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共8章,內容包括:生態農業概述、生態農業與效益經濟、環境汙染的防治與處理、美麗鄉村建設概述、美麗鄉村的發展模式、美麗鄉村的規劃設計、美麗鄉村的項目建設、美麗鄉村的文化建設等。內容豐富、語言通俗、簡明扼要。本書適用於廣大新型職業農民、基層農技人員學習參考。
精彩書摘
第一章生態農業概述
第一節生態農業的基本內涵
一、生態農業的概念
生態農業是當今世界人類在麵臨糧食缺乏挑戰下提齣的新觀念,最早是由美國密蘇裏大學William(1971)提齣來的。
生態農業是指充分利用物質循環再生的原理,閤理安排物質在係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重復利用,來代替石油能源或減少石油能源的消耗,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生産更多的産品,是一種高效優質農業。
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農産品的質和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不因農業生産而破壞或惡化環境;增加農民收入。
二、生態農業與現代農業
根據農業發展曆程中的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農業發展可分為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
現代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標誌的農業,主要是相對於傳統農業而言。現代農業強調的是高能源投入、高度機械化、高度社會化運作及經濟效益最大化,在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産生過不同程度的破壞。
生態農業強調是農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現代科技與傳統經驗結閤,現在國內打造生態農業産業園就是從人和自然和諧的角度齣發,避免因急功近利導緻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失衡,最終影響整個效益。
三、生態農業與綠色農業、有機農業
生態農業包括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
綠色農業是指按照規定有限度地使用化肥、農藥、植物保護劑等化學閤成物的農業生産方式,産齣的是有助於公眾健康的無汙染産品。
有機農業則不使用任何化肥、農藥、飼料添加劑等化學閤成物,也不采用轉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産物。
綠色農業是要求有所放寬的生態農業,而有機農業是要求更為嚴格的生態農業。
第二節生態農業的主要特徵
一、綜閤性
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係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齣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麵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産業綜閤發展,並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閤生産能力。
二、多樣性
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閤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産,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産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三、高效性
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閤利用和係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四、持續性
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汙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産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閤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産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係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第三節生態平衡與生態環境保護
一、生態平衡
1�鄙�態平衡的概念
生態平衡是指地球上的所有事物平衡、可持續的發展,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物種、資源等,但一般指的是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生態平衡,見下圖。
圖生態平衡
2�鄙�態失衡的原因
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水災、旱災、地震、颱風、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
3�比宋�因素導緻生態平衡的錶現
(1)使環境因素發生改變。
人類的生産活動和生活活動産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廢物,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使環境質量惡化,産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或破壞。此外,是人類對自然資源不閤理的利用,例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草原超載等。
(2)使生物種類發生改變。
在生態係統中,盲目增加一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開鑿的韋蘭運河,把內陸水係與海洋溝通,導緻八目鰻進入內陸水係,使鱒魚年産量由2000萬kg減至5000kg,嚴重地破壞瞭水産資源。在一個生態係統中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中國大陸20世紀50年代曾大量捕殺過麻雀,緻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是由於害蟲的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瞭自然抑製因素。
(3)信息係統的破壞。
生物與生物之間彼此靠信息聯係,纔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為嚮環境中施放某種物質,乾擾或破壞瞭生物間的信息聯係,就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受破壞。例如,自然界中有許多雌性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前來交尾,如果人們嚮大氣中排放的汙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性外激素就失去瞭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緻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
二、生態環境問題
當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麵臨著諸多問題,概括來講主要包括四方麵。
1�彼�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麵積呈擴大趨勢
僅黃河流域年流失土壤8億t;我國有荒漠化土地262萬km2;耕地退化麵積占到耕地總麵積的40%以上;耕地侵占草地、草地超載過牧加劇瞭草地退化;草地退化、建設占用導緻草地減少,生態涵養功能降低,進一步加劇水土流失。
2�蓖戀匚廴盡⒏�地質量下降
全國有330萬hm2耕地受到中、重度汙染;年化肥使用量5800萬t、農藥使用量180萬t、農用膜使用量220萬t;每年因重金屬汙染減産糧食1000多萬t、受重金屬汙染糧食1200萬t,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3�彼�資源緊缺,水汙染嚴重
地下水過度開采使華北平原20萬km2範圍成地球上最大漏鬥;黃土高原乾旱、半乾旱地區缺水少雨,土地乾裂、闆結;用汙染水灌溉農田緻土地汙染最終使土地更加貧瘠。
4�弊勻換肪成�物多樣性減少
村民用潛水泵從河流、池塘、溝渠亂取水或無節製取水,枯水季竭澤而漁,捕魚捉蝦,使水係的水生動植物多樣性急劇減少。
三、生態環境保護
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任務如下。
1�笨�發利用和保護農業資源
要按照農業環境的特點和自然規律辦事,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因地製宜,多種經營。切實保護好我國的土地資源,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嚴禁亂占耕地。加強漁業水域環境的管理,保護我國的漁業資源。建立不同類型的農業保護區,保護名、特、優、新農産品和珍稀瀕危農業生物物種資源。
2�狽樂聞┮禱肪澄廴�
它是指預防和治理工業(含鄉鎮工業)廢水、廢氣、廢渣、粉塵、城鎮垃圾和農藥、化肥、農膜、植物生長激素等農用化學物質等對農業環境的汙染和危害;保障農業環境質量,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一項任務。
(1)防治工業汙染。
①嚴格防止新汙染的發展:對屬於布局不閤理,資源、能源浪費大的,對環境汙染嚴重,又無有效的治理措施的項目,應堅決停止建設;新建、擴建、改建項目和技術開發項目(包括小型建設項目),必須嚴格執行“三同時”的規定;新安排的大、中型建設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製度;所有新建、改建、擴建或轉産的鄉鎮、街道企業,都必須填寫“環境影響報告錶”,嚴格執行“三同時”的規定;凡列入國傢計劃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的投資、設備、材料和施工力量必須給予保證,不準留缺口,不得擠掉;堅決杜絕汙染轉嫁。
②抓緊解決突齣的汙染問題:當前要重點解決一些位於生活居住區、水源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工廠企業汙染問題。一些生産上工藝落後、汙染危害大、又不好治理的工廠企業,要根據實際情況有計劃地關停並轉。要采取既節約能源,又保護環境的技術政策,減輕城市、鄉鎮大氣汙染。按照“誰汙染,誰治理”的原則,切實負起治理汙染的責任;要利用經濟杠杆,促進企業治理汙染。
(2)積極防治農用化學物質對農業環境的汙染。
隨著農業生産的發展,我國化肥、農藥、農用地膜的使用量將會不斷增加。必須積極防治農用化學物質對農業環境的汙染。鼓勵將秸稈過腹還田、多施有機肥、閤理施用化肥,在施用化肥時要求農民嚴格按照標準科學閤理地時要求農民嚴格按照標準科學閤理地倡導生物防治和綜閤防治,嚴格按照安全使用農藥的規程科學,閤理施用農藥,嚴禁生産、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鼓勵迴收農用地膜,組織力量研製新型農用地膜,防治農用地膜的汙染。
3�貝罅�開展農業生態工程建設
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積極示範和推廣生態農業,加強植樹造林,封山育林育草生態工程,防治水土流失工程和農村能源工程的建設,通過綜閤治理,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4�鄙�物多樣性保護
加強保護區的建設,防止物種退化,有步驟、有目標地建設和完善物種保護區工作,加速進行生物物種資源的調查和摸清瀕危實情,在此基礎上,通過運用先進技術,建立係統檔案等,劃分瀕危的等級和程度,依此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科學地利用物種,禁止獵殺買賣珍稀物種,有計劃、有允許地進行采用,不斷繁殖,擴大種群數量和基因庫,發掘野生種,培育抗逆性強的動植物新品種。
……
前言/序言
前言
隨著我國土壤和水體汙染及農産品質量安全風險的日益加劇,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強農業麵源汙染治理,從而推進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美麗鄉村建設打開突破口。
本書是根據農業部新型職業農民規範要求編寫而成。全書共8章。第一章為生態農業概述,介紹瞭生態農業的相關概念、主要特徵以及生態平衡與生態環境保護;第二章為生態農業與效益經濟,介紹瞭生態畜牧業、生態種植業、農業生態旅遊與無公害生態農産品等;第三章為環境汙染的防治與處理,介紹瞭化肥汙染的防治、農藥汙染的防治、“白色”汙染的防治、農作物秸稈汙染的防治、畜禽糞便汙染的防治、生活汙水的處理、生活垃圾的處理以及重金屬汙染等;第四章為美麗鄉村建設概述,介紹瞭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什麼是美麗鄉村、美麗鄉村建設的動力、美麗鄉村建設的措施等;第五章為美麗鄉村的發展模式,介紹瞭美麗鄉村的村莊類型、美麗鄉村的建設內容、美麗鄉村的典型模式等;第六章為美麗鄉村的規劃設計,介紹瞭美麗鄉村規劃的原則、美麗鄉村住宅規劃、美麗鄉村道路規劃、美麗鄉村給排水規劃、美麗鄉村電網規劃、美麗鄉村綠地建設、美麗鄉村景觀設計、美麗鄉村生態環境規劃等;第七章為美麗鄉村的項目建設,介紹瞭支持“三農”發展的項目、項目的申報條件與要求及申報流程、公共設施與美麗鄉村、鄉土人纔培養等;第八章為美麗鄉村的文化建設,介紹瞭鄉村文化的內涵及建設措施。
由於編寫時間和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朋友提齣寶貴意見,以便及時修訂。
編者
2017年3月
《綠野新歌:鄉村振興的智慧與實踐》 引言 廣袤的鄉村,承載著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根脈,也蘊藏著無限的發展潛力。然而,長久以來,傳統農業模式的局限、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以及生態環境的挑戰,讓許多鄉村麵臨著轉型升級的嚴峻考驗。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重塑鄉村的生機與活力,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協同發展,成為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課題。《綠野新歌:鄉村振興的智慧與實踐》正是這樣一本旨在探索鄉村振興之路的著作,它不拘泥於單一的理論框架,而是從多維度、多視角齣發,深入剖析鄉村振興的內涵,汲取古今中外的經驗,並結閤當下中國鄉村發展的具體實踐,為讀者勾勒齣一幅可操作、可藉鑒的鄉村發展藍圖。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領域的淺嘗輒止,而是力求構建一個立體的鄉村發展知識體係。我們相信,鄉村的振興,絕非僅僅是經濟上的增長,更關乎文化的傳承、社會的和諧、環境的改善,以及人民的精神富足。因此,本書將從宏觀的戰略視野齣發,逐步深入到微觀的實踐細節,力求為每一個關心鄉村發展的人提供一份深刻的洞見和實用的指導。 第一章:鄉村振興的時代脈搏與戰略定位 本章將深入剖析當前中國鄉村發展所處的曆史方位和時代特徵。我們將迴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鄉村社會發生的深刻變革,分析當前鄉村麵臨的主要矛盾和挑戰,例如人口結構變化、土地利用方式的變遷、傳統産業的轉型壓力以及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闡述“鄉村振興戰略”的提齣及其核心要義,明確鄉村振興在國傢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 我們將著重探討鄉村振興的內涵,不僅僅是物質層麵的富裕,更包含精神層麵的充盈。這包括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二十字方針”的深刻解讀。我們將深入分析,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理解和把握這些核心要素,並將其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指南。 此外,本章還將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鄉村進行分類梳理,探討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應有的定位和發展路徑。例如,沿海發達地區鄉村與內陸欠發達地區鄉村,山區鄉村與平原鄉村,旅遊資源豐富的鄉村與傳統農産品優勢區鄉村,各自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不同,其發展策略也應有所側重。本書將嘗試勾勒齣差異化、精細化的鄉村發展思路。 第二章:産業興旺的多元路徑與創新模式 産業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本章將圍繞“産業興旺”這一核心目標,探討多元化的産業發展路徑和創新的模式。我們並非提倡韆篇一律的模式,而是鼓勵因地製宜、發揮優勢的特色産業發展。 我們將深入分析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問題,包括如何通過科技創新、精深加工、品牌建設等方式,提升農産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本書將重點介紹一些成功的農業産業化案例,分析其背後的邏輯和成功要素,例如特色農産品種植的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以及農産品供應鏈的優化和重塑。 除瞭傳統農業的現代化,本書還將廣泛探討鄉村新興産業的發展。例如,鄉村旅遊作為一種重要的發展引擎,我們將深入分析其發展模式,包括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鄉村民宿等,並探討如何通過文化創意賦能,提升鄉村旅遊的吸引力和可持續性。 同時,我們還將關注鄉村在數字經濟時代的機遇,探討發展農村電商、智慧農業、鄉村數字服務等新業態的可能性。本書將展示一些利用新技術、新模式推動鄉村産業發展的鮮活案例,例如通過直播帶貨、農産品溯源係統、智能農場等,幫助讀者理解産業升級的無限可能。 此外,本章還會探討如何構建多元化的産業支撐體係,例如發展鄉村手工業、文化創意産業、生態康養産業等,形成多業態融閤、多鏈條協同的産業發展格局,為鄉村居民提供更廣泛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 第三章:生態宜居的綠色發展與環境保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鄉村振興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本章將聚焦“生態宜居”的目標,深入探討如何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綠色發展,並切實加強環境保護。 我們將分析當前鄉村生態環境麵臨的挑戰,例如農村麵源汙染、生活垃圾處理、水體保護等。本書將係統介紹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策略和技術,包括農村生活汙水和垃圾分類處理的技術方案,農村河湖濕地的生態修復與保護,以及推廣綠色生産方式,減少農業麵源汙染的措施。 本書將重點介紹生態農業的理念與實踐,但與一般性的介紹不同,我們將深入探討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例如,如何通過發展有機農業、循環農業、種養結閤等模式,不僅保護瞭環境,也提升瞭農産品的品質和價值,增加瞭農民收入。我們將分析一些成功的生態農業示範項目,揭示其內在的運行機製。 此外,我們還將探討鄉村景觀的保護與提升。如何保留鄉村的自然風貌和特色景觀,同時通過科學的規劃和設計,打造宜人的鄉村人居環境。這包括鄉村公共空間的建設、綠化美化工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活化等。本書將展示一些在鄉村景觀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麵取得顯著成效的案例,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第四章:鄉風文明的傳承與重塑 鄉村的魅力,不僅在於其自然風光,更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淳樸的民風。《鄉風文明》一章將深入探討如何傳承和重塑鄉村的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我們將分析當前鄉村文化傳承麵臨的睏境,例如傳統文化的流失、鄉村價值觀的弱化等。本書將係統介紹鄉村文化傳承的多種途徑,包括對傳統村落、古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活化,以及對鄉村優秀傳統道德和價值觀念的挖掘與弘揚。 本書將重點探討如何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增強鄉村的文化活力。例如,鄉村節日慶典、民俗活動、戲麯錶演、書畫展覽等,以及如何引導村民參與到文化傳承和創新中來,讓文化真正成為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同時,我們將關注鄉村治理與鄉風文明的相互促進作用。如何通過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村民自治,培育良好的村規民約,營造積極嚮上、和諧友善的鄉村社會氛圍。本書將介紹一些在鄉風文明建設方麵取得突齣成效的村莊,分析其成功的經驗和方法。 第五章:治理有效的鄉村治理體係建設 有效的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保障。本章將深入探討如何構建現代化的鄉村治理體係,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我們將分析當前鄉村治理麵臨的挑戰,例如基層組織能力薄弱、村民參與度不高、矛盾糾紛化解機製不暢等。本書將係統介紹鄉村治理的多元主體、多元模式,包括如何發揮村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如何健全村民自治機製,如何引入社會組織和專業力量參與鄉村治理。 本書將重點探討如何運用科技手段提升鄉村治理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例如智慧鄉村管理平颱、電子政務、公共服務APP等。我們將分析一些利用科技賦能鄉村治理的案例,展示其在提升服務、解決問題方麵的成效。 此外,我們還將關注鄉村社會矛盾的預防與化解。如何建立健全的矛盾糾紛調解機製,化解鄰裏糾紛、土地糾紛等,維護鄉村的和諧穩定。本書將介紹一些在鄉村矛盾化解方麵經驗豐富的案例,提供實用的方法和策略。 第六章:生活富裕的路徑探索與民生改善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也是衡量鄉村振興成效的重要標尺。本章將圍繞這一目標,深入探討實現鄉村居民生活富裕的多元路徑,並關注民生領域的全麵改善。 我們將分析當前鄉村居民增收麵臨的製約因素,並提齣相應的對策。這包括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例如通過發展高附加值的特色産業、鼓勵農民創業創新、促進農民轉移就業等。本書將詳細介紹一些幫助農民增收的成功案例,包括具體的政策支持、技術指導和市場對接。 同時,本書還將關注鄉村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可及性。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在醫療、教育、養老、文化、體育等領域,提升鄉村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縮小城鄉差距。例如,如何通過“組團式”醫療、遠程教育、居傢養老服務等模式,滿足鄉村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 此外,我們還將關注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善。盡管本書不直接涉及“美麗鄉村建設”中具體的工程性內容,但我們將探討,良好的基礎設施如何為産業發展、民生改善提供支撐。例如,農村公路網絡、通訊網絡、水利設施、能源供應等,以及如何通過市場化和社會化力量,共同參與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 結語:鄉村振興的未來展望 在本書的最後,我們將對鄉村振興的未來進行展望。我們相信,通過理論的深化、實踐的探索和資源的整閤,中國鄉村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本書強調,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而係統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市場和廣大農民的共同努力。 我們將總結本書的核心觀點,並再次強調鄉村振興的整體性、係統性和協同性。我們鼓勵讀者將本書所提供的智慧和實踐經驗,運用到各自的鄉村發展實踐中,共同譜寫中國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本書旨在成為一股推動鄉村進步的力量,為所有投身於鄉村建設的探索者、實踐者提供一份精神的鼓舞和行動的指南。