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家研究(历代卷)

中国翻译家研究(历代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梦之,庄智象 编
图书标签:
  • 翻译史
  • 翻译理论
  • 中国文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
  • 语言学
  • 文学史
  • 中外文化交流
  • 译学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6438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547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18
字数:6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国翻译史源远流长,古往今来翻译人才辈出。
  近年来随着翻译学科的迅速发展,翻译史研究*加深入。《中国翻译家研究)》(三卷本)遴选中国历史上各个领域中有代表性的近百位翻译家,述评其生平、翻译活动、翻译思想、*译作品和翻译影响,以个案研究的形式,系统梳理我国传统译学的发展脉络,重塑我国译者群像,补充和丰富我国的译学研究成果。
  本套书按历史年代分为《历代卷》、《民国卷》和《当代卷》,可为译学界和翻译专业师生提供百科全书式的参考,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也可供史学界、文学界研究者借鉴。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始于译经;历代以来,卷轶浩繁,硕果累累。《中国翻译家研究(历代卷)》主要涵盖了佛经翻译和明清西学东渐两大翻译高潮中涌现的杰出译者,集中体现了我国从汉魏到晚清的译学成果。

目录

支谦(194-199-252-258)
道安(312-385)
慧远(334-416)
鸠摩罗什(343-413)
真谛(499-569)
彦琮(557-610)
玄奘(601-664)
义净(635-713)
不空(705-774)
赞宁(919-1001)
徐光启(1562-1633)
李之藻(1571-1630)
王征(1571-1644)
林则徐(1785-1850)
魏源(1794-1857)
冯桂芬(1809-1874)
李善兰(1811-1882)
徐寿(1818-1884)
王韬(1828-1897)
容闳(1828-1912)
华蘅芳(1833-1902)
李凤苞(1834-1887)
赵元益(1840-1902)
马建忠(1845-1900)
徐建寅(1845-1901)
陈季同(1851-1905)
林纾(1852-1924)
严复(1854-1921)
辜鸿铭(1857-1928)
康有为(1858-1927)
《文坛薪火:近代中国文学思潮变迁史》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梳理和剖析中国近代文学自晚清至新文化运动高潮及其后续发展阶段(约1890年代至1930年代)的内在演进脉络与主要思潮流变。全书聚焦于文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不同流派的兴衰迭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阵痛以及文学语言的现代化历程。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共二十章,力求以扎实的文献考据和细致的文本分析,勾勒出这一波澜壮阔的文学转型期图景。 第一部分:旧制瓦解与新声初试(约1890-1905) 本部分着重考察传统文人阶层在面对西方冲击和国内变革时的最初反应。重点探讨了“中体西用”思潮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早期维新派(如梁启超、谭嗣同)对“新文体”的倡导与实践。分析了“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基础,如何借由小说这一形式,试图唤醒民众、开启民智。我们将详细考察早期白话文的萌芽状态,及其在政治宣传和启蒙话语中的初步应用,辨析早期白话小说与传统话本在结构、叙事策略上的继承与断裂。此外,对当时诗歌界保守与革新力量的交锋也有详尽论述。 第二部分:激进思潮的涌入与文学的转型期(约1906-1915) 这一阶段是中国文学思想最为驳杂的时期。随着大量西方思潮,特别是卢梭、达尔文以及早期欧洲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思潮的引入,文学的“功用论”与“审美论”开始激烈碰撞。重点分析了“游戏说”的提出者及其在文学独立性上的探索,与“社会改良说”支持者的论战。详细考察了《民报》时期的战斗性文学,特别是“同情改良派”与“革命派”在文学主题选择和人物塑造上的分野。本部分也关注了留日学生群体对日本明治维新文学经验的借鉴,以及由此催生的“文学革命”的早期酝酿。 第三部分:文学革命的爆发与观念重塑(约1915-1920) 本书将“文学革命”视为一场深刻的语言学、美学和思想的综合性运动。详尽梳理了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提出的“打倒孔家店”口号背后的深层逻辑,分析了白话文在反对文言文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规范化过程。特别关注了“建设健全的国民文学”的理想是如何在实践中遭遇“欧化”与“平民化”的张力。本部分对早期白话小说,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进行了深入的文本细读,阐明了启蒙理性如何嵌入个人经验的书写之中。 第四部分:流派纷呈与美学探索的深化(约1921-1927) 五四运动后期,文学思潮进入了多元化和专业化的阶段。本部分是全书论述的重点之一。我们详细考察了新感觉派对都市经验的捕捉与捕捉方式,其对西方现代主义(如亨利·詹姆斯、意识流技巧)的实验性借鉴。同时,对创造社、太阳社等新兴文学团体的出现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他们对“为艺术而艺术”的重新定义,以及对资产阶级审美趣味的肯定与挑战。此外,对早期现代诗歌(如新月派、格律派)在形式美学上的规范化努力,与自由体诗歌在抒情和意象构建上的突破,进行了对比研究。 第五部分:现实主义的回归与思想的冲突(约1928-1937) 随着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文学的关注点开始重新转向社会现实和底层民众。本部分探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入与本土化过程,特别是对“阶级性”与“人民性”的论争。同时,关注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成长,如茅盾、老舍等人的作品如何深化了对国民性弱点和城市病态的揭示。本部分还将分析学院派文学研究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以及在政治压力下,知识分子文学创作所面临的艰难抉择与艺术表达上的自我调适。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采用历史学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强调文学思潮的内在逻辑与时代背景的互动关系。通过对重要文学团体刊物、作家书信、宣言以及核心文本的细致梳理,力求还原不同思潮的生成语境和实际影响,避免将历史简单地线性化或标签化处理。本书旨在展现中国近代文学从模仿、借鉴到最终形成自身独特表达体系的艰辛历程。 适合读者: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研究者、文化史爱好者、文学理论专业学生及对近代知识分子思想变迁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 本书不包含以下内容(与《中国翻译家研究(历代卷)》相关): 任何关于具体中国翻译家(无论古代或近代)的个人生平、翻译思想、译著版本考证或影响评估的内容。 专门讨论翻译理论(如归化与异化、可译性问题)的章节或论述。 对特定外文学术著作或文学作品的中文译本质量、译者选择的比较分析。 涉及翻译史、翻译学史的系统性梳理或断代划分。 任何关于特定历史时期(如魏晋、唐宋、明清)外来文化(如佛教经典、西方科学著作)传入过程中翻译活动的专项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交叉领域特别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案例的丰富性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对翻译家生平的简单记述,而是巧妙地将翻译活动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网络中进行考察。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翻译范式的转变的分析,简直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范本。它不像某些同类著作那样,只是罗列翻译作品的优劣,而是深入探讨了背后的意识形态驱动力——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是学术思潮的更迭,还是社会审美趣味的演变,共同作用塑造了翻译的“风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批判精神,他们不会盲目拔高任何一位前辈,而是用严谨的考据和清晰的逻辑,去剖析每一位翻译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与超越性。读完后,我对于“翻译即再创作”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充满张力。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人”的故事的读者,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把翻译家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学术偶像,而是将他们还原为有血有肉、在特定历史洪流中搏击的个体。每一次对某个翻译大家的深入剖析,都伴随着对他个人命运、性格特质乃至家庭背景的细致勾勒。我尤其被那些在战乱或政治高压下依然坚守翻译阵地的学者的叙述所打动,他们的译著往往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精神的庇护所和思想的火种。书中对翻译中的“牺牲”和“妥协”的探讨,也显得尤为真诚,没有回避翻译家为了作品的流传不得不做出的艰难抉择。这使得全书的基调虽然学术严谨,但情感内核却异常丰富和饱满,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强烈的精神触动。

评分

拿到这书的第一个感觉是:这简直是给“硬核”研究者准备的工具书,但有趣的是,即便是像我这种非专业出身,只是略懂皮毛的爱好者,也能从中找到乐趣。它的行文风格非常扎实,不像某些普及读物那样轻描淡写,而是处处流露出一种对史料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执着。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在处理那些翻译争议巨大的文本时,表现出的那种克制和多角度呈现。它不会急于下一个定论,而是将不同的学术观点并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和思考。例如,在对比不同译本对同一古籍核心概念的阐释差异时,作者细致入微地分析了所用词汇的语源和时代含义,这种深度挖掘,让我对那些看似寻常的汉字产生了全新的敬意。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也做得相当到位,大部头却不失阅读的舒适性,这在学术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

这本厚重的《中国翻译家研究(历代卷)》简直是翻译史爱好者的福音,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作者团队背后倾注的心血。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宏大的叙事视角,它没有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从古至今的整个翻译图景。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搭乘时光机,亲眼见证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翻译家们如何应对文化隔阂、如何权衡信达雅的取舍。比如,对于早期佛经翻译的探讨,书中不仅仅罗列了几个关键人物,更是深入剖析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宗教需求如何塑造了具体的译法流派,那种对历史语境的细致描摹,让人不得不佩服研究的深度。特别是对那些“无名英雄”的挖掘,那些在史料中几乎销声匿迹,却对某一特定领域翻译做出奠基性贡献的人物,被重新置于历史的聚光灯下,他们的困境、坚持和智慧,读来令人动容。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一本人物传记的合集,它更像是一部立体的、动态的中国文化交流史,展示了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桥梁的艰辛与辉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强烈感受是“广度”——它所覆盖的年代跨度令人咋舌,而且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我过去对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翻译史多少有些了解,但这本书犹如一次全面的扫描,填补了我知识图谱中无数的空白地带。比如,书中对近代早期,在西学东渐过程中,那些“意译派”与“直译派”的论战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文化冲击下的知识分子的挣扎与抉择,那种论辩的火花和思想的碰撞,简直可以拍成一部精彩的纪录片。作者并非简单地把这些人物串联起来,而是清晰地梳理出一条条“思想脉络”,展示了翻译理论是如何一代代继承、批判和发展过来的。读起来,你会发现,今天的翻译难题,很多在百年前的先贤那里就已经被讨论和面对过,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