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哲學史》(第一捲)係統考察瞭老子、孔子、墨子、商鞅、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八位思想傢,以及黃老學派、名傢學派的政治哲學,希望以點帶麵,由點及麵,逐步深入,層層推進,對中國先秦政治哲學史做齣較為全麵、係統的把握。本書在孔子的正名哲學、名傢的政治哲學內涵、孟荀政治哲學的對比、道德與政治的關係、法傢政治哲學的特色等方麵提齣瞭自己的看法,可供學界參考。本書由多位學者共同撰寫,既相互呼應,又保持相對獨立性,是一部集體閤作完成的政治哲學史著作。
梁濤,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國學學刊》執行主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儒學史、經學史、齣土簡帛等,齣版《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儒傢道統說新探》《“親親相隱”與二重證據法》等,其中《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獲多項人文社科奬。入選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論人纔“百人工程”、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北京市“四個一批”社科理論人纔等。
前 言梁 濤1
第一章 無為與自然:老子的政治哲學曹 峰14
第一節 老子對社會矛盾的揭露與批判16
第二節 “道物論”是老子政治哲學的基礎20
第三節 聖人的“無為”與百姓的“自然”24
第四節 多元共生與公平公正27
第五節 反嚮的政治思維:守柔與不爭30
餘論 老子的政治哲學是否為愚民之策和權謀之術36
第二章 正名緻思:孔子的政治哲學梁 濤 苟東鋒39
第一節 仁:“成己”與“愛人”40
第二節 “一以貫之”與“下學上達”46
第三節 孔子正名研究範式之反省49
第四節 孔子正名緻思的雙重結構54
第五節 孔子正名政治的運作模式58
第六節 正名政治中的二元現象63
第三章 兼愛:墨傢的政治哲學楊武金67
第一節 “兼相愛,交相利”68
第二節 選賢任能,尚同下效71
第三節 強本節用,尚力明法78
第四章 天下與國傢:商鞅的政治哲學王威威84
第一節 政治權力及法的起源85
第二節 天下之利、國傢利益與個人利益88
第三節 “述仁義於天下”的政治理想93
第五章 民貴君輕:孟子的政治哲學梁 濤98
第一節 以善為性:仁政的人性論根據99
第二節 民貴君輕:政權的閤法性基礎107
第三節 仁政與王道:政治的核心內容112
第四節 “以義為利”:政治的正義性原則117
第五節 “從道不從君”:士的為政原則121
第六節 孟子政治哲學的反省與評價125
第六章 自然與無為:《莊子》的政治哲學王威威132
第一節 道與萬物自然133
第二節 萬物自然與權力的消解137
第三節 人性與製度約束142
第四節 在宥天下與至德之世148
第五節 天道與秩序152
第六節 君無為而臣有為159
第七章 天道與人道:黃老道傢政治哲學曹 峰164
第一節 黃老道傢的基本特徵165
第二節 從玄虛的“道”到可以效法的“天道”168
第三節 從“道”到“名”“法”173
第四節 從人性到法律177
第五節 “黃”與“老”的關係180
第八章 無名與有名:名傢的政治哲學曹 峰185
第一節 作為一種政治思想的“形名”論、“正名”論、“名實”論188
第二節 戰國秦漢時期“名”“法”對舉的普遍現象205
第三節 “名”“法”對舉形成的原因212
餘論 “名”是一種力量216
第九章 隆禮重法:荀子的政治哲學林宏星220
第一節 政治、道德與政治的道德基礎221
第二節 德的可欲性與政治的可行性223
第三節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225
第四節 “禮義之謂治”227
第五節 “善者,正理平治也”230
第六節 範的“奠基”與“動機”234
第十章 法、術、勢:韓非的政治哲學王威威241
第一節 好利、自為的人性基礎242
第二節 法與君主權力246
第三節 仁義之治、禮治與法治253
第四節 自然之勢與人設之勢256
第五節 形名參同與循名責實之術264
索 引273
對於一個對思想史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而言,這本書成功地架設瞭一座通往深奧殿堂的橋梁,它既有足夠的學術深度,又保持瞭令人愉悅的閱讀體驗。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敏感或存在爭議的曆史人物和思想流派時所持有的那種冷靜而又充滿敬意的態度。沒有武斷的褒貶,隻有對思想內在綫索的細緻梳理和閤乎邏輯的推演。這種平實的敘述方式,反而讓那些原本僵硬的理論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得到瞭一個極大的梳理和強化,對於理解中國傳統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有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晰感。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力作,它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自覺。
評分這部作品的結構安排和章節劃分,體現齣作者非凡的宏觀掌控力。它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鋪陳,而是將思想的演變置於清晰的政治變遷的框架之下,使得每一次思想的轉嚮都有瞭堅實的時代背景支撐。這種“理論與實踐”雙重聚焦的寫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現實關懷。我發現自己開始習慣於用這種“曆史的縱深感”去審視當下的問題,思考那些古老的政治智慧在現代社會依然可以提供的參照係。書中的注釋係統做得非常紮實,每一個關鍵概念的來源和爭議點都清晰地標注齣來,這對於想要進行更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和引導,顯示瞭嚴謹的學術態度。
評分說實話,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裏其實是有些忐忑的,畢竟“政治哲學史”這個範疇聽起來就意味著艱澀難懂。然而,閱讀過程中的體驗卻齣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文筆並非那種晦澀的學院腔,而是帶著一種敘事的節奏感和生動的畫麵感。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把那些抽象的政治理念,比如“德治”、“權謀”、“民本”等等,描繪得栩栩如生,好像那些古代的哲人就在我們麵前慷慨陳詞。特彆是涉及到權力閤法性來源的討論時,那種層層遞進的論證結構,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求知欲。我甚至有幾次是連夜讀完瞭一個章節,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微的轉摺點。這種引人入勝的敘事能力,對於嚴肅的曆史哲學著作來說,是極其難得的品質。
評分我花費瞭相當長的時間來消化這本書中探討的那些核心概念,最讓我感到振奮的是作者在處理不同學派間的張力與繼承關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批判性視角。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法傢如何說”、“儒傢如何看”,而是深入剖析瞭在特定曆史情境下,這些思想是如何相互激發、相互製衡,並最終塑造瞭中國政治現實的微妙機製。那種對“道”與“術”之間永恒拉鋸的細膩描摹,讓我對傳統政治運作的理解提升瞭一個層次。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對一些經典文獻的重新解讀,其中不乏一些令人拍案叫絕的洞見,它讓一些我以為已經完全理解的篇章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這種“舊瓶裝新酒”的敘事手法,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養和不拘泥於傳統解釋的勇氣。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的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思維的升級。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那種沉穩而又不失厚重的質感,仿佛預示著裏麵內容的重量。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紙張的觸感非常舒適,印刷的字體清晰,排版疏密得當,讀起來讓人感到非常享受。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曆史脈絡時的清晰度,盡管主題宏大,但作者顯然花費瞭大量精力去梳理那些復雜交織的思想流派,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讀者,也能循著清晰的邏輯綫索逐步深入。那種將碎片化的思想片段整閤進宏大曆史敘事的功力,真的令人嘆服。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高高在上、拒人韆裏之外,而是以一種近乎對話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那些跨越韆年的政治智慧與睏境。從書本的整體呈現來看,它無疑是一部可以常置於案頭,時常翻閱的精品力作,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股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和文化積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