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農作物病蟲害原色圖譜叢書:玉米病蟲害原色圖譜》共精選對玉米産量和品質影響較大的48種主要病蟲害原色圖片近300張,重點突齣病害田間發展和蟲害不同時期的癥狀識彆特徵,並詳細介紹瞭每種病蟲害的分布區域、癥狀(形態)特徵、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農作物病蟲害原色圖譜叢書:玉米病蟲害原色圖譜》圖文並茂、言簡意賅、通俗易懂,適閤各級農業技術人員和廣大農民群眾閱讀。
作者簡介
王燕,女,大學本科,許昌市植保植檢站站長,研究員。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植保植檢專業技術工作,包括農作物重大病蟲草害測報及綜閤防治、農業有害生物疫情普查監測和控製、高毒農藥的替代篩選及科學用藥技術的推廣、農藥監督管理等工作。組織實施多項植保科研項目,先後獲得農業部豐收奬一等奬一項、二等奬二項,13項市政府一、二等成果奬。近年來,編著專著5部,發錶論文20餘篇,其中在重量核心期刊7篇,在重量學術會議發錶3篇。先後被評為全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優秀工作者、全國農業植物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個人、省駐村科技服務很好專傢、許昌市拔尖人纔、學術技術帶頭人和第二屆很好人纔、“河南省糧食生産突齣貢獻農業科技人員(省勞模)”、河南電視颱新農村頻道《中原植保》欄目專傢組成員。2011年當選許昌市第六次、河南省第九次黨代會代錶。2015年獲市勞模榮譽稱號。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玉米病害
一、玉米彎孢黴葉斑病
二、玉米褐斑病
三、玉米大斑病
四、玉米小斑病
五、玉米銹病
六、玉米頂腐病
七、玉米瘤黑粉病
八、玉米絲黑穗病
九、玉米穗腐病
十、玉米瘋頂病
十一、玉米紋枯病
十二、玉米青枯病
十三、玉米苗枯病
十四、玉米全蝕病
十五、玉米細菌性莖基腐病
十六、玉米細菌性莖腐病
十七、玉米粗縮病
十八、玉米紅葉病
十九、玉米矮化花葉病
第二部分 玉米害蟲
一、玉米螟
二、桃蛀螟
三、高梁條螟
四、二點委夜蛾
五、玉米蚜蟲
六、玉米薊馬
七、玉米葉蟎
八、玉米耕葵粉蚧
九、稻赤斑黑沫蟬
十、甘薯跳盲蝽
十一、玉米雙斑螢葉甲
十二、大螟
十三、大青葉蟬
十四、斑須蝽
十五、赤須盲蝽
十六、玉米鏇心蟲
十七、網目擬地甲
十八、黏蟲
十九、東亞飛蝗
二十、土蝗
二十一、棉鈴蟲
二十二、甜菜夜蛾
二十三、斜紋夜蛾
二十四、蟋蟀
二十五、蝸牛
二十六、蠐螬
二十七、螻蛄
二十八、金針蟲
二十九、地老虎
前言/序言
玉米,學名玉蜀黍,俗稱棒子、玉茭、苞米、苞榖,原産於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魯沿安第斯山山麓一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在第二次歸程(1499年)中,把玉米帶到西班牙。隨著世界航海業的發展,玉米逐漸傳到瞭世界各地,成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玉米的用途不斷得到開發,不僅可以作為糧食和重要的飼料作物,還可以作為工業原料和能源作物,甜玉米、糯玉米還是經濟和果蔬類作物。近年來,玉米在我國種植麵積穩定在4.5億-4.6億畝,已位居糧食作物的首位,其生産的豐歉直接影響到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生産的穩定。
玉米在生産過程中受到多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其中病蟲害的發生與流行是直接影響玉米産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據資料記載,在我國玉米生産中發生的病害有30餘種、蟲害有250種,其中發生頻率高、危害嚴重的有20餘種。每年因各類生物災害,損失玉米約1000萬t。近年來,受氣候變化、耕作製度改變及品種更新換代的綜閤影響,玉米病蟲害呈加重發生的趨勢。而與此同時,麵對種類繁多、為害嚴重的病蟲害,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群眾缺乏識彆和診斷能力,往往延誤最佳防治時機,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鑒於此,為指導乾部群眾科學防控病蟲害,我們在認真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編撰瞭這本《玉米病蟲害原色圖譜》。本書共精選對玉米産量和品質影響較大的48種主要病蟲害原色圖片300多張,重點突齣病害田間發展和蟲害不同時期的癥狀、識彆特徵,並詳細介紹瞭每種病蟲的分布為害、癥狀(形態)特徵、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本書圖文並茂、言簡意賅、通俗易懂,適閤各級農業技術人員和廣大農民群眾閱讀。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得到瞭河南省植保推廣係統廣大科技人員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並緻謝!由於編著時間倉促,書中可能存在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田野衛士:玉米病蟲害智慧防治指南》 內容簡介 玉米,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産量與質量直接關係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然而,在玉米生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無數潛伏的病蟲害威脅著這片金黃的希望。從播種到收獲,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從未停歇。傳統的防治手段往往依賴於經驗和藥物,但隨著環境的變遷和病蟲害自身演變,這些方法已顯得力不從心,甚至可能帶來二次汙染和抗藥性等問題。 《田野衛士:玉米病蟲害智慧防治指南》正是應運而生,它並非一本簡單的病蟲害圖譜,而是集科學性、實用性、前瞻性於一體的全麵防治策略。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理解玉米病蟲害的發生規律,掌握其識彆技巧,並重點在於構建一套科學、綠色、可持續的智慧防治體係,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提高玉米産量和品質,守護我們的“糧倉”。 第一部分:解構威脅——認識玉米生長的隱形殺手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帶領讀者從宏觀視角審視玉米生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類病蟲害。這部分內容將聚焦於對玉米産量和品質影響最為顯著、發生最為普遍的病原體和害蟲。我們不會僅僅羅列它們的名稱,而是深入剖析它們的生物學特性、生命周期、傳播途徑以及對玉米植株的具體危害。 主要病害的深度解析: 真菌性病害: 我們將重點關注如玉米大斑病、南方銹病、黑穗病(包括瘤黑粉病和散黑粉病)、彎孢葉黴病、灰斑病、褐斑病等。對於每一種病害,我們將詳細介紹其病原菌的形態特徵、侵染循環、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活躍程度、以及在植株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錶現。例如,對於玉米大斑病,我們將圖文並茂地展示其在葉片上形成的橢圓形、兩端尖銳的病斑,以及病斑邊緣或內部可能齣現的黃色暈圈,並深入分析其在潮濕、溫暖環境下為何容易爆發。對於黑穗病,我們將區分不同類型,並講解其是如何在植株體內形成黑粉粒,最終導緻組織畸形和産量嚴重下降的。 細菌性病害: 關注如青枯病、玉米細菌性枯萎病等。我們將闡述細菌是如何侵入植株,以及它們如何導緻植株迅速萎蔫、枯死,並分享識彆細菌性病害的獨特標誌,例如某些病害在切麵上會流齣菌膿。 病毒性病害: 重點介紹如玉米矮化病、玉米黃花葉病等。我們將解釋病毒的傳播媒介(如蚜蟲、葉蟬),以及病毒侵染後導緻植株生長緩慢、葉片黃化、畸形等典型癥狀,強調病毒病防治的預防性措施。 生理性病害: 討論非病原體因素引起的生長障礙,如缺素癥(氮、磷、鉀、鎂、鋅等)、凍害、日灼、藥害等。我們將詳細描述不同缺素癥在玉米葉片、植株上的典型錶現,以及如何通過土壤肥力管理和閤理施肥來預防和糾正。 關鍵蟲害的生態學解讀: 地下害蟲: 深入剖析金針蟲、地老虎、蠐螬、螻蛄等對玉米幼苗期和根係造成毀滅性打擊的地下害蟲。我們將解析它們的形態特徵、生活習性、以及它們在土壤中的活動規律,並闡述它們如何破壞玉米的根係和基部,導緻幼苗生長緩慢、甚至死亡。 莖葉類害蟲: 重點關注玉米螟、黏蟲、蚜蟲、葉蟬、薊馬、棉鈴蟲(在某些地區也會危害玉米)等。對於玉米螟,我們將詳述其成蟲的發生期、産卵特點,以及幼蟲鑽蛀玉米莖稈和穗部的破壞方式,並分析其對玉米産量和籽粒品質造成的雙重影響。對於蚜蟲和葉蟬,我們將聚焦其吸食植物汁液導緻的危害,以及它們傳播病毒病的能力。 穗部害蟲: 專門講解危害玉米籽粒的害蟲,如玉米蠐螬、玉米象甲等,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玉米的商品價值和儲存安全性。 在這一部分,我們不僅僅滿足於“是什麼”,更要探究“為什麼”。通過對病蟲害發生規律的深入理解,為後續的智慧防治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部分:智慧預警——構建科學的監測與診斷體係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智慧防治中,精準的監測和及時的診斷是采取有效措施的前提。《田野衛士》將強調構建一套科學、係統的監測與診斷體係。 田間調查與信息收集: 常規調查方法: 詳細介紹不同生長時期玉米田的調查重點,包括如何進行普查和抽樣調查,如何記錄病蟲害的發生程度、分布規律。我們將提供標準化的調查錶格和記錄建議。 利用現代技術: 探討如何藉助智能傳感器、無人機、遙感技術等,對大麵積玉米田進行高效、精準的病蟲害早期監測。例如,如何通過無人機搭載多光譜相機,識彆齣早期病害侵染的植株,或通過傳感器監測環境因子與病蟲害發生的關係。 氣候與環境數據分析: 強調將氣象信息(如溫度、濕度、降雨量、光照強度)與病蟲害的發生模型相結閤,進行預測預報。我們將介紹一些常用的預測模型,以及如何根據預測結果提前做好防控準備。 精準診斷技術: 癥狀學與病理學觀察: 結閤精美的圖片和詳細的文字描述,幫助讀者識彆不同病蟲害的典型癥狀。我們將引導讀者學會從病斑的形態、顔色、大小,到蟲體的顔色、體型、活動跡象等方麵進行細緻觀察。 簡易實驗室診斷: 介紹一些簡單易行的實驗室檢測方法,例如通過顯微鏡觀察病原菌的形態,或通過快速檢測試劑盒進行病原體的鑒定,幫助讀者獲得更確切的診斷結果。 數字化診斷平颱: 介紹當前發展迅速的智能診斷APP或平颱,如何通過上傳病蟲害照片,快速獲得診斷建議和防治方案。 第三部分:綠色衛士——推行科學、可持續的防治策略 本書的核心在於“智慧防治”,這絕非簡單的藥物疊加,而是強調綜閤運用多種手段,實現“治本”和“減損”。 抗病育種與優良品種選擇: 品種是第一道防綫: 深入闡述抗病育種的原理和意義,介紹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高抗或耐病性強的玉米品種。 閤理輪作與間作套種: 強調通過改變種植製度,打破病蟲害的世代循環,降低田間基數。講解不同作物間的輪作和套種組閤,如何達到以地養地、以抗製抗的效果。 農業防治技術: 精細化整地: 強調深耕、耙地、曬垡等,消滅越鼕蟲源和病原體。 科學播種與密度管理: 閤理的播種期和密度,不僅能提高産量,還能增強植株的抗逆性,減少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 肥水管理: 強調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強植株自身抵抗力。閤理的水分管理,避免大水漫灌或乾旱,減少病害發生的誘因。 田間衛生管理: 及時清除病株殘體、雜草,是減少病蟲害越鼕場所和傳播源的重要措施。 生物防治的應用: 天敵昆蟲的保護與利用: 介紹瓢蟲、草蛉、寄生蜂等天敵昆蟲的種類、生活習性,以及如何通過保護農田生態環境,吸引和保護這些“自然衛士”。 微生物農藥的應用: 詳細介紹蘇雲金杆菌(Bt)、白僵菌、綠僵菌、病毒殺蟲劑等生物農藥的種類、作用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強調其高效、低毒、對環境友好的特點。 植物源農藥的開發與應用: 介紹利用植物提取物(如印楝素、魚藤酮、除蟲菊酯等)作為殺蟲劑,及其在綠色農業中的應用前景。 精準用藥與化學防治的優化: “對癥下藥”的原則: 強調在明確病蟲害種類後,選擇針對性強的農藥,避免“一刀切”。 選擇低毒、高效、低殘留農藥: 介紹符閤綠色植保理念的農藥品種,以及其在防治不同病蟲害時的最佳使用時期和劑量。 科學輪換用藥: 講解如何通過輪換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延緩病蟲害産生抗藥性,確保藥效的持久性。 精準施藥技術: 強調噴霧時間的閤理選擇(避開高溫、大風),以及噴施裝備的更新換代(如高效低量噴霧器),以達到最佳防治效果,同時減少農藥浪費和環境汙染。 第四部分:未來展望——智慧農業下的玉米病蟲害防治新篇章 本書的最後,我們將目光投嚮未來,探討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如何與玉米病蟲害防治深度融閤,開啓智慧農業的新篇章。 大數據驅動的預測與決策: 如何利用海量數據,建立更精準的病蟲害預測模型,實現更早、更準確的預警。 物聯網與自動化監測: 探討智能傳感器網絡如何實現全天候、無縫隙的病蟲害監測,並將數據實時傳送到管理平颱。 人工智能輔助診斷與防治: 展望AI技術在病蟲害圖像識彆、癥狀分析、甚至病原體DNA檢測方麵的潛力,為農民提供更智能、個性化的防治建議。 精準施藥與變量施藥: 介紹智能噴霧設備如何根據田間實際情況,實現變量施藥,最大限度地提高農藥利用率,降低使用量。 生態農業與可持續發展: 強調智慧防治並非完全摒棄傳統,而是將綠色理念貫穿始終,最終實現玉米産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田野衛士:玉米病蟲害智慧防治指南》是一本麵嚮廣大玉米種植者、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科研工作者以及所有關心農業發展人士的實用性指南。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以清晰的邏輯、豐富的案例,幫助讀者全麵掌握玉米病蟲害的防治知識,提升玉米生産的科學化、智能化水平,為保障國傢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這本書將成為每一位玉米種植者田間最值得信賴的“智慧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