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翻譯傢研究(曆代捲)

中國翻譯傢研究(曆代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方夢之,莊智象 編
圖書標籤:
  • 翻譯史
  • 翻譯理論
  • 中國文學
  • 文化研究
  • 曆史
  • 語言學
  • 文學史
  • 中外文化交流
  • 譯學
  • 中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外語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46438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5471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18
字數:68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我國翻譯史源遠流長,古往今來翻譯人纔輩齣。
  近年來隨著翻譯學科的迅速發展,翻譯史研究*加深入。《中國翻譯傢研究)》(三捲本)遴選中國曆史上各個領域中有代錶性的近百位翻譯傢,述評其生平、翻譯活動、翻譯思想、*譯作品和翻譯影響,以個案研究的形式,係統梳理我國傳統譯學的發展脈絡,重塑我國譯者群像,補充和豐富我國的譯學研究成果。
  本套書按曆史年代分為《曆代捲》、《民國捲》和《當代捲》,可為譯學界和翻譯專業師生提供百科全書式的參考,起到填補空白的作用;也可供史學界、文學界研究者藉鑒。
  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翻譯,始於譯經;曆代以來,捲軼浩繁,碩果纍纍。《中國翻譯傢研究(曆代捲)》主要涵蓋瞭佛經翻譯和明清西學東漸兩大翻譯高潮中湧現的傑齣譯者,集中體現瞭我國從漢魏到晚清的譯學成果。

目錄

支謙(194-199-252-258)
道安(312-385)
慧遠(334-416)
鳩摩羅什(343-413)
真諦(499-569)
彥琮(557-610)
玄奘(601-664)
義淨(635-713)
不空(705-774)
贊寜(919-1001)
徐光啓(1562-1633)
李之藻(1571-1630)
王徵(1571-1644)
林則徐(1785-1850)
魏源(1794-1857)
馮桂芬(1809-1874)
李善蘭(1811-1882)
徐壽(1818-1884)
王韜(1828-1897)
容閎(1828-1912)
華蘅芳(1833-1902)
李鳳苞(1834-1887)
趙元益(1840-1902)
馬建忠(1845-1900)
徐建寅(1845-1901)
陳季同(1851-1905)
林紓(1852-1924)
嚴復(1854-1921)
辜鴻銘(1857-1928)
康有為(1858-1927)
《文壇薪火:近代中國文學思潮變遷史》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深入梳理和剖析中國近代文學自晚清至新文化運動高潮及其後續發展階段(約1890年代至1930年代)的內在演進脈絡與主要思潮流變。全書聚焦於文學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不同流派的興衰迭代、知識分子群體的思想陣痛以及文學語言的現代化曆程。 全書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共二十章,力求以紮實的文獻考據和細緻的文本分析,勾勒齣這一波瀾壯闊的文學轉型期圖景。 第一部分:舊製瓦解與新聲初試(約1890-1905) 本部分著重考察傳統文人階層在麵對西方衝擊和國內變革時的最初反應。重點探討瞭“中體西用”思潮對文學創作的影響,以及早期維新派(如梁啓超、譚嗣同)對“新文體”的倡導與實踐。分析瞭“小說界革命”的理論基礎,如何藉由小說這一形式,試圖喚醒民眾、開啓民智。我們將詳細考察早期白話文的萌芽狀態,及其在政治宣傳和啓濛話語中的初步應用,辨析早期白話小說與傳統話本在結構、敘事策略上的繼承與斷裂。此外,對當時詩歌界保守與革新力量的交鋒也有詳盡論述。 第二部分:激進思潮的湧入與文學的轉型期(約1906-1915) 這一階段是中國文學思想最為駁雜的時期。隨著大量西方思潮,特彆是盧梭、達爾文以及早期歐洲浪漫主義、自然主義思潮的引入,文學的“功用論”與“審美論”開始激烈碰撞。重點分析瞭“遊戲說”的提齣者及其在文學獨立性上的探索,與“社會改良說”支持者的論戰。詳細考察瞭《民報》時期的戰鬥性文學,特彆是“同情改良派”與“革命派”在文學主題選擇和人物塑造上的分野。本部分也關注瞭留日學生群體對日本明治維新文學經驗的藉鑒,以及由此催生的“文學革命”的早期醞釀。 第三部分:文學革命的爆發與觀念重塑(約1915-1920) 本書將“文學革命”視為一場深刻的語言學、美學和思想的綜閤性運動。詳盡梳理瞭陳獨秀、鬍適、錢玄同等人提齣的“打倒孔傢店”口號背後的深層邏輯,分析瞭白話文在反對文言文的過程中所經曆的規範化過程。特彆關注瞭“建設健全的國民文學”的理想是如何在實踐中遭遇“歐化”與“平民化”的張力。本部分對早期白話小說,如魯迅的《狂人日記》、周作人的“人的文學”主張,進行瞭深入的文本細讀,闡明瞭啓濛理性如何嵌入個人經驗的書寫之中。 第四部分:流派紛呈與美學探索的深化(約1921-1927) 五四運動後期,文學思潮進入瞭多元化和專業化的階段。本部分是全書論述的重點之一。我們詳細考察瞭新感覺派對都市經驗的捕捉與捕捉方式,其對西方現代主義(如亨利·詹姆斯、意識流技巧)的實驗性藉鑒。同時,對創造社、太陽社等新興文學團體的齣現進行瞭係統梳理,分析瞭他們對“為藝術而藝術”的重新定義,以及對資産階級審美趣味的肯定與挑戰。此外,對早期現代詩歌(如新月派、格律派)在形式美學上的規範化努力,與自由體詩歌在抒情和意象構建上的突破,進行瞭對比研究。 第五部分:現實主義的迴歸與思想的衝突(約1928-1937) 隨著國內社會矛盾的激化,文學的關注點開始重新轉嚮社會現實和底層民眾。本部分探討瞭“左翼文學運動”的興起,分析瞭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傳入與本土化過程,特彆是對“階級性”與“人民性”的論爭。同時,關注瞭批判現實主義作傢的成長,如茅盾、老捨等人的作品如何深化瞭對國民性弱點和城市病態的揭示。本部分還將分析學院派文學研究在這一時期的發展,以及在政治壓力下,知識分子文學創作所麵臨的艱難抉擇與藝術錶達上的自我調適。 研究方法與特色: 本書采用曆史學與文本分析相結閤的研究方法,強調文學思潮的內在邏輯與時代背景的互動關係。通過對重要文學團體刊物、作傢書信、宣言以及核心文本的細緻梳理,力求還原不同思潮的生成語境和實際影響,避免將曆史簡單地綫性化或標簽化處理。本書旨在展現中國近代文學從模仿、藉鑒到最終形成自身獨特錶達體係的艱辛曆程。 適閤讀者: 中國近現代文學史研究者、文化史愛好者、文學理論專業學生及對近代知識分子思想變遷感興趣的廣大讀者。 --- 本書不包含以下內容(與《中國翻譯傢研究(曆代捲)》相關): 任何關於具體中國翻譯傢(無論古代或近代)的個人生平、翻譯思想、譯著版本考證或影響評估的內容。 專門討論翻譯理論(如歸化與異化、可譯性問題)的章節或論述。 對特定外文學術著作或文學作品的中文譯本質量、譯者選擇的比較分析。 涉及翻譯史、翻譯學史的係統性梳理或斷代劃分。 任何關於特定曆史時期(如魏晉、唐宋、明清)外來文化(如佛教經典、西方科學著作)傳入過程中翻譯活動的專項研究。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個對語言學和文化人類學交叉領域特彆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案例的豐富性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沒有停留在對翻譯傢生平的簡單記述,而是巧妙地將翻譯活動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網絡中進行考察。比如,書中對某一特定時期翻譯範式的轉變的分析,簡直可以作為學術研究的範本。它不像某些同類著作那樣,隻是羅列翻譯作品的優劣,而是深入探討瞭背後的意識形態驅動力——是國傢戰略的需要,是學術思潮的更迭,還是社會審美趣味的演變,共同作用塑造瞭翻譯的“風嚮”。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審慎和批判精神,他們不會盲目拔高任何一位前輩,而是用嚴謹的考據和清晰的邏輯,去剖析每一位翻譯傢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局限性與超越性。讀完後,我對於“翻譯即再創作”這句話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和充滿張力。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強烈感受是“廣度”——它所覆蓋的年代跨度令人咋舌,而且在每一個時間段內,都能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我過去對某個特定曆史階段的翻譯史多少有些瞭解,但這本書猶如一次全麵的掃描,填補瞭我知識圖譜中無數的空白地帶。比如,書中對近代早期,在西學東漸過程中,那些“意譯派”與“直譯派”的論戰的描述,生動地展現瞭文化衝擊下的知識分子的掙紮與抉擇,那種論辯的火花和思想的碰撞,簡直可以拍成一部精彩的紀錄片。作者並非簡單地把這些人物串聯起來,而是清晰地梳理齣一條條“思想脈絡”,展示瞭翻譯理論是如何一代代繼承、批判和發展過來的。讀起來,你會發現,今天的翻譯難題,很多在百年前的先賢那裏就已經被討論和麵對過,這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感。

評分

拿到這書的第一個感覺是:這簡直是給“硬核”研究者準備的工具書,但有趣的是,即便是像我這種非專業齣身,隻是略懂皮毛的愛好者,也能從中找到樂趣。它的行文風格非常紮實,不像某些普及讀物那樣輕描淡寫,而是處處流露齣一種對史料的敬畏和對細節的執著。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在處理那些翻譯爭議巨大的文本時,錶現齣的那種剋製和多角度呈現。它不會急於下一個定論,而是將不同的學術觀點並置,讓讀者自己去權衡和思考。例如,在對比不同譯本對同一古籍核心概念的闡釋差異時,作者細緻入微地分析瞭所用詞匯的語源和時代含義,這種深度挖掘,讓我對那些看似尋常的漢字産生瞭全新的敬意。這本書的排版和注釋也做得相當到位,大部頭卻不失閱讀的舒適性,這在學術著作中是難能可貴的。

評分

我是一個非常注重“人”的故事的讀者,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把翻譯傢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學術偶像,而是將他們還原為有血有肉、在特定曆史洪流中搏擊的個體。每一次對某個翻譯大傢的深入剖析,都伴隨著對他個人命運、性格特質乃至傢庭背景的細緻勾勒。我尤其被那些在戰亂或政治高壓下依然堅守翻譯陣地的學者的敘述所打動,他們的譯著往往不僅僅是文字的轉換,更是精神的庇護所和思想的火種。書中對翻譯中的“犧牲”和“妥協”的探討,也顯得尤為真誠,沒有迴避翻譯傢為瞭作品的流傳不得不做齣的艱難抉擇。這使得全書的基調雖然學術嚴謹,但情感內核卻異常豐富和飽滿,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瞭強烈的精神觸動。

評分

這本厚重的《中國翻譯傢研究(曆代捲)》簡直是翻譯史愛好者的福音,光是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作者團隊背後傾注的心血。我最欣賞的是它那種宏大的敘事視角,它沒有局限於某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從古至今的整個翻譯圖景。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搭乘時光機,親眼見證瞭不同時代背景下,翻譯傢們如何應對文化隔閡、如何權衡信達雅的取捨。比如,對於早期佛經翻譯的探討,書中不僅僅羅列瞭幾個關鍵人物,更是深入剖析瞭當時的政治環境、宗教需求如何塑造瞭具體的譯法流派,那種對曆史語境的細緻描摹,讓人不得不佩服研究的深度。特彆是對那些“無名英雄”的挖掘,那些在史料中幾乎銷聲匿跡,卻對某一特定領域翻譯做齣奠基性貢獻的人物,被重新置於曆史的聚光燈下,他們的睏境、堅持和智慧,讀來令人動容。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是一本人物傳記的閤集,它更像是一部立體的、動態的中國文化交流史,展示瞭翻譯作為一種文化橋梁的艱辛與輝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