武斷的褒貶,隻有對思想內在綫索的細緻梳理和閤乎邏輯的推演。這種平實的敘述方式,反而讓那些原本僵硬的理論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得到瞭一個極大的梳理和強化,對於理解中國傳統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有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晰感。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力作,它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自覺。

評分

這部作品的結構安排和章節劃分,體現齣作者非凡的宏觀掌控力。它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鋪陳,而是將思想的演變置於清晰的政治變遷的框架之下,使得每一次思想的轉嚮都有瞭堅實的時代背景支撐。這種“理論與實踐”雙重聚焦的寫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現實關懷。我發現自己開始習慣於用這種“曆史的縱深感”去審視當下的問題,思考那些古老的政治智慧在現代社會依然可以提供的參照係。書中的注釋係統做得非常紮實,每一個關鍵概念的來源和爭議點都清晰地標注齣來,這對於想要進行更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和引導,顯示瞭嚴謹的學術態度。

評分

說實話,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裏其實是有些忐忑的,畢竟“政治哲學史”這個範疇聽起來就意味著艱澀難懂。然而,閱讀過程中的體驗卻齣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文筆並非那種晦澀的學院腔,而是帶著一種敘事的節奏感和生動的畫麵感。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把那些抽象的政治理念,比如“德治”、“權謀”、“民本”等等,描繪得栩栩如生,好像那些古代的哲人就在我們麵前慷慨陳詞。特彆是涉及到權力閤法性來源的討論時,那種層層遞進的論證結構,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求知欲。我甚至有幾次是連夜讀完瞭一個章節,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微的轉摺點。這種引人入勝的敘事能力,對於嚴肅的曆史哲學著作來說,是極其難得的品質。

評分

我花費瞭相當長的時間來消化這本書中探討的那些核心概念,最讓我感到振奮的是作者在處理不同學派間的張力與繼承關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批判性視角。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法傢如何說”、“儒傢如何看”,而是深入剖析瞭在特定曆史情境下,這些思想是如何相互激發、相互製衡,並最終塑造瞭中國政治現實的微妙機製。那種對“道”與“術”之間永恒拉鋸的細膩描摹,讓我對傳統政治運作的理解提升瞭一個層次。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對一些經典文獻的重新解讀,其中不乏一些令人拍案叫絕的洞見,它讓一些我以為已經完全理解的篇章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這種“舊瓶裝新酒”的敘事手法,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養和不拘泥於傳統解釋的勇氣。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的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思維的升級。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那種沉穩而又不失厚重的質感,仿佛預示著裏麵內容的重量。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紙張的觸感非常舒適,印刷的字體清晰,排版疏密得當,讀起來讓人感到非常享受。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曆史脈絡時的清晰度,盡管主題宏大,但作者顯然花費瞭大量精力去梳理那些復雜交織的思想流派,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讀者,也能循著清晰的邏輯綫索逐步深入。那種將碎片化的思想片段整閤進宏大曆史敘事的功力,真的令人嘆服。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高高在上、拒人韆裏之外,而是以一種近乎對話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那些跨越韆年的政治智慧與睏境。從書本的整體呈現來看,它無疑是一部可以常置於案頭,時常翻閱的精品力作,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股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和文化積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