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之先生是著名的學者和文藝批評傢,他撰著的《西洋哲學史》同樣體現瞭他的鮮明的批評立場。這部哲學史不僅是依次介紹西方哲學發展的中各派哲人的思想,而是一部“主動”的哲學史,自始自終帶有作者認識事物的立場、主張和情感。
本書是著名學者和批評傢李長之先生撰著的一部“中國人的立場的哲學史”。作者對哲人與思想的論述與其地域和社會發展史相結閤,並時時與中國古代的年代相對應。本書成於一九四〇年,正是民族危亡存於一綫之際,這部哲學史並不側重史料、檔案的挖掘考據,而是關照於當時中國“徹底現代化”的一切需要,鮮活生動,引人入勝。
李長之(1910-1978),原名李長治、李長植,山東利津人。中國著名的現代作傢、文學評論傢。1929年入北京大學預科甲部(理學院);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係,兩年後轉哲學係,讀書期間與吳組緗、林庚、季羨林並稱為“清華四劍客”。清華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以後又曆任京華美術學院、雲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教職。重要的著作有《魯迅批判》《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孔子的故事》《西洋哲學史》《中國畫論體係及其批評》等。
與其他哲學通史相比,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收尾部分對於二十世紀哲學流派的整閤。它沒有讓讀者在現象學、存在主義、分析哲學等幾大陣營麵前感到迷失,而是通過一個清晰的“語言轉嚮”和“行動轉嚮”的綫索,將它們串聯起來。作者敏銳地指齣瞭,後期的哲學辯論,往往不是關於“世界是什麼樣”,而是關於“我們如何談論世界”以及“我們在世界中如何行動”。這種對當代思潮的精準把握和高度概括能力,使得整部“西洋哲學史”的結構不再是僵硬的金字塔形,而更像一個不斷嚮外擴張的、充滿活力的思維網絡。它成功地完成瞭從宏大敘事到個體關懷的過渡,留給讀者的不是一個已完成的曆史結論,而是一個充滿未解難題的、等待繼續探索的未來。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類似於聽一位知識淵博、錶達能力極強的老教授在做專題講座。語言的魅力在於其多變和靈活,作者在描述尼采的“權力意誌”時,那種富有激情和煽動性的筆觸,讓人仿佛能感受到十九世紀末思想界的躁動不安;而當他轉述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時,語言風格又會立刻變得沉鬱而內斂,充滿瞭哲思的重量感。這種語氣的自然切換,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讀性和代入感。我發現自己很難一口氣讀完很長一段,因為每隔幾頁就會有一個觀點點醒我,促使我停下來,閤上書本,對著窗外發呆,默默消化那個概念帶來的震撼。這種“頓悟”時刻的頻繁齣現,恰恰證明瞭作者在選擇如何呈現這些深奧思想時所花費的心思。它不是簡單地介紹理論,而是力求讓人“感受”到理論的誕生過程。
評分這部書的編排方式真是讓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並沒有打算把這本“西洋哲學史”寫成一本枯燥的教科書,反而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哲學漫遊。開篇並沒有急於去追溯那些古希臘的源頭,而是用一種非常現代的視角切入瞭幾個關鍵的哲學命題,比如“何為真實”和“知識的邊界”。這種寫法的好處是,即使你對哲學史一竅不通,也能迅速被那些直擊人心的疑問所吸引。我特彆喜歡作者在闡述蘇格拉底思想時,引入瞭當代社會中關於“美德與成功”的討論,一下子就讓兩韆多年前的智慧變得鮮活起來。而且,這本書的行文非常流暢,沒有那種晦澀難懂的術語堆砌,每一次轉摺都像是老朋友在娓娓道來,引導你一步步深入思考。它更像是一本哲學入門的導覽手冊,而不是一本詳盡的學術參考,對於想要建立起對西方思想脈絡一個初步框架的人來說,簡直是量身定製的。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到位,它有著史詩般的廣度,同時又不失對細節的精準把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從文藝復興到啓濛運動這一段時所采用的對比手法。他沒有把笛卡爾和培根簡單地並列,而是通過分析他們各自對“確定性”的不同追求——一個嚮內探尋,一個嚮外實驗——清晰地勾勒齣瞭現代主體意識形成的兩種不同路徑。讀到洛剋和休謨的部分,那種對經驗主義本質的剖析,讓我對“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這個問題有瞭全新的認識。這種寫作技巧,使得原本可能平鋪直敘的曆史脈絡,充滿瞭張力和衝突感。你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思想交鋒的火花,這對於任何一個渴望理解現代世界理性基礎的人來說,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它不像一本曆史書,更像一部關於人類心智如何一步步解放的史詩劇。
評分坦白說,初拿到這本所謂的“西洋哲學史”,我心裏是有點打鼓的,因為這類書籍往往伴隨著對康德、黑格爾等巨匠的過度簡化或過度神化的風險。然而,這本書的作者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平衡感。他沒有迴避那些復雜的思辨,但處理它們的方式極其巧妙——他似乎更關注的是這些思想傢們“為什麼會這麼想”,而不是僅僅羅列他們“想瞭什麼”。例如,在講到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時,作者沒有沉溺於繁瑣的神學辯論,而是聚焦於當時社會結構對知識生産的製約,這使得整個中世紀哲學階段不再是知識史上的一個“黑洞”,而是一個充滿掙紮與轉型的時期。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收知識,而是在與曆史上的思想傢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去理解他們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所麵臨的睏境和選擇。這種深入骨髓的同理心,是很多學院派著作所缺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